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183;细读#183;细用——从教者视角看人教版新教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人论文,视角论文,新教材论文,细节论文,教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细读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这套新教材,发现从单元内容的增删、调整来说,变化不算很大,但是细节微调却不容忽视——比如图文情境的变化、例题的调整和呈现方式的改变、导语和问题的不同设置等等.从一个一线教师的视角,我感觉这些变化都经过编者精心斟酌、推敲,吸收了我们一线教师在实验教材使用过程中很多具有实效性的经验和做法,整个新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过程与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行,使落实“四基”、“四能”目标更具可操作性,渗透课程标准理念和编者匠心独具的修订意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解决问题过程的引导,突出“四能”的培养 解决问题的素材是培养学生“四能”的重要载体.新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内涵、形式和方法步骤上都做了重大改变. 1.解决问题的范围和形式多样化,拓展“四能”培养的空间 修订后的新教材,解决问题的范围已不单纯限于“数与代数”领域的数量关系问题,还拓展到了“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领域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过程的机会增多,更有利于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意识和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为“四能”的养成提供基本保障. 例如,新教材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例4只是涉及作图的一个题目:“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但教材以解决问题的模式呈现:①通过阅读理解题意: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要求画出这个长方形.②分析思考,找出画图操作的方法:因为“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所以“可以用画垂线的方法来画”.③用小精灵的问话引导回顾反思,总结画法:“你是怎样画出这个长方形的?”这样就把一个操作性的实践过程,变成让学生经历数学思考,经历完整的三个步骤解决问题过程,自然增加了培养学生“四能”的机会. 类似的还有三年级上册的“怎样拼图使周长最短”,五年级上册的“怎样估计一片叶子的面积”,等等,都颠覆了我们在传统习惯思维下对解决问题的认识,使之都成为可供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思考、实践过程的数学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这种类型的“解决问题”与传统的“解决问题”进行对比,拓展学生对“解决问题”内涵的认识,建立“大问题”观,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眼光”和“问题意识”. 2.强调解决问题步骤的体验和规范,促进有序思考 新教材引导学生规范解决问题步骤的设计可称得上是一种创新,其背后意图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有序地思考和有效地解决问题.低年级教材用通俗易懂的“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解答正确吗”来引导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帮助学生形成先审题理解题意、再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对结果进行检验的解题模式.从三年级开始则用“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或“分析与操作”等)、“回顾与反思”这样更规范的语言表述来明确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对应着相关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建构“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突出每个步骤的关键要点,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明确、更加有序,更好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3.开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加强引导,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开放性的思维是良好思维品质的一个体现.新教材非常注重提供素材,引导学生开放性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着力在“分析与解答”的环节体现解决问题策略、方法的多样化,以及利用直观进行分析思考等辅助手段的引导,使分析的思路有迹可循.为此编者在内容安排和呈现形式上都作了精心的设计,以求得这种意图的落实. 例如,新教材三年级上册“时、分、秒”例2,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教材中呈现了三种解决的方法:①数数:直接数出7:30到7:45分针走了多少分钟.这种方法虽然笨拙,但却准确有效.②看钟面计算:分针走了3大格,每格5分钟,一共15分钟.借助直观进行分析推理.③直接列式计算:因为都是7时多,所以可以直接用45-30=15(分钟),进入相对抽象的思考方式. 再如,三年级上册多处解决问题都设计了引导学生用画直观图或线段图的方式帮助思考;各年级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都出现过运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利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出结合情境判断是否合适运用估算以及不同估算策略的比较、选择,等等. 总体来看,全套教材都比较注重运用画图、尝试、列举的策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我们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使学生经历这样的学习活动过程,要鼓励学生动脑、动手相结合,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丰富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重视思维过程的引导,突出对数学思想的感悟 新教材十分重视对求知过程中思维的引导,以此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相应的数学思想.例如,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优化”,首先从标题上就明确了单元教学的核心——优化思想.在“烙饼”这个例题中,与原教材对比作了如下细节的改变:新教材增加了指向性明确的提示语,抓住“别让锅空着”这一优化的关键,给学生提供思维活动的导向,让学生思有所依、做有所据,不会陷入盲目的操作活动,从而能更好地感悟优化的本质与关键. 又如,五年级上册“解方程”中,“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的提示语,引导学生学会把含有字母的式子(x-16)看成一个整体,再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解答.学生由此不仅抓住了解这类方程的关键,对代数思想的感悟也更上了一个台阶. 新教材中类似的例子很多,我们要深入分析文本所蕴涵的数学思想,理解好编者的意图,在备课时多思考:这里的引导语对探究新知有什么作用?对思维的引导有什么帮助?如何更好地体现相关数学思想的渗透? 三、重视对探究结论归纳的引导,凸显既重过程又重结果的理念 新教材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归纳数学结论作了全新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这一理念,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梳理、内化新知,又有利于提升学习的能力. 类似的引导归纳,有的体现在学完某一知识要形成结论时.例如,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 还有的体现在每个单元结束后的总结上,例如,用“本单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来引导学生围绕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从获得新知的内容、运用的学习方法、知识的前后联系、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等方面加以梳理总结. 但是因学段不同,新教材对学生归纳总结的要求有所区别.在第一学段的教材中,虽然有一些引导总结的问题和语言,例如,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但是并没有形成文字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第二学段新教材则采用填空式的总结,引导学生逐步会用规范的语言文字进行归纳,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总结归纳,都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经历总结归纳的过程,探究与总结相互呼应,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到位,能力的培养也更落实. 四、重视知识衔接处的设计,突出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套新教材在多处采用了“例题中留白”的方式,在新知的关键处留出空白和设问,引导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分析、类比,完成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新教材一方面用例题中留白来帮助学生找准学习新知的切入点,另一方面又在关键处设疑,用“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从哪一位加起”、“十位上3+7=10,怎样写”、“百位上满十,怎么办”等提示学生抓住关键进行思考、尝试,通过与前面旧知的类比,实现计算方法的迁移. 又如,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在例题160×30(两个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教学之后,让学生“自己试一试”自主完成106×30(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学习. 我们在教学中要用好例题中的提示语,引导学生唤醒旧知,找准知识的前后联系,通过自主迁移实现新知的学习.如此,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扎实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个人认为,这套新教材的主要亮点就在于以上这些细节的调整变化上.教师如果能够在备课中有意识地进行新旧教材的对比,抓住这种细节的差异,将能更好地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进而用好教材,设计和实施恰当的课堂教学方案,更好地体现和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整体实现课程目标.标签:思考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