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方式多样化十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方式论文,物理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如何机变如神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是进行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供同行参考。
一、做实验:激活探究欲望
实验是进行探究的灵魂。很多物理现象,如果补充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试一试,不仅可以激活探究欲望,从而体验到物理过程的内在美,而且利用“学生移动实验室”是解决班额过大、实验器材缺乏的重要渠道。如讲声现象时,遇到这样一道题:给开水瓶灌水时,发出声音的音调是逐渐变高还是逐渐变低?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音调变高了。然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分析:声音是靠空气的振动发出的。当往水瓶里灌的水越多,则空气柱越短,空气的振动频率越高。学生恍然大悟。
学了光的反射成像后,让学生把家里的金属勺拿来用作凹面镜和凸面镜观察,看到了放大的虚像和缩小的虚像,学生倍感亲切。又如在讲凝华和液化时,用塑料饮料瓶装半瓶水,放到冰箱的速冻室里,过一段时间后拿出来,可以观察到“霜”和“露”的再现;手握铅笔探究压强、用一个皮碗吸在课桌壁上挂衣服或钥匙等来探究大气压的作用。学生无不感到快乐。
二、画草图:建立物理情境
图像,是一种直观的表述语言,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的物理情景。在很多场合,都可以用画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情景,描述物理过程。如在“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学习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在短跑计时时,计时员是看到烟雾后开始计时,还是听到枪声后开始计时?”很多学生由于没建立物理情境而得出了相反的答案。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先画一插图。如图1。后引导学生分析:声的速度v[,声]=340m/s,光的速度v[,光]=3×10[8]m/s;人的速度大约为v[,人]=6m/s~10m/s。其实,声、光、人是同时开始“赛跑”,当然光用的时间是最短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人看到烟雾时,就好像同时看到了人开始起跑。这样计时是非常准确的。很多学生茅塞顿开。
又如在讲述手臂的杠杆原理时,学生对图2看不懂,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学生不能把杠杆(骨骼)从插图中“隔离”出来。于是笔者又画了一草图,如图3,把肌肉看成是连接骨骼的两根橡皮筋L[,1]和L[,2]。当用力F[,1]时,L[,2]松弛像橡皮筋似的。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关于道钉撬的插图,对于湖区的孩子来说,也显得陌生,不仅没见过,更没有用过,教师必须再画草图,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情景。
三、作比较:归纳操作要领
初中物理涉及到许多测量性仪器的使用。有些仪器的使用在操作程序上有相似之处,进行比较归纳,可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相关仪器的操作要领和使用技巧。如刻度尺、温度计、天平、量筒、电表等。教学中教师恰当引导学生对各种器材的使用进行分析、对比,归纳出各种仪器相同的操作程序:“观察、放置(电表的连接)、读数、记录”,这样学生容易记忆,操作起来也得心应手。如:(1)观察: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对刻度尺不能使用已磨损的零刻线;对体温计使用前要甩:对弹簧测力计、天平、电流表和电压表等,使用前要校对零刻线。(2)放置:使用时要正确放置(或正确连接电表),如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天平应放在水平桌面上;刻度尺要沿着所测的直线;电流表必须串联在电路中并选用合适量程等。(3)读数:使用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使用温度计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使用量筒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使用天平时要把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在标尺所对的刻度值相加等。(4)记录:当然任何测量值都必须带单位。这样,即使学生不能严格地按教材上的原文陈述,也可按归纳的八个字回忆,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种知识建构的方法深受学生欢迎。
四、打比方:描述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打比方,就是让学生用浅显的生活经验做铺垫,来进行概念自我建构。而且学生理解得深刻、记忆得牢固。如:在学习熔化和凝固时,有学生问:为什么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呢?笔者是这样回答学生的:晶体内部具有特殊的分子结构。在熔化过程中,已熔化的晶体不急于升温,它还要等所有的晶体全部熔化后,再开始升温。就像我们亲密无间的同学一样,当放学后,有几个同学留下来搞卫生,另外与他关系密切的同学就等待他们搞完卫生后一起回家一样。上学时张三、李四也要等到一块上学。晶体的凝固也是如此,等所有的液态全部凝固后再开始降温;讲述电流的概念时,用风流(空气的流动)、人流、水流等打比方;讲述电阻的概念时,把电阻比成是一条山路,导线的电阻几乎为零,看成是平路。因此导线与电阻并联时,电流当然是走平路而不爬山坡,这样描述短路的情景就生动形象。
