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教兴国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教兴国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就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作过精辟的论述。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375页,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7年12月出版。)“生产力也包括科学”(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5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12月出版。)。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列宁认为:“技术进步因而也是其他一切的进步的动因、前进的动因。”(注:《列宁全集》,第1版,第27卷,41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12月出版。) 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也十分重视科学技术,他不仅重申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而且根据当今时代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论断。这些观点为我们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武器。
我们党从十二大把教育和科学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后,十三大进一步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四大再次强调“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随后,到1995年5月,全国科技大会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正式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并把它作为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必须贯彻的一条重要方针,1995年10月十四届五中全会、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1998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都进一步重申了科教兴国的重要意义,不仅把科技、教育的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而且把科教兴国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提了出来,成为党中央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建设宏伟蓝图的重大部署和决策,对促进我国经济的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现状
科教兴国战略是针对我国生产力发展现状提出来的,为了深刻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本质内涵,就必须了解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现状: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有如下几个特点:1.生产技术基础低下。据调查:“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设备中,属于70年代水平的占20%,陈旧仍可使用的占20%~25%,应淘汰的占到55%~60%,达到国际水平的仅有12.7%,企业设备中,自动化的只有2.6 %,机械化的为24.85%,半机械化和手工作业的分别为33.7%和28.55%。”(注:《中国技术经济科学》,1995年第3期,第7页。)2.劳动生产率低。据有关研究显示:“1960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中国4600 亿美元,而1985年超出额达到36800亿美元;1960年日本的GNP与中国的相当,1980年却变为中国的4倍,1990年达到中国的8倍;亚洲四小龙在60年代还名不见经传,80年代出口额却为中国的3~4倍。”(注:《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3期,第7页。)我们何以被甩得这么远?据有关专家研究发现主要是劳动生产率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5%左右”(注:李京文:《科技富国论》,第46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出版。)。3.国民整体素质偏低。据统计,“我国文盲、半文盲为15.9%,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中国大学生入学率仅为1.7%,远低于世界12.7%的平均水平;工程师和科学家 1994年每百万人中有1276人左右,而印度1985年已达到3374人的水平”(注:《人民日报》,1995年5月24日。)。4.我国能源利用率低。“我们每创造1000美元GNP所消耗的能源,比美国高3倍,比日本高7倍, 比印度还高2倍”(注: 李京文:《科技富国论》,第4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出版。)。5.经济增长模式中贡献率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基本上是依靠消耗资金、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而推动的外延式、粗放式的经济模式,存在着高投入、高能耗、强污染、低技术、低产出、低效益等严重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据有关研究表明:“我国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6%,而日本为23.8%,美国为19.7%;相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本为55%,美国为47.7%,我国只有。30%”(注:《科技日报》,1995年8月21日。)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要有效提高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必须紧紧抓住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纲,才能根本实现科教兴国的目的,所以,普及、推广和发展科学技术就成为科教兴国的核心与关键。而这些任务又必须依靠职业技术教育来实现。
(三)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技术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通向经济的桥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沃根(Vanghan,R.J)认为, “教育训练是走向经济成功的惟一道路,职业教育应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开发项目之一”。(注:西尾范博(日)编译:《苦斗中的教育》,1993年日文版。)按照布鲁克林研究所的经济学家E.丹尼斯的推算,每人每年平均实际收入增加的2/3 是知识量的增加与过去技术提高的结果。(注:活根(Vaughan.R.J)(美)著,钟启泉译:《经济增长的限度》, 《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第6期,第46页。) 普通教育往往无法传授市场所需要的技能,职业教育在缩小工业技能的需求与供给的差距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职业技术教育一直与工业发展同步变革,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经济和就业需求,其调整幅度往往大于普通教育。面对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如果不抓紧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大量的失业人员不仅不能变成人力资源优势,而且还会成为学生的人口负担,进而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影响到社会安定与发展。
二、经济增长的新模式及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紧迫性
