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nternet的发展看青年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Internet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在世界范围内将要掀起一场以计算机技术和光纤通讯技术为先导,以加速社会信息化为宗旨的全球性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热潮,这将成为世纪之交的一场影响极为深远的变革。
这场变革将为各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带来机会与挑战,其影响将遍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与此同时,它也将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由于青年人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和热情,他们又具有旺盛的精力和大无畏的探索精神,他们会像在以往的社会变革中那样,天然地成为主力军,并将自身造就成为一代新人。同时,Internet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及影响,也会首先在青年人身上显示出来,并形成为一些不同于其他社会阶层的“青年问题”。
就表现现象看,Internet是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介和交往方式,它可以极大地满足信息资源共享,突破交流中时空的限制。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我国已开始在传递、获取各种信息、网上购物、计算机远程教育、通讯、网上娱乐等方面使用Internet,就其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而言,在很多方面是料始不及的。以学校教育为例,网络的使用会在师生关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方式、教学过程的时空限制、教学手段等多方面产生影响。概括地讲,以Internet为载体,将会形成全新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构成21世纪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基础。
就发展Internet本身而言,我们没有必要去讨论它的利与弊,就如火药的发明一样。但对于Internet的发展将会给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估计, 并且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Internet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我们可以说出Internet的许多积极作用和方便之处,同时也会列举出由此而产生的许多负面影响和社会问题,如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渗透、信息污染、网络上的安全和犯罪问题等等。对青年来说,可能会在以下方面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受到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并接受之;受到黄毒的影响,对传统的民族道德观、文明观产生冲击;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上产生“失范”行为;受好奇心和技术至上思想的影响,产生一些违规、违法行为,如“黑客行为”和计算机病毒的制造和蔓延以及一些更为严重的计算机犯罪等等。
二
自Internet在中国登陆以来,青年人已经自觉地走上了第一线。这其中,在信息、知识、设备等方面占有一定优势的大学生又先走了一步。据抽样调查,我国目前上网者的平均年龄约为27岁,社会上影响较大的一些中文网站,如瀛海威、Yahoo等的开发者、经营者也都是青年。 在一些大学的学生宿舍中,计算机网已经联上了Internet,而那些整天泡“网吧”、沉溺于电子游戏、甚至成为“黑客”的人中也同样以年轻人居多。这种状况将继续发展下去。而我们对此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积极的对策和措施还不够明确和有力。比如,对不同群体使用Internet的现状及要求并不完全清楚,预测得也不够,有关研究工作步伐缓慢,主动出击的开展工作更显不足。下面通过对大学生“网民”的一个调查为例,做些分析。
1999年初,我们对北京五所高校的学生使用Internet的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学中已经接触、使用Internet的学生中(即所谓的“网民”),发放问卷480份,收回有效问卷438份,这些学生中,工科占45.9%,理科占28.3%,文科占21.5%,通过调查,可以看到:
1.大学生与Internet的关系正越发密切。调查中,有32.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Internet知识的了解程度是“比较精通”和“比较了解”,有57.1%的学生表示自己“了解一点”。调查中了解到,学生了解、学习有关Internet的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并不是在课堂上。34.5%的学生是“自学书籍和报刊”,24.7%的学生是“自己在网上摸索”,18.0%的学生是“向同学或朋友学”,以上三者占77.2%。这也反映出,目前高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主要是凭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积极性,“想方设法”学习Internet知识的。
在问卷中,列举了前一个时期社会上比较流行的有关Internet的书籍,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20.1%的人读过《数字化生存》,10.9%的人读过《网籍危机》,还有10.5%的人读过《数字化犯罪》。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大学生接触Internet的人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是从网络文化、计算机文化的角度,而不纯粹是从技术、从用户的角度关注Internet的,这种状况是符合大学生知识水平的。此外,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46.6%的人已经有了自己的E—mail地址,还有14.6 %的学生表示自己准备建立,这与近年来国内Internet逐渐升温是有直接关系的。
2.Internet正在深入到大学生活中。从总体上看,虽然目前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还比较表面化,但所涉及的面儿已经较为广泛。大学生使用Internet的目的主要有:获取信息(69.9%)、娱乐(56.3%)、通信(51.2%)、学习(44.1%)、交友(2.5%)。 对网络感兴趣的原因是:信息量大(60.6%)、网上交流(51.8%)、通信(51.1%)、免费下载软件(37.3%)、对学习有帮助(29.4%)、玩游戏(19.1%)。从学生在网上所收集的信息种类来看,依次有:娱乐(59.9%)、新闻(51.2%)、科技(46.8%)、教育(39.2%)、金融(17.3 %)、商业(15.3%)。这足以说明,Internet已经进入到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并将在更深的层次上产生影响。
