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施工;抗震技术;技术应用
引言
当前,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建筑工程数量逐渐增加,部分工程处于地震高发地带,在施工过程合理应用抗震技术可有效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保障建筑处于特殊环境的安全性。施工环节抗震技术可受到建筑设计、施工方法以及建材等影响,因此,需要探索出抗震技术的具体应用形式,提高建筑质量
1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理念
根据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的相关规范来看,对建筑抗震设计有着明确的要求,通俗来讲就是“三个标准、两个阶段”。其中,三个标准是指,对于小型地震,建筑物不会出现破坏;对于重型地震,建筑物可以进行修复;对于大型地震,建筑物不会出现坍塌,两个阶段是指,当地震强度小于该地区抗震防裂的标准时,建筑结构会发生弹性变形,但是并不影响其正常使用,这就说明在地震的条件下,建筑结构的弹性变形范围在允许变形的数值范围内;而当地震强度靠近该地区抗震设裂标准时,此时的建筑结构会逐渐进入非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就会出现严重的损坏,经过合理维修后,再次投入建筑工程项目中。
2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2.1让建筑抗震设计的内部性能得到大大提高
在建筑设计中加强建筑的抗震设计,能够更好的从理论上为建筑的合理布局和建筑结构的质量安全提供指导,从而让建筑内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都大大提高。建筑抗震设计也因为预留的逃生空间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总的来说,在完善建筑抗震设计方案时,设计师应该严格的遵守建筑设计的相关规范。同时,建筑抗震设计也为建筑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提供了参考,让剪力墙的分布更加均匀合理,让建筑结构中心位置断裂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2.2让建筑抗震设计的实际效果和作用得到了加强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筑设计的理论基础已经逐渐发展完善,积累了非常多的实践经验。所以,对建筑设计中的先进理念进行合理的运用能够增强抗震设计的实际效果。同时,部分建筑物出现平面凹凸不规则、竖向收进出现竖向不规则和超出屋顶高塔的问题,这导致出现较严重的扭转效应问题。而在建筑抗震设计中运用建筑设计的知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上述问题。因为建筑设计能够让建筑物的刚性增加,对建筑物的体积和高度进行合理的控制。最后,如果建筑设计把电梯安装在建筑物的中心位置,能够让建筑抗震设计的效果得到加强。
2.3建筑结构刚度和柔度相协调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建筑抗震的实际要求外,还需根据建筑设计的尺寸以及所使用的施工材料判断地震发生时对建筑所形成的破坏程度,进而确定所需的建筑结构刚度,以此提高防震抗震能力。但是在提高建筑结构刚度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进一步提高主体和地基之间的隔震效果,注意建筑结构的柔度,保持刚度和柔度相协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抗震技术的应用
3.1支撑技术
为解决设计因素导致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不佳的问题,施工方应大力研究以往地震对建筑的损害情况,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在施工过程重点对建筑框架设计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同时使用钢筋框架进行支撑。在应用支撑技术时,施工人员利用各类支撑构件或者减震支撑等,当墙体和支撑物的高度增加500mm时,应使用型号为φ6的钢筋进行水平拉结,保障钢筋伸入墙体长度>1000mm。在结构柱纵向筋位置自圈梁顶部开始,使用等级C20混凝土,并用I级钢筋进行搭接,长度为钢筋直径35倍。在建筑结构产生抗震力的位置将作用力抵消,同时将支撑钢架设置在建筑框架不同柱体间隔处,这样可更好地提升框架结构的抗震强度,保障建筑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当建筑区域产生地震灾害时,利用这类结构框架以及钢架支撑等,可保护建筑,防止其产生较大的变形。此外,设置在建筑框架内部的耗能支架,可在吸收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巨大能力,进而控制地震产生的作用力,防止其对建筑结构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3.2加固技术
在施工环节,可使用加固方法对建结构展开整体处理,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例如:在施工过程利用钢筋和混凝土框架结构或者砌体,可起到良好的应用效果。利用砌体进行加固时,施工人员应利用水泥浆,保障其粒径<20mm,坍落度为50~70mm之间,强度为C20,配合钢筋网对建筑加固。施工过程先将水泥浆铺筑在建筑结构上,由于其材料性能的优势,可从整体提升结构的紧固性,还可防止结构产生裂缝,导致墙体渗水问题。泥浆敷设之后,利用钢筋网在建筑外侧设立保护层。应用此技术之前,基础部分没有特殊处理时,其抗震等级不高,因此适合应用在建筑对抗震要求不高的地方。除此之外,还可结合建筑的实际结构特点,在合适的位置设置混凝土抗震墙,施工时应注意抗震墙和建筑整体的抗震等级相同,这种加固技术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对于历史价值较高的建筑,不能应用加固上述加固技术时,可采取聚合砂浆、纤维混凝土等方式加固,提高建筑抗震性能。
3.3重视结构基础防震性能设计,全面提高工程整体抗震效果
就建筑工程结构基础防震性能设计工作而言,设计师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地基隔震设计,现阶段建筑工程地基隔震设计工作普遍选用沥青原材料,地基隔震主要是在工程地基和土质层之间增设缓冲结构,这样的设计能够在地震灾害发生时缩小震动频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碰撞程度,并对地震能量进行有效的吸收和反射,从而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工程主体架构的损坏程度。第二,基础隔震设计,实际工程结构设计工作中普遍选用混合隔震设备、基地滑移隔震设备以及夹层橡胶隔震设备等,是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灾害对工程上部架构的损坏,这就需要在工程上部架构和基础位置增设隔震位置,从而全面防治地震能量从地基位置朝工程上部架构进行传递,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工程整体的抗震性能。第三,间层隔震设计,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削弱地震冲击力,这一部分设计普遍着重工程原始结构位置,具备简单便捷的优点。第四,悬挂隔震设计,主要利用悬挂的方法把工程整体或部分架构远离地面,这样在地震灾害发生时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面震感和工程之间的作用力,从而有效提高工程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结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抗震技术可应用在多种类型的建筑当中,有效提高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强度。因此,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应提升抗震技术的应用意识,结合建筑实际抗震要求,使用规范的施工工艺,保障建筑质量,提升其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芦白茹,严心娥.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结构抗震技术应用[J].科技展望,2015,25(34):22.
[2]程新波.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1:33-34.
[3]牛田青.试论土建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桩基设计及抗震设计问题[J].建筑知识,2017(4):47~48.
论文作者:赵磊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技术论文; 结构论文; 工程论文; 性能论文; 《建筑实践》2019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