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离生态城市有多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论文,有多远论文,生态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10年来,我国不少城市都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国家环保总局于2003年发布了“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当前全国很多省、市都在进行生态城市的研究,并付之实践。有人说这一态势已成燎原之势。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否应尽早构建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呢?
北京已形成构建“生态城市”的氛围
北京应是全国生态城市建设的首善之区。1983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就明确指出:把北京建设成为清洁、优美、生态健全的文明城市,1993年再次批复指出:把城市环境建设放在首位,治脏、治乱、治污染,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首都造林绿化总体质量,把北京建成生态健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北京市委、市政府多年来一直坚持把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列为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进行综合治理。即:严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实行城乡统筹规划和产业布局;发展环保型产业;严格控制市内工业规模、对影响环境的企业实行改造、治理,以至关、停、并、转、迁;强化治理工业“三废”和生活废弃物的污染;解决大气、水体污染和噪声扰民问题;大搞植树造林、种花、种草、退耕还林、治山、治水;加强山区小流域治理;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郊区城市化水平,使首都城市生态环境水平不断提升。
一批生态示范区簇立京郊。京郊自大兴区留民营村在全市率先建成全球500个生态农业村之后,7个山区县及大兴区先后被列入国家环境生态县建设,平谷、怀柔、延庆被列入全国生态家园建设示范县(区)。可以说,城乡联动已使全市生态建设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
申办“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又迎来了加速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为了实现“新奥运”的承诺,市委、市政府2003年初又提出了“创办绿色奥运,建设生态城市”,全市上下都在围绕这一目标奋发努力。在“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能源结构调整及清洁燃烧技术产业化工程和“北京无氟城市”工程三项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生态环境保护科研工作正向纵深开展。
北京现状与构建生态城市指标的差距分析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城乡统筹、协调建设下,北京生态城市建设已有长足发展。到2002年,北京生态建设中有13个项目的14个指标达标,其中有7个指标优于考核标准;有两个项目两个指标接近考核标准,即:年人均财政收入距指标5000元仅差300.5元;单位GDP能耗较指标(≤1.4吨标煤/万元)高0.12吨标煤/万元;有14项的14个指标尚有较大差距。
其中有3大难点,即:一是“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17%”指标。2002年,北京只有4.93%,受相关适地条件限制,“十五”规划到2005年也只扩大到8%。按市林业局规划,到2030年也才达到15%。
二是“城市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的天数≥280天”指标。2002年北京达标天气为203天,较指标差77天。2003年风势比较平和,雨水不大但分布比较均匀,沙尘天气少而轻,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224天,距280天仍差56天。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因素不但是北京地区自身的原因,更受制于周边的风沙源等大环境的影响。
三是基尼系数问题,它是由居民收入差距导致社会稳定与否的重要指标。北京市计委等单位在《北京市现代化水平及比较研究》中指出:2000年北京市基尼系数实际值为0.33。中科院牛文元教授同期研究全国的基尼系数为0.4左右。而世界银行在《共享不断提高的收入》一文中指出,中国80年代初期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为0.28,到90年代末为0.458。国内专家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结论是6∶1。可见中国已跨入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国家行列。在这种背景下,北京市的基尼系数能否稳定在0.3~0.4之间,没有有效的政策调节,扩大是有可能的,应引起政府高度关注。
在考核资料搜集中有3项5个指标,即经济发展方面的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规模化企业通过ISO14000的认证率,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丘陵森林覆盖率、退化土地恢复率,及社会进步方面的城市生命线系统完好率等暂缺相应的考量数据。应该说这些方面的工作都在做,只是统计口径不同,难以求全。如北京在环境保护方面多处提出“荒漠地”和“潜在沙化土地”的治理,而未见有“退化土地恢复”的表述。
北京城市生命线系统是公认比较健全的。但用事故多少来考核其完好率就不尽科学,很多事故是属违章造成的。目前凸显的是交通安全问题。城乡交通警示系统比较完备,警力比较强大,道路建设令人瞩目,但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为患。购车狂潮冲击着北京交通,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要实现生态城市和交通指标,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
北京构建生态城市的若干思考
长期以来,人们对城市的管理与经营习惯于“主宰式”的思维与操作。许多忽视生态环保的行为,使城市环境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目前国内外有识之士推出的生态城市的理念,已很快被人们所接受,并付之实践,成为现代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北京在构建生态城市时,就要求我们对北京城市建设要有新的悟性,对城市生态环境应敏于反思,善于把握机遇。就此,我们提出如下思考。
2008年举办奥运会,这是加速实现生态城市的重要机遇。
北京从申办到举办,曾郑重承诺以“新北京、新奥运”为主题,突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并付之以全面规划、城乡统筹实施,全面促进首都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使北京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为举办奥运会,市政府将出巨资122亿美元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并放手发动、凝聚国内外的智慧和力量投入这个庞大工程。在规划和建设伊始就要提升理念,应视这些大手笔举动为建设生态城市的极好契机和强大动力。
用“反规划”概念规划城市
郊区城市化与市区扩张如何改变以往呈现的“发展了城市,恶化了生态(环境)”的状况?需要引入“反规划”的概念来规划城市发展。“反规划”的本质即生态规划——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和生态适宜度的分析,制订出符合生态学要求的土地利用规划。据此郊区城市化与城市扩张规划与设计,首先应从规划和设计不以建设用地入手,而是优先规划和设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把建设用地纳入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之中,而不是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
按照“反规划”概念,在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中应该特别注意的是: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维护和恢复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建立非机动车绿色通道;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建立乡土植物苗圃,保护野生动物,维系生物多样性。
以生物多样性的理念提高城市的绿化、美化和生机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链中相互依存、最富生机和维系生态平衡的活化因素。在城市生态建设中,除了要重视和尽力保护自然、生物的多样性,维系生物界的平衡,更要重视和努力发展及繁荣城乡绿化、美化、农业动植物的多样化;不仅要重视维护陆地生物多样性,也要重视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的营造和保护,以维系人类活动空间的生物多样和生态平衡,形成丰富多彩、生机盎然的生态环境,提高传统城市向现代生态城市转变的水平。
因地制宜确定北京生态城市自身发展的指标体系
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是从全国不同层级总体发展趋势的总体要求出发的。而北京市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其生态环境建设既应有一般地区生态建设的共性指标体系,也应有其特殊性。
北京、上海等其行政级别同于省,用生态省建设的22项指标体系来营造城市生态系统就显得有些粗放;而参照地级市生态建设的28项33个指标体系的话内容可以,但某些考核指标宜适度放宽。如“城市生命线系统完好率”指标符合城市特点,但其内含的“交通线路”的考核指标是每年发生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多少来核定其完好率。这对于一个特大城市高度密集的交通往来可能造成的死亡事故,要比车辆稀少的地级市要高。就北京而言,需请市公安部门在总结历史、面向现代化的基础上,提出适合特大城市“交通线路”完好率的考核指标。这样既可经过努力达标,又可推进交通线路的完好。
另外,从北京实际出发,建议市环保局在组织实施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中,将第9项中的“丘陵”改为“市区”;将第11项“退化土地恢复率”改为“潜在沙化土地治理率”。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不影响原指标的实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