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的三大规律分析--山西省和晋城市近16年的统计数据分析_农民人均纯收入论文

试析农民收入三定律——山西省并晋城市16年统计资料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晋城市论文,山西省论文,统计资料论文,定律论文,农民收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高农民收入,是我国农村经济工作两大目标之一。分析山西全省并晋城市1978—1993年16年农村经济的有关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在农民收入增长问题上呈现了三个方面高度相关性变化或说是内在的有机联系。这是不是三条规律性的东西?现提出一孔之见,就教于专家学者和农村工作者。

第一定律:农民收入和农业产业收入比重高度负相关定律

这一定律从四个地域层次分析论证。

(1)从全省范围看:

山西省16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01.61元增长到718.33元,而同期第一产业(大农业)收入在整个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比重,由67.8%下降为22.4,二者呈现出规律性的负相关变化(见图表1)。

图表1 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五项指标统计表

依据图表1的数据绘出示意图(见图表2、图表3)

图表2 山西省四项指标相关示意图

图表3 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业产业收入比重相关图

根据图表1数据,以农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比重为自变量X,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因变量Y,二者的相关系数

超过“显著相关”数量界限0.8,属于“高度负相关”。

(2)从晋城市看:

晋城市辖三县二区一市,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978 年—1994 年由108元增长到1214元, 而同期第一产业(大农业)收入在整个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比重,由71.2%下降为8.9%, 呈现出规律性的负相关变化(见图表4)。

图表4 晋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五项指标统计表

依据图表4数据,绘出示意图(见图表5)。

图表5 晋城市四项指标相关示意图

根据图表4的数据算出二者的相关系数

也属于“高度负相关”。

(3)从晋城市所辖6个县的对比看:

晋城市六县(区)中有一个县(城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小康标准达2133.5元,其农业收入比重仅为3.5%。

有一区一县一市(郊区、阳城、高平)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小康指标,平均为1197.8元,其农业收入比重平均为8.5%。

有两个省定贫困县(陵川、沁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827.2 元,其农业收入比重平均仍高达21.6%(见图表6)。

图表6 晋城市所辖六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业收入比重相关示意图

(4)从晋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与最低的25 个乡镇对比看:

晋城市1994年底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已达小康标准的巴公等25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1967.6元,其农业收入比重平均只有3.4 %。同年人均纯收入在全市最低的东下村等25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467.4元,农业产业比重平均仍高达24.8%。

综合分析上述四个地域层次的资料,可看出这条定律的基本内涵是:(1 )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大农业收入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份额是高度负相关关系。(2)农民人均纯收入逐步提高的过程, 同时伴随着大农业收入所占比重逐步下降的过程。(3)农民收入趋高, 其农业产业收入所占份额就趋小。

这条定律表明:

①非农产业收入是农民增收尤其是越过温饱线后继续提高收入的主要来源;

②提高农民收入,尤其是达到小康指标,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提高非农产业的比重;

③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如果实现不了由“以农为主”产业格局向“非农为主”产业格局的转变,农民收入很难达到小康水平。

④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产业收入比重的下降,是历史性的进步,是走向小康社会的发展途径。

那末,农业产业收入比重下降到会数量级阶段,才能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小康指标呢?

从晋城市已达小康的县(城区)和25个已达小康的乡镇看,大体上说,农业产业比重需下降到10%左右时,也就是说,农业产业收入与非农产业收入之比演变为1:9左右时,人均收入才大体可达小康指标。这也就表明了农村产业结构高速的大体方向和轮廓。

必须说明的是:这条定律,有严格的外延限定:第一,从时间上说,只存在于“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传统农业、传统农村社会到建成现代化农业、初步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阶段。当实现这两个转变后,可能会呈现出另一种变化趋势。第二,从空间上说,只适应于“一定广度的地域”,起码是一个县以上的宏观全局,至于个别乡、村,当然会呈现多种特殊性了。上述这种规律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中国的整体特色特别是中国的农情特色决定的。限于篇幅本文对此不加论述。

这条定律,当然也可以从另一个视角观察表述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与非农业收入比重提高是高度正相关”。从全省的资料计算,这二者的正相关系数高达0.97。但我们感到,从农业比重下降这个视角观察和提出问题,更为醒目和更发人深思。

第二定律:农业收入与非农业收入高度正相关定律

这一定律从三个范围分析论证:

①全省范围显示:

全省16年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由67.8%下降为22.4%,但农业收入的绝对值不是相应减少反而是逐步增长了,由28.1亿元增长到135.2 亿元,它和非农产业收入是同步增长的,是高度正相关。(见图表1)

按照公式,求出农业产业收入与非农产业收入的相关系数r=0.97

②从晋城市范围显示:

16年中,晋城市农业收入所占比重由71%下降为8.9%, 而农业收入的绝对值却由2.2亿元增长到10亿元, 呈现出和非农业收入同步增长,二者之间表现出高度正相关。(见图表4)

③从晋城市六县对比显示:

凡是非农产业收入增长不快的,农业收入增长速度也不快;凡是非农产业收入增长快的,农业收入增长也快(见图表7)。

图表7 六县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发展速度对比图

分析上述资料,这一定律的基本内涵是:①农业产业收入与非农产业收入呈现高度正相关;②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并不会引起农业的必然萎缩,而是会相应发展;③农业的大发展,恰恰要依赖于非农产业的大发展,要使农业发展,就必须发展非农产业;④当然要发展非农产业,也必须加强农业基础。二者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比翼齐飞的关系。

这一相关规律形成的客观原因是:我国的传统农业只是农、林、牧、渔的生产环节,即所谓“一字型”农业。农业本身要再发展,必须由简单原料生产领域向产前的农用工业和产后的加工工业、销售商业等领域扩张,充实为“十字型”农业,这样才能反过来装备和提高狭义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出率,同时也才能拓宽农产品的销售道路。所以农业产业的再发展,恰恰依赖于非农产业的发展。这也表明:你是真想发展和加强农业吗?那就必须去发展非农产业,这是二者的客观辩证法。

第三定律: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阶段性变化定律

先看图表8和图表9。

图表8 山西省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速度变化表

图表9 晋城市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速度变化表

分析8、9、10图表:可看出16年中形成了三个不同发展速度的阶段:

图表10 山西省并晋城市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阶段曲线图

第一阶段:拟命名为解决温饱中速增长阶段。

此时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0—300元之间,从全省看,此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01.6元上升到1984年的338.3元,历经六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2.2%。从晋城市看,此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08元上升到1983年的306元,历经五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3.2%,均属发展较快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属于贫困到实现温饱的阶段。由于原来的基数小,且带补偿性生产要素潜能释放性质,所以相对来说增长速度还比较快,在三个阶段中属于第二个高速度阶段。此时的恩格尔系数测算大约为0.6,基本没有扩大再生产能力。

第二阶段:拟命名为资金原始积累缓慢增长阶段

从全省看,由1984年的338.3元,上升到1993年的718.3元,历经九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7%。晋城市此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3 年的306元上升到1992年的近800元,历经九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3%。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属于初步解决温饱后,由稳定脱贫到开始形成自我积累能力的时期,是资金原始积累阶段。这是16年增长速度最慢、历时最长的阶段。从晋城市看,此阶段历经九年,九年中又可分为两个小阶段:从1984年到1987年四年之中,都只在400元内缓慢增长, 表明巩固脱贫成果实现稳定脱贫并非易事。 这也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00—400元之间时,除了“吃饭”外基本上没有“建设“资金”, 此时的恩格尔系数测算为0.5,大体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所以收入增长十分缓慢。其中从1988年突破500元到1992年达到将近800元,用了四年,这四年的特征是由稳定脱贫到开始一点一点地形成自我积累能力。表明农民除了“吃细粮、盖新房、娶新娘”外,还有了“余钱剩米”,可以转用于扩大再生产,就是逐步形成了资金的原始积累。此时的恩格尔系数测算为0.48。

这漫长的9个年头,总得看属于资金原始积累阶段。 这也表明在中国农村,在没有外来资金的情况下,农村完成资金的原始积累是相当艰难、相当缓慢的,但这又是经济起飞的关键性发育阶段,是“长翅膀”时期。

第三阶段:拟命名为扩大再生产高速增长阶段。

全省看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84.2元,刚跨入此阶段。 从晋城市看,从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近800元,到1994年1214元,历时2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4%,是扩大再生产高速增长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具有了扩大再生产能力,进入加速发展时期,是16年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阶段。这表明当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 元后,就开始有了较强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此时的恩格尔系数测算为0.43。

我们调查了一批农村,大体都是一旦人均纯收入突破800元后, 收入就会加速增长。这是因为这些乡村具有了投资兴办企业、搞较大项目开发的能力和条件,并开始获得资金的增值,增值后又转用于生产投资,投资又获得增值效益,进入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农民的说法是:“越有钱越有钱,越没钱越没钱”,这一阶段,是开始“羽翼丰满”可以“天高任鸟飞”了。

由于晋城市统计资料中,在这一阶段中,还有相当多的乡、村属于800元以下的时期,所以整体速度还不很高。如果考虑从整体上已达到800元以上的县,象郊区、城区则更为明显(见图表11)。

图表11 晋城市城区、郊区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表

从图表11可见:城区从1989年突破800元, 以后五年中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9.9%;郊区从1992年突破800元, 以后二年中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6%。

综合上述资料,这一定律的基本内涵是:①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大体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人均300元以下是解决温饱阶段; 300—800元是实现资金原始积累阶段,是关键性的“过渡时期”;800 元以上开始进入加速发展时期。②农民人均纯收入800元, 是目前阶段实现资金原始积累转向扩大再生产、收入大幅度增长的临界点。我们想称之为农民收入的“起飞点”或“起跑钱”。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变动因素,那么人均800元,大体相当于恩格系数是0.4时。

注:统计资源来源

①、《山西农村统计资料概要》

②、《山西经济》

③、《山西统计年鉴》

④、《晋城经济社会概览》

⑤、《晋城市统计年鉴》

标签:;  ;  ;  

农民收入的三大规律分析--山西省和晋城市近16年的统计数据分析_农民人均纯收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