3.对所带来的问题不可忽视。由于Internet本身没有中心,网络行为的主体又具有模糊性,所引发的很多问题都具有新的特点。
(1)对现有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将产生影响和冲击。 对于“在网络交往中,应遵守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这一观点,有38.8%的人表示“现在做起来很难”,还有5.3%的人认为“没有必要”。有14.4 %的人认为网络的使用会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同时,也有15.3%的人认为网络的使用会降低社会的道德水平。还有46.6%的人表示“很难确定”。对于“网络黑客”的行为,有26.3%的人表示“黑客有高超的技术,令人佩服”,16.7%的人认为“黑客的行为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发展”,还有24.4%的人表示“不好说”。只有24.2%的人明确表示,“黑客的行业具有社会危害性,应严厉惩罚并尽力杜绝”。
(2)网络上的违规、违法行为已有发生。近几年来, 新闻媒体已经披露了网络上的一些违法行为,其中有许多就发生在大学生身上,如曾经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北京某大学一研究生窃取他人电子邮件的事件。通过网络广为流传的CIH病毒的制造者就是台湾的一名大学生。 在这次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12.5%的人曾经“获得他人的邮件”,9.8 %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或文字”,8.6 %的人曾经“获得机密或他人的私人信息”,还有5.4%的人曾“发布了不健康的信息”。 这也正是人们所担心的由于网络的使用会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3)对社会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行为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信息崇拜”、“信息焦虑”以及“个性的消失”等现象。伴随着网络更加广泛的使用,人们,特别是青年会强烈地感受到“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反差,从而对现有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产生一些不满,提出一些新的要求,这是正常和正当的。但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或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对使用者的个性心理甚至在行为上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对大学生来说,学校如何在教学内容上满足网络发展所引发的学生对现代科技知识、技能的新需求,怎样利用网络技术来更新现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怎样为学生提供方便、低价的网络环境,以满足学生的需要?等等,这些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三
对我国来说,Internet毕竟刚刚走上社会舞台,其作用和影响现在还无法具体估计。但就整个社会来说,要积极主动地面对、迎接这一变化,主动把握社会发展提供的机遇,则是时不我待。
1.加快向整个社会,特别是青年人普及有关Internet方面知识、技能的速度。这是当前计算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拓宽教育的渠道,学校、社会、宣传媒体都有着不可推卸的义务并且具有各自的优势。在普及网络知识的过程中,要从网络文化、计算机文化的角度,积极地对青年人开展正面的教育,这也是提高青年一代科学素养的一方面内容。在教育的形式、手段上,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让青年人自己尝试着作出对信息的正确选择,以建立正确的评判标准,在此过程中培养网络伦理道德。
2.在全民普法教育的计划中,近几年要特别突出有关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产权、计算机安全、网络等方面的法制教育。网络环境下的违规、违法行为仅仅依靠技术上的“防火墙”还是远远不够的。网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标志。现代社会有许多特征,但必须是法制健全、人们的法制观念比较强的社会。在网络发展方面,中国作为后起的国家,应该认真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努力做到网络的法律、法规建设和网络发展同步,向人们普及网络知识和宣传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知识同步。
3.加强对青年人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这是人们思想上的一道“防火墙”。在信息社会中,个人的不道德行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较之以前会增大许多。网络环境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环境,网络伦理道德建设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就社会来说,当前应该大力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网络下的伦理道德具有一些不同于传统伦理道德的新内容,但总的来说,还是属于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与此同时,要利用课堂、新闻媒体以及网络本身等多种手段和渠道,针对网络发展、使用中所暴露出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以使大家自觉地按照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要求来处理网上的各种行为和利益关系,不断提高青年“网民”在道德上的自律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以保证网络的健康发展。
4.加强网络阵地的建设。党团组织和青年工作者要有意识地把青年工作的阵地拓展到网络上。在这方面,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要用主旋律和正面教育的内容去吸引青年,以尽可能地避免和抑制网络上的放任自流。这应当成为目前青年工作中的崭新的一方面内容,它对青年工作者自身的素质、青年工作的手段、方法和途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5.加强研究。一些发达国家对网络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他们建立了一些专门研究机构和组织,出版了为数不少的研究成果。在我国,计算机网络发展本身就晚了一步,有关的研究更是刚刚开始,目前还仅仅限于一般意义上的讨论,对社会、文化等方面专门的分类研究更欠缺,有许多工作亟待开展。从青年研究的角度来看,对Internet所引发的青年问题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从现在开始就应提到议事日程,给予重视,并尽可能地要先行一步,至少不能滞后。从研究内容、队伍上也要统筹规划、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在网络建设、网络文化研究、网络教育中要培养出一批青年骨干,为信息高速公路的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