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效益与中国企业的内向型国际化_外商直接投资论文

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实效与中国企业内向型国际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实效论文,外商论文,直接投资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企业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FDI迅猛增长,其中跨国公司是FDI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外资进入中国以后,通常对国内企业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外资企业通过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技术外溢”(Spillovers)、“干中学”(Learning-by-Doing)以及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竞争能力;二是外商企业凭借自身的竞争优势进入国内市场,常常使国内企业处于劣势,经营绩效恶化。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面临来自世界市场的更加激烈的挑战,而通过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国内企业自身竞争力也会不断得到增强,这也是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有效方式。

一、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状况与经济实效评价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增长的二十几年里,进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也越来越多,经济增长与外资的流入有很高的相关性。吸收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是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相一致的,它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外商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外商直接投资开始大举进入并迅猛扩张,外资企业数量与外资额的扩张速度高于历史任何时期。应当说,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中国外商投资逐渐进入高成长阶段。9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更加重视资金到位的质量,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引入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01年,引进外资相对1999年的下滑局面呈全面回升的势头。2002年,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2003年,实际使用外商投资金额535.05亿美元。2004年,中国吸引外资首次超过600亿美元,仍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

外商在中国的投资有很突出的行业特点,制造业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制造领域外商投资企业数、合同外资金额占累计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分别为72.85%和63.66%。从投资趋势来看,外资对制造业行业的投资比重在不断上升。

由于外资大量进入,并不断扩张,它对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工业领域,大量外资进入对中国工业结构调整、企业治理结构转变、促进市场竞争、对外贸易数量与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国际收支方面,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带来长期资本投入,以及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经营中所带来的外汇收入,对我国的国际收支产生显著影响;在金融领域,外商投资进行的企业并购,以及外资企业的多渠道筹资方式,以及经营中的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国际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必须强调的是,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是利弊并存的。(见表1)

表1 2003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行业结构

行业 项目数 同比% 合同外资金额 同比% 实际使用 同比率%

总计 41081 20.22 1150696930.035350467

1.44

农、林、牧、渔业 1116

14.46 227634.84100084-2.6

农业 67418.04 138899 75

57395 -0.3

谷物的种植4174.25 77543

38.0638590 -0.4

林业 45 73.08 418120.633169 9.73

畜牧业19445.86 44009

-2.9317970 -2.72

渔业 126-19.7527210

0.88 14507 -3.49

彩矿业21128.66 65566

72.1433635 -42.11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4 7513462

93.114279 -85.37

制造业29307 17.56 8074727 36.243746670

1.81

农副食品加工业1435

24.35 273823 55.111355001.78

谷物磨制 19041.79 40035

62.3425370 1.79

屠宰及肉类加工80 -6.98 23120

116.42

11813 7.05

水产品加工2653.52 36865

61.3819477 -5.25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92 48.39 51065

196.96

28462 -23.43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812

14.18 713106 91.672601936.23

合成材料制造 34226.2 160592 89.0552950 -8.6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359

21.88 355103 30.1 164634-3.66

水泥制造 64 72.97 36009

9.86 22201 -20.96

轻质建筑材料制造 24336.52 72155

65.3220442 57.85

砖瓦、石材及其他建筑材料制造 61021.03 145247 61.2947051 -5.78

建筑陶瓷制品制造 44 -13.737937-59.81

11738 -24.44

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24219.8 74566

41.0639096 33.9

平板玻璃制造 22 29.41 17061

178.87

6743 293.41

陶瓷制品制造 19323.72 3430-14.92

26609 -19.53

通用设备制造业1588

34.01 35045

64.3215606221.05

专用设备制造业1310

18.12 301693 64.2412246219.4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126

51.14 486849 111.17

23726642.76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957

-0.64 1504700 3.34 634699-21.98

通信设备制造 198-21.7478295

-61.06

52382 -50.01

电子计算机制造257-20.68131244 17.8266802 -13.18

电子器件制造 227-7.35 408351 8.19 141589-13.9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3338020732

40.56129538-5.8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228115.09150855 32.4178705 -6.65

