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岩录》研究

《碧岩录》研究

魏建中[1]2010年在《圆悟克勤禅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圆悟克勤是宋代中期的一位禅门宗师,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很大贡献。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尤其是他的《碧岩录》、《圆悟心要》和《圆悟克勤禅师语录》叁部着作,把中国的禅文化推向了辉煌的顶峰。可以说,圆悟不仅是一位证悟自性、心灵自由的禅僧,也是一位通达经论和各家宗旨、善于阐释的大家。本文全面搜集资料,充分利用今人的研究成果,试图对圆悟禅学进行首次全面系统的研究,探明其禅学的主旨精神与博大内涵,并重新审视对圆悟的历史评价,从而深化对宋代禅宗史的研究。本文分引言、正文和结语叁个部分,正文共分六章。引言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缘起,并就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难点做了交代,同时简单介绍了本文的逻辑结构。第一章宋代政治文化与宋代禅宗的特色。本章介绍宋代政治文化及佛教政策,并考察了宋代禅宗的特色,为圆悟禅学思想的时代背景做一个交代。一个人的思想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要理解圆悟的禅学思想,首先要弄清圆悟禅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当时的文化趋势和文化环境,同时须注意到禅宗发展的过程及其时代特色。第二章生平与活动。本章介绍圆悟克勤的生平与活动,包括其修道历程、禅法师承、悟道因缘、住持交游与学识着作。第叁章“人人脚跟下本有此段大光明”的心性论。本章主要探讨了圆悟克勤提出的“人人脚跟下本有此段大光明”的心性论思想。宋代是一个文化全面交融与整合的时代,圆悟禅师为了让学人尤其是参禅的士大夫理解禅宗思想,他用更加明白易懂的语言来诠释心性本体。“人人脚跟下本有此段大光明”的命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包含“人人脚跟下”和“本有此段大光明”两个方面,“人人脚跟下”指出了禅法的当下性,表明禅宗的一切心性哲学都离不开这个正在发生的当下世界;“本有此段大光明”明确了禅法的现实努力方向与任务。这样的说法,在禅宗的思想史当中,颇具新意及开创性,因此我们作了深入的解析。第四章转迷为悟的工夫论。本章对圆悟克勤工夫论中的几个核心思想作了全面论述。圆悟克勤认为,人人当下本来就有心性大光明,只不过被妄想的乌云所遮蔽,只有通过持之以恒地做转迷为悟的工夫,回光返照,才能达到灵光独耀、心灵自由、彻底安乐的境界,这些思想既源自慧能以来的禅法传统,又有创新性,在强调“禅非意想”、“回光返照”、“直下承当”等说法形式上也带有时代特色,是对传统的细化与深化,为其弟子大慧宗杲提倡“看话头”禅法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些观点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与人生智慧。他的公案禅,强调不管字面上的意思如何,都是通过举公案来摄心,达到开悟的目的,公案只有开悟的契机的作用(敲门瓦子),悟到了就不必拘泥于公案。大慧宗果则基于这一思想活动创造了看话禅,但实际上在圆悟克勤的时代,已经可看出几乎所有的看话禅的因素。第五章“文字禅”思想与诠释实践。圆悟克勤是“文字禅”的代表人物,他对禅与语言文字的关系有深刻的见解,并在用语言文字诠释禅与公案方面身体力行,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认为,在对待语言文字方面,圆悟克勤很有创新性,他把解释公案、颂文和阐述经教叁者结合起来,用评唱直截了当地进行解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这种经典的流传,既是传禅,也是传教,既顺应了文字禅的发展潮流,又开创了融合经教的新途径。第六章圆悟克勤禅学的历史影响。圆悟禅学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是他对公案的创造性诠释,消解了公案的具体意义,把公案仅仅作为一种“理”的象征,并用作一种修心手段,这些影响了后来的看话禅与默照禅;另一方面,他文字禅的体例及诠释方式一直是后来类似作品的典范,比如评唱,一直被后世解读公案者所运用。结语这部分对圆悟克勤的禅学思想及其贡献进行了简单总结与评价。我们认为,圆悟克勤既是前人禅学思想的总结者,又是新禅法的开创者,更是是善于说禅的诠释者,他的禅学特色正是体现了禅学范式变化的过渡性特征,为后面出现的看话禅和默照禅奠定了基础,深入分析、研究圆悟禅学及其历史影响,是弄清中国禅宗发展演变及其范式变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关节点,也是理解整个中国禅宗兴衰的重要环节。

