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料论文,浅谈论文,历史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史料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历史结论都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离开史料的历史结论是空洞乏味的,离开观点讲史料则缺乏理论深度。如何发挥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根据史料在授课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分成以下四大类。
一、思想教育类
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事情,要让今天的青少年去理解,确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用具体生动的史实,使学生在头脑中构成立体意境,从而达到深化主题,陶冶情操的目的。
在中外历史上有无数为国为民的志士仁人,由于课本篇幅所限,他们的社会活动不能具体展开。教师如能适当补充有关史实,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例如在讲述邓世昌的英勇事迹时,我补充了这样一段史料:致远号被日军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和全体将士全部落水。有人递给他救生圈,他拒不接受:其爱犬咬住他的发辫,希望救出主人。但邓世昌决心以身殉国,将爱犬按入水中,自己也带着满腔的悲愤和遗憾一同沉没。后来,光绪帝为此事挥笔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誓壮海军威”的颂词。讲完这段史料后,课堂上一片沉寂。黄海大战的悲壮气氛和邓世昌英勇献身的形象已深深印在学生脑海中。此外,如冯子材血战镇南关,谭嗣同为变法而流血等都有丰富而生动的史料。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情操的极好素材,不充分利用,岂不可惜!
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所限,往往对直觉的、感性的知识容易接受。讲课中运用生动的史料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比如课本中对爱迪生的描述,主要介绍了他发明的许多电器。我在讲课时却引用了这样一段史料:“爱迪生为了寻找合适的灯丝,他和助手们试验了6000多种植物纤维。而他发明的碱性蓄电池在研制成功前也经历了不少于五万次的失败。”这时我问学生:“爱迪生有句什么名言?”学生齐声答:“天才不过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这种寓思想教育于史料之中的教学,既不空洞,也不乏味。类似的例子在历史教学中不胜枚举。
二、前后联贯类
历史史实丰富多彩,历史事件之间常常互相关联。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将发生在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或一个国家(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串连起来,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双方时,势必要讲到中国作为协约国一方参战的史实。这时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中国历史。当年段祺瑞政府在日本怂恿下参战,派20万华工到欧洲当炮灰。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和会,要求收回山东,结果遭到和会拒绝。这个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补充这段史料时,主要采用提问回忆方式。由于学生在初中都学过这段历史,这样的联系既激发了他们对旧知识的回忆,而对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也牢记不忘。再比如讲述美国的领土扩张时,我向学生讲述了法国以每英亩四美分的低价将路易斯安那卖给了美国。接着向学生提问,这是为什么?同时请学生回忆:1803年法国正处于拿破仑统治时期,当时法属殖民地海地正爆发革命,拿破仑派军队去镇压,结果大败而归。当时的拿破仑忙于欧洲战事,无暇西顾,美国趁机低价取得了路易斯安那。这样的联系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对美国低价购买路易斯安那的实质有了深刻的理解。
前后联贯类史料还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某些历史现象。比如讲解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时,我要求学生回忆17世纪的国际形势。17世纪中期,正当英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时,东方的中国刚建立起更为专制的封建王朝。英国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时,而中国却还在封建主义的老路上爬行,并逐渐失去了在世界上领先地位而变得落伍了。使学生从中理解到社会制度的落后与政治、经济落后的关系。
通过前后史实联系,中外史实结合的讲述,可以深化教材,并帮助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这些联系,正是学好历史的关键。
三、联系时事类
通过谈史实启发学生谈现实,不仅有助于了解现实,还能悟出一些历史发展过程中带规律性的东西。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使其在现实生活中起到借鉴作用。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例如讲述明治维新时,我补充了以下史料:日本20世纪著名的政治家在其著作中提到明治时代日本乡村最好的建筑往往是小学校舍。小学教师的工资同大学教授的工资不相上下。足见当时日本人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到20世经初,日本已普及小学教育,大大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水平。补充这段史料的目的是要在学生中宣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观点。同时联系我国希望工程的开展,表明我国对教育日益重视。
当今世界有许多新闻热点,加以适当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古巴、巴拿马出现政治危机总是与美国有关,这是为什么?因为美西战争后古巴沦为美国的保护国。1903年美国又夺取了巴拿马地区。我针对学生对这两国的政治领袖卡斯特罗和诺列加有所了解的情况下,简要地补充说:“自从古巴沦为美国的保护国后,美国就在古巴扶植了一个个傀儡,直到卡斯特罗上台,古巴才真正获得独立。”至于巴拿马“至今仍受美国控制,一度曾有个巴拿马强人诺列加不听美国人使唤,要求收回巴拿马运河,结果美国竟以贩毒罪将其逮捕。”通过这段史料,使学生认识到现在还存在殖民主义和强权政治。要彻底消灭霸权主义,最重要的是各国要富强。
联系时事类史料可以培养学生深切了解现实,正确展望未来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匹夫有责于天下兴亡”、“资治通鉴于建设事业”。这是学习历史的最大收获。
四、拓宽知识类
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正如梁启超所说:“举凡人类纪录,无不纳之于史。”历史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驾驭自如。
中学历史教学中常会涉及到建筑学方面的知识,如评述林肯时,可以简要地讲一下林肯纪念堂。又如在古代历史教学中可以介绍金字塔和中国的万里长城。通过这些介绍使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仅仅停留在空洞的名称上,而是具有了感性的认识。
历史教学中也会讲到绘画、雕塑艺术。通过评述大卫的《马拉之死》,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使学生了解法国人民崇高的革命精神。通过阎立本的《步辇图》加深学生对汉藏两族人民友好往来的印象;介绍拿破仑的凯旋柱则能帮助学生理解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历史课中对艺术作品的介绍,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使其从中接受了思想教育,培养了审美情趣。
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极为密切,自古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可以这样说,作品是果实,历史就是它的根。如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最后一课》;描写意大利统一的《牛虻》;以苏联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为背景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文艺作品,栩栩如生的人物,曲折复杂的情节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当时的历史。
历史课也会涉及到科技知识。当然,作为历史课,我们并不需要刻意解释科技原理,只需给学生一个形象的描述就可以了。比如我这样介绍美国莱特兄弟试制的飞机:“用布料和木料制成,动力来自一台12匹马力的内燃机,第一次试飞高达3米,仅在空中停留了12秒钟。”这种史料既使学生有种新奇感,又使他们深切感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到今天,飞机能穿越大洋,通达全球,成为联系各国的重要纽带。
以上是笔者在采撷史料、处理史料时的点滴体会。无论选择哪种史料,必须以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为宗旨,切忌盲目追求新奇和繁琐的史实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