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市扩张更新,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受到重视。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绿地系统组成部分,公园景观生态建设是增加城市宜居指数和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因此,本研究以武汉市某一处新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项目为例,通过详细地分析场地周围自然环境条件和场地特征,论述其景观分区与景观营造等内容,总结归纳了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部分生态设计策略。期望为城市公园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策略参考。
关键词:生态理念;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进入快速发展的后期,近半个世纪以来,快速扩张的城市领土和城市建设,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审美需求的提高,也促进了城市景观的提升。在城市不断扩张和更新的前提下,如何处理好自然生态环境与新建人工景观生态系统的关系,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1]-[2]。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除了需要满足服务于城市公民的基本功能外,还承载城市风俗文化和景观形象。作为城市“绿肺”,其生态景观的建设又变得尤为重要[3]-[4]。因此本研究以武汉市某市政公园为例,探究在新旧城市交替、场地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景观的策略,规避场地内不利因素,创造城市中的生态公园景观。
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武汉市汉阳区仙山村,虽然处在主城区,但周围片区目前仍是待开发的区域,城市基本面貌不是很好,基础配套也还未完善,但交通规划还是有一定优势的,总体看来未来的区域发展前景也是很好的。交通便利,靠近地铁站。但也存在临时及现状高压线走廊、现状变电所(1100V)、垃圾焚烧及处理厂等不利因素。
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温、降水集中,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冬季稍凉湿润等特点。
图1 公园区位分析图
2生态理念在公园景观设计中应用
2.1设计理念
由于公园的区位周围具有废弃垃圾焚烧处理厂、变电所和高压线等复杂的场所环境。因此,如何突破不利因素,打造优质公园成为本项目设计的重大问题。因此本项目以打造生态、宜居、趣味、活力的公园为设计理念。利用景观的手段将场所特征与设计相结合。围绕植物为重点,利用立体装置将普通植物园变为更有参与性的地带。利用雨水净化处理、土壤碱化改良、植物景观营造等方法体现生态宜居的设计理念。
2.2 空间布局
基于场地分析,公园周边主要分布着新建商业和住宅,服务群体主要是周围服务半径内的居民。考虑公园的便捷和可达性,在城市干道交叉口附近设置了公园主入口,同时设置了四个次入口。根据现状地形变化将公园的功能区域划分为密林区、湿地花园区、花海区和儿童活动区域。
图2公园景观平面布置图
2.3设计特色
2.3.1立体交通设计
在城市人口剧增、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利用有限的空间创造多样变化的景观空间体验,是提高人与景观参与互动的有效措施。在满足人们对水平维度的景观设计体验的同时,全方位立体的景观空间感也能增加公园景观的趣味性。根据环境和人的心理情绪变化,使人们在层层变化的空间体验中参与到这种与环境互动,人与环境产生融合的意境,达到场所精神体验和空间情景创造。公园的交通系统分为多层次结合,分为沿山势道路的休闲游憩花海小径和架空木栈道的快捷通道。既满足人们对公园景观的横向空间游览体验,又满足在纵向空间根据高差变化的多样空间景观效果体验。同时解决公园双向交通和便捷达到的功能。
图3公园立体交通设计
2.3.2湿地花园设计
在湿地环境中,不仅具有强大的自我循环和净化的能力,还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多功能生态系统。由于场地内高差变化丰富,结合土壤碱化改良和污水处理,公园内设置了大面积的湿地花园。对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也能起到良好的缓解作用。湿地公园根据水深设置不同层级的植物净化系统。利用高差处理,将层级的湿地设置多条穿梭其中的道路,让游览人和儿童参与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和认知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污水及泥土的处理过程更加生动的展现出来。同时湿地公园中水生植物又可以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达到建设宜居生态环境的设计理念。
图4 公园湿地花园景观设计
2.3.3儿童互动空间设计
