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型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_高等学校论文

论发展型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_高等学校论文

论发展性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性论文,高等教育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西方,目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要是以高等学校作出质量承诺,以获得同行认可和社会信任的活动。但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出发,以促进高等学校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在当前有着更重要的意义,我们把这一类质量保障称作发展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本文对此略作探讨。

一、发展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概念与理念

1、发展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概念与特点。

发展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它以学校的发展为保障的对象,根据变动着的社会需要来调整学校的发展目标,经常性地诊断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关键因素,持续地关心学校发展的过程,不断完善学校的发展机制,以保障学校的稳步发展。

发展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它的发展性。它以学校的发展本身作为保障对象,以促进学校发展为质量保障的重要目的,因而,它构成了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主要途径。发展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不把保障的重点放在学校目前发展的水平上,而把保障的重点主要地放在学校发展的潜力和发展的可能上,并通过对学校发展机制的完善,以保障学校发展潜力和可能最终能成为发展的现实。

发展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特征之二是它的自主性。这类质量保障主要为学校的自我保障。自主性是它的基本特性。高等学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这种自主性的实现有几个关键的因素:

自主的发展决策。就是说,学校可以而且有能力根据变动着的社会需要来调整学校的发展目标。

自主的资源调配。学校有能力根据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更重要的是人力、物力与财力等重要资源的自主调配。

自觉的机制约束。自主的发展如果缺乏自我约束机制是不可能稳定发展的。学校的自我约束机制包括权力的制衡机制、定期自我检查以及问责机制、学校内部的竞争以及自我激励机制等等。

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来看,目前已经具备了上述条件。这是有可能建立发展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

发展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第三个特征是它的诊断性。发展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以发展性教育评价为手段,它不以分等鉴定为目的,而是特别注重对学校发展过程中各类问题的发现,并在此基础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寻求解决的途径,以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

2、发展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理念。

发展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建立在下述理念基础之上:

(1)发展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始终相信:“最好”是一时的标志,“更好”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永恒追求。在当前这样一个充满变动的时代,任何一个自以为是,满足于眼前“第一”的学校落伍是有必然性的。不进则退是必然规律。为此,发展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不试图保障那个学校做得最好,它追求保障学校做得更好。发展性质量保障最大的价值在于帮助学校做得更好,促进学校的不断完善。从注重质量承诺,发展到注重质量提升,这就是发展性质量保障活动的最重要的特征。

(2)发展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认定高等学校的校园应当成为绿色校园,高等教育应当成为绿色教育。绿色校园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绿色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靠题海战术的学生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不从事科研的教师也是不可能得到提高、不可能站在科学前沿的、靠拼教师的体力、学校的设备的教育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校园需要有体制与机制的保证,这一体制与机制就是发展性的教育质量保障。

(3)发展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强调学校的发展需要外部的支持,更要靠自身的努力。长期在计划体制下运作的我国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相信政府的支持对学校的发展来说是第一位的,并且,它希望社会能看到高等学校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自觉地支持高等学校的发展。但发展性质量保障认为:政府和社会对高等学校的支持确实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高等学校的发展更主要的要靠自身的努力,甚至可以说,政府和社会对高等学校的支持也靠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

二、高等学校发展目标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发展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以学校发展为保障对象。它特别关注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以下四个方面:高等学校发展目标的分析;高等学校发展潜力与关键因素的评价;高等学校发展过程诊断;高等学校发展成果的检验。

1、高等学校发展目标定位的概述。

(1)高等学校发展目标的概念。目标是人们在开展一项活动之前,预先设想的活动结果。高等学校的发展目标就是高等学校事先预想的关于下一阶段建设与发展的结果。

高等学校的发展目标在高等学校建设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它是高等学校建设工作的指南。如果缺乏事先精心设计的目标,高等学校的工作就会杂乱无章,没有头绪。有了精心设计的目标,学校的全体成员就有了明确的工作方向。

(2)高等学校的发展目标的表述。高等学校的发展目标表述通常需要考虑三个维度:

高等学校的发展方向。高等学校的发展方向通常即为高等学校办学的特色。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是高等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一所高等学校都有可能办成一流,如果办出特色的话。高等学校办出了特色就有了其他高等学校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这方面,它就是一流的。社会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高等学校的多样性,决定了一流高等学校的多样性。

高等学校的发展的程度。高等学校的发展程度即在特定方向上发展的水平。在实践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些高等学校的领导常常用“高质量的教育、高水平的科研、高效率的管理”来表述学校未来的目标。诸如这样的表述,我们称之谓“教育工作者的永恒的追求”。人们对“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追求永无止境,因而,用它来描述一个阶段学校发展的预想的结果是不妥当的。

达到目标的预期时间。达到目标时间的准确表述也是衡量目标完整性的重要方面。

2、高等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及其保障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教育规律决定高等学校发展目标的制定要遵循“四客观”的原则,因而,对高等学校发展目标的分析也要从是否达到“四客观”的要求入手。

