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产业工匠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论文

民族文化产业工匠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论文

民族文化产业工匠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

蒋友财 邹雪(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丰富多彩的特色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性资源。就黔东南而言,独特的银饰、刺绣、蜡染等技艺,文化厚重、工艺精湛,市场认可度高,但相比较旅游业的井喷式增长,以手工艺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产业显得发展缓慢,不同程度存在产品同质化,门类单一和做工粗糙等问题,究其根源在于缺少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时代新工匠。为此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以现代学徒制为切入点,着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解决工艺品行业人才匮乏的问题,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民族文化;产业工匠;现代学徒制;模式

一、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文化发展的引擎

现阶段,如何将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一直是学界和行业密切关注和力求攻关突破的难题。国家原文化部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而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早在1912 年,德国著名的经济史及经济思想家熊彼特就曾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1997 年,英国人在熊彼特的基础之上又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创意经济(creative industry, creative economy)等概念,而且还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据此,我们可以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并且形成跨国、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它改变了传统物质产业发展的静态模式,而趋向于一种精神的、动态的发展模式”[2]

从快时尚品牌的山寨复制品到故宫文创的模仿跟风,文化产品领域原创性、独特性愈发难能可贵,在这个“创意为王、内容致胜”的时代,打造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IP已逐渐成为行业共识。“特色化和本土化是锻造地方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发展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应当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3]

二、民族文化资源和产业发展形势

黔东南已确立了用好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全力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定位,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姿为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提供了强大支撑,黔东南有中国传统村落309个,列入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2项73个保护点,位居全国之首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银饰、刺绣、蜡染、服饰等10多个大类1000多个品种的民族工艺品体系,民族工艺品个体和企业(合作社)4215家,刺绣2028家,蜡染99家,民族服装342家、民族工艺品770家,银饰976家,从业人员达15万人。2018年全州年产值达百万以上的民族工艺品企业实现产值15.2亿元,产业化发展初见雏形。

针对学生的难点问题,做成微视频,有针对性地去帮助学生,主要对数学学科中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的推导以及考试的重难点知识,分割成简单的完整的知识点,用微课程的方式来展现,使学习者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和研究,并将短时记忆的内容加工进入到长时记忆中,以便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可以随时将知识提取出来进行解决.

三、现代学徒制的模式探索

(一)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意义

世界各国都在对职业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如德国双元制、英国“三明治”式、美国的生计教育、日本的产学结合等,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现代学徒制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我国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2014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合作,教师师傅联合授课,注重技能传承、制定标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按照“学生-学徒-准职业人-职业人才”的培养路径,“双主体”协同育人,切实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019 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二)坚定“五双五强”用手艺缔造美好

学徒制曾一度是我国传统文化得以世代传承的人才培养机制,有着严格的“拜师、学师、谢师”礼仪规范,随着时代发展,在工业化机器生产的侵袭之下,以手工艺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当前民族文化产业正直培育期,因迫于生计,鲜见年轻人主动学习传承老手艺。为此,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在省州行业主管部门支持下,开设了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通过培育当代大学生群体以充实手工艺行业人才队伍,激活行业生命力,并成功申报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科学规划银饰、刺绣、蜡染等传统工艺课程与设计类课程,确立了“用手艺缔造美好”发展愿景。

