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进入到新课改教学的教师来说,最大的疑惑就是“怎样面对(或者说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我的想法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最重要的是,对于课程改革,我们应该关注些什么?我们不能单纯从知识点上去看,新教材与过去教材相比较,增加、减少了哪些知识点;我们的着眼点,也不能仅仅是:教材的陈述方式更活泼了,教材的亲和力更强了等等,这些还都是表面的现象。我们更应该看到,新课改中的一些实质性的变化。
一、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的必要保障
1.关注课程改革总体目标,整体把握课堂教学。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在课程标准中对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应提高和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逐步渗透,进而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
2.关注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脉络,整体把握课堂教学。作为实施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要对新课程下高中数学的主要脉络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是我们有效实施教学的第一步。
(1)函数主线,克莱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以函数概念和思想统一数学教育的内容,这足见“函数”的重要地位。新课程中进行了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的研究,而函数与方程、函数与数列、函数与不等式、函数与线性规划、函数与算法等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新课程中函数真的是无处不在。
(2)还有几何主线、算法主线、统计概率主线以及数学应用主线,这些主线将中学数学课程的内容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彼此联系,相互呼应,使得新课程的成员众多但又和谐共存。作为我们教师来说,整体把握新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是至关重要的。
3.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整体把握数学教学。
(1)关注初中到高中学生学习能力的衔接。目前初中大部分学生进入高中之后都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尤其是在学习能力方面尤为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几方面加强对学生适应性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关注初中到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高中的课程设置,是在初中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到这种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比如,对于立体几何中新增内容“投影”、“三视图”,以及“统计”、“概率”等知识,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如果我们教师不了解这些情况,还当作新知识一样讲解,学生肯定会觉乏味,这无疑不利于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4.关注选修与必修的教学内容的联系,整体把握数学教学。课程标准指出:必修课程是为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选修课程是为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获得较高数学修养奠定基础。
(1)整体把握选修与必修内容的联系,使两者相辅相成。在必修1函数以及必修5不等式中的值域、最值问题的处理环节,有些教师构造了不少复合型函数的最值问题,而实际上有些问题在选修系列中的“导数的应用”之后处理起来会很轻松,如果教师对课程做到整体把握,就不会做这些无用功,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2)本着螺旋上升的教学理念,合理实效设计教学。螺旋上升的设计理念是新课程必修到选修的突出特点,也是整个新课程设计的一大亮点,了解到这一特征有利于我们合理实效地设计教学。比如,必修4中平面向量的基本内容、基本位置关系的处理方法为空间向量处理立体几何问题打下伏笔,也为三角恒等变形、解三角形中正余弦定理的推导提供解决的方法和工具。
二、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的有利武器
新课程除了内容的变化之外,最大的变化是对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对我们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标准,通过几年的研究我们认为,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而改变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关注学生。
1.充分利用教材中“思考、观察、探究”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思考、观察、探究”栏的设置,某种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积极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尽可能利用这些资源,放手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议,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学习交流。
2.借助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帮助学生认识数学本质。在新课程中,对于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运用程度明显增多、增强。从函数图像的拟合、统计原理的表现、轨迹的动态生成等等,信息技术凸显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3.多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组合,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经过了近些年课程教学实践,我们对于新课程教学模式有了自己的见解,新课程的课堂并不是所有的课都要进行探究、组织讨论、进行小组交流,不能为了摆样子就装模作样的“探究”。问题太难,不适合学生探究的展开,问题太易,又没有必要进行“探究”,因此我们认为,教师要针对自己教学内容合理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也可以针对自己某个教学环节的需要进行临时的设计。切忌图热闹、华而不实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也很难收到实效,对学生是一种误导,对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论文作者:张进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8月总第24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
标签:函数论文; 新课程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教师论文; 主线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8月总第24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