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以食为天论文,述评论文,为本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继1995年、1996年获得创纪录的粮食大丰收之后,今年我国夏粮又获得了历史最好收成。尽管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年粮食生产仍可望获得较好收成。我国的粮食总产已经达到了4800亿公斤以上,提前达到了“九五”计划末的低限目标。
米袋子满,菜篮子丰,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城乡农产品市场琳琅满目,价格稳中有降,老百姓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是城乡居民近几年的切身感受。
以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是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也是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的时期。这个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八五”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摆脱了低速发展和徘徊的局面,保持了不断发展的势头。“九五”农业开局良好,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经济专家们评价到,没有农业的连年丰收,没有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宏观调控就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成效。这个成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光明前景,对我国保持社会稳定、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对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90年代,中央对农业实行了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农业出现了稳步快速发展的好形势
农业专家在评价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时认为,没有中央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就没有这一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好形势。
90年代初,由于国民经济一度出现“过热”现象和通货膨胀,不少地方大上工业项目,大量耕地被“开发区”占用,农业生产一度出现较大的波动。南方有些地区粮食产量逐年下降,出现传统鱼米之乡调进粮食的现象。粮食价格迅速攀升,仅1993年第四季度,全国粮食价格就上涨了27.7%。粮价带百价,整个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副食品价格指数一再上扬,使城乡低收入家庭难以承受,一些城市为了保证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发放了平价粮供应票证。1994年,我国物价涨幅高达21.7%,城乡老百姓的生活和经济秩序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实践表明,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国家在逐步减少指令性计划、加快农业市场化发展的同时,政府必须加强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的宏观管理,必须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支持、保护和调控农业。在接连几年的人代会上,农业成了代表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农业基础脆弱,农业亟待加强。
1993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专门给国务院领导写信, 要求迅速采取措施,缓解国民经济中出现的过热问题,将那些有可能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矛盾和难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农业基础薄弱这个关系全局的大问题受到了高度重视。
农业事关大局,成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环节。加强农业成为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农业部专家以国家对粮食供求的宏观调控为例,在回顾中谈到,1993年底,面对一些地区快速上涨的粮食价格,国家抛售100 亿公斤专储粮平抑市场粮价;1994年又决定增加粮食进口;为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保护农民利益,1994年和1996年,国家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定购价格;今年夏季,当市场粮食价格低于国家收购价格时,中央又及时宣布采取按保护价敞开收购议购粮的政策措施,保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生产积极性。
“八五”以来,国家出台的有关农业法律法规,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的通知、决定和意见,是历史上最多的时期。其中,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把农业作为考核党政领导政绩的重要指标,加强了各级党政领导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保证作用。
实践已经证明,在这几年的宏观调控中,中央对农业宏观调控是卓有成效的。
数字虽然枯燥,但却可以让人感到实实在在的发展与变化:1996年与1990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86元增至1926元, 在粮食播种面积下降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增加了9.8%,其中小麦、玉米、 大豆增幅均在10%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1.7倍。去年我国的粮食大丰收, 共创出5个历史第一:粮食总产量、人均占有量、单产、国家储备量、 粮食主要产区农民户均储粮,均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
全国菜篮子产品人均占有量1996年与1990年相比,肉类增加4.2 公斤,奶类增加2公斤,禽蛋增加9.3公斤,水产品增加12.7公斤,蔬菜增加90多公斤,水果增加20公斤。也就是说,人均占有的副食品仅增加量就超过140公斤。