五、巧模拟:探究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有些规律可以用实验再现,有些规律却不能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再现。但可以用模拟实验来展示。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时,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感受很少。我们可以用地球仪代替地球,用乒乓球代替月亮,用幻灯机的光源代替太阳来再现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效果非常好;又如在讲述柴油机的工作原理时用呼吸动作来模拟其工作过程,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吸气和压缩相当于两个冲程,做功和排气又相当于两个冲程;自制滑动变阻器模型来展示滑动变阻器的结构;模拟因短路事故造成的火灾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用媒体:展示物理过程
有些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物理规律的掌握,不能用实验或模拟实验来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可以借助电教媒体来展示物理过程,它可以变间断为连续,变静态为动态,而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人为的运用电教媒体设置一些物理情景和演示程序,这样可让学生心领神会,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在讲授眼睛受骗这一内容时,大多数学生对“从池底的一点A射向空气的光线,……池底升高了,池水变浅了。”这段文字难以理解,就是因为人虽能看到物体,感受到物体的存在,但不能看到光线,更看不到光线在水面是如何折射的。如果使用电教媒体把光路用动画的形式一一展示出来,学生就容易接受了;再如,船闸的工作过程、抽水机的工作过程等用动画的形式展示,使学生身临其境。
七、编习题:突破教材本位
“突破教材本位”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理念之一。教师可以自己编写一些习题。为了让教材上的文字叙述和插图描述的内容具体化,如关于“比热容”的概念的讲述,就是从解决一道道习题导出了热量计算公式,然后用热量的计算公式强化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的,①把一壶水从30℃加热到100℃和把半壶水从30℃加热到100℃,哪种情况需要吸收的热量多?②把一壶水从30℃加热到100℃和把一壶水从30℃加热到80℃,哪种情况吸收的热量多?③把一壶水和一壶煤油都从30℃加热到80℃,哪种情况吸收的热量多?由此导出探究实验,这样思路清晰。又如教材上在介绍有用功和额外功的过程中,有一段文字叙述,如果把它编成习题,就显而易见了。如图4的三种方式,即第一、第二种均用桶,第三种用口袋将100N的沙子运上三楼,根据图中提供的数据,计算出三种情况的有用功、总功和机械效率。有了这一计算过程,学生对有用功、额外功、机械效率等概念就理解得更透彻了。
八、改实验:增强演示效果
有些实验完全按教材上的进行操作,可能效果不好,教师这时可发挥创造能力来改进实验,以增强实验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观察塞子跳起时瓶内的变化”这一实验的演示时,效果很差。对实验进行简单地改进,用酒精代替水后效果显著增强。塞子跳出时,酒精和水放出相同的热量,因酒精的比热容较小,根据Q=cm△t。当质量相同时,酒精的温度变化比水的大,降温较多,容易看到液化现象。
还有些实验稍加改进,可使操作方便。如做“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时,如果用兽皮毛(或棉花绒)代替硝化棉效果十分明显,操作起来也很便利。又如演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实验时,可将下面吊一串串的钥匙,可激发学生学物理的激情。
九、找联系:整合教学内容
学了一章或几章的知识后,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整,系统化、网络化地进行归类或小结,从而化零为整,形成知识体系。如讲了“电和磁(二)”的内容后,笔者引导学生寻找各章节之间的知识联系,编成绕口令,并表述为:第一节“电磁感应”讲的是第二节“发电机”的原理,第二节“发电机”讲的是第一节“电磁感应”的应用;第三节“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讲的是第四节“直流电动机”的原理,第四节“直流电动机”讲的是第三节“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学了光学后,用光学中的核心——“像”,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等知识进行重新整合。①小孔成“像”说明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②平面镜成“像”体现了光的反射规律的应用;③折射成“像”的典型应用是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十、精训练:删去“偏、旧、繁、难”
目前,市场上的复习资料浩如烟海,诸如“题典”“指津”“手册”“荟萃”等数不胜数。这些资料很容易把学生引向一种机械的题海战中,试卷上有什么题,就做什么题,就复习什么内容。这是一种被动的、盲目的、重复的复习方式,占据了学生大块思考时间。为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教师必须精选试题,删去一些“偏、旧、繁、难”的训练题。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消化、深化和细化所学的知识。否则,单一的教学方式——机械训练、简单重复、题海战术、打疲劳战所导致的过重负担,使人疲惫、使人厌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