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小学语文论文,思维能力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于2006年开始。为此,我们研究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班级,带领教师小范围实验,直到在一个乡镇所有小学实践检验后在全县推广,历时4年。实践表明,该项研究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教育思想完全一致,探索出了多项语文教学模式,不仅方法简单实用,适合推广,而且效果显著。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思维,体现人的个性化,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赞美,学会分享;信息技术的普及,不仅丰富了信息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也实现了“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想法;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影响着绿色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也必将对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知识创造财富,知识改变命运”,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创新能力。我国经济已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实施人才培养战略,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推进教育改革,加快素质教育步伐的《决定》,教育部也出台了新课程标准,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写字不规范。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写字规范的并不多见,许多人连把字写端正都做不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评价机制片面,评价学生,写字好坏不在其中;评价教师,写好字不是教学任务。在师资培养方面,“三笔字”被边缘化,特别是本科师范院校,“三笔字”淡出了教学内容,师范生毕业与否也不考虑写字好坏。我们认为,语文课是写好字的主课堂。
2.课外阅读被长期忽视。在我县很难找到一所向学生完全开放图书室的学校。有图书学生借不到,原因是学校工作好坏与借不借图书无关。其次,学校教学管理也不看是否组织看课外书,不作为评价教师的依据;再次,学生看不看课外书也不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不解决课外阅读问题,学生语文素养很难提高。
3.经典诗文背诵没有引起教师重视。背书,是最好的语言积累形式之一。学习语言,必熟读成诵,在我国已延续了几千年,成就了我国古今一代代文学巨匠。现在小学语文教学背诵所占比例很小。其原因是,教材编排要求背诵量整体偏少;教学管理、评价教师主要看考试分数,不看背诵。对背诵给学生带来的长期积极影响认识不足。
4.朗读训练重视少数学生。朗读,对学生欣赏语言、理解语言、感悟语言、学习语言,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没有朗读的学习不是语文学习。调查发现,朗读较好的学生在班中所占比例最多20%,少的10%以下。大部分学生朗读水平较差。由于教学中教师不重视朗读,所以给学生读的机会很少,有机会,也只盯住学习好的学生。因此,实际的语文教学,朗读训练只培养了少数尖子生,不能面向全体。不改革评价方式、方法和内容,这种状况不会有根本转变。
5.口语训练亟待加强。随着社会改革不断深化,人与人交往日益密切,口语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语文教学忽视口语训练现象依然普遍。主要表现在,随意更改口语训练课,部分教师认为口语课与考试无关,上口语课浪费时间,不如多做一些习题。有的教师虽然上了口语课,但只锻炼了部分学生。在少读多讲的语文课堂上,一些教师过分地展示自己的口才,让学生失去发言的机会,跟学生“抢饭吃”。
6.忽视练笔习惯培养。从小学到中学,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在小练笔,要培养练笔的好习惯。据了解,许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很少安排学生练笔写日记。致使学生作文下笔难言,求家长帮忙,或抄作文书。作文成为学生最害怕的作业。
由此可见,诸多因素制约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以听说读写实践为基本内容,以培养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为目标,探讨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能力的模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意义
开放思维研究能够丰富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生成新知识,能够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制约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写字教学、课外阅读、背诵诗文、感情朗读、口语训练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弊端,通过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能力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能力,我们以“六个解放”为指导思想,以四种策略、一种模式为内容进行实践与研究。
(一)“六个解放”
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使他们能讲;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扩大学生学习的权力,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解放学生的时间,不要把功课表排满。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里,在校内外,在社会中,在家庭里,在田野上,以不同的视角,感受五彩的世界,迸发出开放思维的火花,还学生幸福的童年。
(二)四种培养策略
1.自由表达。学生在课堂上有表达不同观点的权利,教师对学生表达的判定不是依据标准答案,而是基于表达是否明晰、论证是否严密、用例是否妥当等因素。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回答,表达的观点是自由的,但是语言要规范,有层次性,逻辑性,表达的过程应该完整严谨。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言者无罪,学生的思维才会无拘无束,完全打开。
2.尊重个性。一切教学活动应从学生的兴趣开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学生有自由选择写事物景物的权利;走进图书室,有自由选择图书阅读的权利,学生学习文本预习时可上网查阅资料,学生有选择搜集图片和查阅文字材料的权利。在开放式教学活动中,学生个性得到尊重,学习积极性一定会得到提高。
