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比较研究_农产品论文

中美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比较研究_农产品论文

中美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农产品论文,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流一词最早源自20世纪初的美国。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中提出的Physical Distribution(PD)是学术界公认的最早的物流概念,他指出:“物资经过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值,这种转移后来被称作实物流。”农产品物流的服务体系、运作模式、支撑体系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物流的整体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根本利益。美国拥有发达的农业信息流基础,发展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农业信息技术、储运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物流技术体系。美国农产品物流模式是超市主导型,发展成熟,几乎所有农产品都通过物流模式到达消费者手中,为本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几年,中国农产品物流取得长足发展,但信息化程度还很低,对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应引进先进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逐步实现农产品物流作业的自动化、网络化。

一、中美农产品物流网络基础建设比较

网络是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基本设施。美国农产品物流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其发达的农业信息流作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投资兴建农业信息网络。美国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来建设农业信息网以及在线应用的推广。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建成了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的农业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AGNET,它不仅覆盖了全国的46个州、加拿大的六个省,甚至还包括了美国、加拿大以外的另外七个国家和地区,连通美国农业部、15个州的农业署、36所大学和大量的农业企业。用户通过家中的电话、电视或电脑,便可共享网络中的信息资源[1]。

据统计,美国90%的农场主平均拥有土地在666.67hm[2]以上,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明显,不同农产品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分别在不同的州进行生产,已形成固定、高效的流通网络。每个大型农场都有专门储存、包装、分拣的设备和工厂。约有6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超市到达消费者;40%通过批发市场或者贸易的方式直接销售到零售商和贸易商。美国农产品物流一个最明显的优势在于将其发达的农业信息流作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数据和信息的收集、传播和共享为美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2]。

美国有近300家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的商业性系统,政府定期发布农产品物流的权威信息。肯塔基州建立的全美第一个农用视频电脑系统,用户通过个人电脑,即可存取该系统大型数据库里当前市场价格、新闻和其他农业信息。美国农业部有十万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使农业统计系统对全国各农场每一块耕地所种植的农产品品种、面积、产量等情况都掌握得一清二楚,再由政府根据农业统计系统掌握的信息进行统计、汇总,然后定期对外发布,以指导全国的农户进行生产[3]。高度发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得广大农民无论在任何时候有任何需要,都会得到及时而准确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及相关服务。

通过对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农产品物流系统为美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权威的、及时准确的信息。用户可以通过一些终端设备如电话、电视或计算机等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4]。各类农业网站、信息咨询公司等服务机构为农民了解信息提供了方便的途径[5]。全国所有的农民中,能够上网的占85%,16%的农民从事网上购买业务,在所有电子商务总额中,农业占8%,在各行业中列第五位,1999年农业电子商务总额达到380亿美元[6]。农业部一项对中国1 000个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信息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在中国,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市场和技术信息的农村家庭只有0.18%。

由于研发投入不足导致信息基础设施滞后,中国涉农信息网络普及面小,信息网络不发达。虽然中国已经有农业网站6 000多家,但这些网站信息散乱、准确度不高、更新不及时、缺乏完善的信息检索功能。各类网站之间互动功能不强、农户信息素质低、利用率不高[7]。目前中国仅有0.2%的农业上网用户,大多限于查找供求信息,能够在线洽谈、交易的网站很少。据2005年末调查资料显示,全国将近11 100万网民中,乡村网民总规模为1 913.4万人,仅占乡村人口的2.6%[8],乡村网民普及率很低,而真正从事与农业相关职业的网民所占比例更是不足1.4%,仅有的这些从事农业相关职业的网民还大多集中于北京、上海、广东、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地处偏远、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用户却很少,广大偏远地区的农产品产区与信息化相距甚远,农民通过网络渠道获取的农产品信息很少。中国涉农网站数量虽然绝对量不小,但相对于中国广阔的农村来说,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且有的网络覆盖面很小,根本延伸不到乡村,急需网络信息的广大农村几乎处于真空状态[9]。

中国农产品物流主体获取农产品流通信息的渠道则非常有限,大多是盲目跟风,或听别人介绍,根本无法接受到农产品有关的及时准确的信息,政府在农产品流通方面所起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由于得不到关于农产品物流的准确信息,农民在实际生产、流通等环节中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物流效率。据商务部和中国农业大学调查,目前中国42%农户自己销售农产品,45%农户把农产品卖给个体商贩,其物流效率低下,成本高[10]。

