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发展中国现代物流产业的突破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突破口论文,中国论文,现代物流论文,制度创新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提高物流绩效水平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政策目标。海关的服务效率、与物流相关的基础设施、内陆运输、物流服务、信息系统及港口运转效率等,对于一个国家能否及时提供低成本的货物贸易和物流服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现代物流产业竞争力对于一个国家更好地利用全球化机遇发展经济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产业,提高物流产业国际竞争力,应该通过改革与制度创新,大幅度提高物流产业绩效水平。
物流绩效指数(以下简称LPI)及其指标建立在一项对跨国货运代理商与快递承运商等专业人士的问卷调查基础之上。物流绩效指数及其指标具体给出的是1~5范围内的数值,这个数值可用以解释绩效衡量的结果。例如,对问卷调查中其他相关信息的分析发现,一般来说,物流绩效指数低1分(如不是3.5,而是2.5的话),意味着进口时从港口到公司仓库需要多耗费6天的时间,出口时需要多耗费3天的时间,同时也意味着入关时需要耗费5倍的时间在货物检查上面。[1]
物流绩效涉及以下七个方面的指标:(1)海关的清关效率及其他边境机构的办事效率;(2)货物运输与物流信息技术设备的质量;(3)安排国际货物运输的便利性与负担能力;(4)当地物流产业竞争力;(5)跟踪国际货物运输的能力;(6)国内物流成本;(7)货物运输抵达目的地的及时性。[2]
一、中外物流产业绩效差距与制约因素
从衡量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物流绩效指数来看,居高不下的国内物流成本是影响中国物流绩效的核心因素,而影响国内物流成本最重要的因素则是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与制度。为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提高物流绩效水平,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创造高效的物流产业发展环境。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物流绩效指数在150个国家中排名第30位,得分为3.32,与收入较高的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从区域范围看,在亚洲,新加坡世界排名第一,日本排名第六,中国香港排名第八,中国台湾排名第21,韩国排名第25,马来西亚排名第27,均高于中国的物流绩效水平(参见表1)。
从收入水平看,我国在中低收入国家中排名第一,如果把中高收入的国家也包括进来,我国排名第三(参见表2)。
从物流绩效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看,我国物流绩效指数在150个国家中排名第30位。其中,海关效率得分2.99,排名第35位;基础设施得分3.20,排名第30位;国际运输得分3.31,排名第28位;物流竞争力得分3.40,排名第27位;追查与跟踪能力得分3.37,排名第31位;国内物流成本得分2.97,排名第72位;货物运输及时性得分3.68,排名第36位。我国与物流绩效指数较高的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这是因为,一个国家物流的总体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受供应链最薄弱环节的影响,即使只有一两个方面表现较差,也会对一个国家的总体表现造成严重影响。我国供应链最薄弱的环节就在于国内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国内物流成本的排名取决于其得分,国内物流成本得分越低,单项排名越靠后,国内物流系统效率越高,物流服务水平越高。如在物流绩效水平较高的国家中,日本LPI排名第六,国内物流成本得分2.02,排名第148位;美国LPI排名第13,国内物流成本得分2.20,排名第144位;德国LPI排名第三,国内物流成本得分2.34,排名第135位。
从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看,2006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为18.3%,而同期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低于10%,存在很大差距。[3]
物流绩效水平首先依赖于更为宽泛的政策维度,包括总体商业环境、物流管理水平,更为重要的是政府治理的总体情况。当地物流服务市场治理的方式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使用实体网络连接全球市场的能力。政府采购的透明度、货物的安全性(防盗)、宏观经济情况、体制的潜在力量等,都是物流绩效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根据2009年《营商环境报告》,通过对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证、雇用员工、登记财产、获得信贷、保护投资者、纳税、进行跨国界贸易、执行合同法、关闭企业等方面进行调查得出的营商容易程度指标,这些物流绩效较高的国家,其营商容易程度指标也比较高(参见表3)。[4]
物流绩效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其引致成本要比物流绩效水平较低的国家低得多,这种差距能够决定一个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直接物流成本在物流绩效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则表现得相对较为接近。引致成本与可预测性成反向相关关系,且不断下降的物流绩效会使引致成本迅速上升。在发展中国家,物流绩效与不断增长的贸易量密切相关。企业竞争力对所在的物流环境相当敏感,企业竞争力取决于物流成本、供应链效率及总体经济环境,特别是物流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直接物流成本包括货物运输费、港口装卸费、保证金等手续费、代理费、赔偿性支付等,以及需要支付的因供应链缺乏可预测性和稳定性而形成的引致成本。[5]它们必须承担更高的供应或生产的存货投资或使用费用更高的运输方式,以保证按时交货。[6]
例如,面对同一个汽车生产商,在意大利,供应商需要维持7天的库存水平;在摩洛哥,需要维持35天的库存水平;在某些非洲国家,需要维持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库存水平。在孟加拉,服装产品有10%通过空运来满足欧洲购货者的时间要求。
