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根后缩元音和谐系统中性元音的可透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元音论文,舌根论文,和谐论文,系统论文,可透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制约条件的交互作用解释中性元音在元音和谐过程中表现出的可透性特点;二是通过对元音和谐可透中性元音的分析,说明以语音机制为基础的标记类制约条件有可能成为语言系统的组成部分。
在元音和谐严整的语言里,根据固有词内元音出现的情况,全部元音可以分成两类。在词干内同一类属的元音可以同现,不同类属的元音不能同现;词缀元音和词干元音在类属上保持一致,词缀表现为在词干元音作用下的交替出现的语素变体。从类型学的角度看,同一和谐系统里不同类属的元音具有相互对立的音系特征,同一类属的元音具有相同的音系特征。(注:参见拙作《元音和谐的类型学问题》,《民族语文》2001年第2期。)在某些有元音和谐的语言里,元音系统或多或少有中性元音。中性元音的主要特点是:1.虽然就其语音特征来说属于某一类元音,但在词干内可以同另一类元音同现;2.词缀内中性元音不受词干元音的作用,因此词缀不发生由于元音类属不同而引起的语素变体交替。从在音系过程中的作用看,中性元音分成两类。一类是可透中性(transparent)元音,另一类是晦暗(opaque)中性元音。本文只讨论前一类。可透中性元音除了上述中性元音的一般特点以外,还具有两个重要的形式特征:其一是可透中性元音(以下均简称为中性元音)不阻塞和谐过程,即可透性(transparency);其二是由中性元音构成(不考虑辅音)的词干能够引起词缀元音交替,产生语素变体。
中性元音的形式特征是音系学三十年来难以充分解释的难题之一。本文试图从鄂伦春语元音和谐的基本事实出发,采用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的分析方法,提出对中性元音形式特征的解释。
一 鄂伦春语元音和谐里的中性元音
同其他通古斯语言相似,鄂伦春语元音和谐的基本类型属于舌根后缩型(retracted tongue root,简称RTR)(李兵1996)。在鄂伦春语的不同方言里,元音数量有所不同。首先考虑鄂伦春语逊克话元音系统。逊克话有16个元音。如下所示: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在逊克话里,i,ii 的中性化是原有的[-RTR]元音i,ii分别和它们各自对立的[+RTR]元音I,II合并的结果。这一结论基本符合通古斯语言元音系统发展的趋向。在通古斯语言里,[+RTR]高元音趋于和同一音系高度的[-RTR]元音合并,其结果是保留下来的[-RTR]元音中性化。(注:参见拙著Tungusic Vowel Harmony:description and analysis.1996.)
中性元音的可透性表现在四个方面:1.在[+RTR]词干里中性元音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音节里,它的前后音节可以是[+RTR]元音,例如“星星”;2.词干最后音节里的中性元音对后缀元音的类属没有作用,例如“野猪皮”;3.中性后缀的元音不受词干元音类属的作用发生交替,例如“石头(工具格)”;4.某些中性词干后接[+RTR]后缀,例如dili-wa“头(宾格)”。概括起说,不管中性元音出现在任何位置上,它既不受和谐律的作用,也不阻塞和谐过程。
二 优选论基本原理
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是由McCarthy & Prince(1993)和Prince & Smolensky(1993)首先提出的。优选论的基本假设是,语言是由一组具有普遍意义的制约条件构成的。在具体语言中,制约条件按照一定的等级排列。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构成严格的优势等级体系(strict dominance hierarchy)。语言差异的原因在于制约条件等级排列的不同。在等级体系里,等级较高的制约条件对于等级较低的制约条件有着绝对优先权,而等级较低的制约条件只能处于从属地位。(注: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却是由具体语言内在的结构参数决定的。)
同一制约条件等级体系中,制约条件可以属于不同的范畴(例如,韵律范畴和语素结构范畴)。不同范畴的制约条件对同一语言形式提出各自的要求或限制。
在某些情况下,不同制约条件提出的要求和限制是不一致或冲突的。在这种情况下,某个或某类语言形式无法同时满足所有制约条件提出的要求和限制。制约条件的相互对立和冲突是语言形式多样性的基础。制约条件之间的对立或冲突通过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得以解决。
