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顺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南充 637100)
(2南充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南充 637100)
(3川北医学院预防医学系 四川南充 637100)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女性商业性服务工作者(FSW)的年龄、文化程度、艾滋病防治知识、防护行为、接受预防干预措施的情况及相互影响,为制定预防干预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娱乐场所高、低档次进行分层随机抽样,采取现场面对面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现况调查,统计年龄、文化构成、防艾知识知晓率、安全套使用率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文化程度、防治知识、保护行为与干预措施的相互影响。结果:(1)大众化的艾滋病防治常识知晓程度与文化程度有关,文化程度越高,其知晓率越高;相对专业的防治知识知晓程度与文化程度无关;(2)知晓艾滋病防治知识可促进FSW最近一月的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从50%提高到64.2%,但对FSW最近一次性交易使用安全套没有促进作用;(3)预防干预措施对FSW艾滋病防治知识有明显提高,措施越多,知晓率越高。结论: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可以减少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发生,促进FSW坚持使用安全套,从而遏制艾滋病扩散。建议应倡导“重在预防”观念,联防联控,关口前移。应有针对性地对艾滋病高危人群进行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预防性的干预措施应多管齐下,健康教育应从早、从学校至少中学阶段抓起。
【关键词】艾滋病行为干预;健康教育现场调查
【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7-0355-02
艾滋病是由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的一种慢性传染病[1],是我国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也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2]。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性行为、母婴传播三种途径传播,传播主要通过人类自身的社会、生理行为来实现,目前性传播已成为全球主要方式,商业性性服务工作者(FSW)是易引起HIV传播和易受到HIV感染的高危人群,始终是艾滋病防控的重点人群。遏制艾滋病扩散,必须对这类人群进行预防性的行为干预,因此调查研究FSW的年龄、文化程度、数量及分布等基本情况,研究干预措施对提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影响,知识对防护行为的养成是否有促进等关系十分必要。
1.资料来源
1.1 调查对象
选取某市中心城区从事商业性性服务工作的失足妇女作为研究对象。
1.2 调查方案
由本地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专业人员组成调查队,包含调查员、督导员,统一培训后分成两组于2016年4—5月分城区和街道深入KTV、洗浴中心、酒店及保健按摩店等可能涉及商业性性服务的娱乐住宿洗浴场所(以下简称高危场所),对FSW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中国疾控中心设计的《健康调查问卷(FSW)》,调查方式采取面对面、不记名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文化程度、户籍地等一般人口信息,艾滋病防治知识,安全套使用情况等行为特征,以及是否接受干预等预防服务信息。
1.3 调查方法
首先采用普查法对中心城区的高危场所类型、分布及FSW数量进行规模估计,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失足妇女抽样进行问卷调查,样本含量参考本地既往调查资料掌握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并按率的样本抽样计算样本含量约为420人,按高危场所消费档次的高、低进行分层随机抽样。
1.4 数据录入与分析
使用EpiData录入问卷信息,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基本人口学资料
2.1.1问卷调查421人,获得有效问卷420人份。420名受访者年龄分布:最小15岁,最大42岁,中位数22.9岁,15~35岁占93.3%。
2.1.2户籍地分布 本省户籍399人,占95.0%,外省户籍21人,5.0%。
2.1.3文化程度分布 文盲4人,占1.0%,小学文化48人,11.4%;初中文化254人,58.3%;高中/中专文化109人,25.6%;大专及以上文化5人,1.2%。
2.2 文化程度、防艾知识、行为与预防干预措施相互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2.2.1文化程度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程度的影响 分别用“输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血液/血液制品会不会感染艾滋病?”与“HIV/AIDS共用餐具会不会感染HIV”这两个知识的知晓情况与FSW文化程度进行比较,如表1。
表1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与FSW文化程度的比较
