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的“三个根本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企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个根本性转变”的提出
今年是实现国企三年扭亏脱困目标至关重要的一年。党中央和各级政府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江泽民总书记在成都、西安、青岛等地主持召开有关省区国企改革与发展座谈会时,曾就强化企业市场营销问题作出许多重要指示,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企业界和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江总书记在青岛主持召开华东七省市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指出,企业必须有明确的市场营销战略,实现由单纯偏重生产管理到重视营销的转变。这是对国企改革与发展战略目标的高度概括,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重大贡献。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战略任务。实践证明,“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提出,对于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对于国企改革的深化和效益的提高,对于综合国力的增强,都起到了历史性的指导与推动作用。没有“两个根本性转变”,就没有今天国企生存发展的有利环境,就没有国企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和开拓市场的动力和压力。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国企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新矛盾、新问题也在日益显露出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高瞻远瞩 不失时机地提出经营管理模式由生产型向市场营销型转变,是富有远见的战略主张,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推进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
“三个根本性转变”的科学内涵
许多企业界和学术界人士指出,江总书记有关市场营销问题的精辟论述,高屋建瓴,切中时弊。特别是在谈到市场营销的重要地位时,江总书记指出,没有企业在市场经营方面有效机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不起来的,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最终也难以实现。这对于我们充分认识“第三个转变”的重要性,正确领会“第三个转变”与“前两个转变”的关系,准确把握国企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前两个转变”为“第三个转变”创造了宽松有利的环境,提供了十分必要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政治基础;“第三个转变”是“前两个转变”的支撑点和落脚点,是“前两个转变”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市场营销是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其核心观念是交换。搞好市场营销,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关键所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归根结底要解决好市场问题,根据市场需求合理配置资源,即经济体制要加快向市场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以市场为导向。只有企业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才能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真正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可见,“三个根本性转变”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是国企改革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条件,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根本保障。将“三个根本性转变”真正落到实处,国企扭亏脱困就有了希望,实现三年脱困目标是可以做到的。
国企应先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企业管理者对于生产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技术革新等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和专长,惟有市场营销是一个崭新课题。面对“前两个转变”的新形势,许多国企领导对如何适应市场、开拓市场束手无策,市场营销已明显成为国企管理的薄弱环节。重生产、轻营销也正是国企迟迟走不出困境的根本原因所在。实现经营管理模式由生产型向营销型的转变,乃是国企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
我们认为,国企现存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都可以在营销薄弱方面找到根源。
职工下岗。为什么国企职工下岗而“再就业中心”却能够为其找到适当的工作?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除了职工本身没能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企业忽视营销,不能面向市场需要安排产品项目和进行业务创新,没有根据职工专长为其创造施展才干的岗位。
产品滞销。为什么一些国企的产品找不到销路,积压严重,以至经常“限产压库”?而另一些企业(如“三资企业”)的产品却购销两旺、供不应求?原因还是国企的管理模式停留在生产型状态,而没有转变为营销型,不经市场调查预测,凭主观想象或已有的经验乱上项目,盲目跟从。
资金与人才缺乏。一些国企领导总抱怨缺资金、少技术、没人才,实际上他们是在用生产型管理模式考虑问题。殊不知他们所缺乏的恰恰是市场营销。因为,营销搞好了,项目找对了,没有资金银行也愿意贷款,引进的技术也有用武之地,大量的优秀人才也会找上门来。反之,不采取营销型管理模式,不注重投资的选择性比较,谁还肯出资贷款!即使贷到款,也难以偿还。缺乏营销导向的结果只能是:引进或开发的技术再先进也难保生产出适销产品,更谈不上产生效益;已有的人才也将难以施展才干,更谈不上吸引新的人才。总而言之,国企要想走出困境、深化改革和谋求发展,就必须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
从改革开放近10年来的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看,凡是有明确的市场营销战略,率先实现了管理模式由生产型向营销型转变的企业,都是能够抵御竞争的威胁,善于抓住有利的市场机会,经济效益好、市场份额高、产品质量优、市场形象佳的优秀企业。凡是在困境中拼命挣扎又迟迟走不出怪圈的企业,往往是那些忽视市场营销或缺乏营销创新意识的企业。正如江总书记在成都讲话时所指出的那样:国企如不致力于拓展市场空间,要想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是很困难的。
一些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并不是技术本身的先进,而是营销效率的高低。技术实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如果不坚持营销导向,最终也会陷入困境。因此,实现由生产型向营销型管理的转变是所有中国企业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和新机会。
政府部门应做的工作
为了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特别是“第三个转变”,政府部门至少应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领导干部要率先学习现代营销知识,正确界定生产型管理和营销型管理的分野,明确自己在“三个根本性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宏观调控的实践中,以现代营销观念为指导,真正从企业需要出发,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科学合理地制定政策法规,为企业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营销环境。
第二,调整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正确引导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由过去重产量、产值,逐步转变为用产销率、回款率、市场占有率、产品创新度、企业美誉度、顾客忠诚度、营销部门的设立与运营、营销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率、营销人员数量占全体职工人数的比率等新的指标体系,考核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
第三,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应注重有关研究课题的立项。在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紧密联系中国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实际,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确定生产型管理和营销型管理的内涵和机理,建立测定由生产型管理向营销型管理转变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测定转变程度的关键指标,借以考核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转变程度,了解其转变进程和趋势,确定下一步的关键点,以期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抓住要害,务求实效。
第四,重视和加强国有企业的营销管理培训及相关研究,建立中国市场营销研究中心,承担理论研究、师资培训、管理咨询、市场调研、需求预测测、信息提供等职能。
第五,完善市场营销教育体系,在继续办好市场营销本科教育的同时,借鉴国外大学教育的通行做法,设立市场营销硕士、博士专业,加大培养高素质营销理论人才的支持力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要以改革的意识和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调整硕士、博士专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