制约条件是可以违反的,但是最佳语言形式应当最大限度地满足(即最低限度地违反)制约条件体系。在制约条件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对语言形式的评估取决于这个形式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等级排列较高制约条件的要求或限制。凡是最大限度满足制约条件体系的语言形式是合格形式。
优选论的分析程序可以用以下形式表示:
根据McCarthy & Prince(1993)的假设,生成装置(generator)具有普遍意义,它固定在每一种语言里,它的作用是为特定的输入项(即词项或语素的底层形式)制造在数量上无限输出项(或表层形式)。(注:候选项是一个无限集合。从理论上讲,集合里的候选项都是潜在的表层表达形式。在产生候选项时,生成装置必须遵循分析随意性原则(freedom of analysis)。根据分析随意性原则,生成装置制造的候选项在结构多样性和数量上不受限制,允许生成装置制造出任何一种音系结构或任何一种音系单位,如音步,音节,韵素或特征,而且在数量上也是无限的。分析随意性原则的目的在于保证有足够的候选项供制约条件等级体系评估和选择,否则的话,制约条件等级体系将因候选项集合不包括潜在的优选项而失去作用。分析随意性原则对制约条件等级体系的功能起着最终的保障作用。)所有的候选项必须经过制约条件等级体系的评估和选择,看哪一个候选项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制约条件体系的要求和限制。经过评估,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制约条件的候选项被确定为优选项,即合格的形式。
如前所述,制约条件可能对同一候选项提出对立的要求或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优选项也不可能满足所有的制约条件。因此,优选项只能以违反等级较低的制约条件为代价来满足等级较高的制约条件。优选论正是通过等级排列的办法解决了制约条件之间的冲突。对表层形式的解释全部由制约条件等级体系通过对候选项的评估和选择来完成。根据对候选项提出要求的性质,制约条件分成偶值的和非偶值的两类。偶值制约条件提出“是”或“否”的要求或限制,例如对增音和音段脱落的限制,因此它对候选项的评估是绝对的;非偶值制约条件提出“最好是”或“最理想的是”之类的要求或限制,其评估属于等级评估。制约条件和制约条件等级排列是优选论的核心概念。(注:优选论的主要理论目标之一是探索人类语言究竟是由哪些具有普遍意义制约条件组成的。在优选论理论框架里,制约条件必须具有普遍意义。在优选论看来,不存在属于具体语言的特殊的制约条件。所谓由于具体语言特殊制约条件的作用而造成的某种语言形式,最终可以通过具有普遍意义的制约条件的交互作用得到解释。)
目前优选论认为语言是由三种主要类型的制约条件(constraint family)构成:1.忠实类(faithfulness)制约条件;2.同界类(alignment)制约条件;3.标记类(markedness)制约条件。 同界类制约条件要求不同范畴的结构单位享有同一界线(例如前缀的左边界和词的左边界一致)。忠实类制约条件要求表层形式必须和其对应的底层形式相同;表层形式中出现了底层形式所没有的音系成分,或表层形式中失去了底层形式中原有的音系成分,都被视作违反忠实类制约条件。标记类制约条件要求表层形式成为无标记或弱标记项。各类不同范畴的制约条件在制约条件等级体系中可以交叉排列。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优选论的音系学理论是一套可操作的由命题组成的演绎系统。优选论目前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是标记类制约条件的理论地位问题。其焦点在于以发音机制和感知特征为基础的制约条件能否成为语言系统的组成部分。一种观点认为,命题系统完全由与音系有关的纯形式命题构成,例如,同界类和忠实类制约,以及某些标记类条件属于纯形式命题。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某些与语言形式关系密切的语音机制或感知特征的条件(通称为功能性条件)也应当具有制约条件的地位,从而成为命题系统的组成部分。本文支持第二种观点,并认为以语音机制为基础的制约条件不仅能够成为命题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且是RTR元音和谐系统中性元音可透性的唯一自然解释。
三 假设
