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妇女运动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德论文,妇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德两国妇女运动的基本情况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和德国的妇女运动走过了不同的道路。但其过程中又存在着不少相同或相似之处。今天两国的妇女运动都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两国的妇女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但是,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德国,男女真正的平等还远未达到。妇女运动势必还将进一步发展下去。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中德两国妇女运动的历史和现状的对比,分析其关联和差异,力求在本文中就中德妇女运动的发展发表一家之言。
首先,下面所列表格将比较直观地勾勒出中德两国妇女运动发展的历史轮廓。
从上表所反映的中德两国妇女运动的基本情况来看,中国的妇女运动晚于德国,发展到目前的现状比较相似,而其间的轨迹既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点。因此笔者将通过关联和差异这两个方面的分析,对中德两国妇女运动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比较。
二、中德妇女运动的关联
(一)中德两国妇女运动有着相似的背景
中国 德国
传统思想 儒家思想,三从四德圣经,基督教思想,女子天生是罪恶的
男女平等思1845年太平天国运动15世纪末路德宗教改革
想早期萌芽
妇女解放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动开端产阶级革命时期
早期妇女运李大钊、陈独秀、秋路易莎·奥托·彼得斯等
动代表人物瑾、何香凝、宋庆龄
、邓颖超、林宗素、
徐宗汉、张竹君
早期妇女运要求男女平等,加入争取在教育、就业、选举权等方面与男
动主要思想反帝反封建斗争性平等
运动形式 兴办女学,放足运动创办妇女组织,办报纸宣传,争取堕胎
,参加革命斗争,参合法化
政议政,创办刊物
早期妇女运
《新妇女》、《女界 《女工》、《平等》
动的刊物 钟》、《妇女杂志》
早期妇女组
中华全国民主妇女
德国公众妇女协会(1865)
织
联合会(1949)
德国妇女组织联合会(1894)
妇女运动的
随着新中国建立,妇 二战以后掀起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妇
发展 女在选举、就业、教 女通过长期斗争获得与各项男性平等的
育等各方面获得同男 权利
性平等权利
发展阶段的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受《第二性》的影响,从家庭、社会等
思想 义男女平等思想 各方面讨论妇女问题
妇女运动与
共同革命的盟友 天然的敌对关系
妇女现状 妇女各种权益受法律 妇女争取到在家庭、社会生活上与男性
保护,但受传统思想 平等的权利,但在就业、教育上存在差
的影响,男女在就业 异
、教育等方面还有很
大差异
妇女运动又称为妇女解放运动。之所以称解放,是因为妇女一直以来深受压迫。中德两国妇女运动的发展过程虽大不相同,而妇女在历史上所受的压迫,尽管有形式上的不同,但究其根源却大抵相似。从进化论的观点来说,在远古时期,世界本来是归女性统治的,即母系氏族社会。但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男性凭借体力上的优势,取得了对社会和家庭的统治地位。从此女性就沦为男性的附属品,长期被剥夺了自主和平等的权利,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大都如此。而男性在统治社会时期,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统治思想,其中女性必须服从于男性可谓这个思想的重要核心。其具体表现,在西方的代表是《圣经》,在中国则是儒家思想。《圣经》上讲女性生来是罪恶的,是男子身上的一根肋骨,是夏娃受蛇的诱惑教唆亚当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才使人类背负上了原罪,因此在地上女性就必须为自己赎罪,接受男子的领导并承受生育的苦难。而在中国的儒家思想里,女子在封建等级制度的最低一级。儒家为中国人制订了等级森严的礼法制度,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这种礼法一直被奉为金科玉律。根据礼法的三从四德观点,女子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生中没有一刻自己做主的机会。除此之外,恪守孝道,在家孝敬父母,出嫁孝顺公婆;恪守妇道,相夫教子,凡此种种律条,为女性套上了沉重的枷锁。所以,妇女解放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无时不在与这些落后封建的思想作长期的斗争。
(二)中国妇女运动受西方的影响
中国最初的女权思想是紧随着西方殖民者的脚步到来的。殖民者的入侵惊醒了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他们开始向西方学习,而男女平等思想,正是从此时开始传入中国。早在1902年,赫伯特·斯宾塞(注:Herbert Spencer (1820-1903),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理论家。)的《女权篇》被介绍到中国,该书运用进化论观点,倡导男女平等,《女子世界》(注:1904年创刊,1906年停刊,辛亥革命前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妇女刊物。)曾发表文章赞叹:“西方新空气,行将渗漏于我女子世界,灌溉自由苗,培泽爱之花”。(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史》,春秋出版社1989年10月版,第28页。转引自王国敏主编:《20世纪的中国妇女》,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中国最初的女学也是西方教士为传播其宗教创办的。1844年,英国妇女组织的东方女子协进社社员霭尔特税在宁波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学校,到1906年,外国人在广州、上海、福州、厦门、宁波5个城市所办的女校达11所。