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县人民医院门诊部 浙江 湖州 313199)
【摘要】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护理干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表明,通过对脑出血偏瘫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护理干预;生活质量;脑出血偏瘫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5-0316-02
脑出血偏瘫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为了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自2015年6月起开始对脑出血瘫痪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取得显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偏瘫患者50例,其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49~68岁,均符合脑出血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患有严重心、肾等器官疾病与精神疾病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对比没有显著差异,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护理干预,包括基础护理、心理护理、体位护理、康复护理与出院指导等。①基础护理脑出血偏瘫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静养,人体皮肤受压超过两个小时,容易产生褥疮,护理人员应定时帮助患者翻身,避免患者皮肤长时间受压,预防褥疮发生[1]。护理人员还要做好患者皮肤与口腔护理,保持患者皮肤与口腔清洁。脑出血偏瘫患者长时间卧床容易诱发肺部感染,患者痰液不容易咳出,护理人员应该帮助患者拍背排痰,预防肺部感染。②心理护理脑出血偏瘫患者由于肢体瘫痪,行动不便,易产生焦虑、悲观绝望、暴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体位护理护理人员按照医嘱将床头摇高10~15度,后按耐受及适应程度逐渐摇高床头至半卧位,每日30分钟、1~2小时不等。患者舌根后坠明显时,取侧卧位。④康复护理患者病情平稳后开始被动运动训练,从床上到床边到下床活动,循序渐进,时间由5~10min开始,渐至每次30~45min,失语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2]。⑤出院指导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疾病护理知识及出院相关注意事项,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知识。
1.3 评价标准
依据ADL标准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分级评定,采用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组间对比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又被称为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指由各类原因所导致的脑实质出血,有外伤性与非外伤性两种[3-4]。它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同时又是一种致死率与致残率极高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偏瘫、意识障碍或失语等神经系统损伤。因此,对脑出血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从本文调查结果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上、下肢肌力与对照组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对脑出血偏瘫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万秀丽.早期康复训练对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28(13):102-103.
[2]张晓娟.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研究.当代医药论丛.2014,31(16):89-90.
[3]廖红梅.何丽姗.潘雪群.江炜霞.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偏瘫病人康复的影响. 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18(24):114-115.
[4]陈艳.李春利.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在脑出血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评价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27(10)201-203.
论文作者:韩文欣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8
标签:患者论文; 脑出血论文; 实验组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统计学论文; 能力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