3.注重实证。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课文选材是和当地的自然景观或文物古迹有联系。如学完《长城》,家乡就在长城一线,我们组织学生登临长城,让学生感受“脚踩方砖,手扶城墙”,很自然想起古代劳动人民来,想起人民的辛苦、勤劳、智慧。学生的思绪可以想得很远很远,开放思维的内容肯定丰富多彩。
4.学以致用。语文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有用,有价值,使学生的思维由课本转入生活,由课内转向课外。如学习《桂林山水》,学生能够感受到桂林神奇秀美的山水。在赞叹向往之余,又为家乡环境的恶化忧心忡忡,自然萌生一种责任,如果自己的家乡也建设得如人间仙境该多好。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有的想去保护环境,有的想去调查污染源,也有的可能想去举报等等。长期坚持训练,学生开放思维能力就形成了。
(三)探索阅读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能力
读一读。对于一篇课文,先由学生初读感知,了解大意;继续熟读,读出感情。这个环节的读,体现了自主和个性化,不认识的字解决了,大部分不理解的词也理解了,简单的问题也化解了。这是一种按每一个学生自己的喜好开放地读,开放地理解,开放地感悟。
听一听。学生都是按自己的理解有感情读书了,对否,听听录音,或是听老师范读,就解决了,体现了老师的引领和纠偏。对于学生来说,吸收借鉴品味自己不会的知识和能力,同样具有开放性。听后学生再读,就能较好地读出感情,读出味道了。
想一想。在学生把课文读熟,读出感情的基础上,思考自己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时候的问题,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教学重点。让学生静下心来想一想,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在同学的帮助下,也理解了。同时,学生还可以按老师的提醒,思考与自己实际生活的联系,给自己什么启示等等。这里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思想,开放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说一说。说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对课文主要意思的理解,对文章重点的理解;二是自己的感悟,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受到的启示,学到的东西。实现课本——生活,校内——校外的转换,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随着转换不断开放。
背一背。在熟读、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经典句段、经典名篇背诵下来,做到积累语言,培养记忆力。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如兴趣记忆,注意记忆,目的记忆,理解记忆等。这个过程也是开放的、自主的。
做一做。依据课文情节和内容做动作,表演。这是学生对课文理解内化的过程,具有个性,思维极具开放性。有的人如实表演,有的人又非常夸张,有的惟妙惟肖,有的缩手缩脚。每每此时,一堂课的高潮就来了。
写一写。可以写说的,写演的,写感悟的,也可以仿写;写的内容是开放的,写的方式是开放的。每个人都各写所思,每个人都各有所获,千人千面就是比千人一面好。
讲一讲。学生回家,把课文故事,学课文发生的故事,自己学习的收获(不仅是语文一科),学校发生的故事,路上看见的故事等等,任选一个讲给父母听。这又是一个开放式思维、表达训练的过程。
(四)建立小学语文在听说读写教学中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能力的教学评价体系
1.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体现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能力的要求,目标明确。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是不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富有启发性,符合构建主义理论思想,以旧知识带动新知识的学习。
3.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方向要明确,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思维。
4.学生参与度要高。看是不是面向全体学生,学习状态是不是积极主动,学习环境是不是宽松,学生思维是不是开放了。
5.及时评估。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课堂上出现的问题,适当调整教学方法。
6.语文实践活动安排到位。要求教师本着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能力为目的,安排好语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
7.质量检测突破一张卷。取消期中考试,期末分口语、听力、朗读、写规范字、阅读理解、习作和基础知识七项内容在两周内完成。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此外,我们在听力课、口语课、朗读指导课、课外阅读课也都做了模式化探索,如听力课的模式为听、思、议、说、评;口语和作文指导课的模式为开放的视角、开放的内容、开放的表达、开放的评价等,辅以按月评选读书标兵、背书能手、朗读明星、小书法家、小演说家、小作家等。实践证明,效果也很好。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及主要观点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自主学习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在自主创新中培养学生开放式思维能力。如自己选择喜欢的词语写话,自己修改日记和作文,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独立预习课文、查找资料等。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发现学生在听说读写活动中的闪光点,因材施教,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促进发展。寻找符合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分层作业、分组合作等个性化教育,以优势带动弱势,促进智能发展。
合作学习理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合作意识,在小组学习中发挥集体的作用,取长补短,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在优势互补中追求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如引入合作学习理论,师生合作,作文日记互评互改等。
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要充分研究利用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入手,研究探索与之相联系的学习领域,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拓展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观点