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本着为产业培育“知传统、会设计、精工艺、善创新”的新时代工匠和研究提供新技术、新设计、新材料,服务指导甚至引领行业发展的目标,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探索总结了“五双五强”工作举措。一是“双导师”“强队伍,即民间大师和专业教师作为导师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增强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行业精英、企业骨干主动融入学校发展,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创造人才培养的教育价值,专业老师积极融入行业发展,认清产业发展形势创造服务社会的经济价值,“双导师”在发挥各自领域特长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目前聘请非遗传承人、高级工艺师、能工巧匠等行业企业大师10余人参与教育教学。二是“双课程”“强质量,即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安排授课教师和设计教学方式,设计了AB和C课双课程制度,增强新工匠培养质量。AB课为教师独立授课课程(AB课),其中A课为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由校内专任教师独立授课;B课为实战类课程,如品牌运营、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由行业企业精英独立授课;C课为教师联合授课课程,如银饰、刺绣、蜡染等手工技艺教学,校内教师担任助教,协助大师开展课堂管理,同时跟大师学艺提升业务水平,C类课程采取校内和校际主题教学周/月的形式开展。三是“双技能”强业务,即手工制作技能和电脑辅助技能,增强新工匠业务水平。手工艺最可贵的就是双手的功夫,其灵敏性和感知度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是其存续精神文化的关键,具体就是手绘和手工制作技能,是着力培养的基本技能;随着时代的新进步,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运用,课程设置中要求学生须掌握产业化机器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技能,如电脑制图、机器绣花、3D打印、UV打印、激光雕刻、服装刻版等。四是“双平台”强动力,即融合校内外办学资源,搭设学术技术交流平台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增强新工匠培育动力。深化产教融合,与院校、协会、企业等41家单位共建国内第一家民艺学院,实行理事会管理模式,调动多方资源聚焦民族文化产业工匠培育。利用校内已建设的大师工作室、合作单位大师工作站、苗侗银饰刺绣蜡染技术研究中心,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定期举办“民艺沙龙”,吸引大师名师助力新匠人培养,提升学术技术研究创新水平。利用黔东南文化创意商品研发基地、非遗传承人群技术服务中心、IP生产力中心、文创工场等校内平台和校外文创基地,孵化师生创新创业团体,培育一批具有现代设计理念的工艺品实体,提升师生创新创业水平,同时为区域工艺品行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近年来,陆续孵化师生创业团队10余个,累计服务行业企业100余次。五是“双融合”“强素质,即新设计与老工艺,企业精神、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增强新工匠的综合素质。如建设陶艺、金石加工、首饰设计、大漆等工作室,与银饰、刺绣、蜡染产品相结合,提升产品附加值,研发非遗创新产品、衍生现代产品、文创产品,在融合中突出黔东南传统工艺产品的当代价值。与工匠精神、企业精神融合,在每年技能竞赛活动月基础上,持续办好校内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创新创意技能大赛,坚持开展现代学徒制招生和拜师仪式,弘扬工匠精神;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学生活动中融入企业精神。让“宁可事前检查、不可事后返工”,“脚踏实地、演绎非凡”等企业文化精髓在校内生根发芽。“现代学徒制强调从职业的角度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坚持教育与企业生产相结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强化知行合一,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先进理念融入教育过程,更加有利于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久久为功、探索创新的工匠精神,为打造更多的‘大国工匠’夯实基础”[4]

1.1 病毒及药品 CVB3(Nancy株)由武汉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提供,在HeLa细胞上传代、分装、冻存,测得半数组织感染量为10-6TCID 50/mL。PC由美国Sigma-aldrich公司生产,货号52468。

“文化创意产业自身具有高端化特征,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5]。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秉承的是“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发展理念,亟需大量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意思维的人才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品质,成就有传统的新时尚品质生活。“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高等学校承担着重要的责任”[3]。相比较其他产业而言,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对个体创造力、知识、技能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当前国内各地文化创意产业也刚起步或正在成长的阶段,“五双五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培育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工匠的一条路径和大胆尝试。

参考文献

[1]章军杰.新华文摘·网刊2019年第16期.

[2]金元浦.《 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研究》,2006-01-19,h t t p : / /w w w . c u l i n d u s t ries .com/news/displaynews/.asp?id=Iz10.

[3]王淮梁,刘桂,WangHuailiang,et al.我国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策略 [J].装饰 ,2008(7):12.

[4]王扬南.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意义和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1.

[5]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受历史文化、地理区位、环境交通等影响,我国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成为了贫困发生集中地,另一方面因与外界缺乏交流互通,民族文化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护和传承。“贫困地区的文化资源并不必然转化为精准文化扶贫的比较优势,且比较优势也不必然转化为贫困地区的竞争优势,其成长是文化、产业、需求和技术等多种逻辑综合作用的结果。出于历史的原因,贫困地区的特色文化生产,在产业、技术等方面均处于不成熟状态,其特色文化经济较之非贫困地区,也必然面临产业基础、市场风险、技术应用等多重挑战”[1]

标签:;  ;  ;  ;  ;  

民族文化产业工匠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