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来福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建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对外开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93(2002)02-16-06
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在招收海外学生、引进境外教育资源、开展境内外教育交流与合作办学等方面所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活动。它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代末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高等教育开始步入对外开放的轨道。福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省份,80年代以来其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获得较大发展;在21世纪全国教育对外开放中仍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也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从历史考察中,论析福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成就,并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一些粗浅认识。
一 福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轨迹
近代史上福建省在引进新式高等教育制度、出国留学及对外教育交流方面曾走在全国前列,为国内培养大批各类专门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福建创建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70-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注入强大动力,福建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基础上,广泛开展对外教育交流活动。以下分三个方面对其发展历程作初步考察。
(一)招收和培养海外学生
面向海外办学,广招外国留学生及华侨、港澳台学生,是福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特色所在,改革开放之初,福建高等教育百废待兴。因“文革”动乱的严重破坏,省内高校数量少、复办、新办的高校基础十分薄弱。尽管如此,一些高校仍把招收海外学生放在重要地位。厦门大学1980年复办海外涵授学院,开设中文、中医专科涵授课程,向海外各个国家和地区招生。1983年成立国际教育中心,从事外国留学生教育。华侨大学自1978年复办后,恢复对外招生。前两年通过全国统考,后与暨南大学联合单独对外招生。1985年厦门大学加入联合对外招生。福建是祖国大陆招收台湾学生最多的四个省市之一。福建中医学院从1988年起,参加全国联合招考台湾学生。1989年后,教育部属7所大学与侨办所属2所大学分为两个并行的对外招生系统。此外,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先后加入对外联合招生。
进入90年代,福建省内的部属、省属院校对外招生进一步发展。1991年,厦门大学海外函授学院与国际教育中心合并为海外教育学院,被国家教委列为全国面向东南亚的教育基地。1993年,其办学层次由专科升为本科。该学院设有中文部、中医部、留学生部,开设中文、中医、针炙和对外汉语四个专业。为扩大外国来闽留学生的数量,提高其层次,1994年,福建省教委简政放权,采取如下一些改革措施:缩短学生入境审批时间,提高办事效率;做好本省招收外国留学生6所院校的对外招生宣传工作;适当放宽留学生的入学年龄限制;允许招收插班生。1996年,依据国家教委有关规程,加强留学生的质量管理。对申请来闽接受本科学历教育的外国人实行汉语水平考试(HSK),须获得合格等级证书才能正式注册学习专业。该年省内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由7所增至9所。自1999年起,福建师大,福建中医学院对台湾学生实行单独招生考试。为保证单独对台招生的顺利进行,福建省教委制定一系列考试、招生和教学管理办法。报考方式可由台湾学生选择函件报名、网上报名或委托报名等多种方式,全年任何时候都可报名。增加考试次数,每年8月和1月举行两次考试。考试科目采用3+X办法,即报考任一专业的台湾学生,均应先参加语文、英语、数学三科统考;再由所报考的院校根据考生报考专业,组织其在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科选一门进行加试。教学管理采取动态学分制管理方式,在规定学制内,未能修完规定课程的台湾学生,可延长学习年限,直到修满规定的毕业学分。同年6月1日,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福建省招收台湾学生若干规定》,首次明确规定了对台招生、教学、管理及台湾学生合法权益保障等相关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多年来,福建各高校已招收和培养了一大批海外学生。据有关统计,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含其前身海外函授部及国际教育中心),1956-1996年间,共招收海外函授生2万人。其中,1979-1995年,中医内科招收函授专科生3501人,本科招生385人,加上骨伤科、中医单科、推拿、痔疮科,共招生5046人;1996年,在学的海外函授生约有5000多名。学员分布58个国家和地区,东南亚地区比例最高。1981-1996年,厦门大学共培养长短期留学生近3000名,其中,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共培养留学生2300多名(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四十年回顾与总结,1996年10月)。华侨大学历年(含1960-1965年)培养华侨、港澳台学生及外国留学生数累计达32418人(包括部分归国侨生),其中,校本部本专科生4078人,华文学院及对外汉语各层次华文学生28247人;截止2000年9月,在校各类境外生总数有1446人(华侨大学校史编写组编:华侨大学40年,2000年9月内部刊印,第307页)。福建中医学院近10多年来,已累计招收港澳台和其他自海外学生4000余人,其中,1999年在学的台湾学生共200多人(肖铮.福建高校试行单独对台招生[N].中国教育报,1999-03-23.);次年9月,又招收台湾新生20多人(景严.又一批台湾新生到福建中医学院就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09-05.)。省内其它高校对外招生数也逐步增长。1987-1998年间,就读福建高校的台湾学生累计已达1700多人(肖铮.福建高校试行单独对台招生[N].中国教育报,1999-03-23.)。,占同期国内高校招收台生总数3000人(陈至立谈20年来两岸教育交流,中国教育报,1999-02-09.)。的一半以上。
(二)引进海外教育资源
吸收、利用海外教育资源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又一重要内容,它包括引进海外物质资源与智力资源两个方面。福建濒临东南沿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重点侨乡,在引进海外人才和利用侨港澳台物质资源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代闽籍华侨华人曾为发展侨乡高等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改革开放后,福建引进海外教育资源取得新的成就。
