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中国面临的基本战略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跨世纪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再过几年,人类将实现两个世纪和两个千年的历史性大跨越。世纪之交,世界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也展现出许多新的趋势。跨世纪的中国,如同跨世纪的世界一样,面临着许多战略性的课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对这些课题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制定了跨世纪的目标和纲领。我们要实现跨世纪的纲领,就要进一步加强对跨世纪战略问题的研究,科学地分析跨世纪之际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准确地预见我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甚至某种风险,切实认真地解决关系全局的各个重大战略课题,以便使两个世纪交汇之际成为中华民族新的腾飞的伟大起点。
世纪之交,我们面临着哪些基本的战略性课题呢?
第一,经济发展问题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跨世纪中国的主题,是跨世纪中国面临的所有课题中最中心的课题。
20世纪中国的命运,深刻地昭示着发展的重要性。100年前, 中国是在日益加深地陷于半殖民地的状态下进入20世纪的。最令人刻骨铭心的标志,是1900年8月14日, 帝国主义“八国联军”侵占中国的首都北京并将其置于铁蹄蹂躏之下。蒙受这样的奇耻大辱,既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内部的原因。资料显示,1800年时,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中国所占的份额是33.3%,整个欧洲只有28.1%,美国只有0.8%。 但到1900年,中国降到了6.2%,而欧洲上升为62%,美国上升为23.6%。 如此鲜明的剪刀状趋势,不可避免地决定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被动挨打的地位。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才开始彻底改变中国的面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7年,中国经济又有了新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今天,我们正以发展中的世界强国的地位,以改革开放带来的崭新面貌,准备进入一个新的世纪。两种不同的跨世纪,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今后15年,将是中国经济走向现代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展望世界,围绕发展问题而展开的竞争异常激烈。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发达国家也在发展。每个国家都力图在进入新世纪之际就占据更为有利的制高点。中国,虽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被庞大的人口一除,便很不乐观了。据世界银行1994年《发展报告》的数字,中国人均产值在132 个国家和地区中只居105位。按平价法计算, 也只排第70 位。 中国迄今还有7000万贫困人口。每7年就增加1亿人口,由此带来的吃饭、就业、教育、资源、生态的压力巨大。要解决这些问题,并进入中等发达的现代化国家行列,舍发展别无他途。
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十四届五中全会对跨世纪中国的发展问题作出全面规划。我们的任务,是要把这样的规划工程化,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发展涉及的各种现实问题,尤其是研究如何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的转变,以保证跨世纪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二,社会进步问题
经济发展是中心课题,但不是唯一目标。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还面临着社会全面进步的任务和课题。
社会进步,是指以经济发展为基础,通过精神生产、信息交流、社会保障、政治参与、公共服务等方式来满足人民大众物质、文化、精神需要的一种社会变迁过程,也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矢量标志。其内容,包括环境、人口、经济、居民生活、劳动、社会保障、卫生保健、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领域和方面。
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邓小平同志不仅直接使用过“社会进步”的概念,而且从各方面论述过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具体内容。从1982年起,我国的国民经济计划开始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党的十四大进一步突出地提出了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近年来中央的一系列文件,都写进了“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强调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一个重要特点。今后15年,我们的任务,归结起来,实际上就是要“继续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进步,是跨世纪世界一种普遍的趋势。资本主义的畸型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的发展,GNP 并不是衡量现代化的唯一标准,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技术、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1994年3月,联合国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的召开, 清楚地表明了跨世纪之际世界发展的新的重要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社会领域也有很大进步。但总的来说,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还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不相协调,社会发展进步的速度大大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总之,社会进步是跨世纪中国面临的非常紧迫的战略性课题,需要引起我们更大的关注,并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第三,深化改革问题
跨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很多条件和因素,其中最具基础性的,是能否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过去17年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实现未来15年的奋斗目标,仍在于深化改革。改革的决定性作用,既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更在于为下个世纪我国的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跨世纪的改革目标是:九五期间,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10年,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此,要围绕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主要任务有五项: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积极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3.转变政府职能,形成以间接方式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对外经济体制;5.加强经济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与新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
九五计划的5年,是改革攻坚的5年。80年代的改革,具有单项渐进式的特点。到90年代初,外围基本扫清,只剩下最后几个硬核。现在的改革,已进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阶段。关键,是要解决国有企业问题。如果在2000年前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从根本上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一改部分国有企业长期亏损的局面,那么,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将能顺利实现。如果这项改革不能成功,或出现偏向,就会对我们的发展战略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研究如何兼顾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实现跨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如何搞好行政管理体制和党政机构改革,加快职能转变,完善公务员制度?如何加强反腐败的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严格的廉政保障机制?如何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等等,都是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第四,社会稳定问题
