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强
(甘肃省庆阳市中医医院 甘肃庆阳 7450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0月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吸氧、利尿、控制血压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纳洛酮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死亡率0,对照组总有效率55%,死亡率10%,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入院时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为(23.14±2.75)分,出院前,观察组评分(38.47±3.16)分,对照组评分(30.28±1.75)分,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了解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特点,在治疗中加入纳洛酮,可以减少急性脑血管病的病死率。
【关键词】急性 脑血管病 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6-0256-02
急性脑血管病是常见疾病,根据发病性质大致分2种,一类是缺血性,如脑血栓、脑栓塞、脑梗死等,一类是出血性,即脑溢血等,无论哪种,病情都发展迅速,致残率、病死率高。为减少疾病引起不良后果,对疾病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到其发病时突出的临床表现,找到更适合的治疗方法是必要的。笔者对10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0月间,急性脑血管病100例,入选者既往无家族史,无舞蹈症,有详细的头颅CT或MRI检查报告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3-73岁,平均63.4岁。有8例合并高血压,13例糖尿病史,6例高血脂。既往有慢性心脑血管疾病者33例,其余为初次发现。本次发作41例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对照组4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41-70岁,平均58.4岁。有5例合并高血压,10例糖尿病史,3例高血脂。既往有慢性心脑血管疾病者21例,其余为初次发现。本次发作26例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4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临床特点:患者突然头疼、眩晕,呕吐或干呕,自觉脑部麻木不通,手指等肢端麻木,走路不稳,突然仆地,抽搐,神智不清或头脑清晰不能表达。查体血压高,心率不稳定,呼吸急促。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用吸氧、控制血压、应用利尿剂、抗凝药和血管扩张剂,高血糖配合血糖控制。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纳洛酮,1.5 mg+生理盐水100 ml,1次/d,静脉滴注[1]。
1.3疗效标准 显效:神志清楚,生活基本自理,无舞蹈症状、语言謇涩症状,神经功能无明显缺损;有效:神志清醒,生活部分需照护,有轻微舞蹈症状或语言謇涩症状,神经功能有缺损;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死亡。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入院初、出院前分别评估,分值0-50分,得分越高说明神经功能越完善,受损越小[2]。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和卡方13.0处理结果,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差异用t表示,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差异用χ2表示,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死亡率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一。
表1 疗效比较表 [n,n%]
2.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两组入院时评分均(23.14±2.75)分;出院前,观察组评分(38.47±3.16)分,对照组评分(30.28±1.75)分,两组均有提高,与本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观察组提高更多,t=1.035,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入院时无明显差异,在出院前,观察组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处理方式更适合临床。分析原因如下:
诊断时先了解病情包括既往病史,对头颅CT或MRI检查报告单详细推理再做出诊断,再确定合理的治疗方针。有些患者既往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比较明确,处理时比较容易。有些患者合并症隐匿,要根据临床经验针对临床表现的细微之处详细体察推理,必要时进行专项辅助诊断,再确定病情。如原有高血压史突然头痛,但意识无异常,发病6h左右出现身体行为能力不协调,要警惕脑出血;如果偏瘫等发病速度慢,意识无明显异常,要警惕脑血栓。判断病情除从临床表现、辅助诊断等入手,还要多考虑血压、血糖情况,这些症状累积达到一定程度,是高血压性脑梗死的主要诱因。
治疗时,因为是急性期,无论属缺血或出血性发病,只要血压过高,先静滴甘露醇控制脑水肿,最大可能降低死亡率,同时跟据切变率调整滴速[3]。一般治疗4h出现水肿的脑组织恢复正常,红细胞聚集性减弱。另外,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要注意泌尿系及呼吸系统感染,适当使用脱水剂或激素,但激素对血糖有影响,同时要控制血糖,保护肾功能。
本次研究在比较疗效时,应用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即意识状态评分,可根据患者意识的动态变化判断引发障碍的原因、位置、范围,再根据小同情况采取处理措施。观察组在治疗室加用了纳洛酮,本品是阿片类受体拮抗药,原用途是麻醉后促苏醒药,也用于乙醇中毒解救[4],在本病应用取其保护脑细胞膜、抑制自由基、消除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用后患者脑血管痉挛明显缓解,脑水肿出现明显逆转,脑血供改善,颅内压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提高。综上,了解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特点,在治疗中加入纳洛酮,可以减少急性脑血管病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唐毅辉.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6):152-153.
[2]何佳.急性脑血管病200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8(4):25-26.
[3]刘勇,陈小倩.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多脏器损伤100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8(5):53-54.
[4]文永晟.急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7):104-105.
论文作者:陈永强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第3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2
标签:两组论文; 脑血管病论文; 统计学论文; 差异论文; 评分论文; 对照组论文; 神经功能论文; 《医药前沿》2013年第3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