(1)社会客观需要。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总是受制于这个国家政治、经济、科学与文化等方面发展;同时,它的发展又推动着社会政治、经济、科学与文化的发展。高等教育价值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满足社会的客观需要。因而,高等学校在满足社会的需要中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

从社会的客观需要出发,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就要学会社会宏观背景分析。社会宏观背景分析也叫做学校发展机遇分析。社会有着某一方面的迫切需要,学校在满足社会的这一需要中,就有可能得到社会的支持和承认,学校也就能得到较快的发展。

(2)学校客观基础。高等学校的今天是在昨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们无法割断历史,也无法否认历史。学校的历史是学校继续发展的基础。一所学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与传统深刻地影响着学校未来的发展。为此,要正确地确定学校未来发展的目标,也要客观地分析学校的历史传统。在历史发展分析的基础上,继承其中精华部分,把它作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起点。与此同时,也要抛弃其中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根据时代的要求,寻求新的生长点,以把学校的发展推向新的阶段。

(3)办学客观条件。学校办学是需要一定条件支持的。这些条件包括师资队伍的条件、设施设备的条件、学校地理位置的条件,甚至学校校友等人际关系的条件。认真分析这些条件对分析学校发展目标可能达到的程度有重要作用。

(4)教育客观规律。这里所谓的教育规律包括高等教育的规律与高等学校管理的规律。学校发展目标的制定不能违反规律,这是起码的要求。

三、高等学校发展潜力与关键因素评价

高等学校的发展有着自己的客观规律,遵循这些规律学校的发展就可能事半而功倍;反之,就有可能事倍而功半乃至失败。实践表明,影响高等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下述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与资源利用。

高等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专业特色得到反映的。专业设置和有关专业发展的决策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决策之一,它和高等学校资源的分配有着最直接的关系。高等学校在有关专业发展的资源配置方面,通常的方法主要为位置分析法。

位置分析法以市场需求和本校在这一专业点上学术力量的强弱这两个维度将高等学校的专业划分为四种类型:

维持型

明星型

(市场需求小, (市场需求大,

本校力量强)

 本校力量强)

放弃型

扶持型

(市场需求小, (市场需求大,

本校力量弱)

 本校力量弱)

明星型专业。这是一种市场需求大,本校专业力量强的专业。由于它在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学校声誉方面都有作用,因而,是学校应当重点发展的专业。在资源上,学校应重点加以支持。

维持型专业。这是一种市场需求小,但本校专业力量强的专业。这些专业对提升学校的声誉有一定作用,但是,由于专业力量强往往也是学校内自我繁殖能力特别强的专业。在社会需求不大的情况下,让其过度发展对学校满足社会的需求不利。因而,在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这类专业采取维持的态度是有利的。

扶植型专业。这是一种市场需求大,但本校专业力量比较弱的专业。在本校力量有可能提升的情况下,采取必要的措施促使其发展,对满足社会需要和学校未来发展都较有利。

放弃型专业。这类专业市场需求小,本校专业力量也较弱。无论从满足社会需求,还是提高学校声誉的角度来说,放弃这类专业可能是最明智的选择。

当然,上述位置分析法是高等学校考虑专业设置和资源分配的一般原则。在一些以学术发展为自己特色的高等学校和一些以特殊目的而存在的专业,位置分析并不一定适用。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

2、教师队伍素质。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对办好一所高等学校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人所共知的。因而,学校也应当经常地对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水平作出分析。

3、校园文化。

一流高校的建设是一系统工程,它需要有现代化条件的支持,要有与一流高校相适应的教师队伍,但是更重要的是,一流高校要有与之相应的现代化的精神、现代化的观念、现代化的制度、现代化的思想意识、现代化的道德情操、现代化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一句话,一流高校要有现代化的校园文化。现代化的校园文化是支撑一流高校的现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合。现代教育缺少现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任何一方面的支持都是不完全的。

4、学校争取社会支持的能力与社会对学校的支持。

学校争取社会支持的能力与社会对学校的支持既是判断学校办学成功程度的标志,也是衡量学校能否进一步办好的指标。学校办得好就容易得到社会的支持,社会支持程度大,学校就更容易办好。

判断社会对学校的支持程度不仅要看学校得到多少财力与物力的支持,也要看学校得到多少人力,尤其是智力的支持。社会名流、知名人士纷纷到学校讲学、演讲,兼职指导研究生,这也是社会对学校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更有力的支持。

5、课程与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对学生培养质量影响重大。从当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来说,课程设置应当满足6个方面的要求:①时代性。即课程设置要反映本学科最新的成果,具有前沿性。②实践性。即满足学生成长和走上社会的实际需要,根据不同学科的需要,要有一定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理论性教学环节的补充。③探索性。即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④综合性。即高等学校的课程不能一味注重课程的分化。当代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也呈现了高度综合的趋势,因而,高等学校的课程,在适当分化的同时,也要注意综合性。尤其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要注意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通识课程。⑤人文性。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要注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在课程设置上,就要开设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同时,在各门课程中注意开发它的人文教育的价值。⑥个别性。即给学生以修习课程的选择机会,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地得到发展。

