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如何进行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_思维障碍论文

作文教学:如何进行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_思维障碍论文

作文教学:能力训练课怎么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文教学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型述略】

作文教学中,有一种比较集中地进行某一方面能力训练的课型,这就是作文教学的能力训练课。它有这样一些基本特点:

1.以某一写作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目标

写作教学课,大多是以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写作活动,完成具体的写作任务为教学目标,在完成教学目标过程中提高写作的综合能力。而能力训练课则直接以某一方面写作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学目标。也许教学过程中会安排一些写作活动,但进行这些写作活动本身不是教学的目标,而是为某一方面能力的训练服务。比如进行思维能力训练,或许教学中也会让学生围绕某一个题目某一个话题甚至是一组题目一组话题展开写作思路,但这只是这一节课进行能力训练的一个环节,一个训练点,而绝不是全部,更不是重点,这节课的教学也并不需完成这个题目或者这个话题的写作。

2.以某一写作能力的训练为教学重点

写作能力训练课,不以具体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的学习为教学内容,也不以和某一能力相关的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学的重点。尽管在能力训练中,也许会涉及某些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但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在掌握这些知识,只是借助于这些知识来帮助能力的训练。换一个角度说,能力训练课中涉及的知识不是教学的重点,常常是不要求掌握的内容。比如进行多向思维的训练,训练中了解一些多向思维的知识,对能力的训练无疑会有帮助,但掌握这些知识却不是教学的目的,更不是重点。因为懂得再多的多向思维的知识,并不代表就会多向思维。

3.教学过程紧扣某一能力点展开

能力训练课,都是紧紧围绕某一个能力点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训练。通常有“观察生活”“认识生活”“问题分析”“思想提炼”“审题立意”“选材剪裁”“结构安排”“联想想象”等等能力点。一般说,这个能力训练点训练切入的角度越小越具体越好。比如进行“认识生活”或者“审题立意”的能力训练,如果只是围绕这些能力泛泛进行训练,就很难有好的效果;必须从某一个更具体的角度切入进行训练。更重要的是,能力训练课的各个环节,不管是知识学习还是方法掌握,不管是案例列举还是训练组织,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这个能力点,紧扣一条线展开。

【课型举隅】

思考问题的“路数”

执教者:王栋生

师:这节课,我们谈谈怎样打开作文的思路。今天我们只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

写作最重要的过程是思考。只要积极深入地思考,我们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有可能在分解、辨析和质疑中变得明朗,从而为自己的写作创设新意。如果按照定势思维,文章很难出现新意。

在许多读物上,都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按照习惯思维,这个材料一般被用作什么论点的例子?

学生回答有:“要注意身边的事物”;“观察思考很重要”;“要多动脑筋”;“许多伟大的发现有时候要靠灵感”。

师:现在想请同学们思考的是:瓦特真的是蒸汽机的发明者吗?思考问题有时需要假设,现在我们一步一步地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无论用什么方式,回答都只有两种选择:是,不是;会,不会;有,没有;能,不能。

问题1:我们的祖先发明带盖的烧水用具,可能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学生回答:是。

问题2:三千年来,绝大部分,简直难以计数的人都烧水喝,瓦特之前,难道从没有一个人看到水壶被蒸汽掀动起来的现象吗?学生回答:不会。也有学生回答:也许有人视而不见。

问题3:是的,一定有人注意到这一现象。在注意到这一现象的人中,有些人会想到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动力。是吗?学生回答:对。

问题4:那么,在想到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动力的人中,是否从没有人作过这方面的尝试?学生回答:不大可能。

问题5:这个判断正确。这三千年,人类发明了多少东西!但是,在利用蒸汽作动力的尝试中,绝大多数人可能经历了失败。学生回答:对。

问题6:但是你能否肯定从没有人获得成功?学生回答:不能,三千年中总会有些聪明人。

问题7:在获得成功的人中,有人可能向统治者及社会介绍过他们的发明,你们说对吗?学生:有可能。

问题8:在向统治者及社会介绍这种发明时,他们的发现或发明是否有可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学生回答:有可能。

