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的困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境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适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事物,高等职业教育虽然从理论上明确了其定位,但在实践中,高职“是否”被当成一种高等教育来对待,“是否是”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教育,“是不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笔者认为,难以定论,并就此进行了一番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将高职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后至今,高职经历了一段不算长但却坎坷的发展历程,并从理论上确立了它的地位:即高职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教育,又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理论上的认识“应该是这样”,那么实践中“是否是这样”呢?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分析探讨(主要从现实层面)和冷静思考,以便于我们给它正确定位。
一、高职“是否”被当成一种高等教育来对待,尚待探讨
关于这一点,首先,我们可以从社会和个人(这里的个人具体到学生个人)对高职怎样看略见一斑。
1.社会是怎样看高职的。无论从观念上还是行为上,社会并没有真正认可“高职属于高等教育”这种观念。为什么这样断言?很简单,看高职的招生和报考情况就可知道。现在,高职招生面对着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吃不饱招不满”,而报考高职的学生中“心不甘情不愿”者也大有人在。据悉,2001年的高职招生情况就非常不妙,考上高职又不去读的人并不只是一个两个。笔者为此询问了某高职院校的负责人,他提供一保守数据:预计招生300余人,实际招生只有200多,招生率超不过70%。他称,这还算不错的。可有人会说,这是由于高校扩招所致。稍加分析,就觉得这样的解释未免太过于简单,不是说高职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吗?难道说高职院校不属于高校的一种?这样说,是不是把高职排除在高等教育之外了。这只是2001年的情形,上溯到2000年、1999年乃至1998年以前的高职招生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所以,我们对此应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探索以做出进一步的解释。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却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对高职的看法和态度,至少不是十分肯定并予以相应支持的。由于社会没有正确摆正高职的位置,高职才没有从实质上被承认和获得相应的地位,更不用说殊荣和重视了。
2.个人是怎样看高职的。其实,个人是怎样看高职的,一看入学前,二看入学后。学生的表现是:入学前是不愿报考,考上后要么是选择放弃,重新报考普通院校(主要是普高生);或者是入学后人心不稳,自甘人下。他们认为,上高职“亏了”,“低人一等”,和其他考上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前途不如人”,从而精神不振,思想不定,学习积极性不高,更有甚者,持“破罐破摔”的思想,混沌度日。笔者在与上述某高职院校负责人交谈时,他也提到了学生的问题,指出学生对高职根本就“不了解”,处于一种“被动”“盲从”“无奈”的心理状态。由此可见,学生并不认为上高职是接受高等教育,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把高职看成是一种高等教育。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职在人们心中,不过是高考落榜者的收容所、安置队而已,而它自身的意义却被掩盖、被误解。笔者认为,高职要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观念上还需要重新审视和确认。
其次,高职如果是一种高等教育形式,同时作为一种“必然”出现的新生事物,它有没有从国家政策上得到相应和应有的支持?答案并不是肯定的。高职并没有得到政策的青睐而是“另眼相看”。如在招生体制上,高职的录取不是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提并论,平分秋色,而是放在最后,仅优先于一般中等专业学校。同时,对高职实行“三不一高”(对学生不转户口,不发统一毕业证书,不发派遣证以及收取高学费)及其它相关政策,对高职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更不用说跻身于高等教育之列了。
二、高职“是否是”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教育,有待商榷
既然是“特色”,还须从其自身说起。
其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明确确定“三改一补”发展高职模式。而后随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文件的颁布,高职的发展途径得到进一步拓宽。到目前为止,高职已形成由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本科院校、高等专科学校、中专以及民办高校共同发展的局面。而其中除职业大学及近期创办的职业技术学院外,其余类型的院校有较长的按自身模式培养人才的发展历史,都已形成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管理体制,一时难以改变,因此,高职为之依托的“校”特色不够。
其二、高职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既有高水平的知识理论,又有高等技术等级资格的人才,这就要求其师资须具备双师素质,即教师个体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技能与经验,或者教师群体中既有擅长于理论教学的又有精通实践教学的。拥有双师素质的师资,既是高职之所以成其为高职的最大特色之一,也是高职发展的灵魂。但实际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面临的情况是:现有的师资素质状况与所要求的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又由于种种原因,师资的素质由于缺乏合理的导向与激励而提高不了,师资新生力量的培养又因缺乏力度和适当的措施而跟不上。灵魂不健,特色何在?