牢记历史经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的一个新课题,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把农业摆在什么地位,如何把农业生产搞上去。所以,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经常强调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一定要正确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全党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江泽民总书记,对农业给予了高度重视。
江总书记每次到外地考察时念念不忘的是农业和农村问题,每一次中央的工作会议上, 他都一再阐述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1989年秋天,江泽民总书记在陕北老区视察时就指出,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千万不要忘记。民以食为天。否则,我们1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就是个大问题。
进入90年代,党中央更加强调农业的重要地位。在1990年的一次农村工作座谈会上,江总书记指出,我国11亿人口,8亿多在农村。 农村稳定了,农民安居乐业了,也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我们国家和社会全局的稳定。又强调:我们需要从经济上和政治上,从眼前和长远,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从农村工作和农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从把农业搞上去这个任务的极端艰巨性、复杂性等方面,来加深认识农村工作和农业的重要性,继续努力打开农村工作和农业的新局面。不仅做农村工作的同志要这样认识问题,凡是同农村工作和农业有关的部门,都要这样认识问题,各级党委和全党同志都要这样认识问题。
在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上,江泽民告诫全党:农业和农村工作,是关系治国兴邦的重大问题。农业上不去,整个国民经济就上不去;农村不安定,整个社会就不会安定;农村经济得不到相应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就不可能实现。
1992年底,针对相当一些地方在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步伐的情况下,出现忽视农业的苗头,江泽民总书记12月25日在武汉专门召开了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在会上他再次指出,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农业和农村工作放松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不好,国民经济全局就不稳定以致陷入困境,国家和人民的日子就不大好过。在这次座谈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强调说,我国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不能靠任何别的国家来解决,一是靠人家靠不住,谁也解决不了这个大问题;二是即使能够解决,也会受制于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我国,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始终是一种战略性的特殊商品,直接关系着人民和国家的安危。
1993年10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表示:我们必须牢记建国以来几次由于农业大起大落而导致国民经济大上大下的教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越是加快改革开放,越要重视农业、保护农业、加强农业。这是党中央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之后得出的重要结论。
在1992年、1993年经济快速发展中,工业增长分别达到20.8 %和21.1%,而农业发展速度却只有3.7%和4%。1994年3月,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此敲了警钟:如果农业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工业早晚也要掉下来,最后不得不进行大的调整。他要求各级都要在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安排好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安排好一、二、三产业资金投放的比例。宁可少上几个项目,放慢一点工业发展速度,也要保证农业发展的需要。这对保持大局的稳定至关重要。
作为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多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会议上和在外地考察工作时,反复强调农业的特殊重要性。在1995年2月27 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李鹏强调说,“为政之要,首在足食”。保证12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是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石。在今年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李鹏总理又就巩固农业大好形势、促进农业稳定增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工作部署。
正是因为中央对全局的高瞻远瞩,对农业问题的清醒的认识,所以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才能够知难而上,大胆决策。
1994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物价上涨的一个高峰年。粮价大幅度上涨,副食品价格一再攀升,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决定提高粮食定购价格40%。
许多人捏着一把汗,这是一步险棋:如果提价导致农副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涨,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急剧增大,国民经济和社会就可能引发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但是1995年我国粮食获得了创纪录的大丰收。农业丰收,物价回落,城乡居民感受到宏观调控的实际好处。1996年这一势头继续得到保持,人们对于粮食和副食品价格上涨的担心终于消失了。
几年来,中央始终把加强农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措施。“八五”期间,国有农林牧渔、水利的基本建设投资为680亿元, 比“七五”增加1.6倍。同时,国家投入160多亿元,兴建了18个大化肥项目。而1996年,中央决定再次提高定购粮食价格42%。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换来了1997年夏粮的大丰收,也为以后增加粮食产量、抑制通货膨胀打下了良好基础。农产品的大丰收,使得市场上米袋子、菜篮子产品价格大幅回落,拉动物价涨幅迅速下滑。1995年物价由上年的21.7 %降至14.8%,去年又降至6.1%,今年以来继续保持稳中有降的势头。
丰收之后怎么干,农业基础怎么看?
