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量分析_标点符号论文

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量分析_标点符号论文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全国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的种类可谓丰富多彩,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了4套试卷,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等11个省市还单独命制了11套试卷,一共是15套。除北京和上海以外,其他13套试卷是在教育部颁布的《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指导下命题。所以,从整体上看,这13套试卷的总体框架是一致的,只是在题目的选材和个别题目的形式上有所区别。

2004年教育部考试中心首次在一次高考中出了4张试卷。与2003年相比,今年根据《考纲》的要求增加了对标点符号使用和俗语内容的考查,加大了文言文翻译的分值。应该说,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是相对稳定的,这四套试卷在体例上是完全一致的,难易程度大体相当。除了《考纲》规定的内容,试卷的变化还体现在第六大题的考查内容上,例如广告词、对联和语句中的衔接语等题都体现了稳中求变的命题思想。

除了《考纲》中提到的几处变化外,这4套试卷的语文基础知识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等内容在选取材料的方式和命题形式上都与去年相同,考生看起来既熟悉又陌生,题目的形式非常熟悉,但材料是新的、以前未见过的。因此,只要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就能取得好成绩。

作文题和前几年一样,仍然是话题作文。4道作文题的话题分别是“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从这4个作文题目可以看到,今年高考作文题的命制非常自然,话题既富有哲理性又贴近现实生活,有利于考生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这一切表明,话题作文的命题思路已经趋于成熟。它对我们作文教学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值得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同行们去细细品味。

下面就对今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4套试卷作一简要分析。

第一大题

2004年高考的4套全国卷,第一大题均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今年试卷中这部分试题的题型和数量与去年基本相同,只在一道题目的类型上略有调整,即减少了一道“判断结构性病句”或“判断语义性病句”的题目(各卷分别保留其中一题),同时增加了一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题目。因此该部分试题总的数量还是6道小题,每题3分,共18分。

这部分题目重点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辨识错误读音)、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辨识错别字)、正确理解词语意思和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以及辨析病句(包括结构性病句和语义性病句)的能力。下面对全国卷(以下分为甲卷、乙卷、丙卷、丁卷)中这一部分各个小题的命题意图和试题答案作一个简要的汇总分析。

第1题:语音

该题重点是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加点汉字的字音。本题的能力层级为A级。

2004年全国卷中考查普通话语音的题目一共有3种形式。其中一种形式(甲卷)是要求找出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异形同音字的读音;另一种形式(乙卷)是要求找出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形近异读字的读音;还有一种形式(丙卷和丁卷)是要求找出所给汉字的汉语拼音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这是考查容易读错字的读音。这三种考查方式都是往年考试中曾经采用过的,考生不会不适应。只不过根据以往考试的情况,由于前两种方式并不给出汉语拼音注音,而且每组中都包括了4个不同的汉字,要求考生根据所掌握的词语中汉字的读音来辨识其异同,估计难度可能略高些;而后一种方式给出了词语中汉字的汉语拼音注音,而且4组一共只有4个汉字,要求考生根据所掌握的词语中汉字的读音来辨识其正误,因此估计难度会稍低些。但无论是哪种考查方式,考查目的都是一致的,也都符合《考纲》关于“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要求。而且从整体上看今年语音题的难度也并不算高:一方面试题选择需要辨识读音的汉字以及包含这个汉字的词语都是比较常用的,没有过于冷僻的词语和汉字;另一方面这些不同或相同的汉字读音都是在声母或韵母上有所不同,尽量避免了声调的干扰。

以下是各卷第1题的参考答案和试题分析:

甲卷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炽热 整饬 叱咤风云 插翅难飞

B.唆使 夙愿 肃然起敬 追根溯源

C.小憩 迄今 同仇敌忾 休戚相关

D.显赫 唱和 溘然长逝 欲壑难填

甲卷是考查对异形同音字的读音的识记。试题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项。

乙卷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宇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唾弃 沉睡 千锤百炼 捶胸顿足