问题9:好,既然“有可能”,为什么那些聪明人的发现没有被重视?而到了18世纪,瓦特却功成名就?学生讨论后回答: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由于没有需求,科学发明缺乏动力,许多发明超前了反而不被人们接受。有的学生回答:英国的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需求使瓦特功成名就。

问题10:对,任何科学技术的革命都是生产力的需求的结果。但是我们能不能说“瓦特是发现蒸汽可以成为动力的第一人”?学生回答:看来不能。有的学生回答:肯定不是他。

教师小结:事实是,瓦特只是蒸汽机的改进者,他并不是第一个发现蒸汽可以作动力的人。

通常人们对待问题,总是很相信自己的直觉,“这件事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想到的是“这件事看起来是什么,其实未必是什么”。

师:下面,我们来“练练脑子”。板书:“滴水穿石”的启示。

(静场10多秒钟,全班无话)

师: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信不信?你们打算阐述的观点是“要持之以恒”“有志者事竟成”……

生:(众笑)对。

师:也就是说,全班同学无一例外都能想到这一点?(众笑)

师:那这个题目简直没有什么价值了,按这样的思路去写,有可能千篇一律。作文要有创造,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题目是“启示”,既然是“启示”,会不会只有一种?每个同学都再想想,还可以有什么启示?

(又过了10秒钟)

生:“锲而不舍”;“贵在坚持”。

师:想象一下“滴水穿石”的画面,你能否从中获得其他的启示?(全班安静)我把问题再换个方式:“滴水穿石”还需要哪些条件?

生:我想,如果水滴不是滴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就不可能“穿石”。目标必须专一。

师: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启示”。还有没有可能得到其他启示?

生:“滴水穿石”的精神可嘉,但是效率太低了。

师:说对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滴水穿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要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当今社会,无论是生产实践还是科技革新,都强调高速度,社会生活也需要快节奏,要努力提高效率。就拿水来说,给水加高压,可以用来切割木板、塑料、薄钢板,可以用来做外科手术……

生:电视上介绍过。

师:那你为什么没想起来?

生:我想的是能不能找一个与“持之以恒”“目标专一”并列的分论点,我没想到可以换个角度,从反面去想。

师:换个角度就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其实事物未必只有“反面”,它也许有无数面。我们换了一个角度思考,又得到“应当尽可能地提高效率”这样的启示。这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我们思考问题视野狭窄或是肤浅,常在于不肯“再朝前跨一步”。思考问题不满足于简单的答案,不满足于只考虑出一种可能,你就能常常获得更多的启示。需要指出的是,生活中有人规劝别人忍让、宽容,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朝后退一步”也可能不是海阔天空!

师:再来讲个小故事:上课时,教师在桌上放了个瓶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鹅卵石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鹅卵石全放进去了,他问学生“这瓶子是不是满了?”同学们说“满了”。教师再从桌底下拿出一小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瓶口倒进去,摇一摇,还可以加一些,问学生“现在是不是满了?”这时学生受到启发,纷纷说“还可以放”。老师问放什么呢,学生回答可以放砂子,还可以倒水。——这位教师做这个试验是想告诉学生什么?

学生的回答有:“艺无止境”;“修炼是没有止境的”;“任何事物永远有发展的可能”;如何充分“利用空间”“利用时间”;“虽然是同等的空间,有的可以放置最有价值的,最重要的东西,有的却不一定”;“放东西的先后是有讲究的”;“生活中,或者人生中有些重要的东西、大的东西先要解决好”。

师:这节课我们谈了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或者说是“路数”,这些思维方法其实没有什么奥秘,我认为,只要你不满足现成的想法、说法,只要你把自己的脑袋用起来了,好多事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现在请大家记录几个话题,可以自选一个话题发议论,写在本周的随笔本上。

1.校服问题。

2.学生食堂买饭一直存在插队现象。

3.星期天,某同学要请班上同学到家里举行生日宴会,他的父母在外过了一天,晚上才回来。

师:如果你不想谈上面的这些话题,也可以找一个感兴趣的问题来分析。

(原载《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已整理)

多样思维与作文

执教者:程红兵

师:上课,同学们好!先请大家来回答一个问题:想过河没有船,怎么办?

