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建构社会共识的功能分析
王少南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摘要: 中国社会正在逐步多元冲突常态化的阶段,社会原有的共识体系面临着分化和冲击,对社会的整合作用下降,社会亟需建构新的共识体系。在社会共识建构的众多实践形式中,媒介因其强大的信息传播与意义建构的能力,成为社会共识的重要建构方式之一,在诸多层面为社会共识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媒介建构;社会共识;媒介协商;媒介认同
社会共识,作为一种社会共同意识,是社会冲突整合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共识的形成过程,高度依赖庞杂的社会传播系统。在社会共识形成的诸多社会实践方式中,媒体作为社会图景再现的主要渠道,利用其强大的议程设置功能和促进社会协商沟通的能力,成为反映和建构社会现实、维持社会认同、制造社会共识的最主要社会要件。一般来说,媒介在社会共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媒介对多元意见的呈现为共识的形成提供基本前提
社会共识形成的前提是社会冲突处于可控范围内,因为一旦失去可以调和的共同基础,社会冲突将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整个社会将处于不可整合的危险状态。在社会共识形成过程中,社会动员更多的是指动员主体基于自身的目标与价值实现的现实期待,而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对其他群体进行宣传的过程①。
媒体正视社会冲突,所提供的信息除了正面信息以外,还应该理性对待关于社会冲突的负面信息。这些与社会冲突相关联的信息,经过媒介组织的建构,呈现出社会意见的统一与撕裂等不同的共识程度,通过全面而真实客观的呈现社会冲突的不同主体,建立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发挥社会情绪安全阀的调节作用。只有这种发泄和表达不同意见的渠道是畅通的,社会成员通过意见的表达,释放在社会关系中所积压的紧张情绪以及被封闭的负面情绪,减缓冲突双方的对立情绪,发挥社会情绪“安全阀”的调节作用,防止负面意见和倾向被堵塞的危险产生,社会冲突就可控,所以传播媒介的这种安全阀作用对社会关系起到维护作用,通过引导疏通公众意见为避免冲突升级以及共识的形成提供重要的前提。
二、媒介的信息功能为共识的形成提供信息基础
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看,达成社会共识的基础是充分的信息获取。很显然,有着不同经验和兴趣的人,如果要与他人进行有效地沟通,他们之间就必须有共同的知识体系,才能在一些社会问题上达成共同的理解,从而成为社会的一员。卢梭就指出,如果没有充分的讨论,公意就无法产生。社会个体通过社会实践获取一定的社会信息,清晰认知到当前社会发展的状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在了解自身的利益所在的同时,也对利益异质体的基本情况、利益所在及其底线也有清晰的认知,并外部世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从而避免因信息不畅而造成认知局限进而产生分歧和冲突。
巴锅,跌鼓,都是土话,前者指饭粘在锅上烧糊了,后者是狼狈、难堪的意思。二十万能打倒英雄汉呢,银行作为国字号的大老板不依不饶,硬是逼着李湾村卖了砖瓦厂还债;幸好借镇属五金工艺厂的,有镇里出面,算是捐赠助学了。要不然,李打油真的要跳粪池。
互动混合式教学借助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将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热议的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面对面教学的优势相结合,弥补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3]。现代职教课程可概括为“线上、线下、职场化”。基本做法是将在线教学与面对面课堂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教师提前录制教学微视频等课程资源上传到教学平台,学生课前登录教学平台观看课件、视频,在线测试、讨论或作业。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完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开展分组讨论、项目实战、任务学习、展示交流、作业及评价等活动,教师主要负责解疑答惑、组织活动。
沃思在《共识与大众传播》中将共识定义为社会达成同意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当社会足够宽容和冷静,并且在某种程度代议和协调的时候,共识才能出现,并且在共识的作用下,即便是存在利益差别,存在竞争和冲突,社会依然可以正常运转。所以说,共识的重点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在于有分歧的各方对利益异质体有着清晰的认知,且明白非合作无以达成一致之后,基于对话与合作基础之上对自己原有偏好的改变,并最终往偏好趋同的方向发展。
