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学校内涵、本质及发展方向的思考(一)_未来学校论文

对未来学校内涵、本质及发展方向的思考(一)_未来学校论文

未来学校内涵、本质及其发展导向思考(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向论文,内涵论文,本质论文,未来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来,全国范围内关于未来学校的探索渐旺,并有跨越发展的趋势。那么,未来学校的内涵和本质是什么,依据什么进行定位,要素有哪些,系统结构如何,其实现的路径方式如何,在实践探索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怎样引导和支持?这些都需要系统研究、深入讨论、扎实论证、专业审视,避免盲目扩张、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给多重的教育之殇再加疮口。

       目前,虽然一些地方和学校开始实践创建未来学校,相应地在工作层面也有一些经验性的探究,但关于未来学校的深层研究还刚刚起步,对未来学校还没有比较一致和清晰的界定,学理、机制、结构、系统的研究更少。这里主要就其逻辑起点、内涵、本质、方向、目标、思维、方法等方面阐述一些初步的思考,以期引起更多同仁的关注和讨论。

       一、思维建模:以更开阔的视野考察未来学校发展的动因及其走势

       未来学校是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是时代发展和科技迅速更新的必然,也是教育自身寻求出路的必然。未来学校将伴随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回应民众的呼吁、满足社会各利益主体诉求。

       (一)应对民众诉求

       从全球范围看,自20世纪中叶以来,民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变革迟缓的矛盾不断加深,新的教育服务诉求日益增强,成为推动学校变革的根本动因。一者,各国经济和综合实力竞争的日益加剧,直接传导到人才和教育竞争,并且重心不断下移,中小学被逐渐推到风口浪尖。二者,科技迅猛发展,知识传播加速社会化,学校知识传播的功能和路径依赖渐渐被解构,驱动学校转型。三者,民众对教育质量和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学校须应对变革。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科技快速更新,学校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连接增多和加深,产业、职业和社会形态变革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财富流转直接影响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小学教育持续占据关注和议论的中心长达半个多世纪。特别是财富阶层、科技先驱、知识精英,更是担忧、呼吁和奋争,甚至直接建学校做实验。如20世纪后半期以美国为代表持续30年的“去学校化”运动,比尔·盖茨等财富、科技、知识精英逐渐成为主导力量,许多孩子退学在家学习,客厅变课堂,经典做课程,专家为教师,后来以学校小型化和未来学校建设达成妥协。

       (二)接续四个变革

       纵观全球,在20世纪中叶以来教育备受关注的这80年间,正是社会经济转型的过渡期,各种改革思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校变革逐渐被拖入深水区。这期间在学校层面,发生了多次变革,虽然有循环和螺旋的成分,但还是能寻到其发展脉络。我按照学校形态、主题元素和影响范围,把这段时期的学校变革大致划分为四次:①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学校改造运动,突出生活教育导向,强调实践和经验;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学校科学运动,突出学术知识导向,强调学科和效率;③20世纪八九十年代“去学校化”运动,突出能力导向,强调应用和职业;④21世纪前十年学校重构运动,突出创新导向,强调个性和改变。如英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主动实施了以“个性化”为主题的法案,议会通过增加预算支持学校改进计划。2010年之后,未来学校运动逐渐被聚焦。我认为未来学校运动将是接下来20年中小学校的主要议题。

       (三)深化综合改革

       在全球近半个多世纪的教育改革探索中,其要素、内容、范围、机制是不断拓展的,基本上形成了“学科教学—课程编制—课程整合—技术融合—学习革命—文化建设—组织变革”等要素渐次叠加的路线图。这其中,课程改革和学习方式变革占据主导,并贯穿始终。这个发展路径基本体现了改革由单项到多项、由局部到整体、由分散到系统的规律,变革越来越综合成为导向。

       未来学校将是这个教育进化链条的重要节点,到本世纪最初十年,全球未来型学校快速发展,已遍布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新建学校都做了较大改变。我国业界在2001年课改后开始对国际动态跟踪关注,本世纪前十年全国范围内进行的现代学校制度和文化建设渗透了一些未来元素。后有新学校的实践探索,到2010年开始出现学校实践层面的系统变革,以至有专家引进“未来学校”概念,进一步促发形成当下的热烈场景。当然这也是课改不断深化、学习科学研究进展和社会呼吁的结果。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世纪之交出现了“新私塾”浪潮,也呼应了这个国际背景和脉络。

       前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了一份新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该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Irina Bokova)在“序言”中指出:“世界在变化,教育也必须变化。社会无处不在经历着深刻变革,这种形势呼吁新的教育形式,培养当今及今后社会和经济所需要的能力。……再没有比教育更加强大的变革力量。……我们必须高瞻远瞩,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重新审视教育。”在此背景下,未来学校可以作为中小学教育系统变革的抓手,各项改革政策措施的实验载体和创新落点,鼓励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但也要反对不顾需求、不顾基础、不顾条件、无视规律的盲目跟风。