生1:脱了鞋子涉水过去。(师追问:如果水很深呢?)游过去。

生2:找找有没有树木,看可不可以架座桥。

生3:像人猿泰山那样,找棵树,用绳子荡过去。

生4:沿着河岸,找桥。

生5:绕道而行。(师插话:倒是挺累的,可是一路风景。)

生6:乘飞机,飞过去。

生7:挖条隧道过去。

师:同学们的意见有这么几类,或者从水面过,或者从水上过,或者从河底过。

再看一个问题:在你面前有四样东西:A平装书;B百事可乐;C金项链;D彩电。请你开动脑筋,从上述四种物品中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物品。再从四种物品中找出两种“属于同一类”的物品。

学生对问题1的回答有:百事可乐,因为是可以喝的;金项链,是唯一用金属制作的装饰物;平装书,因为它是装载知识的。

师:那么,哪两种是同类物品呢?

学生的回答有:书和彩电,都用来传载知识;书和彩电,因为具有包容性;金项链和彩电,它们都有装饰作用;彩电和可乐,一边看书,一边喝可乐;书和可乐,看书时喝可乐是一种享乐;书和可乐,因为价格低廉。(教师随机评点)

教师归纳:所谓多样化思维,就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思维活动,从思维的各个层次出发,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多变量的系统考察。

教师讲述故事,说明多角度性、多层次性、开放性:苏军将领朱可夫的围城策略——思维的多角度性;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到的三种境界——思维的多层次性;爱迪生测算一个梨形瓶子的容量以及苍蝇逃生——思维的开放性。

师:请构思一篇说明文,题目为“啤酒瓶子的用途”。

学生回答有:装液体;组装成艺术品;回收利用;打碎了,用来铺路;切成两半,一边当漏斗,一边盛蜡烛;当花瓶用;擀面;可以当乐器(百老汇有人用它来演出);把它熔化掉了,想做什么做什么;当海上漂流瓶;当保龄球练习;可以用来打人;用来画圆。

师:再来看一个题目:生命是什么?请用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每个人至少写一句,最好在两句三句之间,现在开始动笔。

学生回答有:生命是爱的结晶,是希望的开始;生命是一颗青橄榄,越嚼越有味;生命如花开花落;生命如梦;生命是春天的花朵,虽然美丽,但很脆弱;生命是大海上一叶扁舟,会遭遇狂风;生命如大海;生命是一粒沙,是沧海一粟;生命是一支笔,可以描画最美丽的图案;生命是骑着黑骏马,奔驰在广阔的大草原上;生命是乔丹手中的篮球,有进有出;生命是一条河流,奔腾是生命的过程;生命是海,有时波澜起伏,有时风平浪静……(共有30多种不同表达,其余略)

师:同学们用各种各样的事物来比喻生命,现在你可以选一个最佳创意,也可以组合几个说法而成一篇美文。

师:再来看鲍尔吉·原野的一篇美文《平和》(全文略)。请一位朗诵好的同学念念。(学生朗诵)

师:请同学们点评一下这篇文章的写法。从思维方式看,它说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评析:本文从多角度来考察“平和”,从平和的表现到平和的风度,从平和的心境到平和的哲学,从平和的品格到平和的获取的难易;多角度思考涉及许多层面,有自我的,有与他人交往的,有与其他心境比较的,有相关的障碍,有平和的意义;多样化的思维使文章内涵十分丰富,文约意丰。

