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环境论文,中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年来,我们常到中学去,结合地理教学给学生讲环境科学知识。中学地理教师越来越普遍重视在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学生也越来越对环境科学知识感兴趣。我们还同中学师生探讨过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问题。我们的体会是:明确一个目的、抓住两个重点、突出四个观点、采取多种形式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
一、明确一个目的
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
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急剧增加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已经影响人的健康和制约经济的发展,从而受到世人的关注,也引起基础教育部门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在中学所设的学科中,与环境结合最密切的课程是地理课。开展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不是升学教育,也不是就业教育,而是基础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和提高跨世纪人才的环境意识。因为环境意识将直接影响21世纪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是实现中国21世纪环境与发展战略目标的先决条件。如能实现提高跨世纪人才环境意识的目的,将是中学地理教育界对我国环境与发展做出无法估量的贡献。
二、抓住两个重点
有许多环境科学内容可以渗透到初、高中各年级的地理教学之中,为了便于中学环境教育,在我们编写的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学基础》一书中,列出了中学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课各章节可对应引用的环境内容。但是,要抓住两个重点内容:一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二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这两个重点贯穿于中学地理环境教育的始终。
在讲人口时,不只简单介绍人口多少与分布,还要讲明各国人口与环境、发展的关系。特别要讲明中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与环境、发展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中国人口基数大、分布不平衡,对资源索取量大、浪费多,已制约社会经济发展。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本地区人口增长、人口流动、人口消费的实际,计算一下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环境的压力以加深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大事的认识。
在讲资源时,也不只简单介绍资源的多寡及其分布,要讲明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费已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特别强调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我国人均占有淡水、耕地、森林、草地资源分别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2%、14.3%和32.3%。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当前经济建设中95%的能源和80%的工业原料依赖矿产资源供给,但由于资源利用率不高(以能源为例,平均利用率只有30%),资源浪费严重,加重了环境污染。要引导学生爱护资源、节约资源,具有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意识。
三、突出四个观点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突出四个观点的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发展观和环境道德观。
在讲世界地理时,要突出世界观教育。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但各国各地区又有差异。一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阶段,靠掠夺开发他国资源和本国资源,换取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破坏,给他国人民和本国人民造成危害。在公众的压力下,才不得不“先污染后治理”。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掠夺他国资源,也不能向外转嫁污染。国内外证明,环境的恢复和改善,靠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环境意识的提高。当今世界激烈的经济竞争也包括环境竞争,如对外贸易产品的质量,既要有出口国的环境质量作保障,又要符合进口国的环境质量要求。在国际争端中也有环境问题引起的,如某国人类活动,造成别国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国家间的争端,这类例子不少,在讲课时都可适当引用。因为环境问题是由物流、能流而表现出来的,世界是一个整体,通过物流、能流把各国各地区联系起来。这样就容易造成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环境问题,乃至出现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控制环境污染也需国际合作,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在讲高中地理“人类与环境”一章时,要突出人生观教育。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环境,即围绕人类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事物的总体。人与环境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这个关系处理得好,就会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人在环境面前过分强调人的“主宰”作用,不遵守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但是,过分强调“环境决定论”,则人无所作为而阻碍社会发展;在当今世界环境的污染严重、资源减少、衰退的情况下,认为人类末日即将来临的“悲观论”,也是错误的。只有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让学生观察或调查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引导同学认识环境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和利害。环境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我们对环境的认识程度和创造性地运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知识和能力。
在讲各国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时,突出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可持续发展、即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发展,即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应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大气、水、土壤、生物……”。“发展”一旦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发展”本身也就衰退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各国各地区的发展潜力,展望发展趋势。那种通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实现经济增长高速度的传统发展模式必须转变。
还要突出环境道德观的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的行为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也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只要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就是不道德的。破坏环境,会危害社会、危害他人、危害自己;保护环境,会有利社会、有利他人、有利自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可以从植一棵树、栽一株花、造一鸟巢做起;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可以从不随地吐痰、不吸烟、不大声喧哗、不向水体中倒垃圾做起;合理利用资源,可以从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做起……。要求学生通过从现实生活中的一桩桩小事做起,树立自觉保护环境的新道德、新风尚、新观念,清除不利于环境的旧道德、旧习俗、旧观念。
四、采取多种形式
在地理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环境教育,要注意体现地理教学活动特色,而不是其他活动。这些形式是:
①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大纲和课本内容,恰当地渗透人口、资源、环境内容。课堂教学形式也不只是老师讲授,还可以师生讨论、做实验、看录像等。
②考试或竞赛。在地理课考试命题中出一些地理环境与人口、城市化、工农业发展、产业合理布局等有关题目。适当组织学生开展地理环境知识竞赛。
③专题报告。请环保、城建、环卫、工厂、乡镇企业的有关人士,以及工人、农民或学生自己,就当地或某一单位的某一方面环境问题做专题报告。
④社会实践。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去观察或调查:人们的生活或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环境对人群健康、经济发展的影响,当地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经验等。要求学生写出观察记录、调查报告、保护环境建议书或小论文。
⑤学生活动。班委会或团支部组织的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活动,地理老师可以协助班委会或团支部向学生活动渗透环境教育内容。例如,开展“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纪念活动、“美化校园或美化家乡环境”活动、“森林颂”诗歌朗颂会、“生命与水”讲演会、办“绿叶”板报、组织“环保监督岗”等活动。
通过多种多样形式,可以使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更加生动活泼,取得实效,实现提高跨世纪人才环境意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