电力生产 172120.5110743

17.2754283 -27.28

火力发电 37 94.74 37692

-39.76

32474 -47.16

水力发电 105114.2941178

90.2515131 58.13

其他能源发电 30 200

28558

285.92

6678 84.32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1260 80505

114.39

47391 70.86

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2 162.5 16210

9.58 27138 -31

建筑业39620.36 167717 58.5861176 -13.69

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 2185.83 148617 77.5844628 -15.89

铁路、道路、隧道和桥梁工程建筑76 8.57 76517

102.62

17950 27.08

水利和港口工程建设16 33.33 11028

-13.35

3719 13.5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0624.94 501475 227.97

86737 -5.05

批发和零售2207

28.61 238389 43.2911160419.66

旅游饭店 1597.43 64963

30.5948261 -1.13

金融业23 35.29 31880

30.7 23199 117.52

房地产业 1553

18.01 910568 26.17523560-7.54

房地产开发经营1363

17.2 872115 27.18506889-2.6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5820.21 241997 14.8 17200230.2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574142.1980356

42.3427648 35.21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4242

24.11 704220 41.193160957.39

教育 70 45.83 28201

159.11

5782 53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85 7026941

4.44 12737 -0.55

资料来源:国家商务部,中国外资数据网

由于投资类型、东道国目标政策、及东道国行业结构与发展水平的不同,外商投资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也就会不同。根据目前的外商投资状况,我们把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实效的影响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收支。外商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短期内资本流入对国际收支的正作用;二是贸易逆差对我国国际收入的负作用;三是资本盈余流出与债务积累。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甚至包括某些发达国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短期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解决资金困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外资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一些缺乏资金的部门的发展。但是从长期来看,外资企业的许可证使用费用与盈余流出都远高于资本流入。中国目前正处于外商投资的高速增长时期,这种负面影响目前还不显著。从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来看,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相比较更具有优越性,一方面它不是单纯的国际资本流动,而是技术资本、管理等要素的一揽子跨国流动,东道国可以借此引进先进技术,以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不因为国内经济形势或投资者预期发生变化而导致短期大量迅速抽逃,发生信用危机。

2.投资趋向。外商投资在中国的扩张的过程中,外资企业总是有向利润率高的行业集中的倾向(张帆、郑京平,1998)。当外商直接投资在电子工业、食品工业、纺织业等利润率高的行业中集中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向其它盈利率其次的行业中扩张的倾向,直到利润在各行业中平均分配。由而可见,外商投资对一个行业发展的影响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始、快速发展、成熟阶段。一些实证性研究已经表明,随着外资的不断扩张,外资对行业效率的影响将逐渐减少,如电子工业(李骥,1997)。特别要强调的是,境外企业在中国投资并不是以促进我国行业升级、提高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而是在充分挖掘我国劳动力密集的比较优势,与其资本密集优势、技术优势相结合,最大限度占领中国市场,以实现其盈利最大或其全球战略目标(王岳平,1997)。境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外资企业比内资企业更能够适应中国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充分发挥其产品品牌、技术、资金与营销优势来占领中国市场,并出现在不同行业全行业全面扩张的趋势,外资企业占行业总量指标(如销售额、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等)份额逐步上升。

3.技术引进。我国引进外商投资的主要动机之一就是换取先进技术。一般认为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要高出国内企业。有关调查显示,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高出国内同类企业的先进水平(见表3)。同时,在合资企业内部,外方通常采取滚动方式转让技术,以保持一定的技术优势,一般不愿将最先进的技术转让给其无法控股的合资企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来华投资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外商投资企业也掀起了在我国进行R&D投资的高潮。微软、摩托罗拉、宝洁、利华、杜邦、英特尔、诺基亚、爱立信、松下、富士通等著名大跨国公司相继在华成立了研发中心或宣布了大型R&D投资计划,这些跨国公司所建立的R&D中心及其技术开发活动无疑有助于提高我国产业技术的整体水平,但也将拉大内资与外资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方面的差距。