接着进行巩固训练,问题有:

问题1:珍珠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请分别用一句话说出三种人的看法。

问题2:从“○”的外表和本质特征去联想社会生活,类比人生中的种种问题,将它们描述出来,题名为“‘○’的断想”。

问题3:以“雪”为题,运用多样化思维,写出三个以上的主题。

问题4:以“羞涩”为题,运用多样化思维,写一篇文章。

师:阅读材料,以“魔球现象”作为话题,自己确立主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诗歌除外),不少于1000字。

在一次研究创造的会议上,日本的创造学家村上信雄走上主席台,拿出一把曲别针,同时提出一个问题:“这些曲别针有多少用途?”当时在场的一位中国学者说有三十多种。村上信雄自己证明有三百多种。大家为他热烈鼓掌。这时台下有人递上来一个条子,条子上写道:我明天将发表一个观点,证明这个曲别针可以有亿万种用途。这人叫许国泰。他提出的这个方案后来被称为“魔球”现象。根据他的论证,曲别针由于相同的重量可以做各种砝码;作为一个金属物,曲别针可以和多种化学物质产生不知道多少种反应;曲别针可以变成阿拉伯数字和加减乘除号,可以变成英文、拉丁文、俄文字母,于是,天下所有语言能够表述的东西,曲别针都可以表达。

教师提示:从“人可以选择生命的新形式”“勇于质疑或者勇于超越”“打破思维的定势”“创造是人类想象力与尝试的完美结合”“共性与特性或一元与多元、绝对与相对”“创造来源于心灵的自由、心灵的开放、放飞的思想”等角度立论。

(原载《现代教学》2009年第10期,已整理)

【课型说要】

这两节课都是思维训练课,而且训练的都是思维的多向性。

王老师的课一开始就直接明确教学内容“谈谈怎样打开作文的思路”。接着解读“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一典型案例。经过讨论明确“瓦特只是蒸汽机的改进者,他并不是第一个发现蒸汽可以作动力的人”,让学生懂得“通常人们对待问题,总是很相信自己的直觉,‘这件事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想到的是‘这件事看起来是什么,其实未必是什么’”。然后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为话题“练练脑子”,进行课内迁移练习。再以老师在瓶子中装石子、装沙子、装水的故事为话题进行巩固训练,最后进行学习方法小结,布置课外巩固练习的作业。

程老师的课则先从问题解决导入,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想过河没有船,怎么办?”;另一个问题是从平装书、百事可乐、金项链、彩电四样东西中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物品和找出两种“属于同一类”的物品。然后归纳出“多样化思维通过多种多样的思维活动,从思维的各个层次出发,对事物进行多角度性、多方面、多因素、多变量的系统考察”的特点,并通过讲述故事对思维的多角度性、多层次性、开放性进行具体说明。接着进行迁移性的训练:一是以“啤酒瓶子的用途”为题交流思考的角度;一是以“生命”为话题进行形象化的表达训练。然后进行名作示例解析,分析鲍尔吉·原野的美文《平和》中所蕴含的多向思维。再进行一组巩固训练后,要求以“魔球现象”作为话题,进行确立主题的训练。

两个教学案例,各有特点,但都为我们写作能力训练课的教学提供了许多共同的启示:

1.能力训练课的一般教学思路

从这两节课我们可以梳理出能力训练课的一般思路为:

(1)明确训练点

即首先和学生明确具体的能力训练点是什么,也就是明确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既可以像王老师那样开宗明义,也可以像程老师那样由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入手。前者开门见山,主旨鲜明;后者先学后教,富有启发性。

(2)典型案例解析

即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有关能力点的内涵和要求。如王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质疑“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一定论,让学生懂得“看起来是什么,其实未必是什么”的道理;程老师则引导学生分析鲍尔吉·原野的美文《平和》中所蕴含的多向思维。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能力训练点的理解,而且可以从中悟到具体的学习方法。