发展水平中等的国家如果物流绩效水平较低,其竞争地位很容易受到削弱并因此产生较高的引致成本。物流绩效水平较低的国家,其企业经营状况会进一步恶化,因为它们需要担负较高的运费以及较高的引致成本(如图1所示)。
以上分析表明,较差的物流环境会给贸易商带来较高的物流成本,其中仅有一部分与货物运输相关。由于物流成本的内生性质,它们可因国内物流系统和政策的改善而降低(如图2所示)。
二、发展中国现代物流产业的突破口
一个高效的物流环境,需要持续的制度创新与利益相关者的持续参与,这些利益相关者需要看到具体、实际的绩效改进。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于一国政府治理和体制的总体环境。发展中国现代物流产业的突破口就在于冲破物流非友好的恶性循环,实现物流环境从恶性循环到良性循环的转变。
较差的物流环境伴有寻租现象,这将为某些利益集团带来长期的既得利益,使一国陷入一种因寻租行为而形成的不适当的市场结构,无法形成相关投资激励,导致较差的物流服务。由于商业欺诈,导致各种规章逐渐增加并产生各种不友好的执行程序,其结果是物流环境的恶性循环和较差的物流绩效。
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绩效水平,需要拥有能够把握良性循环的能力,连接物流服务、技术设施投资、更有效率的行政办事程序,并将技术能力融合到正在进行的每个分领域的改革,克服政治上的制约,开展有效而全面的改革。制度创新需要各个层面的支持,从而实现物流环境由恶性循环到良性循环的转变,使所在国家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下的开放市场,形成激励投资、实现规模经济的制度环境,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完善市场秩序并减少各种不必要的规章,形成完善的执行程序,最终实现物流友好(如图3所示)。
三、中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的模式选择
全球产品共享程度的增加、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以及全球竞争程度的日益加剧,都空前显示了物流作为一项战略资源对于提高竞争优势的作用。提高物流绩效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政策目标。因此,必须根据物流产业发展的特征选择相应的制度创新模式。
物流绩效指数排名及其指标提供了一个健康的基准,可以帮助决策者构建改革与制度创新的框架。通过对世界范围内150个国家物流产业的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物流绩效较高国家的环境优势与物流绩效较差国家的制约因素,以帮助物流绩效较差的国家通过改革与制度创新冲破物流非友好的恶性循环。按照物流绩效指数排名,把150个国家依次分为5组(分别对应1/5的国家,每组包括30个国家)。物流绩效调查表明,处于第三、第四组的国家之间物流绩效差距通常较小(LPI排名61~120,数值2.76~2.24),而处于第一、第二(LPI排名1~60,数值4.21~2.76)和最后一组(LPI排名121~150,数值2.24~1.21)的国家之间物流绩效差距很大。
图1 直接运输费用与引致成本比值
图2 贸易方支撑下的物流成本结构
图3 恶性物流循环与良性物流循环
物流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的模式可分为四种类型:(1)物流友好型与适应性制度创新模式。物流产业特征表现为有效的物流发展环境、完善的物流执行程序和高质量的物流基础设施、竞争力强的全球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产业,进入物流友好的良性循环发展阶段。(2)物流偏友好型与综合性制度创新模式。物流产业特征表现为物流发展环境有了极大改善,具有发展成物流友好型模式的潜在优势,物流产业进入壁垒较低,且拥有竞争力较强的物流服务产业。制约物流绩效的关键因素大部分都得到改进,但国家总体物流绩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供应链上最薄弱环节的影响,即使仅有一两个方面表现较差,也会对一个国家总体的物流绩效水平造成严重影响。(3)物流不确定型与局部性制度创新模式。物流产业特征表现为物流发展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如改革措施得力,就有可能向物流友好型模式转化;如不思进取,就会陷入物流非友好的恶性循环。政府腐败且透明度低,物流产业存在进入壁垒。(4)物流非友好型与基础性制度创新模式。物流产业特征表现为海关与关键基础设施方面的改革难以实行,不适当的服务对投资缺乏激励,存在政府腐败和透明度低等多种问题,缺乏改革的动力,陷入非友好的恶性循环。
从物流绩效指数排名看,我国排在第30位,位于第一组最后一名。受居高不下的国内物流成本的制约,有效的物流发展环境尚未真正形成。
根据物流发展环境从恶性循环到良性循环转变的特征,物流友好型国家与第一组特别是第一组中前10名的国家相对应,即与物流产业发达的国家相对应;物流偏友好型国家包括东亚和拉美、新欧盟成员国、南非、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与第二组国家相对应,中国也位于其中。这种分类是一种更为广泛意义上的分类,根据其能够得出一个国家的物流绩效水平,与这种分类相关联的信息应视为一个有用的确定制度创新优先事项的指南。
从收入水平看,高收入水平①的发达国家物流绩效表现得一般都很出色,但其他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物流绩效指数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属于中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物流绩效指数在150个国家中排名第30位。在同一收入水平的国家中,贸易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贸易增长能促使这些国家的物流绩效高于其他收入水平相当的国家。如属于中高收入水平的南非(LPI排名第24位)、马来西亚(LPI排名第27位)、智利(LPI排名第32位)、土耳其(LPI排名第34位),属于中低收入水平的中国(LPI排名第30位)、泰国(LPI排名第31位),属于低收入水平的印度(LPI排名第39位)、越南(LPI排名第53位),具体参见表2。
从中不难发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流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来促进中国物流产业由偏友好型向友好型转变,降低向恶性循环转化的可能性。
注释:
①根据200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数据,按如下标准将150个国家分为4组,以分析收入因素对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即低收入≤875美元,中低收入876~3465美元,中高收入3466~10725美元,高收入≥10726美元。这种划分标准与前面将150个国家划分成5组的方法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