B.憔悴 粉碎 猝不及防 出类拔萃

C.啜泣 拾掇 缀玉连珠 苦学不辍

D.悼念 泥淖 绰绰有余 掉以轻心

乙卷是考查对形近异读字的读音的识记。试题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D项。

丙卷1.下面依次给出的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着想 暂时 和稀泥 同仇敌忾

A.zhuó

zhàn hé  qì

B.zháo

zhàn huò qì

C.zháo zàn  ké

kài

D.zhuó zàn

huò  kài

丙卷是考查对容易读错的字的读音的识记。试题依次给出的加点字的读音(汉语拼音注音)正确的一组是D项。

丁卷1.下面依次给出的加点宇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执著 结束 妊娠 言简意赅

A.zhuó shù  shēn gāi

B.zhù   shù  chén hái

C.zhù  sù

shēn hái

D.zhuó sù

chén gāi

丁卷也是考查对容易读错的字的读音的识记。试题依次给出的加点字的读音(汉语拼音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项。

第2题:文字

该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即辨认词语中出现的错别字。本题的能力层级为A级。

今年对汉字字形的考查形式基本上跟去年相同,即要求考生在每组给出的4个词语(包括成语等熟语)中找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而且有错别字的各组中也只有一个错别字;再加上今年有的试卷中出现的词语个数和总字数都有所减少,因此该题整体上的难度应有所下降。不过考试后部分试卷的该题中有三个词语在社会上引起了一些争议:如试卷认定包含有错别字的词语“毛骨耸然”“天随人愿”,有人发现在市面上某些成语类的词典中曾被收录;而试卷认定包含有错别字的词语“班配”,在一些版次的《现代汉语词典》中也作为“般配”的异形词予以收录。考虑到这种情况,后来实际阅卷中相关省区对选择这些选项(即认为该项没有错别字)的考生也是给分的。虽然从严格的词语规范和词义解释看,试题认定这些词语包含错别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只是既然有的词典收录了这些写法,命题者以后似乎还是应尽量避免选用这样的词语,毕竟高考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不承担语言文字规范的任务。以下是各卷第2题的参考答案和试题分析:

甲卷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梦魇 春风和煦 不可或缺 有志者事

B.置喙 如日中天 轻歌曼舞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C.忤逆 毛骨耸然 拭目以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什物 荆棘丛生 天随人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B项。

乙卷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班配 藏污纳垢 草菅人命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B.凌厉 怙恶不悛 不落巢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懵懂 挺而走险 流言蜚语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D.怄气 徒有虚名 鬼斧神工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D项。

丙卷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蹂躏 深邃 急流勇退 各行其事

B.联袂 赝品 翻云复雨 集思广益

C.璀灿 蛰伏 明火执仗 出奇制胜

D.盘桓 赢弱 如法炮制 别出心裁

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D项。

丁卷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寒喧 干涸 兴高采烈 哄堂大笑

B.睿智 池塘 绵里藏针 世外桃园

C.暴躁 楹联 怨天尤人 变本加厉

D.矫情 证券 走头无路 川流不息

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C项。

第3题:词语

该题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本题的能力层级为D级。

本题是每年都要采用的一种考查形式。不过今年的试题从整体上看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方面跟去年一样,今年要求考生理解和选用的词语虽然仍主要是动词、形容词等实词,但也包括了一部分虚词,如今年试题中就出现了“不免/难免”“究竟/毕竟”等副词,也就是说实词和虚词是放在一起考查的。另一方面还需要注意的是,今年试题中要求考生理解和选用的词语,既包括意义非常相近的同义或近义词,如“采用/沿用”“终止/中止”“体验/体味”“盈利/营利”等,但也包括一些意义虽并不那么相近但比较容易混淆的词语,如“毕竟/究竟”“侧目/刮目”“抚养/赡养”等。不管是哪种情况,本题的基本目的都还是要考查考生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另外今年本题需要辨析的词语大多都是比较常用的,一般凭词语搭配的语感就可以确认,再加上由于每道题目给出的3组词语中,总有1~2组词语是相对容易区别的,考生如果能确定其中一个或两个正确选项,那么剩下的那个词语也就不难推知了,所以本题的整体难度应该说也是有所下降的。

