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双语教育模式下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_大学论文

彝族双语教育两类模式的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彝族论文,双语论文,两类论文,人格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5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3926(2000)01—0118—04

一、研究目的

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的民族高等教育,需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人格特征是人的心理特点表现的重要方面之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其他心理特点一样,既是以往的环境、教育影响的结果,同时又是对学生实施高等教育的心理基础之一。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可以为民族高等教育因材施教提供心理学依据,也可以为民族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积累资料。

已有的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例如,对蒙汉大学生人格特征进行的比较研究[1],甘南地区藏、回、土、 汉各民族大学生个性特征的比较研究[2],湘西土家族、苗族、汉族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3]等等,这些研究揭示出不同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显著差异;其中一些研究分析指出,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的形成深受各民族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思想、文化教育的影响。

单从教育(特指学校教育,下同)的影响来看,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少数民族学生人格特征研究,离不开对其教育背景的分析。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有其重要特点——实施双语教育,而且各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实践有着不同的模式,或者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双语教育也存在不同模式。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不仅要考虑到各民族的文化教育背景对该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还应该考虑到同一民族学生所接受的不同的双语教育背景这一因素的影响作用。即是说,不仅要研究不同民族学生的人格特征表现;而且,在同一民族内部,还需考察在不同的双语教育模式背景下学生的人格特征表现。这样,才能全面描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才能说明客观存在的双语教育对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目前,笔者尚未见到有关在同一民族内部不同的双语教育模式背景下学生的人格特征比较的研究报告。

本研究致力于比较彝族双语教育两类模式背景下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在四川,彝族的双语教育形成了两类模式:一类模式是指在中小学阶段各科教学主要用彝语文授课,同时开设汉语文课程,升入大专院校后改为各科教学主要用汉语文授课的教育实践活动;二类模式是指中小学各科教学用汉语文教学,同时开设彝语文课程的教育实践活动。笔者欲关注这两类模式的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有无差异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被试选自西南民族学院彝语系两类模式学生共190名, 其中一类模式学生80名(男生50名,女生30名,二类模式学生120 名(男生70名,女生50名)。

(二)研究材料

本研究使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卡氏16PF量表),它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观察和科学实验,以及用因素分析统计法慎重确定和编制的测验,并且广泛应用于人格测评、人材选拔、心理咨询和职业咨询等工作领域。

(三)研究过程

对全体被试集体施测卡氏16PF量表,然后用WJZ 心理测验与统计系统(王建中 编制)进行统计处理,分别得到一类模式、二类模式学生各项人格因素的原始分平均数、标准差,并进行t检验。

三、结果与讨论

(一)彝族两类模式大学生共同的人格特征因素

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学生在乐群性(A)、稳定性(C)、兴奋性(F)、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忧虑性(O)、 实验性(Q1)、独立性(Q2)、自律性(Q3)、内向与外向型(X2)、感情用事与安祥机警型(X3)、专业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Y2)、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Y4)等因素上无差异(见表二)。占卡氏16PF量表所包含的16种人格因素以及8种次级因素的60%,也即是说,两类模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用卡氏16PF量表测量,60%是相同的。至于这些相同的人格特征因素表现为高分特征还是低分特征及其原因,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表二:两类模式大学生人格特征比较

注:*表示P<0.05,**表示P<0.01,下同。

(二)两类模式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差异

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学生在聪慧性(B)、恃强性(E)、有恒性(G)、幻想性(M)、世故性(N)、忧虑性(O)、紧张性(Q4)、适应与焦虑型(X1)、怯懦与果断型(X4)、创造力因素(Y3)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二)。

上述人格特征差异存在于两类模式男生之间还是两类模式女生之间?笔者接着分别比较了两类模式男生之间的差异和女生之间的差异。

从表三可知,一类模式男生和二类模式男生在聪慧性(B)、 恃强性(E)、幻想性(M)、忧虑性(O)、紧张性(Q4)、 适应与焦虑型(X1)、怯懦与果断型(X4)、创造力因素(Y3)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表四可知,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女生在有恒性(G)、世故性(N)、怯懦与果断型(X4)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可见,两类模式男生之间的差异和两类模式女生之间的差异因素各不相同,而且一类模式男生和二类模式男生之间的人格特征差异更多一些,一类模式女生和二类模式女生之间的人格特征除三种因素外更趋于一致。

表三:两类模式男生人格特征比较

P<0.05P<0.01

表四:两类模式女生人格特征比较

具体来说,二类模式男生更善于抽象思考,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强些,倾向于好强、独立、富于幻想、有自信心、闲散宁静、心满意足;