徐时仪[2]2016年在《古兴藏木刻本《碧岩录》考》文中指出近年发现的古兴藏木版刻本《碧岩录》不仅各则的编次与张明远刊本的编次不同,而且内容与蜀本相近而与福本及张明远本有同有异,似为介于蜀本和今传通行本张明远本间的民间传抄本,在《碧岩录》研究、中国禅宗史研究和近代汉语研究等方面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沈曙东[3]2012年在《《碧岩录》言道论述略》文中提出圆悟克勤《碧岩录》将"道本无言"列为全书之宗纲,认为作为佛法的至高妙理,"道"本来就不在言句上面,而是言句之外的一种明心见性的个人内心体验。同时,言句在显道中又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道"需要借助它来显现,亦即"因言显道"。不过,"道"毕竟不在言句中,所以学人又要透过言句,明心见性,"见道忘言"。

张鹏丽[4]2014年在《《碧岩录》宋代复音虚词考释》文中研究指明《碧岩录》是研究近代汉语特别是唐宋时期词汇的珍贵材料,尤其是复音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中一些唐宋时期尤其宋代新生复音虚词,很有特色,研究价值较大。通过对《碧岩录》中直饶、假饶、当头、立须、倘忽、何消、平白等十四个宋代复音虚词进行考释,《碧岩录》的语料价值可见一斑。

李强[5]2011年在《《碧岩录》中的“得”字研究》文中认为北宋圆悟克勤禅师所着的《碧岩录》作为佛教禅宗的重要典籍,被誉为“禅门第一书”,但由于其浓厚的宗教气息,对此书的研究多以宗教为主,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甚为薄弱。但此书因其所处的历史阶段和表现的语言特点,很值得作为语言学研究的典籍深入开掘。据此,本论文以《碧岩录》中的“得”字为研究对象,从四个部分进行深入论述:第一部分作为绪论来详细介绍《碧岩录》一书的整体情况。包括成书由来、文本构造、研究情况、地位价值及对作者圆悟克勤禅师简单的介绍,并对《碧岩录》组成部分进行简述,全面了解各部分的所指和意义。第二部分主要对带“得”述补结构中“得”字发展情况进行综述。本章重点在于对“得”字各论争方的观点的的焦点、实质以及“得”字发展总体轨迹的把握。从理论角度对“得”字述补结构产生的时间、“得”字的来源、“得”字的词性认定以及“得”字补语句的语义类型等问题进行归纳梳理,最后表明在本书将要采用的观点、分类依据和分类方法。第叁部分是对《碧岩录》中“得”字情况分类。在本章遵循穷尽性和准确性原则,依据第二部分确定的标准将书中出现的所有“得”字都进行归类,分为:谓语动词、助动词、补语、动态助词、结构助词以及带“得”的固定词汇等几个类型,然后再在每一小类之下进行详细的理论阐述和用例论证,使得每一个得字都有明确定位。第四部分则是对《碧岩录》中各种“得”字的表现形式进行归纳,并简要介绍《碧岩录》在整个“得”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李志峰[6]2008年在《“心”的传播——《碧岩录》公案“顿悟”策略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禅宗"顿悟"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对后世的哲学、文学影响深远,其思维方式和意义结构的方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以《碧岩录》公案为研究对象,分析认为中国禅宗"顿悟"的思维方式并非神秘而不可认知。首先,顿悟要求不拘泥于佛学经典,这是其实现的必要条件;顿悟的结果必然有创新性的建构,这是其实现的充分条件。其次,从其整体的思维形式看,呈现出非线性、并行的特点。再者,从顿悟的方式来看,则是积极采用了符号建构策略,有意解构符号结构的相互关系,促成符征到符旨的指涉呈现多义性和跨越性,从而统一其实现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总而言之,禅宗顿悟实则为符号的般若,在大千世界和万千生活中体现出灵活多变的形态,空灵澄明的文风。

吴言生[7]2002年在《禅宗公案颂古的象征体系》文中提出禅宗公案孤立地看 ,具有突发性、随机性 ,于剿绝情识中呈显着灵性的感悟 ;宏观地看 ,具有指义性、确定性 ,于肌理稳密中彰显着般若智光 ,组成了一个庞大严整的象征体系。这些公案与吟咏它们的颂古结合起来 ,形成了禅宗公案颂古象征体系。通过对雪窦《颂古百则》和圆悟《碧岩录》的考察 ,我们发现 ,禅宗公案颂古表征着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本心论揭示自性澄明超越的浑融特征 ,迷失论反思悖离浑融导致自性沉迷的缘由 ,开悟论提示消解二元对待回归于浑融澄明的方法 ,境界论标举悟者生命清明澄澈的高华情境。揭示禅宗公案颂古体系 ,阐释其禅悟内涵、运思特质、取象方式、美感质性 ,对拓开中国禅学、诗学研究新天地 ,建构 2 1世纪禅悟诗学 ,有着重要的意义