对于鄂伦春语元音和谐系统,我们假设[RTR]是和谐特征, 一部分词项具有[RTR]特征,而其他词项没有这一特征。 (注:基于独值特征理论,舌根后缩元音具有音系特征[RTR];非舌根后缩元音没有[RTR]。非舌根后缩词项表层形式通过缺省方式赋值。)此外,鄂伦春语元音和谐属于词干决定型,即词缀元音在词干元音的作用下交替出现,而词干元音本身不发生变化。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假设[RTR]词项底层形式如下所示:
在底层形式中的不变的词干元音已经获得[+RTR]赋值;交替出现的词缀元音元[+RTR]赋值。词缀通过[+RTR]的扩散获得其表层形式。如下所示:
下面我们考虑有关的制约条件。Clements(1976)指出,元音和谐主要特点之一是强制性,即元音和谐律要求音系词范围内的全部元音音段必须具有某个相同的和谐特征。据此,从优选论角度看,我们假设元音和谐的强制性与对应原则(correspondence)有关。对应原则要求词项表层形式中的音系成分和其对应底层形式中的音系成分在任何情况下始终是相同的(McCarthy 2000)。也就是说, 元音和谐的强制性特点是对应原则在元音和谐语言中的体现形式。
就RTR元音和谐而言, 词项底层和表层中相关的音系成分是和谐特征[RTR]。根据对应原则,我们假设D[,EP]-IO(表层-底层依赖性对应)和M[,AX]-IO(底层在表层中最大限度再现对应)两条制约条件与强制性有关。就和谐特征[RTR]来说,D[,EP]-IO和M[,AX]-IO 分别解释为:
Dep-RTR 表层音段中和谐特征[RTR]必须有其底层的[RTR]对应。
Max-RTR 底层音段中的和谐特征[RTR]必须在表层音段中最大限度地得以语音实现。
D[,EP]-RTR防止在表层形式中增加音系特征,禁止表层形式中出现底层形式里没有的音系特征。如果某个表层形式中出现了底层中所没有的[RTR],这个表层形式便违反了D[,EP]-RTR。M[,AX]-RTR 要求底层中出现的[RTR]必须在表层得到充分的语音实现,也就是说M[,AX]-RTR防止底层中出现的音系特征在表层中脱落。如果某个表层形式中失去了底层中出现的[RTR],这个表层形式便违反了M[,AX]-RTR。D[,EP]-RTR和M[,AX]-RTR属于忠实类制约条件。
就和谐词干(即没有中性元音的词干)来说,其表层形式满足了D[,EP]-RTR和M[,AX]-RTR的要求。但是,对于在元音和谐律作用下交替出现的后缀来说,符合元音和谐律的后缀不得不违反D[,EP]-RTR。也就是说,如果D[,EP]-RTR在任何情况下都得到满足的话,将不存在元音和谐律作用下的交替出现的词缀。这是因为,根据对元音和谐的一般理解,元音和谐是一个给词缀元音增加和谐特征的音系过程。(注:这一理解基于另一个更加基本的假设:交替出现的语素在底层中是未充分赋值的。)从音系机制方面看,导致违反D[,EP]-RTR的原因是词干和谐特征[RTR]扩散至词缀元音。
交替的后缀违反D[,EP]-RTR的根本原因仍然是元音和谐的强制性:音系词范围内的元音必须具有相同的音系特征。(注: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元音和谐的方向性特点。在这里暂不讨论。)音系词范围是同界制约条件(alignment)决定的。
能够反映鄂伦春语后缀交替的同界制约条件是同界(ALIGN)RTR.P[,WD]]R。这个制约条件表述如下:(注:因为鄂伦春语没有前缀,所以我们不做关于音系词左边界和元音和谐范围左边界同界的假设。)
同界RTR.音系词][,右](ALIGNRTR.P[,WD])R)
和谐特征[RTR]的作用范围的右边界和音系词的右边界相同。
根据对元音和谐一般特点的认识,我们假设同界RTR.音系词][,右]在制约D[,EP]-RTR,即
ALIGNRTR.P[,WD]]R>D[,EP]-RTR
我们再来考虑[RTR]词干里中性元音和M[,AX]-RTR的关系。含有中性元音的[RTR]词干的底层形式具有和谐特征[RTR]。如果M[,AX]-RTR得到满足的话,词干表层形式中将没有中性元音。然而,中性元音在词干表层中的出现却明确表明M[,AX]-RTR被违反了。在此我们假设,导致违反M[,AX]-RTR的原因是特征同现方面的制约条件。
然而,从符号可算性的角度看,优选论无法排除逻辑上可能的、但语音机制又不允许的多种不同范畴的音系特征在同一音段内的同现。那么,以语音机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制约条件是唯一能够排除逻辑上可能但语音机制所不允许的特征同现的形式化表述。(注:关于从发音机制的角度对特征同现加以限制的讨论,可参见Archangeli & Pulleyblank(1994),Pulleyblank(1996)和Li(1996)等。 )以语音机制为基础的制约条件属于标记类制约条件。
