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程编制与运用的几点体会_政治经济学论文

政治经济学课程编制与运用的几点体会_政治经济学论文

政治经济学教程编写和使用的几点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经济学论文,几点论文,教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特邀主持人 孟捷

[主持人语]2009年4月11日,为了顺应国内高校政治经济学教材和课程改革的形势的需要,“第一届全国政治经济学教材与课程改革研讨会暨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科研网成立五周年纪念座谈会”在安徽大学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秘书处、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安徽人民出版社共同主办。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近百位学者出席了会议。在这次会上,大家交流和探讨了对政治经济学教材和课程改革有重大意义的一系列问题,诸如:政治经济学教材的体系应该采取“三分法”(即分为市场经济一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部分)还是“贯通法”(即不再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部分分开,而是在各章中贯通叙述);政治经济学教材应该如何反映一些最重大的中国经济问题及其深层次的矛盾;政治经济学教材应该如何应用数学;政治经济学教材应该如何体现公平、效率、民主、可持续发展等价值观;政治经济学教材应该如何看待经济学思想史;如何借鉴国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编写经验;如何改革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体系,开设中、高级政治经济学课程等等。本刊刊登的三篇文章都是此次会议上有代表性的发言,

[中图分类号]F01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2826(2009)09-0027-06

一、现有教科书框架结构的常见缺陷

高校政治经济学的教材种类很多,又有许多修订、再版,但内容和观点的差别并不大。按主体结构分大体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两部分模式,资本主义部分+社会主义部分。在目前使用的本子中,蒋学模先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第1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可以作为代表。一种是三部分模式,市场经济一般+资本主义部分+社会主义部分。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应该是代表。再一种就是章节上不划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一贯到底模式。程恩富教授主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可能是较早的版本。

1.两部分模式植根于对两种经济制度“根本区别”的绝对化理解,不能展开二者共性特征的讨论。

两部分模式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结构,总体上已经过时。因为这个结构强调的是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它整个结构的确立,是建立在两种制度完全不同,很少有共性特征这样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所以可以先独立地阐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然后再独立地阐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种制度分别展开,相互之间基本没有重叠,这就有了这么一个两部分的教科书。

上世纪50年代在斯大林主持下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采用了这个模式,我国高校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一开始就采用这个翻译过来的版本,此后各高校自己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几乎无一例外地仿效这样的编写结构。这个阶段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采用这样的篇章结构,与其所阐释的内容基本是符合的,因为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认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阶段,认为两种经济制度之间只有根本差别,而很少有共性特征。

改革开放之初,大家纷纷根据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编写新的教科书,但这个两部分模式的大框架一直没有变。著名的“南方本”与“北方本”教科书,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再版,仍然按照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分两册编写。当时,两部分模式的弊病事实上已经显露。它没有给市场经济一般以及现代市场经济,留下足够的篇幅,不可能充分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已经看到的,两种经济制度许许多多的共性特征。相反,两部分模式预设了将两种经济制度“根本区别”的内容充分展开,“填充”到两个独立篇章的结构要求。对过度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差异性的理论观点起到了强制固化作用。

两部分模式的另一个缺点是,在资本主义部分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关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包括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都已经讲完了,到社会主义部分它就没有必要再去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这些基础理论的东西了。为了避免重复,社会主义部分往往讲的就是共和国史,中国改革史,然后再讲到企业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价格理论、增长理论、发展理论、宏观调控、金融财税理论和国际经济理论等等,但其中大部分内容没有达到政治经济学要求的理论抽象层次,更没有形成政治经济学内在一致的逻辑体系。这种结构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脱节,甚至完全分离。

2.三部分模式很难避免内容的重复。

“三部分模式”的结构逻辑显然比两部分模式进了一步。因为它有了一个专门讲市场经济共性的部分,这部分内容可以充分展开。但是在我们编写教材的实践当中,感觉到这种模式的最大缺陷就是,它要求后面两部分起码要写得和第一部分在篇幅上相当,但我们没那么多内容可写,至少在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当前阶段,学界能够形成基本共识,在本科教学中讲授的内容还没有这么多。当我们把第一部分市场经济的东西充分展开之后,再写资本主义部分还写什么?私有制为主体,阶级剥削?这当然是要写的。但是《资本论》逻辑体系中大量内容适合于市场经济一般,能够单独留给资本主义的内容并不多,至少比原先理解的要少了很多。硬要再写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部分,难免出现大量重复。再写社会主义部分,同样有写什么的问题。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积累和资本流通,剩余价值的分配,这些内容贯穿社会主义经济的始终,但它们在市场经济一般的讨论中应该都已经充分展开。所以在实际编写中,这个三部分模式很可能出现大量重复。当然人们也可以把前一个模式中的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照搬过来,进而照搬前一个模式的缺陷,即社会主义部分和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脱节。