同时,中国农产品物流信息设施落后,信息化起步晚,信息通信技术的制约使中国在农产品物流领域使用的信息设备比较低级,大部分信息的传递方式停留在点对点的传递上,没有实现网络化,信息传播渠道窄、共享程度低。这一方面是由于物流主体受自身教育水平所限没有更深入的信息意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农产品的主要产地都集中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农村,因而使得信息设备设施更新需要更大的投入,制约其进一步的改善。为落实2010年基本实现全国“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目标,政府加大对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发展的扶持力度:截至2008年底,各家基础电信企业用于“村村通”工程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程直接投资达到122亿元。全国98%的乡镇能上网、95%的乡镇通宽带,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实现“乡乡能上网”[11]。

二、中美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比较

20世纪中后期,随着以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现代物流飞速发展,许多行业物流系统的效率显著提高。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预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会得到更有效的支持。

目前中国的信息技术普及还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物流主体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国内对国外先进国家经验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物流模式、物流体系的探讨上,对于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具体应用研究很少,尤其对于农产品专业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尚处在起始阶段。而美国的物流企业现在已经普遍采用条码和射频识别(RFID)技术,有的甚至还应用了成熟的定位跟踪系统,大大提高了采集信息的效率以及准确率,在企业内部进行订单的收集、审核、处理、结算时,还可以通过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避免了纸制资料传递可能带来的失误[12]。中国农产品物流过程需要涉及的主要信息技术包括包装物的标识技术、物流过程的跟踪技术、信息交换技术、信息处理技术[13]。

1.包装物标识技术 采用包装物标识技术,即自动识别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产品检验效率,降低了出错率。基于自动识别技术的农产品追溯系统,通过数据载体(条码、RFID)把信息流与实物流联系起来,实现各个环节的数据交换。目前主流地应用在农产品物流方面的自动识别技术集中在条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条码技术是自动识别技术中的主要技术之一,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信息追踪技术。它可实现农产品信息的快速、准确采集和农产品追踪、质量监管。农产品在基地包装好后,由加工人员依据配送过程,为产品加上条码。条码主要包含生产地信息、配送车辆信息等。条码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数据采集和数据录入瓶颈问题,极大地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并大大降低运行成本,是现代农产品物流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RFID电子标签附着在农产品表面,阅读器可无接触地读取并识别电子标签中所保存的电子数据,从而达到自动识别农产品的目的。与条码相比,RFID具有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存储信息更改自如等优点,因而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得到了初步应用,如货物的动态跟踪和静态跟踪。所谓动态跟踪,是把RFID和GPS结合起来,实现在途货物的监控、跟踪及道口检查。物流公司可以适时监控、跟踪在途货物,客户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快速查询货物位置。在经过道口检查时,无须拆开包装,通过阅读RFID标签内容就能知道货物内容。静态跟踪是指对仓库内货物进行精确定位、调拨管理。由于普遍采用了条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美国的物流企业提高了农业生产数据和信息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而在中国,条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在农产品物流中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2.物流过程的跟踪技术 物流过程的跟踪技术主要指的是3S(GPS、GIS、RS)技术,在实际工程中,这三大技术的应用逐渐向集成化方向发展,单独地运用其中的一种技术其效能都将受到极大限制。GPS在农产品物流领域主要用于农产品运输车辆的跟踪与三维导航。GPS技术跟踪利用GPS物流监控管理系统,结合GPS技术的行车路线软件能够随时跟踪货运车辆与货物的运输情况,使货主及车主随时了解车辆与货物的位置与状态,保障整个物流过程的有效监控与快速运转。GPS具有成本低、信息透明、易跟踪监控、监控范围更广等特点,比较适应中小物流仓储企业。

GIS在农产品物流领域主要用于农产品运输车辆的自定位、跟踪调度,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技术,解决物流配送路线优化问题。完善的GIS农产品物流配送分析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模型: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设施定位模型。

RS(遥感)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种探测技术。GIS技术可以利用RS技术获得的信息资料形成道路路线设计的最优方案与辅助决策系统,为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设计最优配送路径方案。