以下是各卷第3题的参考答案和试题分析:

甲卷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________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每个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②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先进的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________这一技术。

③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摹仿文学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________能力。

A.毕竟 沿用 鉴赏

B.毕竟 采用 鉴别

C.究竟 沿用 鉴别

D.究竟 采用 鉴赏

正确选项是B项。

乙卷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_____。

②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地________。

③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________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

A.终止 蜕化 难免

B.中止 退化 难免

C.中止 蜕化 不免

D.终止 退化 不免

正确选项是D项。

丙卷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宣布从2004年开始将先后________新的会徽和吉祥物标志。

②如果没有________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又怎么能真正懂得长辈们创业的艰难呢?

③父亲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在外国文学方面的造诣足以使专业人士________。

A.起用 体味 侧目

B.起用 体验 刮目

C.启用 体味 刮目

D.启用 体验 侧目

正确选项是C项。

丁卷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一地区曾一度山洪________,造成公路被毁、交通中断。

②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有________的义务。

③商业广告不同于公益广告,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________。

A.暴发 抚养 盈利

D.暴发 赡养 营利

C.爆发 赡养 盈利

D.爆发 抚养 营利

正确选项是B项。

第4题:成语

该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本题的能力层级为D级。

本题也是每年考试都要采用的一种考查形式。不过今年试题没有采用判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而全部采用判断“不恰当的一句”的题型。《考纲》中把“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改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熟语”的范围显然要比成语大,至少还要包括歇后语、惯用语、俗语和谚语等。今年客观题部分仍是考查成语,而把考查其他熟语(如歇后语)放在了后面第Ⅱ卷中,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后在第Ⅰ卷的第一大题中仍然只考成语,今后极有可能在这一部分也考查除成语以外的其他熟语类型。

以下是各卷第4题的参考答案和试题分析:

甲卷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B.世界上很难再找到像巴黎这样的城市: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时尚的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既充满反差,又相得益彰。

C.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警方决定顺藤摸瓜寻找在幕后操纵的黑手,最终全面破获了这起产供销一条龙的制贩毒大案。

D.虽然中国队小组赛初战告捷,但从比赛中整个球队在战术意识、进攻手段和体能上的表现来看,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正确选项是A项,即这一句中的成语“忍无可忍”使用不恰当。

乙卷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和煦的春风带来生机盎然的季节,学校社团的招新活动再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男女学生纷至沓来,踊跃报名。

B.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目前虽有一些已搬下山,但这对实现机场净空不过是九牛一毛。

C.东方大学城在短短四年内就以2.1亿元自有资金获取了13.7亿元巨额利润,这种惊人的财富增长速度确实匪夷所思。

D.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在考试前一定要保持轻松的心态,采用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只能事倍功半。

正确选项是B项,即这一句中的成语“九牛一毛”使用不恰当。

丙卷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些年每听到亲友去世的消息,总令我无比伤感,尤其是这回相濡以沫的老伴远行,对于我这个年已九十且神经衰弱的老人,真像天塌了一样。

B.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C.从我国目的前实际情况看,“高薪”不一定能收到“养廉”的效果,因为贪官污吏本来就是欲壑难填,并不是因为收入维持不了生计才搞腐败的。

D.一项社会调查显示,现在很多中学生在学校里见到老师都能亲切问好,而见到烧锅炉的、打扫厕所的和食堂打饭的工人师傅,却都不屑一顾。

正确选项是B项,即这一句中的成语“捕风捉影”使用不恰当。

丁卷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

B.这次巴勒斯坦人士遭暗杀的事件,使得中东和平的前景再一次成为海市蜃楼。

C.美元近期在外汇市场的疲软走势,使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欧洲经济雪上加霜。

D.欧洲一些国家从自身利益考虑,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正确选项是A项,即这一句中的成语“火中取栗”使用不恰当。