由于公园目标人群中,儿童占据很大比重,因此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在本项目中占据重要地位。儿童对社区公园的使用频率和时间较多。他们在公园中的行为活动不仅仅在于对游乐设施的使用,还包括一些群体性活动等。儿童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影响着他们对活动产所不同的功能需求。本项目中利用双层交通系统围合的底层空间作为儿童活动区域。借助地形设置较大年龄儿童的攀爬空间,幼龄儿童在相对空旷和平坦的区域设置儿童活动设备。考虑儿童群体的活动空间,在场地内还设置儿童互动的活动场所,培养儿童之间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和促进儿童的发展。例如:沙包场地、儿童足球场地等。学龄前儿童对自然事物都充满好奇,因此公园内在儿童区域还结合景观构筑物以及植物设置了儿童科普教育场所。让儿童在游玩的同时,能够激发其对新鲜事物的想象力和探索。
2.4植物景观
植物的体形、色彩、风韵、季相变化等构成的自然美和艺术美,对人的心理和身体都有促进的作用[5]。公园中植物景观空间从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上营造不同的体验。由于公园周围土质较差,土壤呈弱碱性。在植物选择上搭配一定量的抗碱性品种,提高土壤质量和植物景观丰富度。通过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和植物抗性的筛选,最终推荐种植点的植物种类有刺槐、柽柳、海棠、金叶榆、杏树和金银木。结合植物的季相,抗碱性植物四季景观搭配。
公园中主要的活动对象为周围的居民,作为社区公园充分考虑居民的日常生活休闲,引入芳香疗法的设计理念。“芳香疗法”指的是利用植物香精治疗或预防疾病。采用现代简约的形式, 以树形疏朗高挑的上层乔木, 结合具有消食,杀菌,提升醒脑作用的芳香植物,从而满足商业功能需要又有保健作用。如:厚朴——树皮含挥发油β—桉叶醇,具有杀菌作用;紫玉兰、白玉兰、丁香、规划、含笑、栀子花等芳香类植物散发出的芳香烃也能促进人的心情放松。
花海景观注重不同季节有景可赏,在植物搭配上要充分考虑不同花期植物的混合搭配。子啊植物色彩上同一时期的景观也应以色彩相近的植物搭配为主。主要设计的植物种类有樱花、碧桃、丁香、迎春、春鹃、夏鹃、金丝梅、葱兰、美女樱、木槿、木芙蓉等。花海植物景观的营造配置形式以观花小乔木和灌木为骨架,搭配不同时节的草本花卉,草花以片植的形式呈现,达到花海的视觉震撼效果。
植物声境的营造,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会产生特殊的效果。在传统园林中就雨打芭蕉的意境营造。因此,在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也同样从听觉上营造植物意境。采用现代简约的形式,以规则对称种植的树阵为主,适当点缀松柏类植物,营造层次分明的植物景观。微风中树叶沙沙作响的听觉与环境和人的心情产生共鸣。
公园植物景观还应考虑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合理分配,武汉市地处长江流域,夏季气候高温炎热,为了给公园游人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空间,常绿植物的遮阴和纳凉的作用在公园中变得尤为重要。在公园中增加乐昌含笑、广玉兰、天竺桂、香樟等常绿植物,形成林相背景和遮阴的环境。同时考虑到公园与外界不利环境因素的干扰,利用高大常绿乔木营造绿化屏障,围合舒适的公园空间。
图5 公园花海景观设计
3 结语
生态公园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主要以生态学理论指导相关的景观建设。后来,生态景观建设逐渐发展成为多元化。随着城市环境的破坏,城市新的问题出现,引起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更加全面具体。例如将城市雨洪管理、污水处理、土壤改良等内容均纳入了城市生态公园设计中[6-7]。在城市大面积扩张,环境风貌提升的背景下。本研究以武汉市一处公园为例,在多种不利的环境因素条件下,通过精心布局、合理规划。结合地形和使用人群需求,通过生态土壤改良、湿度污水处理、植物景观营造等方法,创造一个生态文明发展的城市公园。
参考文献
[1] 张然然.赤峰市八家西组团外环生态公园设计[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
[2] 丁新权.城市生态公园特征及其规划布局[J].中国园林, 2009, 25 (8) :35-38.
[3] 韩亚雄.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24):33-35.
[4] 黄颖. 湖北咸宁生态新城大洲湖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5] 昌小宇. 城市公园植物景观低维护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6] 甘冠蓝.城市公园景观设计[J].上海纺织科技,2019(02):75.
[7] 陈垠宏,田宝川.探析城市文化公园景观设计[J].居舍,2019(02):111.
论文作者:梁柱锋,洪梦怡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4
标签:公园论文; 景观论文; 植物论文; 城市论文; 生态论文; 儿童论文; 湿地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