发展、改革、稳定,是跨世纪中国的三大基本课题,是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中的三枚关键的棋子,也是统揽全局的基本矛盾关系。三个方面,构成一个三角形支架,缺少任何一面,都会失去整体的平衡。无论发展、改革,都离不开稳定。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也是发展和改革的保障。没有稳定,一切无从谈起。
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一全党思想,有党的基本路线和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指导,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有经过改革开放形成的大好局面为基础,跨世纪中国的稳定是有保障的,我们对此充满信心。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充分注意潜在的、可能导致不稳定的因素,认真研究预案,切实做好工作,防患于未然,坚决维护和保证跨世纪中国的稳定。
稳定,归根结底有赖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稳定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一点说,要解决1000余万富余职工的出路问题,要消化农村上亿富余劳动力并规范好其合理流动问题,要进一步增加人们的收入特别是消除7000万人口的贫困问题,这都需要依靠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如果经济过热,使通货膨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影响人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或者经济大起大落,造成许多新的矛盾现象,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科学把握经济发展的度,保障国民经济既能快速又能健康地发展,对实现社会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改革,是巨大的系统工程。改革不可避免地需要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因此,要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对改革实行正确的战略策略的指导,遵循改革的客观规律,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推动改革向前发展。国际国内的许多教训已经证明,不改革不行,乱“改革”也不行。要保障改革的成功,防止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不稳定现象,掌握和运用高超的领导艺术是十分重要的。
保障稳定,尤其要注意国内外的政治因素,高度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西化、分化的阴谋。冷战结束后,西方许多人并没有放弃冷战的思维,总是千方百计地要遏制中国,企图在中国制造混乱,甚至明目张胆地要分裂中国。为此,他们不断地向中国施加压力,向中国进行渗透、策反,或大肆宣扬西方的价值观。这种手法在不少国家已经得手。对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切不可麻痹轻敌。
第五,资源、环境问题
跨世纪中国的发展,需要现实资源条件的支撑,但我国人均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09位,全国有30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地缺水。人均耕地面积已降至1.2亩,而且仍在继续下降。人均矿产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石油等已成净进口国。另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又严重浪费资源。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为日本的6倍、美国的3倍、韩国的4.5倍。钢材、木材、水泥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的5—8倍、4—10倍和10—30倍。根据测算,九五期间我们要保持8%的增长率, 按目前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计算,能源供需差率在20%左右。到下世纪前10年,能源供需矛盾更大。
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愈益严重。大气污染导致的酸雨区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9%。废水排放量的70%未经处理就直接进入江河湖海,大江大河水质恶化,有的严重污染,不能饮用。城市垃圾和固体废弃物多数未经处理,污染加剧。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土地沙漠化日趋发展。乡镇企业的污染物,使环境污染从城市向农村急剧扩展。
人与自然构成一对基本的矛盾。人类无休止地向自然开战,从自然索取各种资源和生存条件,如果不注意保护自然的话,必将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展望20世纪,人类赖以生存的许多资源将一个个告罄。对于中国来说,人与自然的矛盾尤为突出。要实现跨世纪的发展目标,不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不可能的。当今世界,人类正在从大自然的惩罚中清醒过来。国际社会已经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我国在1994年制定《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提出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可持续发展战略又第一次写进了党的正式文件。面对已经怵目惊心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必须高度警觉并立即行动起来,正确处理好人类与自然、人口与发展、当前与未来的关系,不仅使当代中国人能尽快富裕起来,还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一块草地、一盆净水、一批资源,使他们能持续发展,而不能如江泽民总书记所批评:“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最关键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提高经济效益,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转变经济方式,涉及到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第六,国际环境问题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把中华民族推向了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也越来越深入地将中国融合于其中。所以跨世纪的中国,不仅要解决国内的各种问题,也要解决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扩大对外部世界的开放,争取更好的外部环境,巩固和加强在国际上的地位。
世纪之交的国际环境,对我们存在着有利的一面。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机遇和条件,抓好国内的经济建设,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要研究和实施国际经济通行规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入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以便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参与国际循环和国际竞争。当然,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国际金融风潮也提醒我们,经济全球化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曾指出:“建造一个单一的完全开放的和受到管制最少的金融体系,就好比是建造一个没有密封舱的超级油轮。如果设置了足够的分隔舱或保险舱,一个大系统即使部分出现损毁也能幸存下来,如果没有它们,船壳上的一个窟窿便能将整艘油轮葬身海底。”这里的风险,还没有包括发达国家向我们转移污染工业、废旧设备甚至垃圾这种“己所不欲而施于人”的不道德行为。所以,我们在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必须对其风险有足够的估计和防范。
世纪之交的国际环境对我们也有不利的一面。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政策,不愿意看到中国强大起来,总是想方设法制造事端,对中国进行遏制和牵制。这一基本政策在一个时期不会有根本改变。特别是美国,白宫和国会基本上被一批反华政客们所把持,今后我们必然还会遇到美国挑起的人权战、贸易战。美国必定会继续在中国复关道路上设置障碍,必定会继续利用台湾、西藏等问题做文章,鼓动中国分裂。西方其他一些国家既会同中国做生意,也会不时地附和美国,对中国施加一些压力。对中国与美国及西方国家关系的这种前景,我们应该有清醒的估计,并采取应有的对策。
对周边国家,我们需要继续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同时也要解决一些复杂的难题,如中日关系、南沙群岛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