表3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技术水平

占样本比例%

与母公司相比

使用最先进技术 26.3

使用比较先进技术42.1

比较先进技术与一般技术混用 31.6

与国内企业相比

使用填补空白技术76.3

使用先进技术23.7

客观来说,先进技术有两层涵义,一是国际领先先进技术或在国际上是具有竞争力的技术;二是相对中国是先进技术,对发达国家来说是次新技术,或将被淘汰的技术。从总体上来看,外商在中国投资所带来的技术大多数属第二类,外商在投资方向的选择上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产品生产环节上多选择下游环节生产;二是产品上选择最终产品生产。在发达国家,次新技术属比较劣势产品(由边际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标准化产品所采用的技术,即夕阳产业采用的技术或将被淘汰的技术、产品,此时成本优势将决定企业的生存能力,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及劳动力密集产品价格低廉,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容易降低产品成本,因而发达国家企业就会把这些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生产(王岳平,1997)。不容否认,FDI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技术引进形式,外商直接投资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减少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要指出的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生产效率提高的回报是递减的(Krugman,1985)。因而技术引进要比较国内外行业发展水平差距,如果国内外技术水平差距大,引入外资对行业效率性指标提高所起的作用大;反之则引入外资所起的作用就小。这一点将成为我们制定吸引外资、管理外资投入的基本依据。

4.经济国际化。外商在中国的投资加快了中国经济国际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在中国企业与外商企业合作过程中,国内企业逐步熟悉国际市场,加强了中国企业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与竞争能力,外资企业外向型的经营对内资企业起到了示范作用;促进了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缓解了中国经济发展建设资金不足的压力。创造就业机会。使中国企业受到技术外溢的好处。

总而言之,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在国际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外资进入既缓解了中国资本稀缺的状况,又把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大大推进了一步。

二、不完全竞争优势是否决定FDI的关键因素

自二战以来,随着对外投资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各种实证与理论研究从不同角度来解释不同行业、不同国家之间的FDI现象,解释跨国企业对外投资活动的理论研究主要有瑞典学者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学者保罗·克鲁格曼(P.Krugman)的规模经济贸易学说(1979,1980,1985)、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维农(R.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66,1971,1974)、英国学者巴克利(P.J.Buckley)、卡森(M.Cassion)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的市场内部化理论(1976,1979,1982)、加拿大学者海默(S.H.Hymer)与金德尔伯格(C.D.Kingdleberger)的垄断优势理论(1960,1976)、英国里丁大学教授邓宁(J.H.Dunning)的折衷论(1977)、以及日本学者小岛清(K.Kojima)的比较优势投资理论(1977)等等,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分析问题的理论基础。其中规模经济贸易学说与折衷论是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它们以20世纪60年代前后贸易与投资现象所发生的变化为基础,分别成功地向传统贸易与跨国投资理论进行了挑战,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理论。克鲁格曼认为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规模经济,二是不完全竞争。并成功地对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发展来解释跨国公司产生的原因(Helpman and Krugman,1985;Helpman,1985)。邓宁的理论实际上基于三个研究之上,即内部化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区位优势理论。由于折衷论更有说服力地解释了FDI现象,因而该理论拥有通论的美称。邓宁的折衷论把决定企业对外投资活动的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所有权净优势(net ownership advantages)、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s)、及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s)。

这些理论虽然有着不同的分析方法与理论基础,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理论特征:1.都认为直接投资不同于证券投资,不是单纯的国际资本流动,而是技术、资本、管理等要素的一揽子跨国流动,企业要在东道国利用这些要素进行生产活动;2.与传统的完全竞争的前提条件不同,对外投资是具有某些垄断优势的企业进行海外扩张的结果;3.都试图说明跨国投资对世界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福利水平的影响;4.这些理论多侧重于从跨国公司的决策行为来研究。

