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之后,针对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等状况,国家和政府创造性的提出了“海绵城市”,逐渐成为解决城市水和生态问题的综合性理念。笔者阐述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和特征,浅析了海绵城市对城市环境的作用,并且以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和武夷新区为例,阐明了构建“海绵城市”对现代城市的意义。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环境;作用及浅析
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城市化发展的质量,并且发表了“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明确指出要大力构建“海绵城市”。目前海绵城市理念在多个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都发挥了巨大的功效,我国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相对较晚,要善于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设海绵城市,是实现城市建设和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重大举措,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病”,推动我国城市发展早日走上生态化、持续化的道路,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
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国外在应对灾害时经常用Resilient这个词,实际上它讲的是弹性和应对,城市的自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能恢复、能应对、能很快地恢复城市功能,实际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海绵城市的概念集中在雨水方面,把新的治水理念融入城市开发建设中。原来水来了就把它排走,现在讲要因势利导,顺应自然,其实古时候就有这样一种哲学思想;再有,针对城市病,也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调渗、滞、蓄、净、用、排的组合方案,强调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概念,这是关于海绵城市的理解。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和特征
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这一概念首先提出是在2012年4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研讨会上,2014年,为了响应习主席发表的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我国相关部门决定在某些地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工作。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中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进行明确的定义: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这一“吸”一“收”的过程中实现了城市内部良性的水循环系统,还能自动吸收水系统的污染物质,保持城市水土。
2.海绵城市的特征
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区别于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从而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注重城镇化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对城市地下水、自来水等进行存储、排放、使用时不是依靠传统的地下管道而是依靠城市自然环境综合利用各种措施吸收、存储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进而缓解城市的洪涝问题;第二,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海绵城市建设思路不仅注重恢复和保持城市内部的水系统,更注重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重视城市系统的自我调节;第三,转变了排水防涝思路,海绵城市彻底摒弃了“快排式”传统的排水模式,在城市排涝过程中始终坚持“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第四,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海绵城市构建了一个良性的水系统,水资源在自然环境的循环中实现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平衡,径流峰值的出现时间也基本保持不变。
二、分析海绵城市对城市环境的作用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相干规定,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充分保护城市原有生态系统;二是对已经受到破坏的自然环境及水体进行修复;三是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的建设对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调节地下水、净化水中污染物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美化城市环境等发挥了巨大功效。
1.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应用,起初就是从解决城市雨洪问题出发,发挥着雨洪调蓄、雨水资源收集利用与地下水涵养等作用,完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海绵城市的建设,改变了以往单纯使用市政地下排水管道和泵站的现状,侧重于依靠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来吸收、存储、排放降水,综合利用自然生态调节和人为调节措施来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也可以采取一些人为的措施,来增强城市排水系统的能力,可以通过协调市政道路和地下排水管之间的关系,增大城市的绿色植被覆盖率,完善城市水系统等措施来达到排涝的目的,确保在雨季时城市市民不会被强迫“看海”。
2.形成了良性的水循环系统
海绵城市的建立,不仅有效的减轻城市洪涝灾害,还能够缓解我国水资源不足、水质恶化的局面,为建立良性的水生态系统提供了助力。笔者认为,海绵城市就像被放大了的“湿地”一样,最大程度的修复城市原有的水生态系统,注重开发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等综合作用,实现雨洪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且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维持着一定的径流量。森林植被、湿地等大大提升地下水的涵养能力,净化水质,吸收水中的污染物质,确保居民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安全性,促进雨水资源化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实现地表水、地下水和自然降水三者之间的平衡循环。
3.保持城市水土
不可否认,城市水土保持是实现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提供动植物栖息地等功效的关键,而海绵城市的建设,又能够给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雨水控制环节提供便捷。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做到了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始终坚持低影响开发的原则,城市水土保持离不开对雨水的控制。鉴于此,笔者从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水土保持出发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结合海绵城市建立起合适的雨水控制利用设施,做到真正的系统优化;二是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监测,纠正雨水控制期雨水控制的不当之处;三是注重低影响开发理念和水土保持临时排水措施相结合;四是政府部门要积极引进和开发雨水利用控制系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手段等。
4.改善城市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在实施“建设海绵城市”的规划策略时,对居住区和城市道路进行分割,增大了建设绿地的用地面积,合理的修建了广场,广场铺装多采用透水式铺装,城市道路人行道也采用了透水式铺装的方法,增强了城市内部的水循环系统;另外,城市内湿地、公园面积增大,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实例分析
1.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
群力雨洪公园于2006年始建,由建设前占地约2 733公顷到建成后占地3 200公顷,是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运用的一大成功案例。该区域在历史上是洪涝灾害多发区,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以保护湿地为原则,巧妙的将其打造成收集雨水、储蓄雨洪、下渗雨水、补充城市地下水、涵养水源、净化水中污染物质、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于一体的湿地公园。在具体实施的环节中,尽量保持原有的湿地区域,在湿地周围通过人工挖掘回填等技术手段创造出一条坡地带,公园内部的水池子里的水都是净化后注入的,水池旁边自然风景倒影和清澈的河流在水面上交相辉映,为了满足游客不同的视觉体验,通过一些栈桥和远望台的建造为游客提供了游憩地和观赏点。群力雨洪公园成功的运用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湿地公园的开发,不仅美化了城市的环境,为游客提供了可观赏景点,还为调节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武夷新区
武夷新区践行“海绵城市”的主要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对森林生态的修复工作,闽北地区原生态的森林在被人为的滥砍乱伐之后正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鼓励当地林农还林于上,加大对林业种植的补贴力度;二是城市生态修复同样不可忽视,一些贴近地面的建筑如广场、硬地、建筑等工程在材料的选择上采用通气、透水性较好的;三是恢复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物种的多样性,扩大生态用地的面积,净化水资源,淡化水质,减少暴雨对城市的影响。
结语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实现城市化和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有效克服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当前,无论城市规模的大小,建设海绵城市已经是大势所趋,其推动了新型城镇的建设,在城市化发展中贯彻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给水排水,2015,03:1-7.
[2]柯善北.破解“城中看海”的良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解读[J].中华建设,2015,01:22-25.
[3]本报记者 张蕊.海绵城市要吸纳点点滴滴[N].中国环境报,2015-05-05010.
论文作者:焦海乐1,郑莹莹1,李宁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2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雨水论文; 湿地论文; 径流论文; 自然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