注:*:“-”表示未接受到干预,“+”表示接受到其中一项干预,“++”表示接受到任两项干预,以此类推。干预措施包括:①防艾宣传材料和安全套免费发放;②同伴教育;③自愿咨询检测(VCT)。
经χ2检验,χ2=10.866,P=0.012。说明干预措施对FSW“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感染HIV危险”知识的知晓率总体上有促进提高作用,干预措施越多,对FSW防治艾滋病相关知识(如表2)提高就越明显。
2.2.3艾滋病防治知识对FSW高危行为的影响 “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感染HIV危险”的认识程度对FSW短期(这里特指最近1次)高危行为(与客人不戴安全套性行为)及中长期(这里特指最近一月)高危行为的影响如表3。
表3 艾滋病知识分别对FSW最近一次和一月发生高危行为的影响
注:*:表中防艾知识用“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感染HIV危险”知识作为统计分析指标。
由表3可知,安全套降危知识,对FSW最近一次发生高危行为没有影响(χ2=1.010,P=0.315),但对FSW最近一月接客每次使用安全套有促进作用(χ2=5.133,OR=1.7,P=0.023),降低了FSW中长期高危行为的发生。
3.讨论
艾滋病全球累计病毒感染者及病人4千万左右,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截至2016年9月,我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65.4万例,累计死亡20.1万例,经性传播已是最主要传播途径,2016年1—9月,新报告经性传播感染者比例达94.2%[3]。吴尊友在2016年成都中国第二届艾滋病学术大会上指出,中国艾防策略应调整到习总书记指示的“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关口前移,双管齐下,狠抓落实。[2]
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只有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才可能改变危险行为[4]。本项研究显示多种方法结合的干预措施能显著提高高危人群对艾滋病的认识及相关防治知识,而相关知识对高危行为长期改变有明显促进作用。作者认为,在我国必须正视部分年轻妇女从事商业性性服务活动这个社会现象,打防并举,既要营造全社会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浓厚氛围,又要有针对性地对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包括面对面、推广安全套、VCT、同伴教育、社交网络(微信群、QQ等),这是遏制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关键措施。广泛宣传,广泛发动与重点人群干预结合,既体现了“预防为主”,又实现了“联防联控”和“关口前移”。
本项研究还显示提高文化程度可以提高妇女对艾滋病知识的部分认识。但普通教育并不能覆盖到所有艾滋病防治知识,因此在普通教育或义务教育过程中开展专门的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这样既可以一定程度减少FSW数量,并使FSW在从业前提前获得相关知识,又可以保护和教育青少年学生和妇女等艾滋病脆弱人群,使干预更为有效[5]。开始接客年龄以及从业现龄都偏小,且随着社交新媒体的普遍使用增加了易感染艾滋病行为的隐蔽性,人口频繁流动增加了预防干预的难度[3]因此艾滋病健康教育应尽早从学校抓起,作者据多年工作体会,建议从初二或初三开设健康教育课,组织艾滋病防治和教育学专家编写简易、适宜的教材。国务院《艾滋病防治条例》第13条明文规定,2017年1月《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工作目标提出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应达到90%,防治措施要求督促学校落实艾滋病专题教育任务[5],四川省于2016年面向中学校出台了学校艾滋病综合防治“3+2”工作方案[7]。但据作者观察,学校普遍对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不够重视,工作不规范,措施不完善,未形成常态,很多学校没有完成国家《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的工作目标,青年学生艾滋病知晓率距“十三五”目标还有差距。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6.
[2]吴尊友.Questions for discussion.2016年艾滋病学术大会.成都.
[3]王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中国艾滋病人和感染者达65万例…新华社:2016-11-30.http://m.mnw.cn>news>shehui.
[4] Gotto JR AM,Farmer JA.Pleiotropic effects of statins:do they matter[J].CurrLipidol,2001,12(4):391.
[5]沈洁,程峰,杨凭,等主编.性病艾滋病综合干预指导手册[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6:84-93.
[6]国务院办公厅.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北京:2017.百度文库:www.fae.cn.
[7]四川省卫计委.川卫办发[2016]150号文.
论文作者:彭鸿斌1,冯耀辉1,张芹2,田小兵3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7
标签:艾滋病论文; 知识论文; 艾滋病防治论文; 安全套论文; 文化程度论文; 措施论文; 人群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