仅就泉州地区来看,据统计,1979-1990年,该市共接受海外乡亲教育事业捐款46398.1万元,占同期所获公益事业捐赠总额的60%,约占同期全省捐资办学总额的77%。其中,相当一部分物质资源用于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如,仰恩大学、华侨大学、黎明职业大学同期接受捐资办学总额分别达6500万元、2088万元(华侨大学“文革”前所接受的300万元华侨捐资未计入)、800万元(福建省地方志编委会:福建省志·华侨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218.泉州市华侨志编委会.泉州市华侨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243;245.)。1993年,福建省政府对仰恩大学试行独资办学,实行学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同时,批准筹建私立厦门华夏大学、福州英华外国语学院、建联财经学院,迈出了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一步。此前,经国家教委批准,由林氏家族投资的元洪学院已开始兴建。1994年,福建省政府对建国以来为本省教育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投资总额达1000万元以上的29名海外人士予以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并在其捐建的主要建筑物上立碑纪念。华侨及港澳台胞捐资助学经费,1995年、1996年分别达2.6亿元、2.8亿元,各占全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总额的11.32%和10.38%。1996年,省政府对捐资兴学的50万元以上的243名华侨个人(团体)颁发金质奖章,对捐资兴学的50万元以下、30万元以上的111名华侨个人(团体)颁发银质奖章。
在引进国外智力资源方面,“八五”期间(1991-1995年),全省共骋请长短期各类外国文教专家、教师721人,在省内30余所院校任教和工作。其中,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所聘各类外国文教专家、教师分别为96人、114人、130人、193人。这些专家与所在高校合作培养了教师1530名,专业人才3074人,博士生178人、硕士生1347人,本科生10701人;加强重点学科9个,建立新学科5个;加强重点实验室4个,建立新实验室2个;合作科研项目9个,其中,国家项目1个,单位项目8个;举办各类型培训班68个,培训人员3520人;外国专家还提供奖学金,选送省内高校5位人员出国深造;赠送科研和教学设备价值达62.6万元,图书资料价值达103.6万元;吸引各类基金300多万元。1996年3月22日至26日,27日至30日,福建省教委受国家外国专家局的委托,相继承办“日本专家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外国文教专家供需洽谈会”;后一个会议有15个境外组织,21个国内中介机构的70余名代表,参加签署38份《外国文教专家供需备忘录》。这两次会议为福建省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开辟了新的渠道。1996年,福建省教委还拟定“九五”期间聘请外国文教专家的计划。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对来闽工作的外籍专家、教师实行“聘请外国专家确认件”管理。该年全省44所大中专院校共聘请各类外国文教专家、教师195人。1997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共聘请外国文教专家236人,主要从事外语、国际金融、国际法等专业科目的教学和合作科研。
(三)出国留学和对外对台教育交流
对外开放政策实施后,为了更好地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紧缺专业人才,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福建省政府和有条件的高校根据需要,分批选派一些优秀大学毕业生赴发达国家攻读学位;同时,民间自费留学也与日俱增。由此形成出国留学和对外教育交流的热潮。
自1990年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自费留学归口由教育部门审批后,全年共审核这类自费出国留学人员975人。1992年、1993年,先后审批大专以上学历自费出国人员1051人、615人;另有大专以下自费出国就读语言学校人员200人、2181人。这两年派出国(境)考察访问、参加学术交流人员142个团组,294人次。1994年,全省各种公派留学生、访问学者有21人,大专以上学历自费出国人员460人;省教委审核教育系统各类团组91个,138人次,前往2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教育国际交流;其中,选派22名教师赴马来西亚从事华文教育。1995年,公派出国或出境留学、进修人员增至93人,大专以上学历自费出国人员488人;另选派34人分赴13个国家或地区参加合作科研、讲学。1996年,根据国家教委的统一要求,福建省试行改革公费出国留学选派和管理办法,并健全选派教师出国任教的政策规定。该年大专以上学历自费出国人员有420人,大专以下自费出国就读语言学校人员达1597人;全省教育系统共派出短期出访团组94个,214人,分赴2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各项教育、文化交流活动。1997年,根据“以我为主,对我有利”原则,全省通过国家公派、单位公派、世行贷款、校际交流合作、自费留学等途径,共派出国留学人员1754人。另有75批178人出国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开展技术培训和任教讲学。
另一方面,国际人士来闽开展教育交流活动不断增加。1992年、1993年,全省接待国外教育界友好人士近200名,并与10多个国家的学校或团体建立联系。1994年,英国高等教育代表团、英国盖普项目来华交流人员、马来西亚华校联合会总会、香港福建中学校友团、爱德基金会外籍教师团、美国鹤庐协会教师团等数10个境外教育团组,150多人次,来闽考察访问。1995年、1997年,分别接待来访的外国教育团组数10个,300多或200多人次,并在福州合办英国教育展。这些教育交流包括举办学术研讨会、实行人员互换及合作办学等多项内容。厦门市与陈嘉庚国际学会联合创办工商管理学院,建立人才培养新模式。福建省还设立国家级“海外华文教材中心”,为东南亚地区的华文教育团体承担华文教材建设与交流工作。
由于闽台之间特有的历史、人文、地缘、亲缘关系,80年代中期以来,两地高教领域的人员来往与学术交流日渐频繁。1992年,闽台教育界、中医界成功举办有关学术研讨会;次年,派赴台湾访问和接待来闽交流的两地专家学者有70多批、420人次;1994年,分赴对方参加教育交流的闽台学者各有39人和400多人。1995年,全省共接待台湾学者800多人,赴台参加学术交流35人。台湾海基会代表团实地考察福建有关高校的办学条件,加深相互了解;台湾工党主席、副主席和秘书长一行10人来闽,探讨扩大对台招生及学术交流的可行性。经国家教委批准,福建中医学院与台湾大仁药专校友好合作,为该校15名优秀毕业生举办“专升本”班。在这一年里,厦门大学、福建中医学院、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相继举办海峡两岸研究生教育、中医药学、医疗仪器展示会及都市规划、辞章学学术研讨会(以上有关统计数字参加福建省教育委员会,福建教育年鉴1995年、1996年、1997年卷,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1999年11月出版;中国教育年鉴1991-1998年,有关福建省部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1999年1月出版)。其后,闽台高等教育交流虽因受两岸关系变化的影响而一度徘徊,但其发展趋向难以逆转。