第5题:标点符号

该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本题的能力层级为D级。

标点符号的题目在多年停考之后今年恢复出题。不过跟往年较多采用的只给一个句子,而把使用不同标点符号的情况列为选项的命题形式不同,今年的标点符号题是分别把4个不同的句子作为选项,要求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由于标点符号在实际使用中问题比较多,甚至包括新闻报道、学校教材等正式的书面资料中,标点符号的使用都比较混乱,因此在高考中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确有一定困难。不过由于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先后多次正式颁布了作为国家标准的《标点符号用法》(国家出版总署1951年9月,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1990年3月,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12月),因此标点符号也是有“法”可依的,至少有些最基本的规定还是需要严格遵守的,这也正是出这类题目的依据。换句话说,试题中出现的正确和不正确的标点符号用法都是比较明显的和没有什么争议的。而目前尚未规范或者有争议的某些标点符号的用法,当然不会也不应出现在考试题目中,即使句子中涉及到这类问题,也不会影响到考生答题。

以下是各卷第5题的参考答案和试题分析:

甲卷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中国跳水队领队在出征雅典世界杯赛前表示,“这次奥运前的热身赛预定完成三项任务,感受场馆,观察对手,摸清自身。”

B.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04年“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完成。

C.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

D.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

正确选项是C项。其中的顿号(并列性的词组之间)和逗号(句中的小停顿处)使用都没有问题。当然现在用逗号的地方也可以用分号(一般这里用逗号还是分号并不那么严格,可以视分句的长短而定)。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总括性语句前面的冒号的用法在这句中也是正确的。因为冒号既有提示性的用法,即用在概述性的语句之后,提示解释性或分述性的下文;也有总括性的用法,即用在总结性的语句之前,总括分述性的上文。

乙卷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三步实施:一是“绕”,即卫星绕月飞行;二是“落”,即探测装置登上月球;三是“回”,即采集月壤样品返回地球。

B.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国产化商业核电站“秦山第二核电厂”的2号机组核反应堆首次临界试验获得成功,将于年内并网发电。

C.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垃圾不断增加,“城市垃圾处理”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

D.《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确立了:“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政府负责治理;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

正确选项是A项。其中引号(标示特殊含义的词语“绕”“落”“回”)和逗号(句中的小停顿)当然都没有问题。其中需要加以注意的是冒号和分号的用法在这句中也是正确的。句中的冒号就是前述的提示性用法,即用在概述性的语句之后,在提示解释性或分述性的下文之前。分号主要是用在复句内部的并列性的分句之间,这句中的“一是……”“二是……”“三是……”符合这个条件,句子也相对复杂些,所以三个分句之间应该用分号。

丙卷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我们凤凰电视台不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凤凰”这个词本来就是阴阳结合的:“凤”是雄鸟,“凰”是雌鸟;凤凰台台标也由两只鸟组成:一只公的,一只母的。

B.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时候都少不了需要通过书面向别人介绍:“我是怎样一个人?”或“我有一个怎样的方案?”这样的问题,因此现代人有更多的理由需要学好作文。

C.据了解,2008年奥运会缺少大量专业体育节目主持人,因此最近中央电视台与维汉传播公司联手推出了《谁将解说北京奥运?——北京2008奥运主持人选拔计划》。

D.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如何?不仅关系到年轻一代自身能否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正确选项是A项。其中引号(标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阴盛阳衰”或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凤凰”“凤”“凰”)和逗号(句中的小停顿)当然都没有问题。其中需要加以注意的是冒号和分号的用法在这句中也是正确的。句中的冒号也是前述的提示性用法,即用在概述性的语句之后,在提示解释性或分述性的下文之前。分号是用在复句内部并列性的分句之间,这句中的“凤凰这个词……”和“凤凰台的台标……”这两个分句符合这个条件,句子也相对复杂些,所以分句之间应该用分号。

丁卷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对于《雅思(IELTS)考试》人们已耳熟能详,如今一个全新的同样来自英国的职业外语水平测试——《博思(BULATS)考试》,也已由国家人事部考试中心推出。

B.她独自一个人在林间小路上走着、想着、感动着,几乎忘记了一切:已经分不清天上淅淅沥沥飘洒着的是雨还是雪?也不知道自己脸上缓缓流淌着的是水还是泪?