逄锦聚等人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第三版)是三部分模式的典型案例,这本教科书的篇章结构耐人寻味。在一个简短的导论之后,全书分为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三篇:第一篇包括商品和价值、货币与货币流通量、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竞争与垄断等七章。按照编写者的意图,似乎是说的市场经济一般。第二篇包括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的分配、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等六章。第三篇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微观基础、宏观经济运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等内容。编者试图将市场经济一般的内容和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区分开来的意图是明确的,但由于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与一般规律的认识不确定、不明晰,逻辑上出现了明显的混乱。在题为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的第一篇中,从货币流通直接跳跃到资本流通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甚至还有虚拟资本和资本的集中与垄断。然后在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中开始讨论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以及生产和分配等问题。似乎在市场经济一般规律中,资本可以不需要任何前提和过程从天上掉下来,它没有生产而只有流通;而资本主义经济,却没有自己的流通过程和社会资本再生产,可以直接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渡到分配。这种逻辑的断裂与错配,反映了政治经济学面对实践的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犹豫和迷茫,对学科发展不利。

关于三部分模式,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现有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有许多种采用了导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结构。这个结构在我们的分类中应当属于两部分模式,而不是三部分模式①。理由是,导论如果主要讲述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方法论,则它在任何一种编写模式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是否把它看作全书结构的一个独立部分,对于结构分类并不重要。即使在导论中包括了商品和货币章,它仍然不能替代市场经济篇。市场经济是商品货币关系普遍的、充分的发展,已经从一般的产品与服务扩展到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商品的时候,才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资本是市场经济的不可或缺的核心范畴。没有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没有市场经济,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取得的最重要的理论认识之一。商品经济一般的讨论不等于市场经济一般的讨论,应该已经成为共识。因此,那种将包括了《资本论》前三章内容的导论更名为市场经济一般的教科书,向学生传达了常识性错误,是一种理论上的倒退,而与三部分模式的结构无关。

总之,我们面临着双重的约束:一方面,从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的现实状况看,有很多问题还在讨论中,学界没有达成共识;另一方面,从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看,刚入大学的年轻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经济学。在这样一个双重约束下,我们能够做出的选择并不多。但是,我们应该在这些约束下做出最好的选择。我和我的同事们认为,两部分模式和三部分模式都是有缺陷的,因此主张用第三种模式来编写政治经济学教程。

二、“一贯到底”模式及其好处

第三种模式,我把它叫做“一贯到底”模式。它不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充分讨论现代市场经济共性的基础上对两种经济制度做必要的比较分析。篇章结构上按照《资本论》三卷的篇章,加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6册本的构想,形成从生产到流通再到分配、从市场过程到国家过程再到国际过程的一贯到底的框架。同时,在每一个篇章中,无论是讲商品,讲货币,还是讲资本,都在充分展开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同时,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特殊性进行必要的阐释,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简短的比较分析。这样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一贯到底”的模式。这种编写模式,我所看到的较早的本子是程恩富教授主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安徽版《政治经济学教程新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的篇章结构,只是在它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这个教程编排了包括导论在内的十二章内容,三十余万字的篇幅,适用于72学时到108学时的本科专业基础课教学。

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商品与货币;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第四章资本积累;第五章资本循环、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第六章平均利润与商业利润;第七章利息、股息和地租;第八章国民收入分配;第九章国家经济过程;第十章国际贸易;第十一章资本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第十二章市场经济与两种经济制度。

请注意,这不是一本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目录,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制度在内的完整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为了说明它的特点,我们以第二章“商品与货币”为例,在这一章的第二节“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矛盾”中,我们增添了一个小节——“社会主义普遍存在商品经济关系”,讨论了社会主义公有产权与作为商品经济前提条件的“排他性占有关系”的内在联系,进而说明社会主义普遍存在商品经济关系的原因。在这一章的第四节“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中安排了四个小节:1.价值规律;2.市场经济一般;3.现代市场经济的两种形式;4.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样,相关内容就都可以包含进去了。

为什么这么编,我觉得有三点好处。

第一点是有利于充分讨论市场经济的共性。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现在正在实践的社会主义,按照卢周来教授的说法,是我们在市场经济基础上推进现代化进程所选择的一条优于资本主义的道路②。我们正在探索的道路,它不应当是一条“用人头当酒杯的道路”,而是能够明显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道路。道路选择中我们有个前提,就是市场经济普遍规律不可避免,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些共性特征也不可避免。这一点需要充分讲清楚。这个编写模式的第二点好处是,在两种经济制度差异的讨论当中,可以比较灵活地安排内容、更加准确地把握要点,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受大框架的影响。因此,不再需要独立编写一个十几万字的社会主义部分了。第三点好处是可以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贯穿其中,不仅贯穿于资本主义部分,同时也贯穿于社会主义部分,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性作用在理论体系中贯彻始终。

