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的缺失对张爱玲小说创作悲剧意识的影响论文_沙鸥,王竹青

亲情的缺失对张爱玲小说创作悲剧意识的影响论文_沙鸥,王竹青

莱州市柞村中学 山东 莱州 261400

摘要:张爱玲独特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她独有的悲剧创作意识,小时候父爱、母爱的缺失,这些情感的缺失都对她的作品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那种萦绕在笔端,挥之不去的淡淡忧伤笼罩了她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

关键词:亲情缺失;悲剧;清醒认识;情感的本质

引言

读张爱玲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用看似调侃的话语为我们上演了一出出的“人间悲剧”。她的小说往往在不经意之间能够让人感受到悲伤的气息扑面而来。张爱玲对于人情思索之深让人赞叹,难怪有人把她与鲁迅比肩:“中国作家谁也没有像鲁迅那样深刻犀利、不留情面地考问过民族性,谁也没有像张爱玲那样深刻犀利、悲天悯人地拷问过都市男女的情感世界。”但是如果说鲁迅是出于对中华民族的责任,那张爱玲是出于什么原因才文笔犀利的描绘一出出令人无法释怀的悲剧呢?弗洛伊德曾经说“一个幸福的人不会幻想,只有一个愿望未满足的人才会。”对于张爱玲来说,她的悲剧的创作源泉正是与她某种“未满足的愿望”有关,因此她在对于并未参透的情感世界探索之下也隐含着体悟人生的独特现实视角。“未满足”伴随了张爱玲的一生,正是这种缺憾才使她在文学道路上得以不断前行……

亲情的缺失

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有七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未能满足都可以使个体产生缺失性体验。在张爱玲的童年回忆中我们能看到花园洋房、汽车与各式西点充斥着日常生活。对于她来说,家境的优渥可以满足她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父母的不合、在家庭中很少感受的关爱,这种更高层次的爱与归属,童年时期的张爱玲在家庭中是体会不到的,正是这种精神生活的不满足促成了她的敏感与早熟。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早期的精神状态可能在后来多少年内不显露出来,但是,其力量丝毫不会减弱,随时都可能成为头脑中各种势力的表现形式。”他所阐释的作家早期的经历对于后来的人生体验起着很大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我们就可以解释,在张爱玲小说中,正是童年物质生活的富足使她描写起上流社会的生活毫不费力,也正是精神上亲情的缺失使她对人情淡漠的理解一针见血。不得不说,家庭成长环境对于她作品的重要影响。

一.母爱的缺失

母亲黄逸梵是一个新派女性,因为对丈夫的失望,先后两次赴法国留学。长期与孩子的分离也使得母亲与孩子之间情感的疏离,所以张爱玲对于母亲的这一做法耿耿于怀,甚至后来提到有一次母亲牵她过马路,她对于母亲的手指却是感到陌生而不敢触碰!

张爱玲很多小说在描写家庭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存在往往只是用几句话粗略描绘,也可以说是母亲的缺席。在这类小说中,母亲往往处于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位置,并且在家庭中往往没有什么发言权。一个完整的家庭却对于母亲的角色几笔带过,这也反映了张爱玲对于母亲作为家庭成员这一角色的不擅长,这也与她成长中母亲角色长期在家庭中缺失有关。

比如《心经》里那个迟钝怯懦的母亲形象,名义上是家庭主妇,丈夫宽容持家的好妻子、女儿通情达理的好母亲,但实际上她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无足轻重的,并没有尽到母亲在家庭中应尽的责任,是母亲缺席形象的典型代表。

《第二炉香》里的蜜秋儿太太,这类母亲都是可悲又可恨的。我们不禁对这类母亲产生了一种畏惧,因为从她们身上我们看不到一丝母亲应有的特征,有的只是冷血、报复。也许正是因为张爱玲童年中母亲角色的缺席,没有感受的温暖的、健康的、积极的母爱,才创作出这一些性格乖戾的母亲形象。

(二) 父爱的缺失

“我把世界强行分作两半,光明与黑、善与恶,神与魔,属于我父亲这边的必定是不好的,虽然有时候我也喜欢……我知道他是寂寞的,在寂寞的时候他喜欢我。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这是张爱玲对父亲的印象。从幼年时起,张爱玲便与父亲相伴,但他却并没有给她足够多的父爱。张爱玲和弟弟受到的待遇在更多情况下取决于他的兴致,张从他那里领略到封建家长式的专断、粗暴、虐待多于父爱。对于一个从小缺失母爱的孩子来说,父爱的缺失使她更加孤独了。

这种对父亲的不满怨恨造就了她小说中一类父亲的典型。最具代表的是《茉莉香片》中聂传庆的父亲,张爱玲在这篇小说中多少是有点影射自己的家庭,她与可怜的聂传庆有着类似的父亲。也难怪聂传庆在向言丹朱表达爱意后会做出对她拳打脚踢的举动,对于他来说是一种长期压抑情感的宣泄,但这种宣泄仍然无法改变事实,他仍然是父亲的儿子,还得受这个家庭的制约,甚至还不得不接受家庭将来安排给他的亲事,他在这个家中是一个完全没有独立思想的行尸走肉、一个牵线木偶——一举一动都掌握在父亲手中,是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

心理学上都会提到一种“依恋父母”的情结,这是人成长过程中一种自然的情感需求。张爱玲小时候的家庭中是没有母亲的存在的,母爱的缺失又会令她对父亲产生依赖的情感,以至于会影响到几十年后的择偶及文学创作。

结语

成长在一个缺少亲情的环境中,难免会对世间的一切真情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也许是观点有些偏激,也许是出于她异于常人的思维,有很多人把张爱玲过分地渲染成一个“怪人”。一个人不愿交际,离群索居总有自己的理由,否则怎么能在常人发现不到的角度发掘出独特的视角呢?但是,成长过程中的不幸经历对张爱玲的创作总会产生多少影响。

傅雷和夏志清对张爱玲都曾有过很高的评价,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女性作家,她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总之,经历了世事变幻、情感沉积,她以独特的忧郁气质为我们揭示了在浮华、奢靡、情欲的背后掩盖的人性的贪婪与自私。对于我们来说,心怀一分清醒,在漫漫人生路上不至于迷茫、堕落,就是对这位作家最好的告慰。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 张爱玲作品集.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4.

[2] 刘川鄂.张爱玲之谜.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

[3] 余斌.张爱玲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论文作者:沙鸥,王竹青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2

标签:;  ;  ;  ;  ;  ;  ;  ;  

亲情的缺失对张爱玲小说创作悲剧意识的影响论文_沙鸥,王竹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