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县人民医院 四川射洪 629200
摘要:目的:研究肠内营养物质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发生营养不良的预防效果及辅助治疗作用。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需进行化疗的恶性肿瘤确诊患者30例作为研究实验组。选择同时段入院,符合匹配条件的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为在常规饮食基础上,化疗期间联合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为仅应用正常饮食不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所有患者均采用标准化疗方案,分别于化疗一个周期后(28天)、化疗两个周期后(56天)、完成整个化疗周期后复查评估营养状况和化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化疗期间的一般营养状况和治疗效果评价。结果:化疗第一个周期后两组差别不明显(P>0.05);化疗第二个周期后,研究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化疗前差异不大(P>0.05);对照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化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重指数均低于化疗前,其中研究组下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辅助应用肠内营养有利于机体营养功能维持,利于患者完成化疗治疗,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
关键词: 恶性肿瘤;营养支持;疗效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化疗已成为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化疗不仅可以补充手术和放疗的不足,还可以防止肿瘤复发与转移,减轻患者的痛苦,延长其生存期。但化疗的毒性及所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极易导致营养不良,营养不良的发生是恶性肿瘤病人在化疗治疗期间最常见而且最难处理的一个并发症,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恶化、生存时间缩短、治疗费用增加、治疗疗效下降以及并发症的发生,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恶病质状态甚至死亡。本文对恶性肿瘤患者自身机体营养缺乏以及化疗引起的营养不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回顾统计和实验对照,对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同步预防应用肠内营养物质作出效果评价,旨在提高化疗患者的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在河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港口医院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应用肠内营养物质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选择符合1:1配对匹配条件(年龄相差12个月内,性别、居住地、疾病种类相同,家庭经济条件、文化程度相仿),化疗期间不应用肠内营养物质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有明确的病理或细胞学诊断标准确诊。
纳入标准:①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的恶性肿瘤的初发患者;②遵医嘱均接受化疗同时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肿瘤患者;③所有患者无免疫系统、代谢系统和感染性疾病,未使用干扰本研究的免疫、生物和药物治疗,肝肾功能正常,无消化道梗阻和肠瘘,消化吸收功能基本正常;④性别不限;⑤年龄在18岁以上;⑥受教育程度不限且能较好合作者;⑦能清楚的理解并回答所问的问题;⑧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危重病例、神志不清,无法清楚表达自己内心感受;②合并较严重的认知及精神障碍;③有其他免疫、代谢或者感染性疾病等对研究数据可能出现干扰的;④病人不合作者。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化疗开始前1天监测各项观察指标。化疗期间,两组患者热能供给量均为125.5 kJ/kg.d(30kcal/kg.d),蛋白质供给量均为1.0g/kg.d。实验组患者于化疗第1日开始,除口服常规饮食外,根据病情额外增加口服或经消化道管饲标准能量密度的肠内营养制剂500~1000ml/d,依据患者身体状况及吸收情况选择短肽型或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对照组患者在化疗期间通过口服常规饮食来摄入热能和营养。对所有患者及家属进行营养宣教,记录饮食摄入量。化疗期间监测各项观察指标。
1.3观察指标 ①、一般状态调查:观察两组患者化疗期间的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营养状态评估利用公式BMI=体重(千克)/身高的平方(米),标准为18.5~23.9,若小于18.5则为营养状况较差。②、营养指标检查:分别在化疗前1天、化疗一个周期后(28天)、化疗两个周期后(56天)检测血红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及肝肾功能变化,评估一般营养状况。③、治疗效果评价:通过肿瘤标志物检查及相关影像学检查浅表淋巴结情况、有无远端或其他脏器转移灶,了解肿瘤有无活动进展,评价治疗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依据疾病种类不同,在完成整个化疗周期后(4~6周期),统计整个化疗周期内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症状及化疗不良反应的概率;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化疗期间的一般营养状况和治疗效果评价;因不良反应未能完成整个化疗周期或者化疗方案变更的患者按照治疗终止处理,以该患者末次病历资料日期为准,统计其出现概率。