C.19岁的女大学生在《幸运52》节目中连续七次夺魁引起了媒体的好奇。有的请她讲:“如何多才多艺”;有的追问她:“怎样身兼数职”;还有的让她讲什么都行……

D.《新华字典》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由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魏建功主持编纂。正因为是“大家编小书”,才使得一本小小的工具书历经数十年而不衰。

正确选项是D项。其中逗号(语句中小停顿)和句号(两个句子末尾处的大停顿)都没有问题;“新华字典”当然必须加上书名号;“大家编小书”作为有特殊含义的语段,也需要加上引号。

第6题:病句

该题重点考查考生判断病句(包括结构性病句和语义性病句)的能力。本题的能力层级为D级。

今年的这一类试题继续沿用去年的做法,即把以前判断病句类型中属于“结构性错误”的病句和属于“语义性错误”的病句分开。前者即《考纲》所列“病句类型”中分号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这一大类;后者即《考纲》所列“病句类型”中分号后“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一大类。相应地前一种试题的题面是要求判断“有/没有语病的一句”,后一种试题的题面是要求判断“语意明确/不明确的一句”。实践证明,把病句分成两大类后,由于考生不需要在辨析病句时区别两种类型的病句,而且试题给出的病句又都是比较明显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类题目的难度。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今年语言文字知识部分增加了一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题目,因此虽然每套试卷都仍有判断病句的试题,但却并非两种类型的题目都考,也就是每套试卷只保留一道题目,分别考查其中一种情况的病句。

以下是各卷第6题的参考答案和试题分析:

甲卷6.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B.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C.世界抗击艾滋病会议的代表中有中国中央电视台台长和东方电视台台长,香港凤凰卫视总裁也应邀列席了会议。

D.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正确选项是C项。因为这一句是说“参加会议的代表有X和Y,Z也列席了会议”,当然句子的语意是比较明确的。而其他几句就都有语意不明确的问题。

乙卷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多余元。

B.美国2003年调整了签证政策,规定申请留学签证的申请时间要在所申请学校开学前的3个月到2个星期内进行。

C.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情节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D.面对有5名具有NBA打球经验的美国队,中国队并不怯阵,整场比赛打得气势如虹,最终以三分优势战胜对手。

正确选项是C项,即这一句没有结构性的语病。

丙卷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B.依据纪律处罚办法,决定给予该队员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并罚款人民币4万元。

C.铭文中记载有关西周王朝单氏族内容的铜器,在这27件眉县青铜器发现之前已先后出土了40多件。

D.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正确选项是C项,即这一句没有结构性语病。

丁卷6.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

B.近期汇市美元对日元的比价有小幅攀升

C.教师节中老师希望学生别送礼品送祝福

D.这是名模孙燕摄于2002年11月的照片

正确选项是B项。“美元对日元的比价攀升”,当然是说美元升值和日元贬值,因此这一句话的语意是明确的。而其他几句都有语意开明确的问题。

第五大题

第五大题为文学作品阅读,含4个小题,共18分。今年4份试卷的阅读材料全部都是散文,分别选取了茅盾的《大地山河》、孙犁的《老家》、石评梅的《痛哭和珍》和陆文夫的《快乐的死亡》。今年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考试,在保持题型稳定的前提下,主要加大了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查的力度,也就是加大了对E级能力层级考查的力度。就拿石评梅的《痛哭和珍》来说,全部4道题中,涉及E级的题有2.5题,全部18分中,涉及E级的题占了11分。我们认为这样做,更能体现对文学作品阅读能力考查的特点。

甲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大地山河》略)

根据以上阅读材料,设计了4道试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对文章思路的把握、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的分析归纳以及对文章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等。下面逐题予以分析。

18.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答案】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像把三幅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行文的线索。

