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开放存取出版对科学信息交流与利用的影响_科学论文

论开放存取出版对科学信息交流和利用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交流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5853(2008)03-0075-04

开放存取出版(open access publishing,简称OAP)是数字出版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伴随着新型数字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学术期刊危机”出现,已经受到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馆学界等的广泛关注。开放存取出版不仅出版科学信息,更使得科学信息公众化[1],打破了传统出版中出版商行业垄断的格局,也满足了科研人员(科学信息的重要作者和主要用户)科学信息交流和非盈利性利用的需求,对于科学信息交流和利用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拟探讨开放存取出版对科学信息交流和利用模式及其参与者的影响。

1 传统科学信息交流和利用模式及存在问题

传统出版环境下科学信息的供应链模式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其大致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出版环境下科学信息的供应链模式

在印本资源为主的背景下,这个模式在科学信息交流和利用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社会环境数字化、信息资源多元化和用户需求多样化等趋势,使其局限性日益凸显,并阻碍了科学信息的交流和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出版商占据垄断地位

从图1中可以看出,出版商在整个科学信息交流和利用过程中占有得天独厚的控制权。他们可以决定何种科学信息可以进入交流渠道,对于信息资源的发布、出版乃至最后的检索和利用都有绝对控制权。作者不得不向出版社出让版权,以此为代价来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同样,用户也只能获得出版商已发布的信息资源。出版商占据学术市场的垄断地位,可以通过不断提高出版物价格牟取暴利。据统计,目前世界最大的专业出版商Reed Elsevier在2005年和2006年的销售收入分别高达76.6亿和72.18亿百万美元之多[2]。

1.2 图书馆陷于困境

图书馆是重要的信息中介,很多出版物是通过图书馆向用户传递的。但是,自二战以来随着各国对科研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科学出版物数量急剧增加;尤其是近年来的信息爆炸,使得任何一个图书馆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存储用户需要的所有科学信息。另外,出版商垄断市场引起的“学术期刊危机”和图书馆自身的经费紧张问题,也使得图书馆的负担进一步加重。因此,图书馆承担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利用有限的经费和人力来满足科研人员的科学信息交流需求方面已经力不从心,对变革科学信息交流传统模式的要求日益强烈。

1.3 交流过程线性单一

传统出版环境中,科学信息交流的过程主要以单向、静态、线性传播为主。信息用户对科学信息的控制力很弱,不能按需选择信息,也不能通过反馈机制来与作者进行交流。而科学信息交流和利用的本质,从功能角度来讲,就是实现双向的科学交流,促进科学信息的分享,加速人类智力资源的传播利用和知识创新,而单向的、线性的交流模式显然不能实现其本质功能。另外,科学信息的获取途径单一。用户只能通过图书馆或以直接购买的形式来获得,导致信息获取渠道不畅且效率低下。

2 开放存取出版改变科学信息交流和利用模式

开放存取出版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出现的。它的兴起为科学信息的交流和利用创造了网络化、数字化信息环境,对信息交流和利用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笔者以传统模式为基础,结合开放存取出版对科学信息交流和利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新特点,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给出了开放存取出版环境下的科学信息供应链模式。其整体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开放存取环境下科学信息的供应链模式

2.1 促进科学信息交流的开放性

图2表明,与传统模式不同的是,开放存取环境下的科学信息交流和利用模糊了传统的“科学交流”学说中所谓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之间的界限,以非纸质载体(即数字载体)为基础的非正式交流过程的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出版商出版的开放存取期刊和作者的自存档都是提供科学信息交流的有效途径。而且,除了这两种目前公认的开放存取实现途径之外,开放存取出版还提供了个人网站、博客、论坛、WIKI、RSS Feeds等多种交流和利用方式,大大拓宽了科学信息交流的途径。另外,开放存取出版采用独特的“作者付费”模式,改变了传统出版采用“作者付费出版、读者付费使用”模式所带来的出版商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牟取暴利、行业垄断的状况,使信息交流渠道更加通畅,科学信息能够更便捷地到达用户手中,从而促进科学信息交流和利用的开放性。

2.2 提高科学信息交流的效率

开放存取出版采用先进的数字出版技术,并利用网络发布数字化科学信息,省去了传统出版中排版、印刷、销售和发行等步骤,大大简化了出版流程,缩短了出版周期,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科学信息交流和利用的出版时滞问题。据统计,《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自2002年实施开放存取出版以来,其出版时滞逐年缩短。2005年少于200天,比2001年(未采用开放存取出版)和2002年(采用开放存取初期)的400天整整缩短了一半以上[3]。而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出版领域著名的开放存取期刊《数字图书馆杂志》(D-Lib Magazine)的出版时滞更短,从交稿到出版仅仅只需两周。

另外,开放存取出版将科学信息交流和利用过程中的发布、贮存、检索和利用各环节集成一体,改变了传统的作者、出版商、图书馆、用户各部门分工明确与交流不畅的情况,大大消除了各环节之间的隔阂,浓缩和简化了科学信息交流和利用过程,使其向扁平化方向发展,因而极大地提高了科学信息交流和利用的效率。

