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中医院普外科 362400
【摘要】总结护理经验,评估外科手术病人的常见心理反应,识别并判断其所处的心理状态,及时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1】,帮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促使病人康复。
【关键词】心理护理;手术患者;影响
随着医学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朝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以人为本”、“人性化护理”也正成为现代医疗护理一个重要转变的方向,而作为现代护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护理,在日常医疗护理中得到了极大推广和广泛的应用。手术治疗作为外科科室大部分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与其他非手术治疗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手术,作为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手段,常常存在着不同于其他治疗手段的风险,患者由于担心手术后遗症或者害怕疼痛,患者较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不仅加重病情,还会导致各个脏器的功能失调,抵抗力降低,影响手术的效果和疾病的转归。为此,可以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以缓解和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心理护理是指护士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通过护理人员良好的行为、优美的语言、愉快的表情和亲切的姿势等,积极影响患者的心理,改变患者的心理活动,使其朝着有利于疾病康复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提高患者治愈率的目的。
手术的不同阶段,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不尽相同。现对不同阶段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方式总结如下:
1 手术前病人的心理护理
1.1 恐惧心理
患病住院,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产生一些的异常反应,如果要采取手术治疗,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一方面,是害怕,怕手术疼痛、怕出血、更害怕意外死亡;另外一方面,担心医生的医术、担心麻醉师、护士是否称职,担心术后是否会出现残疾等。而这些恐惧心理因个体性格、文化修养、年龄等不同而各有差异。性格外向、豁达的患者,对手术恐惧表现比较不明显,性格内向、胆小的患者则相反。恐惧心理的表现主要是坐卧不安,食不知味,夜不能眠等。对此,与患者交流时,语调应平和,词语不应过于专业化,应针对病人的职业、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等个体差异,用不同的方式与病人交流【2】。对那些无论是爱刨根问底的,或者是试图想逃避现实的病人,护士应该让他明白医务人员将随时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相关信息。鼓励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缓解病人的术前恐惧是十分有益的,系统的术前指导能够显著地降低病人的术前恐惧心理。
1. 2 悲观和失望心理
由于患者缺乏医治自己疾病的信心,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这种心理更容易在一些如癌症等重症患者的身上体现出来,产生悲观思想和听天由命等待死亡的消极态度。有的患者认为自己治疗后身体残缺不全(如截肢)或影响外表美(如颌面部外伤等)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对生活丧失信心。首先,要对以患者的心情表示理解,给予安慰和劝解,让患者保持乐观的精神对待疾病,用同种疾病治愈的事例激励患者,帮其树立坚强的信念;对恶性肿瘤的患者,应尽量回避预后的问题,同时给予精神鼓励。与患者交流时,要尽量使用鼓舞性的语言,使患者尽量相信医生,从而获得较大的期待效果。
1. 3 陌生孤独心理
所有患者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陌生孤独的心理,尤其是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此,护理人员要热情对待患者,耐心为患者解释医院及病房的工作方式和作息时间,解释手术前的各种治疗和护理措施,耐心介绍手术的必要性,使其对手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语言亲切,对患者要有耐心、爱心、细心和关心,切勿歧视讥笑、指责和冷漠,给患者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让患者在病房有家的感觉,医护人员就是他们可以信赖的亲人,解除患者陌生孤独的心理。
2 手术中病人的心理护理
当病人被送到手术室后,热情接待病人,认真查对后接入相应的手术间。给予温和的问候和安慰,如:昨晚睡得好不好等一些轻松的话题。在给病人做静脉穿刺,清醒病人导尿等一切护理操作前,都应该给病人一个提示,不要突然袭击,增加病人的压力。麻醉过程中指导患者配合,并解释麻醉后的反应,如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麻醉时,会出现下肢麻木无力或不能移动等为正常情况,麻醉过后就会恢复,以免引起病人的紧张和恐惧【3】。另外,减少病人不必要的裸露,及时盖被,注意保暖和保持舒适的体位,肢体的受压部位做好保护工作,以缓解身体不适带来的压力。手术开始时,告诉病人不要紧张,我们会一直陪在其身边,有任何不舒服要随时告诉我们。对过分紧张的患者,可根据医嘱给予镇静安眠剂,让其入睡。在手术中,医务人员应以应有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专心工作,不闲谈,不大声喧哗,不说出易使病人误解的话,如:“糟了”、“破了”、“黑了”、“断了”等,避免引起病人的恐惧。术毕,告诉患者手术已顺利结束,转送病人的过程中,嘱患者好好休息及相关的术后注意事项,让病人没有顾虑地离开手术室。
3 手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
3.1 痛苦烦躁心理的护理 病人手术后由于创伤与出血,大多身体虚弱、疲惫、情绪不稳定,尤其术后疼痛使病人紧张、烦躁、恐惧不安,护士应充分了解病人的心情,体谅他们的痛苦并尽量为之解除疼痛,鼓励病人提高对疼痛的耐受性, 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给予积极的暗示,必要时应用镇痛药物,用综合措施减轻病人的痛苦,渡过疼痛关。
3.2 疑虑不安心理的护理 当病人清醒后护士应以镇定的目光望向病人,告之手术效果良好,病灶已切除,这对病人是最大的安慰与支持,即使有其他情况,术中不顺利或病灶未能切除,也暂不能将实情告诉病人以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3 依赖他人、伤感、自怜心理的护理 术后病人遭受痛苦,病人更强化“病人角色”,依赖心理随之增强,加之大多数病人经历较长时间的恢复期,有些手术会给病人留下后遗症或造成形体上的改变,如脑外伤术后肢体瘫痪,语言障碍;乳腺癌根治术后乳房缺如等都会使病人伤感、自怜,陷于极度悲伤、绝望境地。护士应耐心地倾听病人的诉说,理解病人的苦衷,对可能致残的病人逐步渗透性地让病人了解病情,以免遭受突然打击承受不了,晓知以理,动之以情,逐步消除病人的依赖心理,增强自信心,加强术后活动和功能锻炼,促进肌体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 曹伟新 李乐之 外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2] 牛玉花.普外科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J].甘肃中医,2009,22(9):53-54.
[3] 杨瑞红.心理护理在外科手术中的运用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7(14):293.
李安妮(女) 本科1970年10月 主管护师 研究方向 :手术患者心理护理
论文作者:李安妮 陈丹桂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8
标签:病人论文; 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手术论文; 术后论文; 疼痛论文; 疾病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