【分析】第18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对文章思路的把握。能力层级为C级。

河流、高原和雪这些画面主要是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像有机地连接起来的。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不能想像江南水乡的真实面貌,没有到过西北的人也不能想像西北河流的真实面貌;而作者则是生在江南水乡,又实地考察访问过西北,所以不管是写江南水乡还是写西北风光,他都游刃有余,既有真实的观感,又有合理的想像,能把一幅幅画面很自然地组织到一起。这些画面中的情景,有的是作者所见,如在乌鲁木齐河看到马车涉河而过;有的是作者所闻,如延河涨水把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有的是作者所思,如怎样才能真正了解所渭“西北高原”的意义;有的是作者所感,如面对西北雪景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当然,很多情况下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是交织在一起、不能截然分开的,正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了行文的线索。

19.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

【答案】既要有宏观的把握,也要有身临其境的体察。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在空中你可以得到一个概括的印象,在地上走过你才能切实地明白高原之所以为高原。对西北高原的了解不是凭空可以想像的。

【分析】第19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以及对内容要点归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本题只要找到写西北高原的三段文字,对其所提供的信息加以筛选和整合,对其所包含的内容要点加以归纳,就不难得出答案所列的要点。本题难度不大,故分析从略。

20.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

【答案】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填平一切坎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分析】第20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本文真正写雪只有一段,就是倒数第二段,这段把西北的雪和江南的雪作了对比。只要对这段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加以筛选和整合,对其所包含的内容要点加以归纳,就不难得出答案所列的要点。本题难度不大,故分析从略。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人本文与《白杨礼赞》在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都是借景抒情,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B.作者对江南水乡风貌和西北地区河流在浅水李节的形态的渲染铺陈,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夏季涨水时的气势,以秀美涓细来反衬壮阔雄浑。

C.作者对延水夏季涨水将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十多丈远的描写,虽只有短短两行,却有摄人心魄的力量,真实地写出了西北河流的威风。

D.作者巧用古代名句,善造意境,意境的营造和名句的妙用自然和谐、相得益彰,使人读后能获得“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美感,韵味无穷。

E.本文叙述明晰而又善于变化,文字凝练而富有诗情画意,作者一反委婉含蓄的手法,以浓郁的情思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来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A、E

【分析】第2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本题5个选项中的4个选项考查的是鉴赏,能力层级为E级。只有A项兼有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的作用,能力层级涉及C级和E级。

乙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老家》略)

根据以上阅读材料,设计了4道试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等。下面逐题予以分析。

18.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

【分析】第18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散文《老家》,主要抒写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文章第一段,作者详细地描写了自己各式各样的梦境,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

19.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

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伤情、深沉凄凉)

【分析】第19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文章第九段作者对老家的回忆:“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这一段描写,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没有华丽的辞藻,以朴素的语言写出了作者对家乡深深思念的真情。这一段描写,睹物伤情,抚今追昔,大有物是人非、深沉凄凉之感,成功地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气氛。

20.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的心情。

【答案】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

作者思念故乡,尊重故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

【分析】第20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要点的归纳以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

通观全文,作者既写了自己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也写了自己对家乡思念而又不想再回去的复杂矛盾的心情。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三是因为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老家的面貌日新,而作者的老屋则显得越来越不协调,作为作者和老家联系的标志——老屋——终归也要消失的。此外,作者文革后爱情受挫一个人第二次回老家,“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情很坏”,也是他不想再回去的原因之一。这样,作者就只能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了。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使人不禁自然联想到李白“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的诗句,它们全都浸透着浓烈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B.文章以诗开头,从梦境写起,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C.文章第六段作者从自己的12岁写起,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

D.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的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E.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遗忘的担心。

【答案】A D

【分析】第2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丙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痛哭和珍》略)

根据以上阅读材料,设计了4道试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的分析归纳、对文章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以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等。下面逐题予以分析。

18.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答案】勇士 革命的首领 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