目前,3S技术在车辆导航和货物配送中的研究与应用在国内刚刚起步,GPS、GIS等仅在少数大型物流企业得到应用,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基本为空白,而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早已开始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美国研制了应用于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利用GPS和GIS建立道路交通数据库,为物流最佳路径选择提供了有力依据。

3.信息交换技术 包括网络技术和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农产品物流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占得先机,纷纷组建自己的网络,实现企业资源共享、业务网上运作,基于网络技术的物流信息系统工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国内各业务点的信息共享,为数据处理提供网络环境。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广泛地应用了网络技术。Internet将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物流分支机构、供应商、客户等联结起来,形成了一个信息传递与共享的网络,总公司可以利用网络来向客户发布他们货物的在途信息,分公司可以将货物的发送信息、到站信息、入仓信息、出仓信息以及交货信息,利用网络发到总公司、下一站分公司。

EDI是指商业贸易伙伴之间,将按标准、协议规范化和格式化的经济信息通过电子数据网络,在单位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自动交换和处理,它是电子商业贸易的一种工具,将商业文件按统一的标准编制成计算机能识别和处理的数据格式,在计算机之间进行传输。与其他方式如邮件、电话及快递相比,EDI提供更快、更精确、更廉价的与用户之间的通信方式。EDI是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需要的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技术,而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是实现物流信息资源整合、降低物流成本、保障物流通畅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产品物流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产品物流公司每天接受大量的订单,公司完善的内部信息系统将许多客户提交的表格和订单进行程序化处理,这些经过编译的交易数据信息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等方式被格式化,经过输入、传输,汇总到数据库。各地的分公司也完全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数据处理,同时进行联网数据共享。

4.信息处理技术 农产品物流信息繁多而复杂,如何使其中有效信息得到准确、快速的流动和利用,是农产品物流信息处理技术的关键。农产品物流管理系统是主要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处理技术,是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中枢神经,实现物流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现代农产品物流企业依托农产品物流管理系统,广泛采用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3S技术、网络技术和EDI技术,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良性循环,提高服务水平、方便客户、减少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农产品物流从业者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取各种农产品信息,也使农产品在从产地到消费者的位移过程中减少了损耗,缩短了在途时间,大大提高了农产品流通的效率。相比较来说,中国农产品物流的信息状况无论是信息设施还是信息化水平都与美国有很大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中国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提高。

三、中美农产品物流信息人才素质比较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不是简单地拥有几台电脑、能上网,应当是综合运用现代信息交换与通信技术,有效使用软硬件,持续使用信息通信技术设施,帮助乡村社区、农户家庭,以及提供农业、财务和通信服务的乡村地区服务商发展,还要帮助农民、乡村社区、推广人员和调研员等潜在的ICT使用者具备足够的技能和接入手段,从而实现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尽管目前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具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但由于技术人员匮乏、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使中国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农村信息队伍不稳定,农产品电子商务与物流业专业人员还未真正成长起来,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发展。

农民作为农产品物流主体的一部分,在农产品物流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中国还没有完全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体系。全国也只有200多所高校拥有物流管理专业,但这些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侧重于工业产品物流,严重缺乏专门针对农产品物流信息方面的人才培训体系和机制。

美国十分重视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1998年就开始推行“新农民计划”,其主旨是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村70%以上劳动力都接受过职业培训[14]。在实践中,美国除了注重联邦政府投资教育的同时,也发挥各州、县以及私人组织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并坚持“把大学带给人民、教育为人民”的方针,为农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15]。所有从事物流的专业人员,必须接受系统的教育和严格的考核方能上岗。经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美国物流从业人员拥有极高的综合素质。以蔬菜为代表的农产品生产,率先在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了农产品生产物流的专业化,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有了普遍的提高[16]。

与美国相比,中国广大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全面实施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困难很大。据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占总样本的40.2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仅占13.4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6.56%,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1.8%,而未上过学的则占8.01%,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人数仅占20%,从未接受过技术培训的人数达总人数的76.4%[17]。据农业部的调查数据表明,有2/3的农民不懂得怎样使用农药。农民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其参与市场的程度。由于中国农民较低的素质,无法接受准确的信息,无法准确把握市场,因此无论在生产还是流通中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自然增加了成本、提高了风险,同时由于小规模、分散生产的特点,使其组织化程度低,在竞争中缺乏谈判能力且抵抗风险能力低[18]。