但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世界经济中一个新的现象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对外投资活动越来越频繁,大部分投资流向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与地区,而发达国家的企业也并没有把大部分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相反也同样流向发达国家。美国及欧洲的FDI流入量绝对值的突出地位是显而易见的,2002年这两个地区吸收了全球65.26%的外资;发展中国家吸收全球外资总量的24.9%,其中被东亚与拉美新兴发展中国家地区吸取这部分总量的89.2%(表4)。所有这四个地区占全球吸引外资总额的88.45%。在资金的对外投资活动中,发达国家更是占主导地位,全球资金流量的92.69%来自发达国家,加上东亚地区的资金,全球对外投资资金的98%来自这些地区(表5)。但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趋势值得注意,即这些国家在多数年份的大多数投资都流向了发达国家与地区,这个趋势至少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已经明显存在。表6(见下页)的数据说明,在5个发展中国家中,多数国家在80年代的多数年份的大多数投资也都流向了发达国家。

表4 2002年世界各区域吸收FDI情况

地区金额

占全球总流量% 同比%

全球总计

6511.89100.00

-20.96

发达国家

4603.3470.69-21.90

欧盟

3743.8057.49-3.87

其他西欧国家

100.11 1.54 -12.04

北美

506.25 7.77 -70.70

其他发达国家

253.19 3.89 60.47

发展中国家 1621.4524.90-22.58

非洲

109.98 1.69 -41.40

拉美

560.19 8.60 -33.09

亚洲

949.89 14.59-11.04

西亚

23.41 0.36 -55.08

中亚

40.35 0.62 1.82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 886.13 13.61-9.21

大平洋岛国 1.40

0.02 -11.95

中东欧 287.09 4.41 14.77

资料来源:国家商务部,中国外资数据网

表5 2002年世界各区域输出FDI情况

地区 金额

占全球总流量% 同比率%

全球总计6473.63100

-9.01

发达国家6000.6392.69 -9.16

欧盟3941.4660.88 -12.78

其他西欧国家175.19 2.71 3.69

北美1485.3422.94 5.79

其他发达国家398.63 6.16 -22.36

发展中国家 430.95 6.66 -9.05

非洲1.73

0.03 -106.86

拉美57.7

0.89 -27.52

亚洲371.21 5.73 -11.25

西亚21.31 0.33 -54.83

中亚7.65

0.12 280.60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 342.25 5.29 -7.27

大平洋岛国 0.30.00 -74.14

中东欧 42.05 0.65 19.97

资料来源:国家商务部,中国外资数据网

表6 样本国家(发展中国家)1980年与1988年对外投资的区域分布状况

投资国家年份全球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与地区(10亿)

西欧 日本美国其它合计%

拉美

亚洲 其它 合计%

东欧

巴西 19800.6 11.0

0.862.2 0.074.0 24.7

0.0 1.2 26.0 0.0

(美元)19881.7 11.04 0.648.7 0.060.4 37.0

0.9 1.7 39.6 0.0

中国 19840.3 6.71.948.3 0.857.8 4.526.2 11.6 42.3 0.0

(人民币元)19871.7 6.51.213.8 45.3

66.7 3.521.9 7.8 33.1 0.0

印度 19851.2 1.01

0.00.4 0.11.4 0.057.0 41.6 98.5 0.0

(卢比)19881.1 6.09

0.01.4 0.37.7 0.150.3 41.4 91.8 0.5

韩国 198093.6 7.47.420.5 1.231.8 4.828.8 34.6 68.2 0.0

(韩元)1988765.63.72.735.6 13.6

55.5 2.322.7 19.5 44.5 0.0

台湾 19803.7 na na 43.4 13.1

56.5 na 33.4 10.1 43.5 0.0

(新台币) 198819.8 na na 60.5 10.8

71.3 na 24.4 4.3 28.8 0.0

资料来源:John H.Dunning《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E ECONOMY》,P31。转自不同国家政府及UN

