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娜 山东省邹城市机关幼儿园 273500
老师们坐在一起聊天,经常会不约而同地谈论起自己班里让人感到束手无策的“调皮”孩子,可以说每个幼儿园里甚至每个班里都有那么一两个让老师头疼的“调皮”孩子。这些孩子的表现就是精力旺盛、不遵守纪律、不服从老师的教育。碰到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的我们往往很头疼,不知道该拿他们怎么办。
我从十几年的带班经验中,对调皮孩子总结了一些教育策略:
一、正确看待幼儿的“调皮”行为
对于“调皮”幼儿,不少老师往往把他们的淘气、打闹、喜欢搞“恶作剧”等行为看成是有意破坏、捣乱,并给幼儿扣上“坏孩子”的帽子,其实这对幼儿的教育是非常不利的。如果老师把调皮的幼儿先划成了“坏孩子”、“问题孩子”,就不利于老师去认真地分析、观察幼儿,对孩子一些行为只能是简单地判断,甚至不做判断就随意地下结论。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分析,“调皮”幼儿的许多行为与普通幼儿的表现并没什么两样,只是程度上更强烈一些。许多“调皮”幼儿的行为还蕴涵着一些积极向上的因素,比如好玩、好动、好问是探索求知的表现,不听话往往反映出孩子有主见,好争斗则体现出孩子有进取心等。只是当这些表现不分场合、时间或者强度过大时,就需要我们理智地对待,进行恰当的引导和教育。
二、分析原因,有的放矢
对于调皮的孩子,首先要弄明白他调皮的原因:有的孩子是精力过剩,而活动内容较容易;有的孩子是由于好奇心被大人加以约束,让他做一些不感兴趣的事;还有的是由于大人对孩子的溺爱行为造成的,对孩子的行为不加以约束,批评、要求少。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方案:如果是精力旺盛,教师要给其制定难度高一点的活动,在探索、体验中释放过剩的精力;如果是好奇心比较强,这样的孩子喜欢观察,而且观察得比较仔细,老师要善于引导孩子的观察探索,鼓励他的发现,鼓励他与小朋友交流;如果是家长的教育原因,就要与家长积极沟通,更正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共同制定对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生活点滴,传递关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孩子。”我班的轩轩就是个调皮的孩子,父母关系一直不好,在他上幼儿园中班时离了婚,他跟着爷爷奶奶。这个孩子上小班时就经常跟别的小朋友抢东西,还经常打人,老师的说教对他一点不起作用。后来我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可能这个孩子在父母不和谐的关系中感受到的爱太少。针对这一情况我采取了这样的对策:在一日生活中经常关注他,和他多交谈;每次来园我总是主动和他打招呼,并摸摸他的头,让他觉得老师是爱他的;在生活上对他无微不至地照顾,让他能感受到像妈妈一样的爱;平时多与他谈心,和他聊聊家里的事情、他喜欢做的事,鼓励他大胆地表达;上课他做小动作时就巧用暗示或语言艺术做提醒。时间长了,他和我变得很亲,无话不谈,经常贴到我身边和我小说一会儿。现在他虽然很活泼,但不调皮了。这让我相信爱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多一份关爱就多了一些希望。
四、细心观察,暗示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作为一名老师,要有一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耐,对孩子的行为作细心观察。比如上课时看到调皮幼儿偷偷做小动作,老师可以眼睛看着他,将双手轻轻地拍拍腿,暗示他上课要专心;排排队时,对走出队伍的他用手向队里比划一下;午睡时可以用手指着眼睛,暗示睡觉时要闭上眼睛……暗示的魅力在于老师不是当面训斥孩子,也没有把自己的要求强加于幼儿,而是诱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领悟,促使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因而既不会使孩子丢面子、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又不会破坏老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形象,更不会使孩子萌发逆反心理、产生抵触情绪。
五、寻找闪光点,委以重任
其实许多调皮幼儿都是极其聪明的,有的还具备很强的管理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和其他幼儿一样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就像大庆小朋友特别好动,喜欢爬上爬下,但他很活泼,热爱劳动,就可以让他当小班长、值日生之类的,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适合他做的事情,尽可能地创造机会来满足他的表现欲望,让他和其他幼儿一样有施展才能的舞台。
六、家园联手,统一教育策略
对于调皮幼儿的教育,我们更要注重家园联系这一重要环节,从家庭入手,了解幼儿的家庭环境、家长的素质,以及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通过多种渠道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调皮儿童的办法,在此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优势互补,形成最佳合力。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中无人作伴,家长陪伴孩子玩的时间又少,所以他们在家多是摆弄玩具,或看电视、玩电脑游戏。家长应多带孩子到户外,让他们尽情玩耍,多和周围的孩子交往,这样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还要注意动静交替,在家中,可适当安排些安静的活动,如拼图、画画、手工制作、听故事、看图书等,通过动静结合,引起孩子的兴趣,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
孩子的一些调皮行为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当然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有时情况有了好转,过一阵子又会出现反复,如果一时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因此,对待“调皮”孩子,教师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坚持不懈地用心去感化教育,孩子总会变好的。
论文作者:徐庆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3年12月总第10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1
标签:孩子论文; 调皮论文; 幼儿论文; 老师论文; 他们的论文; 家长论文; 暗示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3年12月总第10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