在今年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很有针对性地指出:中央认为,在农业连续丰收的情况下,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不可盲目乐观。丰收固然可喜,但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很容易思想麻痹、工作放松、投入减少。如果这样,农业就可能滑下来。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几次出现滑坡,尽管有不同的原因,但都与丰收后放松农业有直接关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一定要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在丰收后,能不能继续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防止出现农业徘徊甚至滑坡,这是对我们各级领导同志驾驭局势能力的一个重要检验。
在今年夏粮丰收后,国务院向各地紧急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夏粮收购工作的通知》,并立即召开了粮食购销工作会议,朱镕基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宣布国家定购粮按去年确定的定购价收购不变,议购粮按保护价敞开收购。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保证农民增产增收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中央领导明确表示,对夏粮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秋粮多了也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这是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给农业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
90年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既有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也有推广农业科技的作用。农业部推行的“丰收计划”、“种子工程”以及推广“十大农业增产技术”等,使科技进步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其中,在种植业中的贡献率1996年达到39%,畜牧业中达到42%,渔业中达到45%。科技进步直接推动了整个农业特别是畜牧、渔业的高速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尽管我国已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但是在耕地、水资源和人口增长等硬约束条件下,下个世纪我国的农业将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农业发展的潜力,已成为中外农业经济学者十分关注的课题。
江泽民总书记1996年在河南考察农业和农村工作时指出,我们是一个大国,有十几亿人口,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都绝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否则,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帮得了我们。所以,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是一个全局性方针。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还有着明显的差距,但存在的差距也正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潜力所在。
我国现有耕地中,中产田和低产田占2/3, 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加速中低产田的改造,单位面积产量就会大幅度提高。
我国粮食单产是按统计面积计算的,每亩290多公斤,除稻谷外, 同世界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
我国是多熟制国家,从寒温带到热带,目前的复种指数为159%。 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等于增加1500万亩的播种面积,复种指数全国平均可以达到160%以上。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只有30%至40%,特别在推广优良品种、病虫害防治、合理平衡施肥、模式化栽培等方面,可以大幅度增加科技因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目前我国的灌溉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50%左右,农业的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通过继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就能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也就能够不断增加粮食的供给,基本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
党中央、国务院对通过增加国内粮食生产,保持粮食供需平衡的决心是坚定的,有信心领导全国人民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实现这个目标的艰巨性:全国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耕地和水资源不足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在这样的资源条件下,要创造出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农业生产力,必须花大力气。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手段落后,抗灾能力差,需要坚持不懈地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抗灾能力。农户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容易造成粮食生产的波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粮食生产的调控。中国正处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阶段,在资源分配上要注意克服不利于粮食生产的倾向,继续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采取有效的支持措施。
在我国的粮食问题上消极悲观是没有必要的,盲目乐观也是不可取的。90年代以来的经验证明,依靠科技进步,是投入少、见效快的农业发展路子,适合我国的国情国力。抓好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把现有成功的增产增效技术推而广之,农业就可以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实际上近两年农业增产较多的地区,主要是较大范围地推广普及了先进实用技术。在目前农业单产水平较低的地区,只要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经过一些年的努力,同样可以实现农业单产水平的较大幅度提高。
1995年在湖南考察农业问题时,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当代农业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高,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大。我国目前农业科技的贡献份额虽然赶不上世界先进水平,但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广泛应用,将会逐步增大。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为标志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序幕已经拉开,可以预料,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规模和产生的影响,将会大大超过过去的农业科技革命,这将会使我国农业发展潜力越来越广泛地发挥出来,形成我国农业发展的新优势。
江泽民总书记说,应该看到,每一次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都会引起农业生产的一次革命。江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中国的农业问题将最终依靠科技来解决。
半个世纪前,西方曾有人预言中国政府解决不了人民的吃饭问题,历史已对此作了否定的回答。放眼未来,我国虽然面临耕地少、人口多、粮食需求压力大的现实,但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政策,已经初步找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粮食问题的经验和办法。我国完全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实践将会向世界证明:我们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还将使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一年比一年提高。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温饱之梦已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我们这一代变成了现实。小康生活也正在向我们一步步走近。
历史,将会用浓墨重彩记下这辉煌的一页。
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五大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的报告在阐述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时,对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了进一步强调和部署。这无疑为今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指导思想,必将推动我国农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跨世纪的中国农业必将创造出新的辉煌业绩。未来将会用一个又一个丰收的年景和中国人民的小康、富裕生活为此作证。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
标签:农业论文; 农民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三农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