从客观上讲,这些外国教会女校培养了一批有文化的女性,推动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向前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也通过《新妇女》、《女界钟》、《妇女杂志》等刊物传入中国,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共产党人通过上述刊物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新民主主义妇女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带来丁经济上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妇女运动也因此获得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动力。随着资产阶级对自由平等权利的追求,女性也要求拥有平等的权利。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此时由于鸦片战争失败后,国门逐渐被打开,有识之士便把目光投向西方,希望从科学技术到民主思想等各方面全面引入西方先进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男女平等思想随着西方民主科学的引入开始为中国有识之土所接受。
(三)中国和德国妇女运动的早期倡导者都是知识妇女
从妇女运动一开始,一些受到女权思想启蒙的女性知识分子就举起了女性解放的大旗。身为女性,她们自己或曾深受迫害,或整日耳闻目睹,最能深刻体会妇女受到的压迫。于是她们积极为女性解放呐喊奔走。在中国,这样的女性代表有秋瑾、何香凝、宋庆龄等。其中秋瑾就是积极宣传女权思想,并将反清革命和妇女解放联系起来的杰出代表,她出身于官宦之家,1904年秋东渡日本留学,1907年在绍兴大学堂任教并参加秘密起义,同年6月惨遭杀害。秋瑾的女权思想包括:痛陈妇女所受的束缚,提出男女平等的主张;反对缠足,提倡女子体育;反对包办婚姻,提倡自主婚姻;提倡女子教育,以求经济独立;主张妇女团结起来,把自身解放和社会解放结合起来。(注:参见王国敏,第83至86页。)
在德国,早期的女权主义者也都出身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1865年,资产阶级妇女运动领袖路易莎·奥托·彼得斯(注:作者自译,Luise Otto Peters(1819-1895),诗人、记者、作家,第一次妇女运动代表人物。)在莱比锡成立了德国公众妇女协会(注:作者自译,der Allgemeine Deutsche Frauenverein,简称ADF。),从此,拉开了德国有组织的妇女运动的帷幕。其后,德国出现了许多以要求教育权和就业权为宗旨的妇女组织。1894年,德国妇女组织联合会(注:作者自译,Bund Deutscher Frauenvereine,简称BDF。)宣布成立,自此,妇女运动出现了统一的组织。海琳娜·朗格(注:作者自译,Helene Lange(1848-1930)。)出生于商人家庭,后从事教育工作,1889年参与引进女子中学课程班(注:作者自译,Realschulkurse fürMdchen.),1890年参与成立德国公众妇女协会(ADF),1894年至1906年参与德国妇女组织联合会(BDF)董事会工作。著名无产阶级妇女运动领袖克拉拉·蔡特金也出身于教师家庭,她于1891年创办了《平等》报。1910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代表大会上,蔡特金建议,为了加强世界劳动妇女的团结和支持妇女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将每年的3月8日定为国际妇女节。
(四)中国和德国的妇女解放运动都始于妇女教育
1844年,中国出现第一所女校,1905年开始,清政府每年派15名女生到日本学习师范,至1916年受过中等教育的女子达8000人,受过初等教育的女子也达16万人之多,1920年,北京大学招收39名女生作为旁听生,女性知识分子在中国开始形成自己的群体,在她们的带领下,更多的妇女冲破封建樊笼,投身于自身解放和民主革命中。
在德国,1889年出现第一所女子中学课程班,1895年柏林大学和莱比锡大学接受女子为旁听生,1900年,海德堡大学和弗莱堡大学接受女大学生注册。1920年,妇女被允许攻读博士。1922年,妇女被允许进入法学专业学习,并有可能成为法学工作者。
对于中国女性来说,近代的教育是一种革新而不是发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女性教育的传统,但是旧式的教育是要妇女遵从各式各样的规定,例如:“三从四德”等等,它不但不能使妇女进步,而且还是一种在精神上迫害妇女的工具。而近代中国兴起的女学教育,引入大量西方科学知识,破除封建思想,才真正培养了一批女性人才。也正是这些女性知识分子反过来促进了妇女运动的发展。由此可见,不管是哪一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不可能离开教育,没有经过教育的传播与研究,任何思想都无法存在发展。
(五)中国和德国的妇女运动都首先强调解放身心
在中国,最早提出妇女问题的李汝珍就在其阐述女权思想的小说《镜花缘》中反对女子缠足,19世纪中,太平天国起义进入天京后,首倡妇女天足,特下解放缠足令。维新派反对缠足,提倡兴办女学,他们将妇女解放和民族兴危联系起来,认为通过放足可使二万万妇女参加劳动,而不必成为男人的累赘。除了放足之外,康、梁还大力提倡兴办女学,因为兴办女学可以使广大妇女受到教育,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真正的贤妻良母,这就是所谓的强国必先保种。遗憾的是,维新运动失败后,放足运动和兴女学运动也随之夭折。辛亥革命以后,新建的民国政府也发出了禁止缠足的法令,但这项法令后来没有很好推行,北伐后也未推行至边远农村地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推行放足,禁止缠足。到五十年代后期,这一陋习才得以彻底根除。
在德国,妇女对身心的解放重点在于堕胎合法化。早在中世纪,就有少数女性从事堕胎医术,却被教会诬为女巫,大加迫害,16世纪20年代,避孕和节制生育在新教流行的社会中成为受到尊重的做法。1871年,德国刑法218条例关于对私自堕胎的刑罚条例形成雏形,从这一天起,德国女权主义者就在为废除218条例而努力。1925年,德国妇女组织联合会(BDF)经过斗争,使得刑法中218和219条例关于流产的刑罚减轻。在20世纪60年代末,以女大学生为首的女性提出口号“我的肚皮属于我”,取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迫于女权运动的压力,现行德国刑法218条例作了修改,即怀孕3个月之前的堕胎行为属合法行为。
