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中心绿地地下空间发展与利用论文_李鑫

浅谈城市中心绿地地下空间发展与利用论文_李鑫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城市发展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融合、协同发展,而城市中心绿地(绿轴)作为重点区域,在城市发展历程中肩负着妆点环境、调节微气候、民众交往、城市系统要素整合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梳理不同阶段城市中心绿地的特质特点、发展脉络,结合实际利用案例、现在及未来城市需求,探讨中心绿地与地下空间建设的相互关系,并以中心绿地与地下空间的融合共生为城市创造更多活力空间,满足更多现代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此类伴生空间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城市中心绿地;地下空间开发;未来利用展望

引言:

在城市中,中心绿地主要承担提高居住品质、调节生态环境、增加生活情趣、促进城市发展等作用,而其地下空间开发指的是将城市中一部分地面功能转移到绿地之下;此类功能结合城市绿地,不仅可以节约土地资源,还能够缓解公共服务资源紧张的现状,通过合理开发,开辟中心绿地的上下共同联动,以期达到生态功能、公共服务、经济效益多方面共赢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城市有限资源高效利用。

一、发展与利用

纵观近现代城市中心绿地空间的建设历史,我们发现根据不同时期人们的实际需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可将其分为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1.0阶段 单一的自然交往空间

自然交往作为主要功能是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是将集中的空间作为单一的绿地来建设,代表案例有建于1857年的纽约中央公园,18世纪末的伦敦海德公园等。这一时期的中心绿地开发主要来源于人们对于生态化以及公共活动的重视、对于城市病继续发展下去的担忧意识,以及对于自然风景的向往心理,因此产生了以上述两种城市中心绿地为代表的建设热潮。这类绿地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日常休闲以及尽可能的深入自然空间[1],亦或是为设计感、城市仪式感而设立的城市轴线型绿地,而为了满足城市自身、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这类中心绿地会以公园为形态,设置于城市的中心区域。

2.0阶段 作为生活载体逐步复合化

逐步复合化是中心绿地建设的又一阶段,它延续了自然交往空间阶段的主要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其功能逐渐向复合化转变,公共服务水平有所加强,并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部分及载体。这一时期,较为典型的建设案例有2002年的纽约高线公园:将工厂区域与货运专线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空间走廊,对于后来旧物重建具有非凡的示范意义;还有多伦多雪邦公园,将雨水处理设施与景观建筑运用艺术设计紧密结合,赋予了其更多的功能性,而这种将建筑与景观绿地相互结合的设计理念大大优化和提升了其公共服务水平[2]。

综合而言,这一时期的城市中心绿地作为公共空间来说,开发已经逐步脱离了原有的单一性功能定义,向复合化、多功能化、城市公共功能承担者的方向进行转变,在此基础上,为后来的地下空间开发,以及综合效益融入发展,提供了一定示范性。

3.0阶段 空间三维化,与现代城市系统全面融合

空间三维化是其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主要开发理念向衔接融合城市重要系统设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及最大化整合等方向转变。这一时期,不仅仅将功能更加优化、全面,并着重与城市基础建设内容紧密相关,如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等,共同形成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能够融合多要素展示的城市名片。本阶段案例主要有2000年代的珠江新城轴线绿地复合开发:在区域联合上集公共交通、商业商务、文化、休闲、生态以及公共服务等为一体,在开发时针对地上地下空间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路线、机动交通情况以及人行交通发展进行花园式广场绿地的地下空间开发,实现了商业、休闲、交通等功能共存的客厅空间[3]。

2010年的旧金山转运中心,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以聚合多达11种交通方式将城市中最重要的交通、商业、文化、生态、休闲等区域联合起来,并且增加和融入了更多的先进施工技术,是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资源节约、永续利用的建筑典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综合而言,在这一时期,城市中心绿地及其相关公共空间开发,更加注重生态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及资源利用技术开发,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及城市文化的精神追求。

4.0阶段 空间个性化、与周边协同发展

城市中心绿地及其地下空间开发正在向个性化以及城市系统协同发展方向转变[4],其功能越加全面,涵盖了城市公共服务及管理的一部分内容,如商业、科教、文娱、生态、科技等内容,越来越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部分,代表着城市整体的物质发展、社会管理、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具体综合及展现,体现着城市独有的魅力。如纽约曼哈顿低线公园这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地下公园开发案例,通过在地下种植植物,营造生态场所,是地下空间运用的又一典型,而其中所用到的生态技术、建筑技术等无不体现了地下空间花园开发的可行性及先进性。