二 几点认识
在过去的20多年中,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践推动着福建高等教育数量规模稳步发展。1978-1998年间,全省普通高校从8所增至29所;在校本、专科生从2.1万人扩展至7.8万人,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27.2万人;研究生教育最初招生90人、发展到1997年招生1029人,在校生2773人;全省每万人在校大学生1978年为12.7人,1997年为23.9人,升居全国第13位(参王豫生:《在改革开放中奋进的福建普通高等教育》,《福建高教研究》1999年第1期)。积极招收外国留学生及侨港澳台学生、努力吸收海外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对外对台教育交流活动,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福建高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增进高校办学活力、改善办学效益、扩大中外文化传播也起到重要作用。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需要从理论上总结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规律,加深认识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性与迫切性,为本地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其一,福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与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开放同步发展的,它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综观本地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对外开放相辅相成。首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为福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顺利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和强大动力。没有全国性的改革开放政策,没有沿海地区率先对外开放的现代化总体规划,就没有福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成果。其次,福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本地区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据统计,改革开放后,福建省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全国第22位上升到1998年的第11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从全国第22位跃居第7位。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认为,福建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综合实力上升最快的省份之一。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福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肖辉家等:《开放则兴—福建省从海防前线到开放前没的二十年》,《瞭望》周刊1998年12月14日)。与此相应,福建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学科发展和办学模式等方面,注重培养各类外向型专门人才,及时调整学科结构,吸收侨港澳台资及其它外来资金,支持办学和科研项目。来闽就读的海外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学习财会、金融、国际贸易、法律、建筑等专业,台港澳尤其如此;多以从事闽港、闽澳、海峡两岸经贸为目的。此外,就文化交流而言,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双向的,具有文化互补功能。福建高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医、历史、哲学、宗教、音乐、美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学科、专业领域,具有一定优势,这是吸引外国留学生和侨港澳台生前来就读的一个重要动力源泉。来闽留学生和华侨学生多是学习汉语专业。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海外涵授生,学习中医者占2/3以上;来闽的台湾学生,首选中医学科,目的是回台就业,其就读文史哲学科者,以研究生为多,多与其研究和教学工作相适应。
其二,在21世纪国际国内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现实挑战下,福建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各地区间的相互依存日益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向越来越明显。因特网成为促进教育国际化的便捷工具,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外语的重要性提高,师资、图书资料、实验设施等教育资源的跨境流动日渐频繁;现在有些发达国家已经把教育当成一种产业来发展,吸引海外留学生、输出课程及合作办学。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根据其“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教育服务”主要有提供远程教育服务,鼓励出国留学、提倡海外办学、鼓励专业人才流动四种活动方式。国内教育市场将面临着海外教育机构投资办学、与国际教育衔接、专业人才外流等激烈的教育竞争(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组:《“入世”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挑战及对策》,《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19期)。
此外,与上海、广东等沿海兄弟省市相比,福建高等教育底子薄、对外开放程度还存在一定差距。上海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并加快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步伐。据统计,迄止1998年底,上海高校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所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在沪任教的长期外国专家、教师共计688名,短期外国专家1083名;在沪留学的长期外国留学生有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422人,短期留学人员累计2000人左右。自1992年以来,上海的外国留学生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1998年,上海教育系统共举办国际学术会议52个(姜海山:《教育国际交流大有可为》,《上海侨报》1999年1月26日)。