1.六个解放,开阔了学生视野。语文教学坚持“六个解放”,倡导“大语文教育观”,树立“语文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每天都留“实践作业”,看得多了,想得多了,做得多了,学生的视野就开阔了,开放思维能力也就形成了。
2.四个策略,促进学生开放思维能力的培养。树立以人为本思想,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中思维得到开放,在个性张扬中因势利导,扩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观察、验证、触摸中培养学生开放思维;通过学以致用,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置身其中,在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中,开放思维得到了发展。
3.“一个教学模式”,更新教师思想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一个教学模式验证了“相信学生能够学会”的思想,促进了学生思维不断开放、发展、提高。学生开放的思维也促使教师更新观念,让教法不断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学生开放的思维能力愈发增强,教师在实践中更充实,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4.教学评价体系规范了教师教学行为,加速了学生开放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要求教师树立“对学生未来负责”的理念,一切教学行为都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浓厚学习兴趣培养,有利于学生开放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本课题研究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成果的呈现形式是论文和实验总结报告。
四、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效果
(一)本课题经过2年实验和2年实践检验,较好解决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在开放的空间里练写字。汉字字体多种多样,学生喜欢哪种字体就练哪种,享受充分的自由,可以找老师指导,可以仿字帖。老师提醒学生,以生字为主,每天练四五个,写规范为止,练字记字两不误。学生自己选字体,每天按写字质量评等级,每月评“小书法家”,兴趣自然高,效果好。
二是朗读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除了讲读课重视朗读,每周的朗读指导课,老师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朗读训练的段落,读出语气,说说理由,只要合理,就充分肯定。结果学生的朗读就由整齐划一变得异彩纷呈了,比老师单一的指导兴致更高。再加上按月评选“朗读明星”,使学生更喜欢朗读。
三是口语练笔不拘一格。每周一次的口语课和每天记日记,学生说或写的内容、范围、表现形式都是开放的。口语课可以描述,可以讲解,可以辩论,甚至可以合作表演;记日记不仅写是开放的,学生在小组自改,互改互评,再自改,老师把关评等级,都体现了开放性。这个过程,体现自主、合作精神,达到互相学习,师生互动,共同进步的目的。按月评选的“小演说家”“小作家”,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了学生。
四是听记能力培养具有开放性。少儿记忆力培养最好时期在6岁以前,我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为了学生长远发展,小学需要培养,目标立足长远,是开放的;每周一节听力课,内容选择师生均可推荐,听后讨论、复述、谈感受启示,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思维,也强化了记忆力培养。
五是图书阅读体现开放性。每周一节阅读课,定期登记阅读量,按月评选读书标兵。学生自由选择图书,读书时间和地点由学生自己安排。在自由的空间里,学生乐趣多了,兴趣浓了,开放式思维得到发展。
(二)学生的变化
在课题研究成果检验中,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训练,学生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开始不敢说,不会说,不想说,到敢说、会说、想说、乐说,从“要我做”,不好意思做到争着做,大胆做,“我要做”;学生表达内容更丰富,想象空间更广阔,表达条理更清晰,做事更自信。问卷统计表明,进行课题研究以前,参与实践检验单位各校图书室不借书,不练字,不上听力,习作量只是课本上的安排,不写日记,不练口语。课题研究后,低年级段学生年平均阅读量可达10万字,对于爱读书的学生,中年级段可达200万字,高年级段可达400万字。经统计,各学段的学生都可完成课标提出的阅读量。练笔量,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年平均分别是3万、6万和10万字。背诵量提高了几十倍。实验仅一年,中高年级学生40分钟能够完成600字以上作文占多数,高年级部分学生达到千字以上。
教师也经历了从开始参加课题研究的疑惑迷茫到付出艰辛取得成功的兴奋,和学生一道朗读、游戏、查找资料、动手操作、表演课本剧,师生成为了朋友;和学生一起读书,学生读课外书,老师读专业书,这也是一种教学相长。老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五、研究成果特色与创新
1.把“六个解放”转化成了培养学生开放式思维的有效教学模式,提出了四种教学策略,促进了学生开放思维能力培养。
2.利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元评价方式改革,实行分项考试,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减轻了学生心理压力。
3.即时评价和按月评选语文活动标兵、明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就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自信心和优良的心理素质。
方法简单实用,便于推广,小学、初中可用,甚至高中也有参考价值。适应广泛,既适用各层次(教学水平)教师,也适用各层次的年级学生,城乡学校均可采用。
六、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和改进设想
在实现“六个解放”上,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在让学生大胆质疑、调查、探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教师要真正做到“六个解放”,教师就不能主宰着课堂,不能把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质疑探究只说说而已,要落实到教学行为中。
学校要强化教学管理,更新教师的思想观念,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破除旧的班级授课制教学观念的影响,建立开放式的教育评价体系,采用现代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