       二、厘清概念:从供给侧视角提取未来学校的关键要素及其图式

       在前面脉络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和探究就会发现:未来学校虽然是学校渐进变革链条的一个节点,但应该是一个新阶段、新层次和新的样态;科技的迅速发展不只加速了未来学校变革的节奏和步伐,更是为学校的结构、流程及功能再造提供了可能。未来学校是不断变革的叠加,也可能促发基因突变。

       (一)从供给侧提取要素

       这里具体考察三个层面:

       ①未来学校需要回应的核心诉求是什么?长期以来,人们不断地追问:当科技发展解决了知识技能的社会化传播后,知识不需要再机械地、线性地从课堂到儿童,从教师到学生,从课本到大脑,那么学校、教师、课堂、课程该如何定位,学校还有没有必要存在,教育教学的专业功能和属性表现在哪,学校能否解决其他途径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问题?社会对未来学校的核心诉求是不要再刻板地传输知识,要教会学生学习、合作、思考、创造、适应,要教生活、职场、成长背后的隐性知识,以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世界。在以陈述性知识学习为要旨的传统学校,这些显然是欠缺的,甚至是没有的,必须要改进。

       ②未来学校应该解决哪些问题?按此逻辑进一步延伸,未来学校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的人才,实现教与学的多元化、个性化、社会化。

       ③未来学校应该从哪些供给维度进行转向?未来学校建设要回应教育及社会各界的诉求,破解学校教育改革滞后于技术、时代快速变化的矛盾,必须要提供未来人才所需要的学习空间、资源、机会和方式。

       所以,未来学校建设不同于以往的各项改革,它是带有根本性的、系统性的、结构性的变革,是典型的“供给侧”改革。这次也不同于前段的慕课、翻转课堂,它将突破局部的、分散的、纯技术的或纯流程的改革。

       (二)从偏差中遴选落点

       目前的实践探索是否奔向了主题?有哪些偏差和问题?

       ①从现象分析。实践中不少地方做了深入探索,有的开始发生“化学反应”。但也出现了明显偏差,普遍性问题是浅表、错位、割裂,甚至南辕北辙。主要表现为:重工具轻内涵、重线性轻系统、重技术轻方法、重翻样轻本质、重形式轻育人。

       ②从机理分析。产生上述问题,主要还是受前概念的支配,把学习异化为简单知识的记忆,只对着强化“灌输”和“传输”下工夫,把传输主体由老师变成了机器,或者传输方式由“炒鸡蛋”变为“煎鸡蛋”。

       ③看效能期待。未来学校探索的迅速升温,反映了教育界迅速改变现状的诉求,承载了更多的梦想,当然也有企业抢占市场及社会浮躁心态。因为这个概念对政府来说既有内涵,又有外显,对于学校说着动听,看着好看,好像很容易找到落点。特别是有的地区求变求新心切搞大跃进式发展,有的学校花了很多保运转的钱买了先进设备,有的盲目上马购置了淘汰落后的技术。

       ④深究落点。未来学校要完成培养未来人才的使命,从原有教学重在知识搬家的思维中突破出来,落点重在考虑清楚教什么,需要什么资源,怎样支持新的学习任务和方式,课程、技术、设备、空间怎样融合。而不重在硬件至上,盲目地更新设备、引进技术和堆积资源。那样是没有未来的。

       (三)面向未来建构概念

       一是跳出经验层面。未来学校应该如何界定?其要素、结构、内涵、外延、机理是什么?对于新事物的发展,没有比概念建构更重要的了。可惜的是,这次未来学校创生、创建很少有学人从学理层面进行探究,基本没有人对其核心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界定。实践层也多想当然地认为未来学校就是现有学校加技术优化,认为是凭经验就能理解、搞定的事情,不需要繁复的定义。从一般意义上,可以把未来学校理解为一个过程、一个理念、一个概念,但我更理解为这是带有根本性、颠覆性、超越性的变革。我们有必要进行学理的深究,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

       二是选择界定方法。应该说,未来学校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可以做动态的、多维度、多层面的理解。可以是哲学层面、理论层面、方法层面、技术层面,也可分为文化、制度、器物等维度。在这里,我采用罗杰斯的“反思平衡”方法来分析未来学校应有的理路、样态和图式。其要点是,既不走纯技术主义道路,也不走纯学理探究模式,更要突破经验层面的自以为是。