目前中国缺乏既具有农业信息经营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的农业信息经营实践能力,从事信息收集、数据处理、软件开发、通信保障、硬件运行维护、经济预算分析、系统分析与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更缺乏既通晓信息理论与技术又善于经营的服务经营人才。但是,目前中国各大中专院校中,专门开设物流专业的不多,即使在那些设有物流课程的高校里,由于物流教师缺乏物流实践,单纯的理论说教,并不能达到物流实践的要求,使得即使是物流专业毕业的高级人才在实际物流操作中会时常感到无所适从,更不用说那些没有受过系统物流教育的大多数物流从业者。因此,中国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低下,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总体程度滞后。与美国相比,中国农产品物流信息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

四、缩小中美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差距的可行性措施

1.整合网络信息资源与建立农产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农业信息化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尤其对于灵活性要求极高的农产品物流来说,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关键。整合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是实现信息共建共享的重要保证。整合信息资源,要注意数据库信息的收集、更新和完善,避免重复收集以及收集无用信息。主要通过政府部门牵头,采取逐级收集、中心汇总的方式将各地、各部门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商务部信息中心汇总,然后建立面向社会的网络链接,使收集到的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运用。另外,通过对一批数据库进行按月或随时更新数据,以及注意实现对系统基础数据的系统备份恢复、系统数据重新整合等功能,建立完善的公共信息平台。整合网络资源,要求注重农业、农村相关的服务网络或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的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同类型的网站以及发布相互重叠的信息资源。

2.加快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的开发,并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首先,加快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引进。中国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率高出美国20%以上,造成浪费的原因就是由于物流理论知识不足,技术落后。包装物标识的条码和RFID技术、物流过程的3S跟踪技术、网络技术和EDI技术在目前中国农产品物流过程中应用并不普遍,甚至是盲区,是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的研发重点。其次,需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的重点来抓。美国农产品物流产业之所以发展迅速,其主要原因就是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高,而中国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十分落后,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进程。为了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就必须对现有的农业网络进行集成、整合,改变重复建设、小而散的局面,提高网络信息质量,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可以推广网上拍卖、订单、配送等物流方式,对农产品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最后,加强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是利用数据交换系统和时点销售信息系统达到农产品相关信息的自动采集和交换,并为各物流节点所共享[19]。该系统应该由农产品物流相关子系统构成,如农产品产地、农产品销售、农产品库存、农产品价格以及与农产品物流相关的交通运输状况等辅助系统。这需要成立由农业、贸易、气象、供销、交通、工商、统计等部门参与的农产品市场预测预报体系,对有关情况及时分析预测和发布,并且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20]。

3.培养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育农民信息意识 人才是最富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拥有一批数量多、质量高、结构合理的信息人才队伍,是中国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重要前提。首先,可以在大中专院校培养不仅懂农业,而且懂信息管理的专业人才,争取与国外教育机构、研究机构联合培养高级管理、技术人才,在实践中挖掘和培养一批优秀的能够规范地完成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服务的队伍,用于带动农业系统信息技术知识水平的提高。其次,在实施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的过程中,把当地农村科技工作的实际情况与当地农业技术推广、职业教育、科学普及等农村科技工作相结合,制定行之有效的信息培训方法,通过宣传、授课等多种手段、多种形式,进行农业信息化的普及教育和相关的培训[21]。最后,改变农民信息价值观,培育农民信息意识。人们信息价值观是在实践中逐渐树立起来的,人们看到信息帮助了科学决策,创造了财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才会相信信息的价值,逐渐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

4.培育农村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首先,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通过以政府为主导,有侧重地发展不同的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强调信息对农村商品流通各环节的促进功能,发展各种信息服务机构,包括提供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的各类经营实体、中介组织、咨询公司等。各类经营实体、中介组织、咨询公司等可以提供以下服务内容:①每周或每日市场交易快讯,为生产、流通决策者提供经营建议,为消费者提供价格信息。②满足管理部门及特殊顾客群体的需要,查询有关市场行情。③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商人和加工业者提供最新市场动态快讯及分析报告。其次,根据国际信息化发展趋势,制定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制定统一的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相关技术标准、信息标准,规范管理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尽快与国际农产品物流信息标准接轨,提高中国农产品物流信息的开放性与共享性。

标签:;  ;  ;  ;  ;  ;  ;  ;  ;  ;  ;  

中美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比较研究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