【分析】第18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此,题干中给了明确提示。能力层级为C级。

在《痛哭和珍》这篇散文中,作者对刘和珍的评价散见在多处,这就需要考生加以筛选和整合。文中写道“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予我的热力和温情。”只要筛选出这些信息,就不难整合出,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反抗黑暗的勇士,是革命的首领,是一个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的人。

19.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

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分析】第19题既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又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更侧重在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涉及C级和E级。

作者在痛哭和珍时,有两次描写到自己,一次是“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另一次是“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首先要找到这两处描写,然后归纳出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了自己的“胆怯”;再联系文中作者对刘和珍的评价,分析出作者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20.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义。

【答案】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而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最深的悲哀,永久的悲哀。

【分析】第20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也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涉及C级和E级。

高中生都读过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都知道该文是以先生悼念死难烈士、痛恨反动派的悲愤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的,特别是鲁迅先生“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警句,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背诵下来。鲁迅先生的话,表达出悲愤的感情,其中更主要的是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愤怒到极点就是沉默,“出离愤怒”就成为沉默,警示人们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如果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而在作者看来,“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沉默”同“最深的悲哀”是同义语,“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是说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永久的最深的悲哀。总之,鲁迅先生的话表达出悲愤的感情,其中愤怒大于悲哀,而作者的话主要表达的就是悲哀。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D.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地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对未来的担忧。

E.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B D

【分析】第2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丁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快乐的死亡》略)

根据以上阅读材料,设计了4道试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的分析归纳、对文章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以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等。下面逐题予以分析。

18.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

【答案】对自然的死亡,不怕,因为不可避免;

对痛苦的死亡,以前是无可奈何,现已不太害怕;

对快乐的死亡,十分忧虑,非常蔑视。

【分析】第18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以及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

这篇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作家的三种死法,然后层层剥开,逐一论去,重点剖析的是快乐的死亡。作者对三种死亡都有明确的态度,就是参考答案所归纳的。

19.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

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分析】第19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层级为E级。

文章最后一段写得十分精彩,作者在这里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为喝酒。参加社会活动像喝酒一样“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到了一定的场合,往往是身不由己。同时,参加社会活动也像喝酒一样要适量,喝酒是少喝有益健康,“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参加社会活动适量,也“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就像喝酒上瘾成为酗酒,就再也无法自我控制,到处找酒喝,到处出席各种活动,再没有时间创作,再没有作品发表,最后只有快乐地死去。这种写法,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富有讽刺意味,能收到较好的批评效果。

20.本文“快乐的死亡”是单对作家而言的吗?对其他的人有什么启迪作用?

【答案】“快乐的死亡”不单是对作家而言,对其他人也有启迪作用。

启迪我们不要热衷于表面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而要踏踏实实,搞好本职工作,做出实际业绩。

【分析】第20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从短文本身引发到短文之外,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这篇短文。能力层级为E级。

只要稍有常识,就知道杂文很少是就事论事,一般都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如果真正读懂了短文,就不难得出结论:“快乐的死亡”绝不单是对作家而言,对其他行业的人也有启迪作用。启迪我们不要热衷于表面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而要踏踏实实,搞好本职工作,做出实际业绩,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表面上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而自己的本职工作反倒无暇顾及,毫无成绩可言,那就是“快乐的死亡”。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一事一议,短小精悍。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作家的三种死法,然后层层剥开,逐一论去,并重点剖析快乐的死亡,显得条理分明。

B.作者认为,作家没有了作品就是艺术生命的死亡,“艺术的死亡”是可悲可叹的,而“艺术的离休”则是可贺可敬的。这是实事求是的看法。

C.第五段“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巧妙地运用了反语,极具讽刺意味,引人警醒,发人深思。

D.作者以“呜呼,快乐地死去!”煞尾,呼应题目“快乐的死亡”,既起到点题的作用,又表现出“死”的动态过程和必然结果,富有深意。

E.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体现出一种质朴无华的文风,简练直白,干脆利落,富于变化。美中不足的是仅以作家为例,不免有一定的局限性。

【答案】A D

【分析】第2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以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层级为E级。

标签:;  ;  ;  ;  

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量分析_标点符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