其三、高职的生命力之所在——生源,也谈不上多么有“特色”,或者说其“特色”只会让高职“失色”。这里并不是存心要贬低高职生,笔者只是就事论事。高职的生源主要有两类,一为对口招生,二为普高生源。对口招生的生源,即已接受了几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其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相对较好,但一般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较差。而从普高入学的生源质量来看,由于不是和其他普通高校同批次录取,其实际水平根本不能同普通高校的生源相比。他们既无职业概念,又不曾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水平也高不到哪儿去。试想这样的高职生源(这里是特指而非全部)能为高职增色多少,又能添色几分?
另外,高职从办学的理论和规模、到管理体制和模式、以及专业与课程的设置乃至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等,要说已形成“自身的特色”,还为时过早。
三、高职“是不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值得推敲
关于“职业教育”,《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这样解释:“指在一定文化和专业基础上给予受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所须的知识技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实践应用型专门人才,及各行各业所需的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城乡劳动者。”而《教育大辞典》在给“职业教育”的定义中第1条指出其是“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同条还指出了职业教育的涵义的不同理解:“(1)只培养技术工人类的职业技能教育;(2)泛指为谋取或保持职业而准备、养成或增进从业者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教育和训练,不仅包括技能性的,还包括技术性的,与‘职业技术教育’同义”。从以上词条中,我们可以看出,叙述虽然有所不同,意义都指向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与应用性,也就是说,接受了职业教育的个体,基本上具备了立马“上岗”的条件。
高职,毫无疑问应该属于职业教育之列,其培养目标也应该具备以上特性。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从理论上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应该是颇受欢迎的“供方”,因“买方”——用人单位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不断需求而兴旺发达,蓬勃发展。可为什么高职一直处于低潮,走不出低谷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或许是由于高职发展的历史较短,人们对此认识不够充分;或许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它存有偏见;甚至可能是其他某些社会因素阻碍了高职的发展;但笔者认为,问题还出在高职本身,也就是说,高职自身的发展出现误差,偏离了职业教育的航线,职教不“职”,其提供的服务不能令“买方”满意,其生产的“产品”无法适应社会需要,那么,“市场”这个代言人当然会做出自己的抉择。
高职偏离了职业教育的方向,当然是一种悲哀,如果它“职”而不“高”的话,其命运就更岌岌可危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职业和技术教育高移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何者为“高”?“质”或是“量”?当然应该是“质”“量”并举。关键的是,“量”,容易解决,难在“质”的提升。高职在“质”的问题解决上未尽如人意,在校园文化的形成,在师资队伍的建设,在专业方向的设置,在课程教材的改革,在教育教学的管理上等等,最终影响到人才的“质”——与中等职教相比,技术技能无明显优势,竞争力不强;与普通高教相比,理论水平实力欠缺,适应性不够,“高层次”徒有虚名。在竞争性的、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能力就是资本,水平就是资格,因此,我们在一味归咎于社会追求高学历,在把“高职”拒之门外的同时,也需要自我反思一下:高职的“高”究竟在理论上,还是应该落实到实践中。
高职的兴起和发展本是顺时而上,因势而生的。可是如果认识上不到位,理论上不完善,条件上不成熟,再加上政策上不平等及其特色上不显著等各方面因素影响,高职如何能名副其实?它的现实是不容乐观的,而前景将如何,尚有一段须苦心经营的艰难历程要走。今天我们要坚定信念,稳定脚跟,守住阵地,决非易事,但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希望有一天,高职能作为一种有自身特色的、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教并驾齐驱,同成为我国经济腾飞强有力的双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