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建筑施工;绿色建筑
一、施工企业难以推行绿色施工的原因
1 绿色施工意识严重缺乏
施工人员对绿色施工的内涵认识不足。片面认为绿色施工是弊大于利、费时费钱的工作。施工企业对绿色施工的实施仅限于文明施工、安全施工等范畴。未能掌握绿色施工的实施方法、管理与技术要点、目标和意义。施工企业和施工人员作为执行绿色施工的主体,严重缺乏绿色施工意识,对绿色施工认识的不足与误区导致绿色施工难以被实施。
2 现行绿色施工管理机制不健全
2.1 标准体系尚未制定出台
(1)绿色施工实施指南尚未颁布。目前,全国范围印发的《绿色施工导则》仅限于对绿色施工要点的列举,没有系统的实施指南,未结合施工全过程编制绿色施工的实施步骤和细节。此外,只有少数地方政府出台了绿色施工相关文件,但其指导性仍有待提高。如《北京市绿色施工管理规程》,仅限于对“四节一环保”和职业健康安全两大方面的要点列举,仍然缺乏施工全过程的绿色指导。
(2)绿色施工技术规范尚未制定。绿色施工与非绿色施工的最大区别在于节能减排措施的采取,以及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目前,关于绿色施工的技术规范没有形成,同时缺少试点和示范工程,致使绿色施工缺乏参照标准。
(3)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绿色施工导则》中规定绿色施工管理中包含评价管理,须进行自评估和综合评估,也列出了施工管理和“四节一环保”六方面所涵盖的27个指标体系。但没有规定评价方法、形成评价体系,无法衡量施工企业对绿色施工的实施绩效和执行水平。因此,实施指南、技术规范和评价体系三大标准体系的缺失致使绿色施工裹足不前,难以发展。
2.2法律规范体系尚不完善
(1)环境立法不完善,造成绿色施工无法可依。在某些重点领域,如环境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未制定出相应的法律,现有法规缺乏配套和实施细则等,法律责任较模糊,可操作性差;环境立法与其他立法衔接不足等。
(2)环境执法不严,造成绿色施工难以为继。如行政干预影响环保部门执法、环境执法的强制手段少等,由于执法不力,使遵守法规的绿色施工企业和违法企业处于不同的竞争起点上,造成企业违法成本低而守法成本高。环境法规作为绿色施工最大的约束力,由于其不完善性,导致了绿色施工约束机制的不健全。
2.3激励性政策的缺失
缺乏鼓励性经济政策。在绿色施工的初步阶段,对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的采用会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导致成本更高。目前,政府未出台相应政策,如绿色补贴、差别化税收等,以平衡绿色施工与非绿色施工的成本差别,不能提高绿色施工的经济可行性。激励性政策的缺失挫败了施工企业实施绿色施工的积极性。
3 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水平不足
建筑行业结构是指建筑业大、中、小型企业的数量比例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有效衡量建筑行业的竞争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我国目前基本是大而全、中而全的建筑企业,没有形成分层的有效竞争机制,导致大、中、小型企业进入一般建筑市场的层次和可能扮演的角色基本相同。有效的分层竞争机制仍未形成,由于我国大、中、小型建筑企业经营领域趋同,过度集中于相同的目标市场,人为形成生产能力大量过剩,有效竞争严重不足的局面,从而引发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导致市场无序和过度竞争、增加交易费用、阻碍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恶劣的行业环境中,因大企业无法实施有效引导、中型企业不能实现技术创新、小型企业无暇顾及社会责任,致使绿色施工在呼吁声中搁浅。
二、绿色施工的主要技术措施
1、场地与环境。(1)建筑场地。施工场地应进行合理布置,减少占地面积,加强对场地的保护,严格执行事先审核的开挖方案,把对场地的破坏和扰动减少到最低程度,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现场及附近水土流失等对环境的破坏。(2)环境负荷。事先建立规划好存储施工废弃物的堆放地点,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尽量减少和避免直接排放导致增加污染源,如:垃圾站、化粪池、水泥库、仓库等必须采取防渗防漏措施,以防止污染物、化学品、危险品、固体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施工结束应恢复施工过程中破坏的植被,补偿施工过程中地貌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等土壤侵蚀损失。(3)水文环境。在工程地质钻探和土方开挖之前,做好与地下水的隔层处理防止污染;在施工过程中减少对水质和水量的破坏,采取有利措施保护好周围施工场地及其周围的水资源环境;优化现场降水方案,缩短打降水井深度,保证开挖安全,用合格水源回灌。
2、临时设施。传统施工中临时用地经常需要占用较大面积土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在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搭设多层、紧凑用房等,充分利用空间。如利用周边的配套公共建筑设施,以大大减少临时工程和辅助工程占地。积极利用工厂定制化产品,推广运用商品混凝土、成本砂浆和预制构件,尽量取消或减少施工现场设置木材加工厂、钢筋加工厂、混凝土搅拌站,不仅可以减少对现场环境的污染,而且可以有效减少临时工程用地,提高用地效率。
3、新技术及新材料。积极通过改进施工工艺技术,多应用高性能材料,不仅推进施工速度,减少浪工现象,而且能够节约资源,降低环境负荷。比如,在施工高层深基坑时可以采用逆作法,在地下室 1 层的顶板结构浇筑完成后,地下部分的施工就能够在密闭的地下空间内完成,可以减少因开敞式深基坑施工带来的噪声、粉尘等环境影响。积极推广市政管网顶管技术,这样在工程维修、管道埋设、更换时不需封路、对其它基础设施无影响,从而加快施工速度,又减少环境保护污染,节省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益。在桩基础工程中多采用噪声小的静压桩基。多采用清水混凝土,其表面可以不作抹灰、喷涂、干挂等装饰,能够节约资源、减少和避免垃圾和噪声的产生;多采用自密实混凝土,大大降低施工噪音,也减少了人员的投入。少用焊接连接钢筋,多用机械连接。利用大模板、滑模等新型模板,也可以降低组合钢模板安装、拆除过程中的噪声等。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如在建筑施工中采用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C(计算机辅助施工)技术和基于网络的协同建造等技术;推进计算机模拟分析,发展新型的管理运营方式,推动传统施工的管理模式向数字化施工的管理模式转变等。采用信息技术,精心施工和优化集成等方式,完成绿色建筑施工所需的各项指标。
4、建设垃圾。实现绿色施工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建筑垃圾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处置。建筑垃圾应按照减量、再使用、循环再生利用等原则处理。减量化是要求使用较少的能源和原料来达到需要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进行污染的控制和资源的节约,这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减少钢筋、混凝土、砂浆、木料、墙体材料、各类装饰砖、电线等材料废弃物的产生。
除了减量化外,处理建筑垃圾的下游出口也是问题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即建筑垃圾如何进行循环利用。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是指垃圾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如利用建筑垃圾加固地基,利用土质改良机将建设发生土加工成为符合需要的筑堤土、地基土、优质回填土;利用混凝土破碎机将废弃混凝土加工为再生砂、再生碎石;用路面再生机将刨削的沥青块再生处理为可以再次使用的路面材料。
参考文献
[1]竹隰生,任宏.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施工[J].基建优化,2002,(4):33-35.
[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3]中建建筑承包公司.绿色建筑概论[J].建筑学报,2002,7:16-18.
论文作者:祝清念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7
标签:建筑论文; 环境论文; 垃圾论文; 施工企业论文; 混凝土论文; 场地论文; 过程中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