(3)迁移训练

即通过具体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将在典型案例中所悟到的知识运用到语文实践活动中。王老师的课,明确提出要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为话题“练练脑子”。程老师的课则安排了两项迁移性训练:一是以“啤酒瓶子的用途”为题交流思考的角度;一是以“生命”为话题进行形象化的表达。这个环节在教学思路中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是教学思路很重要的一环,要充分注意它在前后环节中的衔接作用。

(4)巩固训练

即在迁移训练的基础上,再通过训练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和前期训练所取得的效果。有时候,巩固性训练还可以弥补迁移性训练的不足,拓展训练的范围,提高训练的强度。程老师的巩固训练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出示了“珍珠是什么”“‘○’的断想”“‘雪’的主题”一组话题进行讨论;一是以“魔球现象”作为话题,确立主题。王老师的巩固练习一个在课内,要求学生根据老师在瓶子中装石子、装沙子、装水的故事谈受到的启发;另一个则安排在课后,让学生从“校服问题”“学生食堂买饭插队现象”“某同学要请班上同学到家里举行生日宴会,他的父母在外过了一天,晚上才回来”中自选一个话题发议论,或者找一个感兴趣的问题来分析。巩固训练是能力训练课的重点环节,决定着训练的质量和效果,是教学的重点。

(5)小结概括

即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训练效果,对有关能力运用的方法,对有关能力训练要注意的问题等进行概括和小结。两位老师的课上都多次适时地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如王老师的课上进行了“写作最重要的过程是思考。只要积极深入地思考,我们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有可能在分解、辨析和质疑中变得明朗,从而为自己的写作创设新意。如果按照定势思维,文章很难出现新意”“作文要有创造,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换个角度就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其实事物未必只有‘反面’,它也许有无数面”等多次小结。程老师的课也有“所谓多样化思维,就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思维活动,从思维的各个层次出发,对事物进行多角度性、多方面、多因素、多变量的系统考察”等不止一次的小结。

2.能力训练课的基本要求

(1)能力训练点要集中明确

写作能力的训练,内容十分丰富。我们说,语文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节课所能达成目标的,但每一节课的教学还是必须追求尽可能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每节课的训练内容要集中明确,一般说选点越小越好。我们听过一些能力训练课往往内容很不集中,或者大而无当,或者游离不定。一位老师进行作文立意的训练,一会儿是分析一则材料所寓含的不同观点,一会儿是讨论学生写作中主题不明的问题,一会儿又进行文章中关键句的推敲,最后甚至让学生围绕一些话题进行写话训练。训练点多而散,杂而乱。而王老师和程老师的两节课训练点都十分集中明确:一个是“打开作文思路”,一个是“从不同角度进行多向思维”。

(2)必须以能力训练为主体

能力训练课,顾名思义就是要“训练”。以训练为主体,并不是练习的简单堆积和反复。一是要围绕同一个训练点进行多层次的训练。王老师的课,明确教学内容以后,首先是关于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讨论。这个训练,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学生基本还是比较被动地接受训练。而“练练脑子”的迁移性训练,则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教师穿针引线地进行点拨。课内巩固训练,关于老师的小瓶子装东西的讨论,要求则比迁移性训练更高,材料也更难,而这一次的引导却更少。训练分层推进,内容不断深化,要求不断提高。

同时,要尽可能围绕一个点进行比较全面的训练。程老师的课,在注意训练的多层次展开的同时,还注意到训练的多角度。有生活中的情景性问题,有围绕写作的思维展开训练,有片段式的训练,也有着眼于整篇文章构思的立意训练,有说明性文体的思维训练,有散文文体的思维训练,也有议论文的多向思维训练。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训练,不仅加强了训练的力度,也增强训练的科学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3)示范一定要典型

