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本文主要从集中控制水电站群设备管理现状分析、解决思路2方面开展讨论本文主体,旨在与同行探讨学习,共同进步
关键词:水电站;管理现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一、集中控制水电站群设备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水电企业设备自动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的水电企业设备管理也在不断探索和研究,设备管理有了新的发展。
① 自运行管理
自运行是一种传统的电站运行管理模式,八十年代以前的水电企业基本上都采用这种模式,目前一些传统的水电站仍采用此模式。它体现了国有企业垄断下的管理风格,其具体设备运行、维护受苏联水电设备管理的一些影响。这种运行管理模式的设备管理主要经历了事后维修、计划预防维修制以及多种设备管理模式共存的方式。
1)事后维修是最早期的维修方式,主要包括兼修阶段和专修阶段。
a.兼修阶段:设备坏了才修,或者叫发生事故了才修。
这个阶段表现为水电站设备操作人员发现设备坏了,就自行进行维修。没有划分运行专业和检修维护专业,生产人员既是操作工,又是维修工。
b.专修阶段:设备不坏不修,但要进行专业维修。
这个阶段表现为设备运行人员发现设备有问题,通知相关部门,由检修人员去维修。细分了运行专业和检修维护专业,即我操作,你维修。
设备运行管理人员主要负责设备运行、巡点检和办理工作许可手续等工作。设备检修维护人员主要负责设备缺陷消除、定期维护保养、设备故障处理、定期设备维修等工作。
2)计划预防维修制的主要内容有:
a. 水电站根据设备重要程度,确定修理工作的类别,主要分为:大修、小修、预防性检查(定期检查、日常维护保养等)等。
b. 编制设备修理计划,进行有计划的修理,并监督其实现。
c. 确定设备的修理周期结构。修理周期结构是指在一个大修周期内,把设备的维修类别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依一定顺序进行的排列。它是根据设备的磨损规律和修理工作量确定的,不同类型的设备其修理周期结构不同。如四川某水力发电总厂,其水电站设备维修采用计划维修和状态维修相结合的方式,定期进行设备维修,维修分为大修和小修。设备的大、小修工作由检修部门负责,每台发电机组的大修间隔为 4-5 年,小修间隔为 0.5 年,维修内容分为标准项目和非标准项目。
3)多种设备管理模式并行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水电站企业也开始引进“设备综合工程学”、“全员生产维修”、“后勤工程学”等现代设备管理理论,并经过多年的研究、比较,在学习和参照设备综合工程学的理论和我国水电站设备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设备综合管理”的管理模式。设备综合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坚持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方针;在设备一生的全过程管理中,坚持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的原则。管好、用好、修好、改造好设备,不断完善和提高设备素质,充分发挥设备效能,以追求设备全寿命周期费用的经济性和提高企业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从而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
成本。
3)水电企业在发电量管理方面不完全拥有主动权,对电站的发电效益有一定影响。
自运行模式的优点主要有:
1)水电企业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电站开发和运行管理上,突出企业核心业务。
2)水电企业可以控制企业的人员规模,简化管理工作。
3)水电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运行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转移出去。
委托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由于运行和日常维护人员不属于公司所有,容易产生对外包公司的依赖性,如果与承包方合作不愉快,则影响公司对运行和日常维护工作的管理和控制。
2)如果因为业主未和供应厂商维持好关系,而不得不更换供应厂商时,则将付出高额转换成本。
3)水电企业在发电量管理方面不完全拥有主动权,对电站的发电效益有一定影响。
③ 集中控制水电站群设备管理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政策的实施,以及计算机控制技术、设备自动化水平和水电管理技术的飞速发展,流域水电站群集中控制的建设和应用已经成为水电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越来越多的水电站(群)已经采用或者正在规划采用远程集控中心对梯级水电站群进行远程集中控制和统一管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集中控制水电站群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存在问题分析及解决思路
(一)集中控制水电站群设备运行维护专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我国多数新建水电站已经达到了水电站群集中控制管理所必需的技术要求和系统配置,许多老水电站也正在进行水电站群集中控制模式的改造或者已改造完毕,但是由于其设备管理长期以来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加之设备技术、管理手段更新过程比较缓慢,仍存在许多问题。
① 设备管理范围狭隘,尤其设备现场管理薄弱
目前许多水电站设备管理仍局限在设备运行和维护工作,而对于设备运行状态检测、设备故障诊断等方面,尤其对于设备的现场管理方面不够重视。
② 设备运行与维护工作相互独立,造成运行维护成本较高,易造成安全隐患 水电站群设备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运行和维护两大类。传统的专业分工设置了运行人员和维护人员,相应的工作权限也进行了严格区分。运行人员只负责设备的日常点检、巡检等工作,只有经过专业授权才能进行相关维护操作,而设备消缺工作、设备维护、设备小修等较为复杂的工作则由维护人员担当。由于运行和维护工作人为分离,使设备得不到及时维护,从而容易造成设备安全隐患问题。
③ 水电站设备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有待加强