从两国在解放妇女身心这一点上来看,在妇女解放的初期,解放身心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急迫的,倘若身心得不到解放,精神解放也就无从说起。妇女们受迫害最先、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身体所遭受的迫害。所以,女性身心的解放是妇女解放的第一步,它标志着妇女解放的真正开始。
三、中德妇女运动的差异
(一)德国妇女运动与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过程不同
德国妇女运动经历了两次发展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后半叶,即欧洲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妇女开始争取改善她们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不利地位,争取就业权和教育权等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妇女争取到了在高校学习的权利。其后于1918年,魏玛共和国的宪法作出规定,男女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魏玛共和国,妇女还取得了被动的选举权(注:即可以作为候选人被选举。)。1925年,德国妇女组织联合会(BDF)经过斗争,终于使得刑法中218和219条关于堕胎的刑罚得以减轻。经过70余年的斗争,德国妇女运动卓有成效,后来妇女运动的任务便是维护、巩固这些既得成就。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第一次妇女运动所取得的成就几乎被战争、经济危机和希特勒独裁统治全盘摧毁。在经济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妇女的就业情况,大批妇女被重新遣回厨房,丧失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在政治方面,随着1933年希特勒独裁政权的建立,妇女解放组织及活动不摧自垮,第一次妇女运动所取得的选举权、平等的教育权、就业权等等化为乌有。此外,希特勒政权将广大妇女视为生产战争后备力量的生育机器,对堕胎、流产的妇女实施严厉的刑罚,对多生多育的母亲变态嘉奖,严重伤害了广大妇女的身心。
二次大战结束后的德国,百废待兴,德国妇女运动也迎来了第二个春天。1949年,联邦德国基本法第3条规定,妇女和男性有同等的基本权利,这并不代表女权主义者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德国民法中还有相当多的条文与这一条规定相悖,这为20世纪60年代末的第二次妇女运动埋下了伏笔。在文学领域,1949年,法国著名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出版,在这部著作中,波伏娃提出了著名观点:“女性并非天生的,而是生成的”。她把第二性问题同制度、法律、宗教、习俗、基督教传统道德对妇女的压迫与限制联系起来,从社会学的层面上去挖掘第二性形成的根源问题。《第二性》对德国的第二次妇女运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思想意识领域,1968年,全欧洲、北美掀起了旨在反传统、反权威的大学生运动,大学生运动的思想宗旨启发了德国妇女对自身受压迫、受限制的思索,她们自发组织学习小组讨论自身在家庭、社会中的问题,以提高自身觉悟,以自身的行为对社会和国家施加影响。迫于妇女运动所带来的压力,1975年,德国民法又规定:夫妻双方在家务、抚养孩子方面有共同的权利和义务,已婚妇女就业再也不需要丈夫的许可了,丈夫再也不能以影响家庭生活为由终止妻子的工作合同;1976年,德国民法规定,夫妻双方结婚后不一定要用丈夫的姓,而是也可以用妻子的姓;1977年,婚姻法规定,无论是何种情况下的离婚,夫妻双方中经济状况好的一方都要资助经济状况差的一方,在此之前,婚姻法曾规定,只有当经济状况好的一方主动提出离婚、对婚姻的破裂负有责任时,才有义务承担经济状况差的一方的生活费,这显然不利于女方;1980年,德国法律规定,男女同工同酬,而且,雇主在报纸上或其他媒体张贴招聘广告中必须使用中性称呼,仅仅使用男性称呼、而把女性求职者排斥在外的招聘广告是不合法的。
在中国,甲午海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受到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意识到了解放妇女的重要性,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希望通过解放女性来改良中国社会。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希望与妇女结成同盟,共同反对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因此,辛亥革命前夕,风起云涌的中国不仅仅酝酿着一场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一场推翻父权制度、要求平等的妇女革命也在悄然兴起。19世纪中叶就已开始兴办的女学使一小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妇女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批女知识分子,这其中有秋瑾、何香凝、宋庆龄、邓颖超、林宗素、徐宗汉、张竹君等等近代著名的女革命家,她们在辛亥革命中的妇女解放运动起到了先锋模范的作用。秋瑾等资产阶级革命妇女不只是要求一般意义上的男女平等,而且把妇女解放和推翻清朝统治、推翻帝国主义联系在一起,号召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民主革命、参政议政。