(一)世界经济增长的新模式
据联合国经济发展组织发布的1996年《全球工业发展报告》的分析,目前,飞速的技术进步改变了工业竞争的内涵与范围,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取代传统的价值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新的决定因素,特别是高科技产业飞速扩张,人力资本密集型工业的增长逐渐超过了劳动密集型工业,尤其是新的通用技术的微电子、信息、物质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出现使竞争力的内涵不再是如何使用传统技术降低成本,保持相对价格优势,而且只有占有知识,并将其有效地用于改进设备、开发产品、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才能在新的技术与环境中成功。竞争的范围也不再仅仅局限于高新技术产业,即使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也正在逐渐取代工资、低价格成为竞争力的基础。
世界工业发展的趋势已经使人们确信,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须依靠技术开发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依靠对劳动力大军的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
(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紧迫性
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在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发育阶段。我国的经济水平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态还是一种赶超型模式。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在市场经济发育阶段,赶超型特点较显著的时期,必然会出现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重组。而在这种情况下,新兴企业将会大量涌现,整个社会劳动市场又必然产生对大量的能适应新产业技术要求的熟练劳动力的需求。
我国多年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在职劳动力只注重使用,而忽视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导致了目前在经济转型时期,面对新兴产业的非熟练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下岗工人的增多和失业率正在攀升的状况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因此,目前我国出现了对熟练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和严重匮乏之间的矛盾。
从世界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缺乏必需的熟练劳动力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近年来,乡镇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及高新技术开发企业的大发展对那些拥有更高更广的职能素养的工人的需求迅速增加,但另一方面,能够加入劳动队伍的具备资格的劳动力却在相对减少。从而较严重地制约着整个经济的增长率。我国已经面临着十分严重的资源枯竭——熟练劳动力的不足。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而不是他的资金和自然资源,最终将决定着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步伐。资金和自然资源是生产的被动要素,而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则是主动要素,因为人能够积累资金、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机构,推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一个不能开发其人民的知识和技能的国家,是一个没有任何前途的国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密切。”(注:杨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教育研究》1997年第12期,第65页。)所以,在目前特别是面对与日剧增的下岗工人,其主要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就业安排,而是根据新的产业结构的需要使他们拥有面向新的职种的技能,使更多的失业者具有面向市场选择职业的生存能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已迫在眉睫,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紧迫性及其意义。
三、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一)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截至1993年,我国职业和技术教育已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和在校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生人数的比例,均已超过50%。1994年,《纲要》实施意见提出到2000年,我国要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系列,并逐步做到50%~7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中心,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比例,全国平均保持在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
时至今日,《纲要》中有关职教的实施意见,基本得以实现或正在逐步实施,但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无论在地位还是在预算或在学率方面,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平衡,特别是缺乏足够的经费成为困扰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提供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方面,城乡之间仍然表现出较大的不平衡。关于教育的使命和职能的传统观念,极大地阻碍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而且在摆脱传统的筛选方法以及战胜对普通教育那种普遍而又绝对信赖方面困难重重。职业教育与就业,仍然到处都很不相适应。这种不适应,不仅表现在整个职业教育系统的产品在职业生活上准备不足,而且表现在职业技术教育系统本身与还没有充分适应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的机构一直没有能够在教育渠道与就业前景之间进行必要的协调。更为突出的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过早分离(《纲要》提出小学后即可分流),使较早分流到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学生缺乏在职业变通方面所必需的基础文化和知识素养。过分地强调分流,忽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也导致普通教育课程计划中技术入门课程很少,以及缺乏职业方向指导和学业方向指导,往往对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招收的学生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产生了消极影响。另外,职业技术教育缺乏优秀的师资以及相应的设备和教学器材,忽视必需的研究与评估手段也极大地制约着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必须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摆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为了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适应经济体制转换过程的特点,更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功能,就必须尽力消除教育水平与培训内容上的障碍,消除职业教育与就业之间,以及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障碍。在此,我们建议:
1.在初等教育阶段以上的各种渠道中,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体化
职业技术教育应从广泛的基础职业培训开始,以促进教育系统内部以及学校与就业之间纵向上的衔接和横向上的沟通,以有利于消除多种形式的歧视。直到现在,我国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部分民众对传统教育体制的支持和倾向性仍然显著,学生往往在家长的推动下仍然表示更加喜欢在普通教育领域中学习,希望由此可以使他们去从事一些社会地位更高的职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初等教育结束阶段起,在普通教育课程计划中列入职业技术教育入门课程,使学生初步了解技术和劳动世界,了解现代文明中技术成就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逐渐使他们养成尊重那些需要有实际技能的劳动者的态度,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改变目前这种过早分离的状况,也是为了让青年人在市场经济的职业选择中有更强的适应性。因为用全面发展的人来代替局部个人,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需要。就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与就业的关系而言,“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人从事一种特写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14页。)。英国一份白皮书在论及职业技术教育时,指出:“它不应只是具有过于狭隘的职业性质或局限于一种技能的掌握,因为瞬息万变是我们时代的特征。所以,未来职教的主要目的必须使青年有较强的适应性。”(注:邓志伟:《21世纪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第1期,第5页。)福斯特(Foster)也指出:“受训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和就职后的发展前景,是职业教育发展最关键的因素;职业教育必须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要为出发点。”(注:石伟平:《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当前职教发展中的问题》,《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第6期。)
2.建立开放而又灵活的教育结构
职业技术教育有三个阶段,即普通教育中的职业技术入门教育;作为从事一种职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继续培训的职业技术教育。从科教兴国的战略角度来分析,我国的职业教育的重心主要在后两个阶段。但要真正实现后两阶段的任务,仅仅局限于以学校为本位的职教体系已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发展个人的才能、兴趣和职业技能,并使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在学校教育系统内外接受多种多样合适的,与技术培训相结合或平行的专业教育,并充分实现使受教育者在求学、学习生涯和职业上都有较大的流动性、适应性,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求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就必须突破现存的以学校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的象牙塔的限制,向着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培训系统发展,在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方面建立了更为开放的灵活的职业教育体系,适应了各个年龄层次的人在就业准备与继续培训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密切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而且在社会分工急剧变化的情况下,试图只靠学校职业教育来储备人力资源,往往难以实现预期目的,因为职业学校很难预测人才需求的准确性。 正像英国学者布劳格(MarkBlaug)指出的那样,要求学校通过2~3 年全日制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明确的职业能力,这实际上是要求学校做不可能的事情”(注:Blaug,M(1974).Eductional Policy and Economics of Education; SomePractical lessons for Educatimal Planners
in DevelopingCountries.in champion Ward (Ed)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Yeconsidered,Praeger Publishers,P27~28.),其结果, 只能导致社会对毕业生的拒绝,形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3.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心是搞好职业技能的培训
据有关研究显示,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其投入成本要高得多。但其收益率却并没有产生出令个人与社会满意的结果。原因:①职教与普教的分流带有强迫性,学生不自愿,故而缺乏学习动力。②职业学校缺乏理论上和实践上均优秀的师资。③毕业生难以满足产业变化的多种需要,失业率较高。故而世界银行的专家把职业学校教育看成是“最昂贵的中等教育形式”(注:邓志伟:《21世纪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第1期,第4页。)。
另外,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需求和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来看,主要是要求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提高社会劳动力的整体水平和文化素质,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使我国经济实力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二是切实降低失业率,使下岗职工妥善就业,从而减少社会剩余劳动力的比例,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能较稳步地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保持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局面。三是解决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重组过程中,新兴企业对具有较强适应性的熟练劳动力的需求。所以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把职业教育的重心放在职业培训上面,重视应用性技术、技能的普及与推广,更灵活地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职业学校容易沿袭普通学校的办学模式,忽视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例如,修业年限按学历需求,而不按岗位需求定,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僵化,多年不变,很难反映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毕业生也难以适应企业中的工作节奏和工作环境。而职业培训在有效地解决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适宜的技能方面会显得更加简捷而灵活。
总之,按照科教兴国战略的需求,职业技术教育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确定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思路更有待重新认定,面对新的形势和社会问题,职业教育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我们更期望职业技术教育能以其特有的功能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作出较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