卡斯特认为,认同是意义的来源,建构认同就是建构意义的过程。一般来说,微观层面的认同是个体对自我社会身份的理性认知,而宏观层面的社会认同则是特定社会情感和信仰在社会成员中的共享,从而实现社会共同体的团结与凝聚。对社会基本价值观的维护,推动社会成员对共识的认同,继而维持和稳定社会共识,在松散的多元社会离心趋势明显的情形下强化社会的向心趋势。
三、媒介的沟通协商功能为共识的形成提供保障
在传统社会中,原始状态下的自给自足性使得社会共同体的同质性和共同性很强烈,社会成员间的情感基础相对牢固。但是到了现代社会,随着多元社会特征日益显著,原先的同质性和共同性逐渐减弱,进而被异质性逐渐所取代。意见异质社会中,在面对公共议题的时候,需要社会成员理性思考并做出适当的妥协、让步,追求社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才能促成共识的达成。而这个妥协与让步的过程,需要媒体积极地沟通协调,通过梳理不同群体的观点,引导公众理性思考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如卢梭所指出的那样,公共利益并不是每个成员私人利益的总和,有时甚至与成员的私人利益相对立。媒介的社会沟通功能让社会各组成系统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让双方理性沟通,是达成共识的重要前提。
共识并不是在价值上达成共识,重点在于传播过程,共识的维持不仅靠共同的文化基础这一社会不同体相互依赖的纽带,一整套体现社会生活的固有传统制度以及这套制度背后所包含和使用的规范与准则,还要靠不断发出的大众信息,这种信息传播的意义和效果使生活统一并持续不断地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
(4) 试验结束后,不同土体的稳定梯度比Gr值不一致,稳定梯度比Gr值大小为:粉质黏性土>砂质黏性土>砾质黏性土。
传播媒介发挥协调多方利益体的公共角色作用,通过引导公众进行冷静的公共讨论,让社会成员认识到在差异中进行合作是基本的社会共识,只有相互合作之目的的共识,才能承认、保护、包容差异,传播媒介这种建构性的、建设性的解读框架,既承担统领和整合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又维护个体意识的生机与创造力,保证社会多元意识相互碰撞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又不至于导致全社会的失范无序;既对满足社会不同阶层对自身利益表达的诉求,同时能够正确地对待这些不同的声音,对差异化元素予以包容和耐心,媒体成为社会成员沟通的平台,在漫长而复杂的争论和说服中潜在地对社会意见进行引导,促使多元意见相互妥协商谈中促成社会共识形成。
四、媒介建构社会认同从而维持共识的延续
从媒体建构角度来看,媒体选择特定事实信息进行传播,这些事实对于社会成员而言是信息通过媒体传播进行流动,增加个体对社会的认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社会议题是媒体经过选择、加工、突出等方式,以特定的框架建构出来的。媒体有选择性的提供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设置社会讨论议程,展现主要分歧,发挥媒体固有的信息功能。通过媒体提供的信息,社会成员了解当前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公共利益所在,不断修正自身利益的偏好,从而防止情况误判,防止矛盾激化、升级,消除不必要的冲突。
从共同体角度来看,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的感性共性就可以让成员之间产生深厚的认同,这种强烈的认同本身就提供了社会治理的合法性,而如果社会治理需要借助共识来维护社会一体化,那么说明共同体中出现了认同危机的问题。媒介通过符号系统所建构的诸多意义和价值,与社会个体的认知图式相互结合,在个体在认识、信任、归属、评价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社会成员接受社会共同的价值、行动取向,无形中推动认同感的形成。这种认同感经过强化形成真正意义的社会认同,社会凝聚力、整合力悄然形成,认同危机解除,社会共识作为社会规范的指导意义和对社会的凝聚力才真正意义上形成,因为只有经过社会认同形成的精神共同体才是人类最高形式的共同体。
注释:
① 蔡志强.社会动员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07.
“奉橘帖”所说“奉橘三百枚”,是送给亲友的。虽然“奉橘”二字已损,但可依稀辨识,主人的情谊犹存,千年不破。
参考文献:
[1]邢宏文.受众的社会分化与社会认同的重构[D].上海大学,2011:25.
[2]张康之,张乾友.共同体的进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7.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科规划课题“媒介素养教育对青少年网络法律素养的提升机制研究”(2018GB089);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铁电视对城市形象的塑造研究”(编号:19G119)。
作者简介: 王少南(1980-),女,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副教授。
标签:媒介建构论文; 社会共识论文; 媒介协商论文; 媒介认同论文;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