三、“安徽版”对完善此模式的贡献

“一贯到底”模式不是我们首先采用的,最早是程恩富教授的《现代政治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采用,此后还有一些别的教材也采用过这个模式。安徽版《政治经济学教程新编》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在编写过程中,主要考虑一个问题,如何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共性的主线,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串进去;怎样调整教科书的一些具体内容,把以前版本中跟主线不相干的部分拿掉,而把与主线相关的一些逻辑空缺尽可能地填补起来,使这条逻辑主线变得更加清晰、更加精炼。安徽版对于完善“一贯到底”模式作了哪些贡献呢?贡献主要有三点:

首先,我们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围绕公有资本的范畴进行理论探索,然后把公有资本放到这个体系中来,使得《资本论》的大部分分析,在市场经济的逻辑主线上不再有断裂。为此,我们在“资本与剩余价值”一章中明确提出以下判断:“资本本质上体现为一种生产资料所有者对劳动者的管理性强制的劳动关系,以及所有者对劳动者剩余劳动无偿占有的分配关系”。“只要大多数劳动者还不能自觉自愿地为社会贡献剩余劳动,资本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存在就具有必然性。这种关系在资本私人占有的情况下表现为阶级剥削关系,而在资本的劳动者公共占有情况下则表现为劳动者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表现为劳动者社会对劳动者个人行为的强制与调节”。[1](P72)

其次,在公有资本与资本一般的新的理论认识基础上,对包含在两种经济制度中的现代市场经济共性特征作更全面、更完整的阐发。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同样作为市场经济,它们的共性特征不仅包括商品、货币与价值规律,政府与市场的相互作用等,而且至少还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社会主义存在资本关系,资本产生的原因是生产的物的要素与人的要素相分离,因此无论是公有资本还是私有资本,劳动力商品的买卖同样是必要前提,资本对劳动的管理性强制同样是基本特征;

——资本增值的根源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同样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生产方式,剩余价值同样为资本所有者无偿占有,剩余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的微观层面上同样发挥作用;

—一市场经济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本质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总是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它不可避免地对就业和消费构成压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循环和周转的规律是相同的,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实现条件也是相同的;

——市场经济同样存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趋势,剩余价值总是在有机构成不同的行业间重新分配,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和股份资本也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地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可以分为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两种形式;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遵循按要素分配的原则,在市场经济的表面上,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表现为要素的市场价格。[1](P316-317)

再次,在完整把握市场经济共性特征的基础上,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与历史地位进行了重新表述。这一重新表述不仅体现在全书各个章节中,而且在教科书的最后一章,我们用整整一章的篇幅对全书的主题思想进行了全面总结、完整概括,分析了市场经济中两种经济制度的共性与个性;指出社会主义只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种形式,一条发展路径,它的历史地位应当重新认识。

四、教学中的体会

从2001年起,我用程恩富教授的本子给安徽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一年级的学生讲授政治经济学课程。后来用我们自己编的本子③,一直按这样的结构来教课。我感觉这样的内容结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这样讲课,联系现实比较紧密,无论讲商品、货币,还是讲资本、剩余价值,都可以从学生身边的现实讲起。讲清共性以后,再讲社会主义的个性特征,学生反而容易接受。我们的学生和许多训练有素的经济学专家不同,接触这类教科书的第一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学生听到讲商品、讲货币、讲资本,不会想到你这是在讲资本主义,你讲的其实就是他身边可以看得到的东西,是活生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然后,跟他讲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品、货币和资本,大部分东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一样的,但可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区别,这样一点点地引导,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教学中的体会是,把共性讲透了,学生更容易理解个性;把市场经济的共性讲清楚了,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两种经济制度的本质区别。

教学过程中感到最困难的一点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毕竟还很不完善,相对完整的理论表述,只能是理想与现实的合成;有的地方理想与现实还有些脱节。我们自己不信的东西不能讲授给青年学生,我们自己不清楚的地方也很难让学生弄清楚。因此,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对社会主义事业要有坚定的信心,相信通过史无前例的努力,我们会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得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好。政治经济学教师,还应当对政治经济学的前沿理论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没有起码的信念,没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与时俱进地发展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韧性,我们将很难在这个讲台上立足。

[收稿日期]2009-06-12

注释:

① 例如:宋涛老师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六版,教育部推荐教材)包括:导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四个部分,但我们在分类上仍然把它纳入两部分模式的范围。

② 参见卢周来教授在“第一届全国政治经济学教材与课程改革研讨会”(安徽大学2009年4月11日)上的发言。

③ 参见荣兆梓主编:《政治经济学教程新编》,1版,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荣兆梓主编:《政治经济学教程新编》,2版,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标签:;  ;  ;  ;  ;  ;  ;  ;  ;  ;  ;  ;  

政治经济学课程编制与运用的几点体会_政治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