这6方面的要求,也就是判断与评价课程设置是否科学的依据。

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一般地说,人才培养模式通常包括5个方面的因素:①教学理念。它是构成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②教学目标。它是构成各种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③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包括师生关系、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关系、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等等。对教学活动中各种关系提出要求也是各个教学模式的重要任务。④程序与方法。教学程序与方法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何时做何事以及如何做。不同的模式也正是因为有着自己独特的程序与方法而显示出它的特色与价值。⑤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有着重要的引导与激励功能。如何评价在实践中往往引导着教师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因而,它也是十分重要的。

6、学校办学条件。

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办学条件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国家对各种类型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都有一定的规定,因此,有关的评价问题,这里就不再讨论。

四、高等学校发展过程的诊断

高等学校发展过程包括管理过程、教育教学过程、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过程。高等学校发展过程的诊断,理应包括上述各个方面的诊断。然而,由于目前人们在讨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时,一般只是指人才培养质量,即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因而,我们也只讨论与人才培养质量有关的过程诊断。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人才培养过程无非可以划分成输入、教育过程与输出三个阶段,本文也按此顺序进行研究。

1、输入诊断。

高等学校的输入诊断就是分析影响学校输入质量的可能因素,尽可能提供合格的教育教学条件,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基础。具体而言,输入诊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生源。虽然目前人们尚无法明确测量学生入学水平与学校教学质量的相关系数,但生源水平无疑是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国内外基本上达成了共识。高考分数的高低可以成为衡量生源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高考制度与试卷命题仍然存在很大问题。因此,把考分当作判断生源质量的唯一因素是片面的。人们还需要有更多的方法来保障高等学校的优秀生源。

(2)投入。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是困扰我国高校办学的一大难题。充裕的资源虽然不能等同于高质量的教学,但它至少为高质量的教学提供了基础性条件。高校要培养出高质量的理工类大学生,没有现代化的实验设备是难以想象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然而,不能把高等学校的投入仅仅看成是财力与物力资源的投入。对高等学校来说,人力与智力资源的投入在很多场合有更重要的作用。这又包括:领导精力的投入、教师教学的投入与学生学习的投入。高等学校领导不关心教学、教师只注重科研、学生则沉溺于经商,可以想象,这样的人才培养质量是根本得不到保障的。

(3)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科学可靠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是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前提。

(4)行政指令。高等学校内部有关部门、领导的行政指令也是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校长、院系领导、教务处、教研室等单位与个人的行政指令对学校各部门乃至全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会产生一些有形或无形的影响。高校进行教学质量保障,就要保障学校行政指令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辅助性,学校各级指令不能打断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5)学校的制度与政策。学校的制度对质量保障有重要影响。近年来,我国不少高校纷纷出台了学科带头人(或)学术关键岗位负责人奖励制度、首席教授制度、优秀中青年学者引进制度、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考核与职务聘任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在实践中都产生了一定的作用。这里所说的政策是指学校出台的各种有关教育活动的政策。学校质量政策是学校质量文化形成的主要推动力,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无形的导向作用。

2、教育过程诊断。

教育过程诊断是整个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核心,也是最为复杂、难度最大的部分。教育过程诊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步骤进程控制。高校有关部门在制定出了科学、可行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后,要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按计划进行,这就是教学过程的前进控制,是过程控制中的日常性活动。它为教学质量达成预定目标提供了基本的前提保证。

(2)预期收益控制。某项教学活动完成后或一特定教育教学周期结束后,有关部门要对教学活动的结果进行检查,确认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达成预定目标的情况,看学校最初设想的收益是否实现,这就是预期收益控制。预期收益控制是过程控制的核心,其目的在于了解教学活动的进展情况及其产生的效果,便于收集反馈信息,从而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3)可能偏差分析。过程保障的可能偏差分析主要指分析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非预期效果。在实践中,教育活动除了收到预期的效果外,还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副效应。这些副效应可能是积极的或是有消极的方向。预期偏差分析就是力图消除教学活动中出现的负效应,鼓励、增加教育教学活动的正效应,进而重新界定与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使学校教学目标、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日益科学化。

3、输出质量诊断。

学校教学的输出质量最终体现在学生质量的提高上,具体可用以下指标来衡量:(1)学生毕业率;(2)各级统考平均成绩;(3)学生毕业第一次就业率;(4)学生满意度;(5)用人部门意见。

五、高等学校发展成果评价

高等学校发展成果评价是对学校建设工作的检验。它对检查学校发展目标制定的恰当性、工作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成果评价的信息可以用来改进学校的工作。

高等学校发展成果评价主要由学生的进展与变化和学校声誉的提高两方面得到检验。由于篇幅的原因,作者将另文对此进行讨论。

标签:;  ;  ;  ;  ;  ;  

论发展型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