2.3 增强科学信息交流的交互性

图2表明,出版商和图书馆在科学信息交流和利用过程中的地位有所弱化,作者和用户可以绕过他们直接进行反馈、交流和对话。作者在线发布科学信息,用户可以直接向作者提出建议,作者可以及时修改内容,真正实现科学交流的双向交互性。同时,两者还可以实现身份的相互转化。作者往往身兼科学信息的创造者和利用者双重身份,用户也可以借由利用和吸收科学信息进行科学创新,成为科学信息的创造者。整个交流和利用过程成为一个双向的、动态的网状结构。

2.4 丰富科学信息交流的内容

从实现途径的特点来看,开放存取出版提供给科研人员一个交流和利用平台,对交流内容的形式和数量并不进行严格限制,因此,各类数字化科研成果不论是图书、论文还是报告文件,预印本还是后印本,图文信息还是多媒体信息,都可以借助网络得到有效发布和利用。这极大地丰富了科学交流的内容。如国内著名的开放存取资源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China Open Resources for Education,简称CORE)就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网上开放教育资源,以促进国际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此外,开放存取出版对信息交流数量没有限制,这使得“大部头”科研成果可以顺利地进入交流渠道。这些都方便了科研用户获得许多碍于传统出版模式得不到的科学信息资源。

3 开放存取出版对科学信息交流参与者的影响

开放存取出版不仅改变了科学信息交流和利用的模式与过程,而且对科学交流活动的参与者也有很大影响。

3.1 加速科研人员研究进程,提高其成果的影响力

科研人员是科学信息的重要创造者和主要利用者,是科学信息交流和利用过程得以展开的根本。但是,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人员,他们常常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学术研究难以得到国际学术共同体的承认;二是同行的学术研究信息获取困难[4]。而开放存取出版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提供了可能。

开放存取出版消除了获取科学信息资源的两个障碍:收费障碍(订阅费、授权使用费、按次计算费用等)和使用许可障碍(大多数是版权和授权许可限制方面)[5],使科研人员在发布成果的同时,可以便捷地获得世界其他研究人员的研究信息,进行相互交流,成为国际学术交流共同体的一员。

开放存取出版提倡“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使用”的付费模式。有的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科技出版物获取网络、巴西的SciELO等甚至愿意替发展中国家没有能力的作者支付开放存取出版费用。这都有利于向整个世界发布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迅速提升科学信息的全球显示度。根据2007年初的统计,全球约有23000种学术期刊,其中2621种已加入开放存取行列[6]。Connotea,Faculty of 1000 Biology,Wikis for Sharing Protocols,以及一些优秀的大学机构仓储,如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佛大学的机构仓储等已被教育界和学术界广为运用。而且,同一种期刊中的开放存取论文比一般论文拥有更高的引用率。据Greg S chwarz统计,《天体物理学杂志》(Astrophysical Journal)出版的论文中有72%实现了开放存取,这些论文的引用次数比剩下的28%的未开放存取论文平均高了2倍[7]。因此,开放存取出版势必能大大提高研究成果的国际化和引用率[8],扩大科研人员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

3.2 扩大出版商影响力,但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利润

开放存取出版扩大了期刊论文的使用率和影响力,其直接效果便是提高论文的被引频次。沈锡宾等对《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被SCI收录论文的调查发现,自2002年采用开放存取出版模式以来,该刊被收录的论文数量、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都在逐年增加。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开放存取出版提供多种信息发布渠道,科研人员可以选择多种方式来发布科研成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版商的发行量和稿源,直接导致出版商利润的降低和市场份额的缩小。

鉴于此,许多出版商采取了灵活的出版政策,允许部分、延期或完全的开放存取出版。如Elsevier允许作者将后印本自行存档,并已将其6种物理学期刊变为复合开放存取期刊(Hybrid OA Journals,即若作者或其资助机构支付出版费,则允许其论文提供开放存取)。而Highwire出版社则将其出版的期刊提供全文免费网络服务,截至2008年3月14日已开放免费全文1861498篇,被称为全球最大的免费全文学术论文数据库[9]。除此之外,一些出版巨头还相继推出了开放存取项目,如Springer为了适应开放存取出版的大潮流,推出Open Choice项目,作者向其支付一定的基本费用就可以将研究成果向社会公众公开,实现开放存取。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也于2003年11月宣布参加SHERPA项目,允许全球科研人员在线免费获取2002年以来牛津大学作者出版的学术论文。

3.3 增强图书馆文献保障能力

对于图书馆来说,开放存取出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期刊危机”给图书馆带来的压力,可减少用于采购科学文献的经费。另外,图书馆还可以收集和整理网上的开放存取资源,或者在图书馆资源主页上提供开放存取数据库的链接,从而获得那些未购买的科学文献,扩充图书馆的数字馆藏。这些都为丰富图书馆馆藏资源和节约购置费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极大地增强了图书馆的文献保障能力。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每年经费有限,一些大学担忧如果把原来的图书馆经费挪作“作者出版费”会进一步缩减图书馆经费因而加剧图书馆的“期刊危机”[10]。另外,开放存取出版使一些出版机构、学术机构甚至个人等开始提供类似于图书情报机构的服务,增加了图书馆的竞争压力。

总之,开放存取出版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出版模式,对科学信息交流和利用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科学信息交流与利用。但是,由于开放存取出版还是新生事物,尚未像传统出版一样形成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其出版物质量与传统出版物相比还不能完全保证,可能会带来科学信息交流和利用中错误、虚假、非权威信息的广泛传播,因此开放存取出版还需更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标签:;  ;  ;  

论开放存取出版对科学信息交流与利用的影响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