对于多数通古斯语言来说,元音发音主要涉及舌位高低、舌位前后和舌根是否后缩三种机制以及这三种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通古斯语言元音系统有一个重要的历时事实:元音的中性化首先涉及高元音/i,1,u,/。而在高元音中最早中性化的是高前元音/i,1/。中性化的途径是/i,1/合并;合并的结果是失掉/1/,保留了/i/。奥罗其语、清代满语和鄂伦春语逊克方言都是高前元音首先中性化的例子。随后发生的元音中性化是高后元音/u/。/u/的中性化是//并入/u/的结果。例如,在埃文基语许多方言和我国的赫哲语里,中性元音是/i/和/u/。另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在通古斯语言里,中性元音都是非舌根后缩元音。这就意味着,元音的中性化是舌根后缩元音失去音系特征[RTR]的结果。此外, 在通古斯语言里我们没有观察到低元音中性化的现象。这就是说,在通古斯语言里元音的中性化局限于高元音。
通古斯语言元音系统的历时事实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性元音局限于非舌根后缩的高元音?从共时的角度看,舌位的高低前后和舌根后缩之间存在何种关系?我们假设,在舌位的高低前后和舌根是否后缩之间存在着发音机制相互兼容程度的问题。具体地说:高舌位和舌根后缩不尽相容。高元音的发音要求舌体升高,而舌根后缩导致舌体位置下降。前元音要求舌体位置前伸,而舌根后缩导致舌体后移。综合起来看,高前元音的发音要求舌体升高前伸,而舌根后缩却导致舌体下降后移。尽管舌根后缩引起的舌体下降后移是一种伴生的生理现象,但同高前元音产生的语音机制并不完全相容。(注:关于通古斯语言元音语音机制的更加详细的讨论,请参见拙文《论通古斯语言元音和谐的语音学基础》,《民族语文》1998年第3期。)
高前舌位和舌根后缩可以通过符号化的方式分别成为音系特征[高舌位],[前舌位]和[RTR]。 符号化的音系特征同现受到发音机制相互作用的限制。我们把这种限制解释为限制特征同现的制约条件*[高前舌位-RTR]。这一制约条件表述如下:
*[高前舌位-RTR]
音系特征[高舌位]、[高舌位]和[RTR]不在同一音段内同时出现。
很明显,*[高前舌位-RTR]和M[,AX]-RTR相互冲突。前者禁止词项表层形式里出现舌根后缩的高前元音,而后者则要求底层出现的和谐特征[RTR]必须同[高舌位]、[前舌位]在同一音段内同现。在鄂伦春语逊克话里,解决冲突的方式是*[高前舌位-RTR]制约M[,AX]-RTR,即
*[高前舌位-RTR]>M[,AX]-RTR
由于M[,AX]-RTR和同界RTR.音系词][,右]不发生冲突,因此它们的等级排列是同等级的。据此,与含有中性元音的RTR 和谐形式特点有关制约条件等级排列如下:
*[高前舌位-RTR]>M[,AX]-RTR:同界RTR.音系词][,右]>D[,EP]-RTR在这个制约条件等级体系中,标记类制约条件*[高前舌位-RTR]处于绝对优先的地位。
四 分析
在这一部分我们使用上述制约条件等级体系解释RTR 和谐系统里中性元音的可透性。我们随意选择三个RTR词:“星星”,“石头(工具格)”和dili-wa“头(宾格)”, 以此说明制约条件的评估和选择作用。
候选项(a)中含有RTR的高元音[1]。虽然(a)满足了M[,AX]-RTR,但它违反了等级排列最高的*[高前舌位-RTR],因此不合格的形式。其余的输出项都满足了*[高前舌位-RTR],但是不同程度地违反了M[,AX]-RTR。但是同(c)和(d)相比,候选项(b)最大限度地满足了M[,AX]-RTR,因此是优选项。因为是词干,没有后缀,所以全部候选项不受同界RTR.音系词][,右]和D[,EP]-RTR评估。从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优选项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形式。
再来考虑“石头(工具格)”。后缀元音在输入项中没有和谐特征[RTR], 用大写字母I表示。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候选项(a)虽然满足了M[,AX]-RTR和同界RTR音系词][,右],但它违反了*[高前舌位-RTR]。候选项(c)也违反了*[高前舌位-RTR]。候选项(d)虽然没有违反*[高前舌位-RTR],但它两次违反了M[,AX]-RTR,即词干底层中的音系特征[RTR]在表层中没有获得语音实现。候选项(b)虽然违反了同界RTR音系词][,右],但它满足了等级排列最高的*[高前舌位-RTR],因此是优选项。
最后我们再来考虑中性词干接RTR后缀的情况,以dili-wa“头(宾格)”为例,输入项中的后缀元音没有音系特征[RTR],故用大写字母A表示。具体分析如下:
候选项(a)和(d)违反了等级排列最高的*[高前舌位-RTR],不能成为优选项。最为接近的候选项是(b)和(c)。(b)和(c)都满足了*[高前舌位-RTR],并且也都是两次违反了M[,AX]-RTR。候选项(b)和(c)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违反了同界RTR音系词][,右],而后者满足了这个制约条件。虽然候选项(c)违反了D[,EP]-RTR,但是因为D[,EP]-RTR等级排列低于同界RTR音系词][,右],所以候选项(c)是优选项。
上面的分析说明,中性元音可透性是制约条件*[高前舌位-RTR]的等级排列高于M[,AX]-RTR的结果。在满足*[高前舌位-RTR]要求的基础上,和谐特征应当最大限度地在音系学词范围内获得语音显示。
我们建立的制约条件等级体系不仅能够说明中性元音可透性的原因,而且还可以解释鄂伦春语逊克方言RTR元音和谐的基本形式特点。 下面分别以“去打猎”说明不含有中性元音的舌根后缩词和非舌根后缩词的形式特点。
先考虑舌根后缩词“去打(人)”。具体分析如下:
由于所有的候选项不含有高前元音,因此它们满足*[高前舌位-RTR]。候选项(b)和(c)违反了M[,AX]-RTR;候选项(d)违反了同界RTR音系词][,右]。候选项(a)违反了D[,EP]-RTR。因为D[,EP]-RTR等级排列低于M[,AX]-RTR和同界RTR音系词][,右],因此候选项是优选项。
我们再来看非舌根后缩词“去打猎”。非舌根后缩词没有音系特征[RTR],输入项里的元音//、/u/分别用大写字母A、U表示。具体分析如下:
因为所有的候选项不含高前元音,所以都满足了*[高前舌位-RTR]。又因为输入项不含和谐特征[RTR],所以候选项不存在是否满足M[,AX]-RTR和同界RTR音系词][,右]的问题。对候选项进行评估和选择的唯一标准是满足等级排列最低的忠实类制约条件D[,EP]-RTR的程度。候选项(a)、(b)、(c)不同程度地违反了D[,EP]-RTR,而候选项(d)没有违反这个制约条件,因此候选项(d)是优选项。(注:这里的假设是,在底层中没有和谐特征[RTR]的情况下,元音以缺省赋值的方式获得语音实现。缺省赋值不属于音系过程。)
五 讨论和结论
我们建立的制约条件体系解释了RTR 和谐系统包括中性元音可透性在内的各种形式特点。那么,我们又如何解释没有中性元音的RTR 和谐系统呢?在通古斯语言中,除了鄂伦春语阿里河方言以外,没有中性元音的RTR和谐系统还包括拉穆特语、那乃语和涅基达尔语等。优选论认为,语言差异的本质在于制约条件等级排列的不同。据此,在没有中性元音的RTR和谐系统中,相同一组制约条件在等级排列上有所不同。下面(a)是含有中性元音的RTR和谐系统的制约条件等级体系,(b)是没有中性元音的RTR和谐系统的制约条件等级体系。
(a)*[高前舌位-RTR]>M[,AX]-RTR:同界RTR.音系词][,右]>D[,EP]-RTR
(b)M[,AX]-RTR:同界RTR.音系词][,右]>D[,EP]-RTR>*[高前舌位-RTR]
下面以鄂伦春语阿里河方言的[d1l1-wa ]“头(宾格)”为例说明制约条件等级体系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候选项(a)、(b)、(c)和(d)违反了等级排列较高的M[,AX]-RTR和同界RTR.音系词][,右]。候选项(e)虽然违反了D[,EP]-RTR和*[高前舌位-RTR],但满足了等级排列较高M[,AX]-RTR和同界RTR.音系词][,右],因此是优选项。
从制约条件等级排列的角度看,逊克方言和阿里河方言RTR 和谐系统的共同之处在于同界RTR.音系词][,右]的等级高于D[,EP]-RTR,即两个方言都要求元音和谐作用于整个音系词;两个方言的主要差别在于M[,AX]-RTR、同界RTR.音系词][,右]和*[高前舌位-RTR]等级排列不同。如果不考虑后缀交替,仅就词干来说,两个方言的差别在于:
逊克方言:*[高前舌位-RTR]>M[,AX]-RTR
阿里河方言:M[,AX]-RTR>*[高前舌位-RTR]
根据上述讨论可以得出初步结论:1.制约条件*[高前舌位-RTR]以及它在制约条件体系中的绝对优先地位是RTR 元音和谐系统中性元音可透性产生的根本原因。2.以语音机制相互关系为基础的标记类制约条件*[高前舌位-RTR]以及它和忠实类制约条件M[,AX]-RTR之间的相互作用是RTR和谐系统里中性元音有无的唯一的自然解释。这两个(或两类)制约条件的交互作用反映了语音和音系两个方面之间的对立和联系。
从优选论的角度看,上述结论蕴涵着两个需要进一步论证的命题:1.音段对立是制约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2.如果逊克话和阿里河话具有发生学关系的假设能够成立的话,那么,语言的历时演变是语言对原有制约条件等级重新排列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