1.4 数据处理和分析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①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在化疗开始前无消化道反应,进食无明显差异,摄入总能量和蛋白质按公斤体重计无明显差异。化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食欲均不同程度下降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反应,其中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者多于研究组,且消化道反应重于研究组;研究组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可消失。化疗前与化疗第二个周期结束后比较,对照组平均体重-(0.9±0.8)Kg,研究组平均体重+(0.5±0.6)K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② 营养指标:两组患者于开始化疗前各项营养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化疗第一个周期后,两组指标差别不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第二个周期后,研究组化疗前后指标变化不大(P>0.05),对照组较化疗前降低(P<0.05),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③效果评价:研究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未出现因不良反应而延后或终止化疗不良事件,两组患者于化疗两个周期后行相关检查,病灶均无明显进展,疗效为稳定,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肿瘤患者常合并厌食、味觉异常、恶心、呕吐、消化道吸收功能障碍甚至梗阻,导致营养物质摄入量明显减少;异常代谢导致底物代谢异常,能量及营养底物的无效代谢增加;免疫系统针对肿瘤状态产生大量的前炎性细胞因子,导致急性炎性反应增加;肠外营养制剂中所含的谷氨酰胺是合成谷胱甘肽的原料,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能刺激B细胞和T细胞功能,促进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强免疫力。因此,化疗期间营养支持虽然以胃肠摄取营养为主,若条件允许时仍需要联合静脉营养治疗。
癌症本身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加之化疗药物引起的一些胃肠道反应:恶性、呕吐、厌食及肠吸收不良等导致摄入不足,造成营养状态低下不利于化疗的顺利进行,反复化疗引起的恐惧、焦虑、失望加上肿瘤本身可释放出氨基酸结构类似的副产物使味觉改变以及化学药物可导致口腔粘膜炎等,有的病人因此而拒绝治疗或终止治疗[2]。必须千方百计督促患者加强营养,对有消化道症状的病人宜少食多餐,饮食宜清淡,每餐量不宜太多,以增强病人吃完食物的信心,花样品种要多样化,以使病人有较多的选择余地。
由于营养不良、血浆蛋白水平降低,机体对化疗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均产生障碍,明显影响化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导致化疗药物的毒性增加,机体耐受性下降,抗肿瘤疗效也有明显影响[3]。总之,化、放疗是治疗肿瘤的有效手段,绝大多数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营养失调,因此营养治疗是肿瘤病人总的治疗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纠正和改善病人营养状况,合理充分利用食物的抗癌因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病人耐受化、放疗的能力,减轻治疗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4]。
有人认为营养支持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也有促进肿瘤生长的危险[5]。我们在临床上选择营养支持治疗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由于缺乏较好的循证医学证据,目前对于化疗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不像肿瘤的放化疗那样有明确的指征,而主要由医生的临床经验来决定,我们的观点是在下述情况下需要进行营养支持治疗:①化疗前患者就存在明显的营养不良,估计患者对化疗的耐受力差,有必要在化疗前给予短期的营养支持治疗,以改善机体状况;②化疗期间出现明显的恶心、呕吐、厌食、黏膜炎、感染、出血、发热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进食和消化吸收功能,或者引起较为严重水电解质紊乱者,也应在化疗期间给予营养支持,直至上述症状明显减轻。
参考文献:
[1]顾景范,杜寿玢,郭长江.现代临床营养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680-688.
[2]王慧,徐雁,宋广娟.肿瘤患者的营养评估与治疗[J].吉林医学,2009,30(24):3218-3219.
[3]茅伟 韩婷 邱慧敏肠内营养联合复方氨基酸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医刊,2011,(10):66-68.
[4]宋晋萍.肠内营养治疗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12):1732.
[5]赵京阳,顾梅,朱长雨,等.全肠外营养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中应用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4,35(5):657-659.
论文作者:昝莉,李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3
标签:患者论文; 营养论文; 恶性肿瘤论文; 两组论文; 周期论文; 消化道论文; 肿瘤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