综合而言,当代城市中心绿地与地下公共空间建设在融合城市物质基础、精神文化、生态文明方面更加具有系统化和个性化特征,是设计品质、精神内涵和建筑技术的集中展现。

二、迈入新时期、新阶段-对未来的展望

(一)体现个性化

空间个性化是当今与未来城市中心绿地上、下复合空间建设的持续主题,我们更期盼在未来,城市中心绿地之下的空间同样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休憩重要选择之一,通过不断开发建筑技术,融入个性化建筑思维,体现当前城市主流文化,关注生态与人文之间的联系,从而打造与地面品质相似、功能更具完善的平行城市空间。

公共空间统一规划、开发

城市中心绿地的地上、地下空间应是具备必需的系统性联系,统一规划、开发永远是城市持续发展,进行综合管理的重要前提,当前中心绿地及其地下空间已经迈入了新时期、新阶段,这为未来更加多元,更加完善的城市服务系统建设提供了积极影响。现如今开发运用已经较为广泛的地下商业中心,集购物、娱乐、休闲、办公为一体,逐渐成为人们进行生活活动的重要选择,如以城市地下交通线路为核心的附属建筑开发理念(TOD),集中体现了当前公共领域开发建设的统一性,通过以地下交通线路作为核心,在周边区域建设住宅、花园、医院、学校等等附属建筑,为实现城市有序治理、综合管理、区域发展等提供了强大物质基础保障。因此,城市中心绿地及相应的地下空间建设同样应当进行统一规划、开发,能够尽可能地补充地上功能、衔接周边区域、结合轨道交通、地下道路等实现通勤网络化、便捷化,从而为便捷城市生活提供有效保证。

提供高效便捷的联通

不断加强中心绿地区域上、下空间建设的便捷连通、协同化发展思维,能够为更加便捷及高效的城市公共服务打下基础。现今的城市建筑不仅在建筑主体本身设计上颇具艺术性,融入了节能施工技术,并且在楼顶空间设计,地下车库、联络道路(人+车)建设方面都通过相关技术加强了地面与地下的相互联系作用,更加具有“一切以人的活动为核心”的理念,为打造生态居住环境,人与人造空间和谐共处提供有效支持。

区域共享、协调发展

以中心绿地为核心向外,将各个区域进行功能共享、空间共享,从而促进多个区域或板块共同发展,协同进步,在这一重要方面,第一,我们不仅需要做到地上绿地空间与地下空间进行有机结合,增强地上地下共同协同作用。第二,还需要加强不同地块之间的协调互动,如城市建设规划时,在前期进行区块内部个性设计,后期通过将不同街区进行联系从而达到资本节约,效益共赢局面。第三,紧抓城市交通规划,提倡立体交通设计,将地下交通与绿地建设融为一体,从而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适合城市区域的融合协调、叠加顺畅的协调性规划。

融入国家层面所倡导的理念

空间综合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发展道路上极有必要的是接收并融入国家层面所倡导的理念,从宏观上响应国家政策,因势而动必将能够使城市空间建设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一,应当不断加强生态、节能技术的实际运用,无论是海绵城市还是绿色建筑,通过不断应用到城市中心绿地的地表或是地下空间建设之中,能够最大限度节约城市资源、创造低影响环境。第二,不断加强地下综合管廊的实施与推广,尽可能的节省城市地下空间,达到集约、集成化,突出未来的长期效益;第三,应当紧密联系智能城市建设理念,以科技服务生活,以智慧管理城市,从而使城市发展更加稳健、快速。

三、结束语

现代城市,由于人们生活品质逐步提高,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向多元化及综合性方向发展,城市中心绿地以往主要起到城市生态平衡作用,而现今,城市资源日益紧张,矛盾突出,通过对城市中心绿地地上、地下空间利用发展回顾、经验总结,我们必须在此类空间考量、设计中做出更多思考,以集约化、复合化、协同化等一系列原则在有限的空间中挖掘更多容量,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城市区域的综合开发、协同发展,以实现长期化的社会、环境及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陈雪杰,万莎.低碳模式下城市绿化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39(3):346-349.

[2]李嘉凌,费巨波,汤宇斌,等.城市地下空间公共场所卫生状况研究进展[J].上海预防医学,2016,28(9):612-617.

[3]谢晓英,张琦,段佳佳.公共绿地与地下空间的一体化设计探寻——兰州开盛广场与陆都花园景观设计实践[J].城乡建设,2017(16):46-49.

[4]黎溪.关于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的思考——以洪洞县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为例[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7,15(5):126-127.

论文作者:李鑫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6

标签:;  ;  ;  ;  ;  ;  ;  ;  

浅谈城市中心绿地地下空间发展与利用论文_李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