论蔡元培德育思想的时代价值_德育教育论文

论蔡元培德育思想的时代价值_德育教育论文

论蔡元培德育思想的时代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蔡元培论文,思想论文,价值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毕生为中国教育文化事业而努力奋斗,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撷取后者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德育为首是当前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力保证。

在德育教育的地位问题上,蔡元培吸收借鉴了我国传统德育和西方德育教育的经验教训,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首次明确提出了“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的著名论点,主张把公民道德作为国民教育的核心,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

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明确阐述了“五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并举的思想,指出“五育”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的整体所不可或缺的,但它们并不是平分秋色的,而是必须“以公民道德为中坚”,“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以道德为根本。”(注:蔡元培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263.),此后,在不同的场合,他多次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如1917年在爱国女校及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都强调“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注:蔡元培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8.)要求学生“砥砺德行”。他之所以如此重视德育,主要源于他对“五育”作用的进一步分析。他说: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为救时之必要”,能够强兵富国。但公民若无道德,兵强可能“溢而为私斗,为侵略”,国富则有可能出现“知欺愚,强欺弱”,造成贫富悬殊,甚至酿成“资本家与劳动家血战之惨剧”。后来,他进一步把道德教育视为救国的一种手段,指出我国所以贫弱,是“因人民无道德心,不能结合为大事业,以与外国相抗;又不能自立而务侥幸。”(注:蔡元培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263.)因此,教育家“必有百世不迁之主义”实施德育教育,“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注:蔡元培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264.)

今天看来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相对于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而言,思想道德教育所要解决的是更为根本的“怎么做人”的问题,所以它起着根本性的导向作用,为其他素质的培养提供动力,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正如江泽民指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注: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6.)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党风、政风受到很大损害;一部分人国家观念淡薄,对社会主义前途发生困惑和动摇。”(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47-2048.)这些问题腐蚀着人们的灵魂,污染着社会空气,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所以必须实实在在的加以解决。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把道德建设摆在了与法制建设平行的位置上。为切实贯彻江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思想,党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宝贵经验,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并强调抓好公民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树立具有服务意识的科学的人生观、学习观亦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德育工作的根本问题。而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是一个人现实生活各方面态度的核心,它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精神面貌。所以,自古以来,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人生观就成了德育的重要目标。蔡元培根据时代的需要,要求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端正学习态度,逐步养成为民主共和国服务的责任感和实际能力。他说“人生之目的为尽义务而来”,(注: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143.)“现在求学是为将来服务社会的预备”,不当作为“升官发财的阶梯”。(注: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350.)所以学生应该“爱惜光阴,孜孜以求”(注:蔡元培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5.),否则,“将来不能有贡献于社会,便是辜负了社会的培植”(注: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440.)。他的这一重视培养服务意识的人生观思想对改变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有重要作用,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同时也与我国现阶段的德育目标与要求相吻合。

在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一部分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颇,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追求权力主义等有一定的市场,甚至不少高校学生也为追逐名利而读书、入党,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因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不会自发产生的,必须靠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引导,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2l世纪共产党人思想建设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江泽民又从“四有”的理论形态上加以概括,对目标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提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1994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指出“加强理论经验、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科学理论的基础,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62.),提出了树立“三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强调,要“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40.)《特别是源于蔡元培所倡导的重视服务意识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在新时期被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信教育、勤俭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为了实现德育的培养目标,蔡元培非常重视德育教育内容的选择,曾在1912年撰写了《中学修身教科书》,1916年又为华法教育会开办的华工学校撰写了德育讲义三十篇,内容丰富,论述精湛,其中许多思想对今天的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在此主要论述以下两点:

(一)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崇高美德,它是动员和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正是在这面旗帜的感召下,千百年来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才不断增强,虽历经沧桑、饱受苦难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蔡元培作为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并对它的产生和发展及重要性作了新的论述。他强调指出“爱国心者,起于人民与国土之感情”,人民的“爱国之心,实为一国之命脉,有之,则一切国家之原质,皆可以陶冶于其炉锤之中;无之,则其余皆骈枝也。”所以说,“人民爱国心之消长”与“国运之消长”是息息相关的。针对当时严重的现实,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他提出了树立“爱国之心”为“国民最大之义务”(注:蔡元培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228.)的著名主张,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作为学校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他热心从事爱国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对当时青年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以政治力、经济力、军事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不断加剧,因此,我国要想在21世纪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样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江泽民指出:“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30.)他说:“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是我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仍然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力量,为不断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胜利而团结奋斗。”(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04.)当然,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今天,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维护祖国的独立、统一和主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是现阶段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