水电站运行和维护人员凭经验工作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标准化、规范化意识薄弱,影响设备的运行维护质量。近年来,虽然许多老水电站明显加大了对设备管理的重视程度,但是设备管理水平的规范化、标准化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④ 运行维护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运行维护一体化和无人值班是水电站群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的趋势,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让运行人员做到一专多能,但是,多数水电站运行人员的技术水平都不能胜任维护工作。
(二)集中控制水电站群设备运行维护专业化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
针对上述集中控制水电站群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存在的问题,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① 设计集中控制水电站群设备运行维护专业化管理模式
随着水电行业市场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水电企业集中控制的发展需要与传统水电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其一,传统水电企业设备管理人员多,工作效率低,运行成本偏高;其二,随着水电站群集中控制模式的实施,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已再不适宜现在水电站装备水平,满足不了水电站生产管理的需要;其三,随着水电运行管理服务外包市场的日益需求,对设备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本文运用流程管理、TPM、标准化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结合水电站日常设备管理工作现状,构建集中控制水电站群的设备运行维护专业化管理体系,达到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和降低水电站运行成本的目的,旨在真正实现“无人值班”,实现水电站安全、经济、高效运行。同时,并将这一管理方法进行推广,为其他水电站群提供借鉴作用,还可以运用此管理方式进行水电站群的服务外包。
② 从运行维护整体出发,设计集中控制水电站群设备运行维护专业化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1)设备运行维护一体化是水电行业设备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它可以减少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它有利于提高水电人员技术水平和“一专多能”的发展;同时设备运行维护一体化也可以实现精简人员,降低设备运行成本。
2)大多水电企业的组织机构仍沿用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管理层次过于复杂,岗位职能职责呆板,并且工作流程繁琐。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基于运行维护一体化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设计,重新规划职能职责和岗位设置,简化运行维护流程,提高设备运行维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③ 专业化管理加速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由于传统靠经验进行工作的方式不利于员工知识技能的共享和传承,不利于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因此,首先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工作、技术标准,而专业化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规范员工行为,确保员工按正确的方法工作;同时,专业化的过程就是通过提炼出设备运行维护人员的技能特征和成功行为特征,形成他们的资格标准和行为标准,并以此标准来规范与培训新员工。
④ 备品备件、设备文件的专业化管理
1)结合实际运行情况,采取三维 ABC 备件库存控制法和库存结构模型对备件进行专业化管理。三维 ABC 库存控制法是根据设备在生产流程中的作用以及设备停机对生产造成的影响极其后果对备件进行划分。首先对设备进行 ABC 分类,然后对部件作 ABC 分类,最后对零件进行 ABC 分类。然后根据备件类型,采用相应的库存结构模型对备件进行配置,找出最佳备件库存管理方案。
2)设备文件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建立相应的标准规范、制度,调动设备运行维护人员的重视度和参与度,规范文件管理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⑤ 设备现场专业化管理,改善现场环境
通过实施 5S 活动、改善提案活动、目视化管理、定置管理等活动,提高员工素养,改善现场“脏乱差”的环境,消除现场的各种安全隐患;同时把现场管理工作与员工的岗位职能职责挂钩,构建相应的奖励惩罚机制。
参考文献:
[1] 巫世晶. 设备管理工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 赵艳萍,姚冠新,陆骏. 设备管理与维修[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 邵泽波,陈庆,孟庆合. 机电设备管理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 司徒铭军. SAP 在照明生产企业设备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6.
论文作者:蓝澄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7
标签:设备论文; 水电站论文; 设备管理论文; 集中控制论文; 运行维护论文; 人员论文; 水电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2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