       三是构建概念系统。我认为,所谓未来学校,概括地说就是以未来需求为导向,承担未来教育功能,培养适应未来人才的学校。未来学校的概念系统包括12个要素、10个子系统、8维图式、叠加结构、联结机理、系统优势等六个部分。

       ①12个关键要素包括:价值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机制、技术装备、空间设计、建筑功能、组织结构、制度体系、机制流程、文化心理。突出特点是全时空、全要素、全课程。

       ②10个子系统包括:价值系统、目标系统、课程系统、教学系统、资源系统、技术系统、空间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文化系统。突出特点是全系统、全链条、全体系。

       ③8维图式:以未来导向为定位依据;以培养适应未来人才为目标;以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业成功的机会为主线;以专业技术资源为引擎;以理念、目标、课程、教学、技术、装备、空间、流程全系统建构为主体;以课程、技术、装备、空间系统结构化叠加与融合为特征;以支持每个学生开展多元化深度学习为标志;实现传统学校缺位、没有完成或完成不好的、未来教育所需的功能。

       ④叠加结构:叠加、复合、协同,未来学校的各个要素经过多频次叠加、复合,以协同共振生态呈现,形成新的形态。

       ⑤联结机理:先连接,再融通,再叠加,重在多维联结,形成“有氧”学习场景。

       ⑥系统优势:统而治之的思维,系统变革的理路、系统致胜的优势。当这些叠加要素越来越全、融合越来越深、系统越来越强的时候,未来教育和未来学校的样貌就逐渐廓清了。

       三、目标统领:从更本质的层面把握未来学校的内涵及其本质

       培养目标是学校建设的统领、命门和过滤器。如何根据核心概念和价值理念,创建适需适切的目标及其系统,是未来学校创建能力的核心部分。学校的核心功能是育人,培养什么人才是未来学校建设的核心命题。之所以建设未来学校,主要是因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变了,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变化越来越快,所以强调未来目标导向。

       (一)目标分类

       未来学校目标系统,一般可划分为四级、六类。一级目标包括学校办学目标和总体育人目标,二级目标包括各领域目标和各课程目标,三级包括各组织机构目标,四级是各岗位目标。①学校办学目标,是根据国家政策和学校的价值理念、社会环境、资源优势、未来走势描绘的办学愿景。②总体育人目标,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学校培养未来人才定位、任务和维度,以及办学特色,提炼、概括、描述本校的育人标准、规格、数量、质量和特质。③各领域目标,是指学校各工作板块的目标,一般包括课程工作目标、教学工作目标、德育工作目标、管理工作目标、教师发展目标、特色品牌建设目标等,可根据学校结构模式、工作体系进行加减、组合和调整。④各课程目标,指各个课程模块的目标,有的以学科形式呈现,有的以项目呈现,有的以活动呈现,有的以任务呈现,有的以大小主题形式呈现。在课程模块中,又可细分为每册、每单元、每课题,都应该有清晰、适切的目标,形成课程目标系统群。⑤各组织机构目标,是各工作单元、团队、机构、项目组、自组织等,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和总体育人目标,及相关工作领域、课程模块的目标,建立各自组织的工作目标。⑥各岗位目标,指每个工作岗位根据上位及相关目标、本岗位任务要求,制定岗位具体工作目标。在未来学校的创建阶段,重点是把办学目标和总体育人目标提炼出来,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二)目标维度

       未来学校既是对传统学校的超越,又是基于未来需求的重新建构。目标的依据和来源包括四个层面:①社会发展的需要,包括未来哪些领域、哪些行业,哪些产业需要人才,一般有预测系统提供数据;②职业和生活的需求,包括人才的标准、规格、规模、结构等;③纯理论、学术研究的需求,包括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科学发展进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④相关利益主体的诉求,包括国家、地方政府、社区、家庭、学生、学校、教师及政治团体等。

       落实到目标表述上,要把上述四个维度加以整合,进行要素提取,呈现为整体性表达。实际上,以上四个层面的需求往往是一致或相对接的,要按照相关维度进行归纳和提炼。未来学校目标具有动态性,要依据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标准,并预测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变化,建立动态结构模型。

       (三)目标要素

       近年来一些国家和组织都提出了21世纪技能和关键素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三个维度、九个核心素养体系,欧盟(EU)构建了八大核心素养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了七个维度的核心素养,美国学者提出了21世纪核心技能及七个关键能力。我国在新近发布的中小学核心素养中,提出了六个核心素养、18条内容。中外虽有差异,但共通之处包括实践、创新、数字、思维和协作。落实到未来学校建设上,就要考虑如何创造社会性、情境性、创新性、高阶思维、沟通合作、学习力、理解力、领导力发展的教与学条件和环境。各学校要根据这些要素,确立本校的具体目标。