苏俊波[8]2004年在《《碧岩录》趋向词“来”、“去”研究》文中提出宋代禅宗语录《碧岩录》成书于宣和七年(1125年)至建炎二年(1128年),正是北宋末南宋初年。两宋时期在汉语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是汉语的大发展完善期,各种语言要素在此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丰富和完善。这个时期,还是汉语语体由文言转变为以北方话为基础的“古白话”,并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禅宗语录《碧岩录》,是释家门徒对圆悟禅师口头说法的记录,是宋代汉语口头语的真实再现,较准确地反映了这个时期语言的特点及发展变化的规律。 本文以禅宗语录《碧岩录》为语料,采用历时考察和共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碧岩录》中用例丰富,具有鲜明特色的趋向词“来”、“去”用法进行封闭性、穷尽性考察与描写,详尽地分析“来”、“去”作实义动词、趋向动词、动态助词、事态助词、结构助词、语助词等用法;并在此基础上,联系前后不同时期的相关语料,进行历时的比较和互证,揭示出趋向词“来”、“去”的这些用法语义由实变虚的语法化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演变发展关系,从而较全面深入地认识和解释汉语趋向词“来”“去”的结构形式、语法意义、性质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张鹏丽[9]2014年在《《碧岩录》联合式复音词研究》文中提出《碧岩录》是研究近代汉语特别是唐宋时期词汇的珍贵材料,尤其是复音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对《碧岩录》中的联合式复音词进行考察,主要从语义、词性、词序叁个方面对联合式复音词的结构特点和发展情况进行描写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碧岩录》中的联合式复音词内部结构与前期相比有了很大发展;存在众多的同素异序词;产生了一批新词新义;有些复音词传至现代汉语,词义、词性、词形方面有了一些变化。

厉文兵[10]2010年在《《碧岩录》的禅学思想及其美学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碧岩录》是佛果圆悟克勤于宋徽宗政和年间住持湖南澧州灵泉禅院的时候,根据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加以评唱,又经过他的门人编集而成的。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了作者的一生活动经历,并通过梳理文本各宗各派的公案,从而理清文本所引禅门公案的出处,进而归纳其禅学思想,其中,所引公案的禅学思想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一切自在,无心解脱的禅学思想,表现在:(1)“涵盖乾坤”,意谓宇宙万象,本真本空,事事物物,悉皆真现,故即事而真,一切现成。(2)“截断众流”,此为云门宗接引学人的重要方法,意谓截断情识心念,不要用语言文字去把握真如,而应于内心顿悟。(3)“随波逐浪”,意谓对参学者应因机说法,“应病与药”,即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二,平常心是道的禅学思想,表现在:(1)“即心即佛”思想,强调从当下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去证悟自身的佛性。(2)在说“即心即佛”的同时,又说“非心非佛”。即心即佛是破除人们向外求觅的一种方便,非心非佛则进一步破除人们的知解执着。(3)“向伊道不是物”,这也是慧能“本来无一物”义旨,要人无得无求。文章还对文本所引佛经的禅学思想进行了系统考察,其中以《华严经》为考察的重点。最后,文章从作为美学范畴的“言”、“意”关系发展略说、《碧岩录》文本中“言”和“意”的关系分析、《碧岩录》对“言”和“意”关系的探讨的美学意义叁个方面考察了文本的美学意义。本文指出,在“言”、“意”关系的分析上,《碧岩录》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对于“言”、“意”关系分析的积极成果,同时,文本还对什么样的“言”才能达“意”亦即对于言语设立怎样的规范进行了阐述。本文还指出,《碧岩录》对如何达“意”的途径进行了阐述,更为重要的是,文本对“意”的特点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这些都值得关注。本文进一步指出,文本对于“意”的特点的分析与西方现象学特别是海德格尔的哲学的内在联系。最后,基于对文本禅学思想和美学意义的总结,本文认为,《碧岩录》不仅是一部“文字禅”的最高代表作,更是一部对于禅宗思想特点进行系统总结的理论着作。

参考文献:

[1]. 圆悟克勤禅学思想研究[D]. 魏建中. 武汉大学. 2010

[2]. 古兴藏木刻本《碧岩录》考[J]. 徐时仪. 文献. 2016

[3]. 《碧岩录》言道论述略[J]. 沈曙东. 宗教学研究. 2012

[4]. 《碧岩录》宋代复音虚词考释[J]. 张鹏丽.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 《碧岩录》中的“得”字研究[D]. 李强. 湖北大学. 2011

[6]. “心”的传播——《碧岩录》公案“顿悟”策略探[J]. 李志峰. 中国文化研究. 2008

[7]. 禅宗公案颂古的象征体系[J]. 吴言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8]. 《碧岩录》趋向词“来”、“去”研究[D]. 苏俊波.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9]. 《碧岩录》联合式复音词研究[J]. 张鹏丽. 贺州学院学报. 2014

[10]. 《碧岩录》的禅学思想及其美学意义[D]. 厉文兵. 四川师范大学. 2010

标签:;  ;  ;  ;  

《碧岩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