为迎接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挑战,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福建高等教育需要大力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加强与国外及台港澳地区的教育合作互利。2000年12月24日,在福建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政府领导强调,必须做好加入世贸组织的应对工作。在政府管理经济方式、企业经营、人才培养上做好准备。在新的一年,要大力推进福建与台港澳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福建侨报》2000年12月29日,第1版)。肩负培养专门人才,创新科学技术,促进文化交流重任的高等教育,在应对“入世”挑战和扩大对外开放方面应先行一步。
其三,深化改革,发挥优势,争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新成就。
面对时代和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所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既要增强危机感,也须抓住机遇,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努力提高福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水平。首先,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更新办学理念,变封闭办学为开放办学。其次,从实际出发,加速改革与高等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增强福建高校对外开放的竞争力。提供相应的法规政策保障,允许和鼓励国外、境外大学及有条件的社会团体在本省兴办正规学院、社区大学和专业培训学校;学会国际高等教育通行规则,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市场体制;提高教师的外语及学术水平,普及高校信息网络,提高本地区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力争早日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第三,充分发挥海外胞侨众多和毗邻台港澳、东南亚国家的优势,有选择有重点地推进福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发展。在对外开放的地区选择上,应把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作为重点目标,广泛开展考察访问、人员互换、专家讲学、联合科研、职业技术培训、联合办学、学历文凭互认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及时吸收其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培训、质量保证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扩大招收来自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学生。此外,要利用福建外资企业众多所带来新的教育市场,大力拓展对外汉语教学、双语教学及相关的专业教育,建立为侨港澳台及外籍人员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体系。
其四,在实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的过程中,要确保教育主权与高校的政治方向不受削弱,减少对外开放的负面影响。
促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学习先进国家和地区成功的办学经验,广泛吸收境外的教育资源,推动本国本地区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在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上,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境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和先进科学技术知识,不断创新;不能盲目照搬,而应根据实际需要,有所选择,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补。在扩大对外开放的社会环境下,要积极探索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优化高校的育人氛围,有效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以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在引进外资办学、吸收境外教育资源的同时,必须维护教育的主权。西欧、加拿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开放各自教育市场时,多持十分审慎的态度,仅开放成人教育或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市场,并保护其基础教育市场。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尚在形成之中,“入世”对国内教育市场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究与考察,因此,福建在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应借鉴国外经验,有选择地逐步开放本地区的高等教育部分市场,要创造条件,吸引更多境外生来闽接受高等学历教育或短期语言文化、技术培训,减少因扩大对外开放,出国留学者增加而衍生的国内资金及人才外流的弊端,在推进跨国跨境科研合作时,必须保持自身的知识产权。
总之,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向,它既能有效促进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改革,开发和利用国外或境外的教育资源,为本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才培养服务,也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福建在开展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实践中,兴利避害,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和重要经验,它为今后扩大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在新世纪里,伴随着我国各项改革事业的继续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福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将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标签:大学论文; 中国大学论文; 台湾论文; 福建省府论文;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