“典型案例解析”这个教学环节,是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获得对某些能力鲜活具体的理解。这就要求案例务必要典型,否则会扰乱学生的思维和认识,也使课堂教学的结构遭到破坏。在王老师的教学中,“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因为在一般人眼里,这近乎是一个真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通过层层设疑,最后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定论。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震撼,在这个震撼中,学生会悟到思维展开、文章展开的奥妙。而在程老师的课中,鲍尔吉·原野的美文《平和》,也是多向思维成功运用的典型。学生在对这个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多向思维对写作的价值,同时也会认识到多向思维展开的特点,学习到多向思维展开的具体方法。

(4)讲解要精要到位

既然是课内的学习,教师就要“教”。教师的教学除了组织教学活动,主要的形式和手段就是“讲”和“解”。讲什么呢?当然是讲知识。解什么呢?当然是解问题。但务必要注意的是,一旦讲解多了,就不再是训练课。因此,讲解一定要精要。而所谓到位,是当讲必讲,还要讲到该讲的程度。这一点,两位老师都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王老师在课堂中要言不烦,句句击中要害。我们来看他在让学生用“滴水穿石”“练练脑子”时说的几句话:“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信不信?你们打算阐述的观点是‘要持之以恒’‘有志者事竟成’……”“作文要有创造,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题目是‘启示’,既然是‘启示’,会不会只有一种?每个同学都再想想,还可以有什么启示?”“想象一下‘滴水穿石’的画面,你能否从中获得其他的启示?我把问题再换个方式:‘滴水穿石’还需要哪些条件?”“我们换了一个角度思考,又得到‘应当尽可能地提高效率’这样的启示。这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我们思考问题视野狭窄或是肤浅,常在于不肯‘再朝前跨一步’。思考问题不满足于简单的答案,不满足于只考虑出一种可能,你就能常常获得更多的启示。”这些话,不仅体现了教者引导学生学习写作的高超艺术,而且也把要讲的内容包含在其中,可谓既精要又到位。

3.能力训练课要注意的问题

(1)重在针对性,不求系统性

大家都希望作文教学能进行系统训练,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似乎还不可能。过于追求训练的系统,或许会陷入更大的混乱。而能力训练课,尤其不可追求训练的系统。一方面因为如何建立能力系统,如何科学分割写作能力,非常困难;即使可能,那样的教学也可能导致作文教学远离作文。但能力训练课,又不是盲目的,也不是随意的。所以能力训练课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它的针对性。这一点王老师和程老师都非常清楚。王老师之所以要进行“如何对问题作深入思考”的能力训练,就是因为学生的议论文写不长,就是因为学生的文章展开有困难。

(2)处理好“写”与“非写”的关系

写作能力训练课,比之于作前指导、作文评讲和作文升格等课型,它和“写”的关系似乎有点远,似乎有点距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能力训练和“写”的关系。毫无疑问,学会思路的展开,学会多向思维对写作都很重要,都非常有价值,许多学生的文章写不长、写不深入、写不出新意,就是因为思维肤浅僵化。但换一个角度说,思维问题又是一个专门的学科。思维和写作的关系,还是一个没有定论的复杂话题。难能可贵的是这两位老师处理得非常恰当。他们是在训练思维,但训练的都是写作中的思维。所以能力训练课,把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置于写作的情景和背景中是至关重要的。

(3)坚持将方法渗透在训练过程之中

作文教学不能不注意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大家都知道的教育箴言。三维目标也非常强调方法,这无疑是对的。但现在出现了“方法中心”“方法简单化”“方法解决一切问题”的倾向,不能不予以注意。如果把能力训练课变成方法传授课,就背离了课型的特点,也背离了教学的初衷,甚至违背了作文教学的规律。王老师重视教方法,程老师也很注重方法,但他们都绝不“讲”方法,而是把方法渗透在训练过程之中。甚至连表达的形式都很注意“渗透式”,让学生去悟方法,而不是教师说方法,更不是让学生练方法。

标签:;  ;  ;  

作文教学:如何进行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_思维障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