一类模式男生学习能力稍弱些,倾向于谦逊、顺从、现实、合乎陈规,容易产生忧虑、烦恼;

一类模式女生较二类模式女生更倾向于有恒负责、做事尽职、顺从、谨慎。

两类模式学生人格特征的上述差异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不同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不同的教育背景是造成差异的重要原因。可以从以下三点分析:其一,一类模式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居住在基本上不通汉语的本民族聚居区,生活环境相对落后和封闭,与汉族接触的时间、机会很少。其二,从教学语言来分析,据统计98%以上的一类模式大学生来自于民族中学,在民族中学里除开设一门汉语文课程外,教学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均是彝语,造成一类模式学生汉语水平较差。来到大学后,为了适应一个需要用汉语进行人际交往、信息交流、学习思考的环境,他们就容易形成倾向于谨慎、谦逊、顺从、通融、合乎陈规的人格特征,与二类模式男生比较更容易产生忧虑、烦恼。相反,二类模式学生大多数生活在有汉语交流的彝、汉民族杂居区,在中学里教学语言除彝语文课外都是汉语,因此,进入大学后更能适应大学的教育环境,更容易形成倾向于好强、独立、有自信心、较高满足感的人格特征。其三,从教育内容来分析,教育内容是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它是教育者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工具和媒介,它主要表现为各种教科书、视听教材、教学参考书、工具书以及课外读物(如报纸、杂志)等等。据调查,一类模式的双语教育存在教材不配套,课外读物缺乏的情况:近二十年来,四川省彝文教材编译室为了双语教学的需要,先后编译了小学、初中各科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以及高中的部分教材,但是“由于时间紧,人手少,所编教材的数量和质量尚不能完全达到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参考读物、辅助读物缺乏”[4](P60);凉山州教育局编译的不少小学教材大多数是从汉语小学课本中翻译过来,课文的内容与汉语课的内容重复[4](P78)。这种情况使学生在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扩大知识面、发挥想象、增强思维灵活性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经过精选的、逻辑严密的自然科学教材体系和人文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对于一些与能力相联系的人格特征来讲,具有较高的发展价值。而且,与能力相联系的人格特征的形成和培养不仅和知识质量有关,还和知识的面有关,实验证明:一个人输入的信息多,神经的传导就会加快,因此有利于处理问题的灵活性[5](P398)。在我国, 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科普读物都是用汉语文撰写或翻译。与二类模式学生比较,教材不配套、课外读物缺乏的情况使一类模式学生失去了很多通过书面语言来增加知识储备,培养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发散思维能力的机会以及增强思维灵活性的机会。所以,在幻想性(M)、聪慧性(B)因素上,两类模式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一类模式学生更倾向于合乎陈规,二类模式学生更富有想象力;一类模式学生学习能力稍弱,二类模式学生更善于抽象思考,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更强些。

需要指出的是,一类模式女生在有恒性(G )因素得分较二类模式的女生高且差异显著,说明一类模式女生更倾向于有恒心、负责,做事尽职,这是非常可贵的人格特征,具备这些人格特征,学生更能克服由于汉语基础差,英语基础差带来的学习上的困难,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肯定并强化学生保持这些人格特征。

为什么两类模式男生之间的差异多于女生之间的差异,有待进一步探讨。

四、结论

(一)彝族双语教育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用卡氏16PF量表测量,60%是相同的。

(二)两类模式男生之间的差异多于女生之间的差异:一类模式男生学习能力稍弱些,倾向于谦逊、顺从、通融、合乎陈规,容易产生忧虑、烦恼;二类模式男生更善于抽象思考、学习能力强些,倾向于好强、独立、有自信心、富于幻想、有较高的满足感;一类模式女生较二类模式女生更倾向于有恒负责、做事尽职、顺从、谨慎。

(三)不同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不同的教育背景是造成两类模式大学生人格特征差异的重要原因。

结束语

四川凉山彝族的双语教育两类模式在1996年实现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大学的“通车”,在彝族教育史上写下了崭新的一页,这种客观存在的双语教育状况使两类模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既有共性,又存在上述差异,在民族高等教育阶段,我们应当正视这些由于接受不同模式的教育所形成的学生人格特征上的差异,并能在尊重这些差异的基础上,针对这些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收稿日期:1999—11—30

标签:;  ;  ;  ;  

彝族双语教育模式下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