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突出问题的思考_历史学专业论文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突出问题的思考_历史学专业论文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凸显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程中论文,新课程改革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任务是艰巨的,尤其是在课程编制和教科书编写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教学实验的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教改的成败。对于高中课改的推进与实验,广大历史教师还有太多东西不了解,太多东西需要掌握,太多东西需要适应,但一下子又学习不完,掌握不了,很难适应,因而在心中留下了太多的迷惘与困惑。下面以人民版《历史》必修Ⅰ、Ⅱ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几个问题。

一、必修课教学内容过深

从2004年9月开始实验到现在,高一历史一直是进行历史必修内容的教学。师生们普遍感到困扰的一个问题,就是必修课的教学内容过深。具体来说,即教材弹性太大,内容过多,且有些地方说明不了问题,往往在教学实际中难以全部完成;问题设计存在繁、难、偏的情况,脱离学生实际的水平;学生评价繁琐,可操作性不强,脱离教学实际的情况。

用模块专题方式组织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炼,突出重点主题,但导致跳跃性大,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弱化甚至造成新的知识密度太大的问题。例如,在《历史》必修Ⅰ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之四“民主政治的扩展”中,教科书把1789年以来法国经历的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第一帝国、波旁王朝的复辟、七月王朝直到法兰西第二帝国的覆灭整个历史画面,仅用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一带而过,而关于法国大革命直到法兰西第二帝国的覆灭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史事,在旧教材里起码要用3课时来完成。这样使教师很难把握和驾驭教材,若展开讲吧,教学时间肯定不够;若不展开讲吧,学生肯定无法掌握。试想,连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都不清楚、不理解的话,谈何历史认识?像这样的例子,在新教材中比比皆是。所以,教师们深感课时紧张,每次上课都像是在拼命赶课。

作为高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未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归纳问题更缺乏深度。但是,新教科书“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的设计却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高中生的实际水平。例如《历史》必修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之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局”中,“议一议”的题目是:“有人认为,只有历史上的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也有人认为,农民战争并不能改变中国古代传统政治体制的专制主义性质,推进历史发展的,是生产方式的进步。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也可以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对于这个问题恐怕是大大高估了高一学生的水平,既繁琐又偏难,还会造成误导。

新教科书的一大特色,是在每一专题学习主体内容结束后设“专题学习档案”。其中包含“学习评价”、“学习活动记录”等。另外,每册教科书设3课“学习与探究”,有“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评价过程”、“评价总结”等。每个专题、每篇课文还有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具体要求。可是,每学期的实际教学时间却只有30-32个课时(不包括期中、期末考试时间),如果按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这些极为繁琐的教学评价环节,教师明显觉得力不从心,也根本无法完成。如《历史》必修Ⅰ学习与探究之三“古罗马模拟法庭”,按照评价建议,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的活动准备工作,还需填写一系列名目繁多的表格,教师根本无法操作。又如历史Ⅱ学习与探究之三“为哥伦布领航”,学生起码需要两周左右的业余时间来准备物品材料和书面资料,而活动过程没有两、三个课时是无法完成的。类似的情况有很多,这些要求都严重脱离了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难以实现,很容易造成走形式的情况,甚至在教学实际中被放弃,最终使教科书的设计落空。

二、教师有限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局限性

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其整体转换能力如何,决定了课改的可行性。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科学与人文素养提出了挑战。现有教师大都是在原有的师范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掌握的大都是传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最新知识或成果接触较少,视野比较狭窄,思路不够开阔,文理隔阂比较严重,科学与人文素养存在较大的欠缺。再加上中学教师工作的局限性,开发课程资源无论从水平、能力还是时间上都非常有限,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在真正意义上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师素质是课改的当务之急,但也应该看到,新课程在设计和开发时,除了考虑到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还应该考虑到课程实施者教师的情况。

新教科书刚刚使用,新教法还在探索,许多教师对它还如“雾里看花”,很不适应。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化,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如教学内容的确定、重建与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适当、合理;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能否满足内容需要,能否为目标服务;教学过程中的开放与集中怎样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怎样处理;“穿新鞋,走老路”等等诸多矛盾摆在教学、教研面前,需要论证、研究和解决。

新课程非常强调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知识,而在实际上,初中历史教学大都薄弱,学生的历史素养普遍偏低。因而,初中知识基础与高中专题教学方式之间很难衔接,无异于“空中楼阁”。学生刚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入新课程的主动学习,同样不能很好、很快地进行这种角色的转换。学生是“被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其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经验积累等尚不足以在新课程教学中发挥出“主体”的作用,从而造成常规教学中新的误区。