如果我们考察2002年的数据,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如中国、印度、韩国、台湾在第二产业的境外投资占很高的比重,分别为45.0%、81.7%、32.8%、65.6%;哥伦比亚、泰国、台湾、中国在第三产业的境外投资看不出一个主要的投资趋向,韩国在第一产业的境外投资占较高的比重,为42.3%;很高的比重。按照传统的跨国公司投资理论,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投资于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但以上的数据说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投资于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的比重反而很高。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外经贸部业务统计,1979年至2003年,我国共在13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于贸易和非贸易型企业,占全球国家与地区的60%,直接投资净额334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其中,2003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8.5亿美元。截至到2003年底,中国对外投资非贸易企业投资最大的20个主要国别(地区)市场分别是: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国、澳门、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见表7,下页)。从境外企业的国别(地区)分布来看,香港、美国、日本、德国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业的41%。在行业分布上,国内企业对外投资主要呈现如下特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存量占总量的32.8%,批发及零售业占总量的19.7%,采矿业(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占总量的18%,制造业占总量的6.2%。

表7 截至2003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前二十位的国家地区

序号 国家(地区) 累计净额

01中国香港 246.3

02开曼群岛 36.91

03英属维尔京群岛5.33

04美国 5.02

05中国澳门 4.46

06澳大利亚 4.10

07韩国 2.35

08新加坡1.63

09泰国 1.51

10赞比亚1.44

11秘鲁 1.26

12西班牙1.02

13马来西亚 1.00

14墨西哥0.97

15日本 0.89

16德国 0.83

17英国 0.75

18丹麦 0.74

19俄罗斯0.62

20柬埔寨0.59

资料来源:中国国际投资促进网

资料来源:商务部,中国对外投资报告,2003

图一 2003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图

这些数据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尽管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都不如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发达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投资的重要对象;尽管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较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更具有不完全竞争优势,但发展中国家不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投资的主要投资对象。按照传统的跨国公司投资理论,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投资于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但以上的数据说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投资于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占其投资总量的比重反而很高,中国的事实也是这样。从发达国家在中国投资企业的经营(无论合资或独资)状况来看,外资企业并不见得一定比国内企业经营状况好,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还要进一步展开,也就是说内资企业与境外企业在竞争过程中,不完全竞争优势并不完全决定跨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三、外商对华投资与中国企业内向型国际化

一个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越高,反映了这个企业在风险承受能力、竞争战略的灵活性、财务管理、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等方而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邓宁,1993)。国际化程度高的跨国企业(注:为了讨论问题的一般性,注意跨国企业与一般意义上跨国公司的区别。)抵御这种风险的能力就很高,当一些国家的经济状况不景气时,跨国公司就可以从经济状况好的国家取得支持。因此当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企业对外投资实现全球战略有利于其分散经营风险,同时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流动,可以增强跨国公司在不同地区的竞争力。一般来说,跨国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有四种主要的方式:出口贸易(Exporting)、特许权经营(Licensing)、合资合营(Equity Joint Venture,EJV)、独资海外分公司(Wholly-owned subsidiary,WOS)(Ekrem Tatoglu,Keith W.Glaister,1998)。跨国企业对境外市场的影响就是通过在东道国与当地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实现“技术外溢”,或促使当地企业通过“干中学”等方式提高企业的竞争绩效。当然,外资也不是在任何时候对国内行业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国内外行业发展差距比较大的时候,外资对国内行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行业发展的逐步成熟,这种促进作用将逐渐减少。

事实上,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参与合作与竞争也是一种国际化的方式。从企业资金的流动方式来看,国内企业国际化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内向型(Inwards)国际化与外向型(Outwards)国际化。前者主要通过国内企业与外商企业合资合作来实现,后者主要通过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来实现。比如中国的合资合营企业就是中国企业内向型国际化的一种表现,如果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在境外从事独资或与东道国企业进行合资合营活动,我们称之为外向型国际化,两者的区别见下表。外商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会加快了中国企业内向型国际化的进程。(见表8)