       (四)目标协调

       这里的目标协调,主要指目标统领和目标过滤。未来学校具有超越、颠覆、原创的使命,如何能在动态和创新中把握“常量”,靠的就是目标的统领和监控作用。一方面强调统领,在未来学校创建过程中,要根据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相应的空间、课程、技术、设备、手段、组织、结构、制度、流程等,要对位、对接、对准,适需适切。另一方面强调过滤,传统的学校是按过去标准加工的,不适应培养目标的变化,看哪些传承、哪些滤掉、哪些填补,不能跑偏、游离、分裂。比如实践中,有的地方重在建设高标准的校舍,配置先进的设备,引进最新的技术等。但高大上的硬件就一定满足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吗?硬件怎么用才能支持未来人才培养?没有高大上条件的地区就与未来学校无缘了?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建未来学校、硬件如何发挥作用。如果只是通过先进的技术设备,继续强化简单知识信息的传输,就是本末倒置了。

       四、课程统合:向21世纪素养转向,配制最有价值和持久发酵的营养

       教什么仍然是未来学校建设的中心议题。课程改革通过理念更新、发布新课标、三级课程划分、课程整合等,改变了一些意识和观念,走过了“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轨迹,但远没有跳出原有的知识陷阱、传输理念和应试思维。未来学校建设的重心是构建适应未来的课程体系。

       (一)为未来而教

       ①面向未来。现在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分别在30年、20年、15年后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到那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组织、职业、家庭需要哪些能力和素养?可以肯定,现在学校的课程非常陈旧,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按此模式发展下去,到20~30年后,这些孩子很可能根本无法应对那时的社会问题。未来学校要具有前瞻性,配制玩转未来的营养餐。

       ②建立模型。应该根据办学目标、育人目标、社会和职业需求,来预测并提炼课程目标、内容、要素、结构,按照人文、科学、学术、生涯等维度进行整合,建立动态、开放的未来课程模型,保障课程的丰富性、适切性、选择性和发展性。把21世纪技能和核心素养转化为课程目标,构建课程框架结构,让人才素质标准在课程中找到载体。许多国家都构建了未来导向的课程模型,如美国的职业能力素质框架,我们需要研究和借鉴。

       ③落点精准。目前在技术支持下,知识地图也已形成“大脑学习掌握—电脑输入辅助—互联网输出传播—移动互联网个性资源—人机联结生成—人人软件联结”的通路。目前知识技能已经实现社会化传输,知识学习已经不必依赖学校。因此,未来学校应该注重那些只可意会的知识、无法与拥有者分离的知识、无中生有的知识、与人格相连的知识,重视方法性知识,教电脑无法替代的技能。这也是未来学校发展的理由。

       (二)为价值而教

       未来学校作为教育专业机构,应该给学生选择最有价值的课程。我认为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以下四个层面的知识最有价值:①教完好的知识。这是未来学校课程的“常量”。知识仍然是学校教学的核心,但这个知识是生长性知识、完整的知识、全局性知识、带有情境的知识。完好的知识包括事实、概念、方法和价值。传统的学校只注重了简单信息的记忆,学生接收了一些惰性知识,不但不会应用、迁移、创造,甚至还发生混乱、短路和“死机”。教完好的知识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学生素质、能力、素养形成的基础,应该是未来学校课程的主体。②教思想、教思维、教方法、教逻辑等软性知识。这是无法与拥有者分离的知识。当大部分知识技能都由电脑代替,这些软性知识能帮助学生找到工具知识、创生知识。③教情意、教协作、教沟通。这些“湿件”电脑无法代替,而且能让教育有生命,让人生有色彩。④教规划、教统筹、教担当、教创造。这是以专业学术为依托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是心智之学。

       (三)为智慧而教

       一是充分融合空间、技术和课程,提供多种学习机会,适应多样才能和学习风格,尽可能地挖掘学生潜能。二是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并重,扩大教学的空间,要重视休闲、交往、情境空间的设计,建设全课程环境。三是设置整合性课程,引导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综合运用智慧、智力和创造力。四是开发基于技术、装备的益智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健脑增智。五是运用联结原理,借助技术手段,构建学校“知识管理—知识分布—知识联结—知识传播—知识加工”链条,培养学生知识加工和创新能力。在未来学校建设中应该重点解决的,或者说未来学校的核心使命是教学生最有价值的知识,而不能停留在外在形式上。在未来学校建设实践中,目前大都重视购置设备、引进技术、加强互动和反馈,但课程落点没改,仍然以知识为中心,做的是变换传输载体,增加传输渠道,优化传输频率,强化传输质量,提高传输效果。这不符合未来学校的课程理念与方向。

标签:;  ;  ;  ;  ;  ;  ;  

对未来学校内涵、本质及发展方向的思考(一)_未来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