(二)勘俭奋斗。崇尚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朝历代的思想家、教育家都非常重视节俭的作用,如韩非的“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和诸葛亮的“俭以养德”等。蔡元培继承了这种优秀传统,指出“勤、俭”二字“造端虽微,而潜力则巨”,“家人皆节俭,则一家齐;国人皆节俭,则一国安。”(注:蔡元培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229.)并进一步分析“政治界、实业界之腐败达于极端”的根源就是“不勤不朴”。他警告说:“若国民相率而求不正当之收入,斯其国危矣!”(注:蔡元培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178、299.)所以,为改变社会风气,振兴国家,他主张把勤劳节俭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中学修身教科书》中,设有“勤勉”“自制”二节专门阐述勤俭、奋斗的重要性,指出在民国初建时代,国人尤其是学生应以奉行“勤、朴、公”三字为要务。1925年他又著文大力宣扬和实践“朴素的生活,高尚的理想”这一中国的传统美德,指出大学“负有培育及维护一种高标准的个人品德的责任,而这种品德对于做一个好学生以及今后做一个好国民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注:蔡元培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12.)在这里,蔡元培把社会上存在的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单纯归结于个人品德上的原因,并从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方面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是不科学的,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但作为培养国民特别是学生勤劳节俭的品德予以重视,则是他的卓越之见,至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逐步进入到新的转型期,由此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如铺张浪费、追逐享乐、奢侈腐化等现象比较突出。而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综合国力还不强,在前进的道路上面临不少困难和新的问题,而且还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赶上发达国家水平,必须艰苦奋斗几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因此,江泽民大力要求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他指出:“说到底是牢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世界观、人生观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党的艰苦奋斗的好传统才能在自己的思想上和作风上真正扎根”。(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79-2280.)他还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写在了“六十四字创业精神”中,指出“艰苦奋斗,事业必成;贪图享受,自毁前程。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使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在全党全社会蔚然成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把“勤俭自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加以提倡。

四、重在施行、自我教育和美育感化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

德育教育的目标、内容确定后,能否收到实效,关键在于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科学的方法,使外部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有效内化为学生稳定的品质。蔡元培融会中西,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探索制定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其中较重要的有:

(一)重在施行。这是蔡元培道德修养方法的立足点,他反对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一成不变地照着前人的路去走,而是主张从实际出发,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做到有的放矢。他说:“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随时随地,抱着实验的态度。”“看事势的情形,而改变举措的标准。”(注:蔡元培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476.)这种区别对待,因人施教的方法在现今尤为重要。目前社会的高速发展,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包括主观环境和客观环境也随之改变,所以德育教育要想收到实效,必须克服教条主义,重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密切联系现实,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要针对每个单位、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去做思想工作”。(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80.)唯有如此才能对受教育者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就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蔡元培实现德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方法,他主张通过“修己”“自省”“自制”等途径进行自我教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因此,这一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邓小平也十分重视自我批评特别是反思的教育作用,他说:“能进行反思就是一个最大的教育,比读什么书都重要。”(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8.)的确,我们要实现教育目标,绝不能单纯依靠“灌输”的方式,还必须调动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才能实现。所谓自我教育,主要是指受教育者根据社会标准及道德规范自觉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控制,从而有目的的调整自己行为的活动。它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手段和根本途径。因为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虽然复杂,并受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但归根到底要通过受教育者自己的甄别、消化和吸收才能起作用。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和生理、心理发育状态,已经具备了自我教育的条件和可能,特别是他们的自我意识及自尊心很强,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他们,比较容易取得效果。所以各大高校纷纷采取不同的途径培养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或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榜样就象一面旗帜,具有生动性和鲜明性,容易引起同学们感情上的共鸣;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等等,目的正在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比较、认识、控制、调节等进行自我教育,变“他律”为“自律”,最终实现德育的根本目标。

(三)美育感化。蔡元培极力提倡美育,他说所谓美育是指“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注:蔡元培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508.)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借美育将“这种爱美之心因势而利导之,小之可以怡性悦情,进德养身,大之可以治国平天下。”(注: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449.)正因此,他非常重视通过美育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指出纯粹的美育,能够陶冶人们的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注:蔡元培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33.)“大凡懂得了美学的理论、并得了美术的陶融的人,可以养成一种高尚活泼的人生观。”(注:蔡元培美育论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08.)在为真理而斗争时,“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以热烈之感情奔赴之”。(注:蔡元培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508.)所以,“世之重道德者,无不有赖于美术和科学,如车之有两轮,鸟之有两翼也。”(注:蔡元培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121.)1928年,他在《全国教育会议开会词》中更明确主张“使教育科学化、劳动化、艺术化”。他的这些观点充分体现了美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的原则,对后世的教育理念影响极大。

众所周知,德育强调的是以理服人,但人是有情感的,“感人心者,莫乎情”,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是干巴巴地训话,也不是冷冰冰地说教,而应是充满感情的宣传、教育和交流。在一定意义上说,动之以情是晓之以理的前提。特别是今天,人们的自我意识及素质有了普遍的提高,这就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江泽民要求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而美育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寓教于乐性等特点,注重的正是以情动人,是一种情趣上的陶冶,通过人对美的感受,引起感情的激荡,造成共鸣,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因此,美育与德育虽然在审美心理结构、伦理结构及表现上各有不同,但二者又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和互相渗透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美的鉴赏和体验中,人们为美的境界所感动,人格得以陶铸,心灵得以美化。正如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诗人引导人们追求对生活的崇高理解和崇高情操,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养成这样的品格:厌恶一切庸俗丑恶的东西,领会一切好的美的东西的魅力,爱一切高尚的东西。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尚。这正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所以说,美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培养和激发健康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

可见,德育教育要想收到实效,关键在于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蔡元培对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提出了以重在实行为基点的一系列方法,至今仍是我们今天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

标签:;  ;  ;  ;  ;  ;  

论蔡元培德育思想的时代价值_德育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