1915年9月,以《新青年》创刊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拉开序幕,新文化运动大量介绍西方妇女运动,提倡以新思想、新道德武装一个新的、男女平等的世界,向压迫妇女的旧礼教、旧思想宣战。从1918年起,李大钊、陈独秀等受10月革命思想影响,把妇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学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1919年,广大女学生、女工终于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参加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这也标志着中国妇女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从而开创了中国妇女运动的新纪元。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布成立。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非常注重妇女解放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广大妇女,包括农民、工人、学生等各阶层妇女组织游行罢工、罢课,乃至拿起枪杆子,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这方面的杰出女性代表有邓颖超、杨开慧、刘清扬、郭隆真、丁玲、向警予、蔡畅等。
在新中国准备建国之时,1949年3月24日至4月3日,中国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就在北平召开,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宣布成立,自此,全中国的妇女有了统一的政治组织。出席1949年9月21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662名代表中有69名女代表,女代表代表全国各界妇女行使国家权利,开始在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新中国,妇女在婚姻家庭、生育、教育、就业、参政议政等各个方面的状况都得到了空前改善。
从中德两国妇女运动的发展过程来看,德国的妇女运动由于受到二战的影响,中间有过较大的反复,持续的时间很长,所得到的成果是阶段性的,是一步一步获得的。这是因为德国妇女运动可以说是一场性别战争,是女性针对男权社会的斗争,当国家处于战争状态时,妇女运动只能被迫趋于停滞。而在中国,由于妇女运动从一开始就和反帝反封建斗争联系在一起。妇女作为革命斗争的一分子,承担了革命斗争的工作,当革命取得成功时,她们就很自然地同男性一起获得革命成果。另一方面,中国的革命是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按照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的,在马克思主义思想里就包含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因此,中国妇女比德国妇女更快、更彻底地取得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巨大成就。
(二)中国和德国的妇女运动中与男性的关系不同
在中国,最初的男女平等思想实际上是男性提出的,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中国的资产阶级势力非常弱小,他们希望在反封建革命斗争中得到女性的支持。中国的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不仅是女性,男性所受的毒害也很深重。在打破封建礼教束缚这一点上,男性和女性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男女结成了同盟,在以后的斗争中,女性一直是作为男性的同盟军形象出现的。因此中国妇女得到男女平等权利时较为顺利。但是由于传统封建思想毒害至深,致使许多妇女在获得了这种权利后却不知道该怎么去利用它。
在德国,妇女运动从一开始就把男性排斥在外,60年代的第二次妇女运动中,甚至有少数极端女权主义者倡导同性恋,号召女性不仅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感情上、身体上,完全独立于男性世界。德国女权主义者经过长期斗争才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因而极为珍惜,在斗争中也显得非常激烈,获得后也比较理解如何使用这些权利。
(三)妇女运动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不同
在中国,妇女解放思想从一开始就和民族存亡联系在了一起。历次社会变革,如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等等,都离不开妇女的解放;而革命成功的同时,中国妇女的命运也随之改变,革命与中国妇女运动的关系可称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由于中国妇女参加了社会变革,一旦革命成功,她们所取得的法律权利较为彻底,政府的妇女政策也较西方更加开明。
在德国,妇女解放运动是局限于性别范围内的斗争,妇女解放运动并没有和社会变革联系在一起,所以,尽管德国的经济较中国更为发达,女权主义者却不得不仍为男女同工同酬(注:尽管德国法律规定男女同工同酬,但是在非国家控制工资的行业中,职业女性的工资还是较男性低20%左右。)的真正实现、堕胎合法化等权利而继续不懈地斗争。
四、结论
通过对中德两国妇女运动的比较,可以发现,两国妇女经历了不同的斗争轨迹,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尽管两国的社会制度、传统思想有很大差别,但妇女解放运动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女性能够和男性一样平等地在社会上工作和生活,而目前要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还需要进一步制订和完善法律,通过教育和宣传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从根本上说,妇女运动的发展是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妇女们在经济上取得与男性相当的地位,这仅仅是男女平等的基础,但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还远不止这些。这正是为什么在2005年伊始中国就提出了“倡导男女平等,构建和谐社会”口号的原因所在。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社会各界男女共同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