表8 内向型国际化与外向型国际化

外向型 内向型

出口

进口

技术 技术出让 购买技术

合资境外与东道国企 在国内与外资企业

合营业合资合作 合资合作

独立在国外建立分公 成为国外企业尤其是

经营司或兼并东道国 跨国公司的国内分公

企业司

与外向型国际化方式不同的是:外向型企业跨国经营首先要面临的一个新的竞争环境,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对国内企业跨国经营的治理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向型企业则不需要进入一个新的竞争环境,它只需要在本国同外商投资企业合作经营就可以直接享受“技术外溢”与引进先进管理制度的好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国内企业同外商企业合作可以享受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提高国内企业不完全竞争优势,二是通过与外商企业合作改善治理机制。在中国企业国内经营逐渐走向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国内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能否发展壮大:一是外部性因素,如传统理论中的不完全竞争优势与非传统理论中的不完全竞争劣势;二是内部性因素,即企业内部的治理机制。其中内部因素决定了企业的生存条件,外部因素决定了企业能否发展壮大。

我们可以把企业治理机制简化为经理激励机制、经理聘选机制与资本财务机制。对于外资企业来说,企业管理人员工作投入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来自于企业的上岗竞争、境外东道国产品市场竞争、利润激励。在给定的上岗竞争(同时也隐含了控制权收益激励)、市场竞争程度与利润占有率等三方面的信息后,企业管理人员就会选取自己的努力程度。聘选机制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者能力的挑选与其如何上岗,上岗竞争越激烈,经理的上岗激励就越高,这样他的努力就会被上岗激励所驱动。上岗激励同时也隐含了控制权收益激励,因为经理只有在岗上,他才有控制权。在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竞争中,由于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在报酬激励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经营者与雇员也准确预期到这一点,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偏好(比如通过增加努力投入获得高工资与增加休闲之间的偏好替代)来决定自己是否在国内企业或外资企业工作。正因为如此,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不仅仅表现在产品上的不完全竞争优势,还与企业的治理机制有关。因此无论对于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只要企业治理机制的某一方面有缺陷或处于劣势,这个企业就会在长期竞争中输给治理机制完善的竞争对手。目前国内企业正处于改革阶段,国内企业之间竞争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低效益企业也很难被淘汰,多数国内企业缺乏国际大跨国公司在治理机制方面的优势,国内母企业效率低下很难有效地与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竞争。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国企业国际化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外向型国际化,一个是内向型国际化。中国开放市场有利于实现中国企业内向型国际化,外资进入使国内企业面临两重压力:一是外资进入使国内企业面临着由于不完全竞争优势上的差异所带来的市场竞争压力,二是来自于企业治理机制上的不完善的压力,治理机制不完善的直接后果就是原有企业技术流失、人才流失、市场份额不断减少。一个治理机制不完善的企业很难长久具备不完全竞争优势、垄断优势、及内部化优势,不具备这些优势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只能处于很不利的竞争劣势,无法很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因此,要增强国内企业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竞争力,中国必须加快企业改革的进程,只有经营很有效率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外商企业的技术引进的溢出效应对国内企业的影响才能达到最大。

中国引入外资的目的在于促进中国经济市场化、国际化、以及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升级,而不是让外资企业发挥其垄断优势来挤占国内企业市场。占领中国市场、尤其是实现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目标。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制定了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进入,并在其进入初期对中国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一个行业的发展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而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以后,其促进作用便不大,如,外商直接投资对电子行业效率性指标的(并非总量指标)推动作用就很不明显,甚至为负。此时,再给外商许多优惠政策只能使国内企业处于更加劣势的地位。因此优惠政策随应当随着外资的大量进入逐步取消。

从市场运行效率的角度来看,开放市场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国内经济也要在开放中享受资源配置的好处。为适应加入WTO后外商投资的新形势,我国外资政策的核心应由市场准入逐步转向鼓励竞争:一是要打破行政性垄断,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并参与国内市场竞争,削除内资企业发展的体制障碍,为内外资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地位;二是逐步取消造成内外资企业的不平等竞争的法律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并为外商提供完善的法规体系、平等的政策环境和宽松有序的监管体制;三是促进外商投资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有助于外商投资企业加快技术转让步伐,有效防止单个外资企业垄断国内市场,提高市场竞争效率。

标签:;  ;  ;  ;  ;  ;  ;  ;  ;  ;  

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效益与中国企业的内向型国际化_外商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