三、教材形式的显著变化与历史知识体系的矛盾

中学历史课程毕竟是建立在历史学科基础之上的,离开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也就不成为历史课程了。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历史课程要反映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以使学生“了解过去、认识现实、展望未来”。而人类社会历史包罗万象,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历史学科涵盖面广,又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历史课程应尽量全面反映历史上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基本情况,内容就要丰富,不但要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民族、外交等领域,还要涉及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另外,历史的发展必然具有时序性的特点,历史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同样具有时序性特点。充分体现历史的时序性,才能客观地展示历史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因果关系,有利于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然而,新课改从初中“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到高中完全抛弃历史学科体系,而采用古今贯通、中外历史合编的专题模式,使教师们不禁要问,新的课程理念与历史学科体系必然要产生冲突吗?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每一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在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中都不能无视它的特征。历史学科的体系从初中到大学的确有共性,但共性只表现为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相同的,而内容的复杂性应当有很大差异。现行初中历史课程与高中历史课程界定不清,也并非是学科体系造成的,而是简单重复或是高中增加了许多概念的问题。这种问题出现,所反映的不是学科体系对不对的问题,而是适应学校教育的学科教学体系应怎样编制的问题。这就是说,在编制学校历史课程的教学体系时,要特别考虑到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考虑到历史学科的规律和特点,而不是仅仅侧重在某一个方面,否则,就会在教学中造成难以解决的问题。

历史是人文学科的基础学科,基础教育就要重视学科基础,中学历史教育就是历史基础教育。那么,丢掉学科体系对历史来说还有什么基础可言?没有对历史背景的掌握和理解就进入专题学习,要么是囫囵吞枣,要么就是将专题所涉及的大问题简单化,而最终流于形式。打破时序,不按历史发展的系统讲述历史,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与内容,而按人为的专题组织教学内容,时间跳跃性过大,中外历史跳跃性过大,学生不易形成完整的时空与知识概念,也不利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分清历史的发展阶段,并了解各历史阶段的特征,更不易形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无法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揭示历史的本质。如前所述,由于初中历史基础知识的薄弱,高中直接进入专题学习,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

总之,历史学科的教学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需要历史学界、历史教育学界以及广大的中学历史教师来多加关注和研究,共同研制出既符合历史学科特点,又适合学生历史学习和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体系。高中新历史课程出台后,还应该继续广泛听取意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修改和调整,以使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完善。

四、理想课程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新课程的实施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活动,它以强大的冲击力震撼着教师的心灵。课程改革作为政府行为,是政府和其它社会力量把改革的理念和模式直接推向教师,希望教师无条件地采纳并支持改革,也相信教师对改革是有热情的。但这仅仅是一种设想和估计,因为,新课程是以学术领域的专家为核心进行开发的。广大教师长期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下进行教学,现在,面对这样一场涉及人的现代化的课程改革,不少教师在理论上是薄弱的,在观念上是滞后的。而表面看起来严肃认真的培训原则“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在实际上也仅仅是集中听两场专家报告,便匆匆了事,草草收场,而缺乏长期性、多样性、针对性,广大教师对于了解新课程、准备新课程、实施新课程中的种种疑问、想法,并没有得到直接的解答,因而造成许多的困惑。即使是学校的领导,也多是从行政角度上执行新课程的实验工作,而并未真正理解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实际意义。因而,在实验学校,不免出现“轰轰烈烈喊口号,无动于衷搞实验”这种“两张皮”现象。

新课程的设想先进、超前,但一些规划在现实中实施有颇多困难。如前所述,课标、教材、教学用书中的某些内容和建议缺乏可行性,教学资源、硬件难以满足教师、学生的要求。在历史新课改中,由于课程资源的匮乏,教师对新课程就会“想说爱你不容易”,因为教师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搜集和利用课程资源。由于实验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太少,各种教学资料、教具、教辅、教学用图等教学资源缺乏,无法满足新课程的需要,而教师也不免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扰。

正是由于教学实验的准备不足、教学资源不足、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足等多种因素,造成了新课程实验的先天不足,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一系列的矛盾,如在教学内容上,主题与各专题之间、历史过程与教学重点之间、背景知识与重点知识之间、主题之下的中外历史之间等,所存在的脱离、失缺如何处理;在教学活动上,活动计划与活动时间的安排之间、课本所设计的活动与实际教学的可行性之间、少数学生与全体学生的活动之间等,怎样合理、有效地进行处理;还有就是一直困扰着教学第一线教师的问题:新课改与高考之间的关系将是怎样的,现在使用的某一版本的教科书能否对应高考,等等。而对这些矛盾和问题,专家们远在天边,学校领导又不能具体指导,使得教师没有脚踏实地的信心,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走到哪算到哪。

结语

普通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是一项相当紧迫且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绝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同样,历史学科的教学也不例外。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在教学实际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愿每一位历史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都可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标签:;  ;  ;  ;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突出问题的思考_历史学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