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另一部分富有_共同富裕论文

如何使另一部分富有_共同富裕论文

如何使另一部分人富起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17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在

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有不同程度提高的同时,一部分人已经富裕起来,一部分人

还处于温饱阶段,有些人收入相对甚至绝对下降,少数停产企业职工家庭陷入贫

困境地。因此,一个非常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在一部分人已

经富裕起来的目标实现后,如何使另一部分人尽快富裕起来。

一、我国目前贫富差距状况

1、从城乡差距看,继续扩大。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

,城市人均生活费收入为316元。到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78

元,城市人均生活费收入为3893元。如果以城市20%的高收入户与农村2

0%低收入户相比,1994年的贫富差距达13倍,如果城乡加权,平均差距

为5.6倍。虽然城乡差距是历史形成的,有城市生育率低及消费水平高等因素

,但目前不合理因素对差距的扩大起了主导作用。

2、从个人差距看,贫富悬殊。目前我国最贫穷的20%家庭占有全部收入

的4.27%,最富有的20%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美国《商业

周刊》1994年报导,美国最低层20%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4.4%,最

高层20%家庭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44.6%,对两者的人均收入进行比较

,贫富差距为10.2倍。如果以银行存款大体表示我国的财富分配状况,我国

有100万人左右的个人存款在100万元,以1995年末全国城乡居民存款

总额3万亿元计,仅占全国千分之一的这部分人却占有全国居民存款的1/3。

据美国官方1995年统计,占美国1%的富人拥有全美40%的财富。由此可

见,我国的贫富差距同被认为贫富差距居西方之首的美国相比也毫不逊色。

3、从区域差距看,有增无减。1985年,东中西部收入差距为1.15

:0.88:1(以西部地区为1),1990年为1.28:0.92:1,

1993年为1.37:0.93:1,1994年为1.41:0.95:1

,1995年为1.42:0.97:1。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资料表明,199

5年东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18元,中部和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分别为

3546元和3669元,和东部地区相比,收入差距分别达到1672元和1

549元,均比1994年有所扩大。

4、从行业差距看,趋势明显。1990年职工收入最高行业(建筑业)与

最低行业(国家机关)之比为1.33:1,到1994年,最高行业(金融业

)与最低行业(地质普查和勘探业)之比达到1.52:1。这个差距还只是从

工资表上表现出来的,事实上的差距更大。一些垄断性行业职工的住房、医疗、

就业都可以解决,形成了一套从生到死的自我保障体系,他们对收入所关心的是

“奖金是多少”。一些企业、党政机关的职工、公务员所关心的是“工资能不能

保”。近些年来,反映职工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呈扩大趋势。1985年为0.

21,1990年为0.25,1994年为0.38。市场经济是追求效率的

经济,因而也是产生差距的经济,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我国的行业差距并不具有

这种情况,而是一种违背市场经济的力量作用而成的。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

是,因为某人进入高收入行业,他的收入就高,因为某人进入低收入行业,他的

收入就低,而不问其付出如何。

二、对收入差距效应的分析

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由改革以前的平均主义到逐步扩大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

,其差距扩大的速率居国际前列,其数量悬殊的比例并不亚于发达国家,这种收

入和财富分配状况带来的效应是双重的,既具有示范效应的一面,又具有“马太

效应”的一面。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响

应,且造就了一大批先富者,他们已越过温饱线,向小康、富裕、富有型家庭迈

进。在城镇居民中占总户数的55%的家庭进入小康,占总户数6%的家庭进入

富裕型家庭,占总户数1%的家庭进入富有型家庭。在农村,最富有的20%家

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8.79%。所以,一部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已经实现,并且

先富者凭借其资产、经营等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具有“

富者愈富”的趋势。据上海、广东、山东等地调查,居民收入趋势是,收入越高

者其收入增长越快,反之收入增长越慢。这对于只有靠劳动这种唯一生产要素取

得收入的大多数人来说,如果处在不发达地区或“夕阳产业”,其收入只能是相

对或绝对地下降。这种“双重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消极作用会更加突出。

这是由市场经济的本性和按资分配的特性决定的。在这种形势下,用提倡和鼓励

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的政策并不会对这部分人产生过大的激励作用。邓小平同志

指出:“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

现在经过17年的发展,一部分人已经富裕起来,如何使另一部分人富裕起来成

为中心课题的时机已经成熟,不失时机地提出和解决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实现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完成世纪之交的历史课题

如何使另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并进而实现共同富裕,这个过程要比允许一部分

人先富起来艰难得多复杂得多。完成世纪之交的历史课题,需要建立和形成思想

舆论、制度政策、法律道德等多方位的保障体系。

1、要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我们提倡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个人先富

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但理

论界有些人面对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现实,只是论证先富的必然性及合理性,却未

对先富如何帮后富作深入的研究,总是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来影响我们对实现

共同富裕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不发育时必须效率优先,市场经济充

分发展后自然会解决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事实上,这种观点已被西方市场经济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美国1977—1992年间,国民收入增长

的部分几乎都归于富裕阶层手中。在这15年间,全美60%人的收入都不同程

度地下降了,只有4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最穷的20%人的税后收

入下降了12%,最富的1%人的税后收入却增加了130%,其平均收入从2

0万美元增至48万美元。所以,市场不能自动地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和全

体成员的共同富裕。明白这一点,就要求政府在制度和政策上制定出有利于提高

中下层收入的措施,而不是任市场的力量自发地调节。还有一种是目前国内比较

流行的收入分配“倒U曲线理论”。这个理论称,“在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长

期收入中的不公平会扩大,有一段时间处于稳定,后期阶段不公平会缩小”。我

国有些学者则直接用它来解释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现象,从而证明“收入分配按倒

U形轨迹变动的理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也得到了印证。”按照这种理论,解决贫

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只能是等待进一步发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定高

度之后。但是,一个社会如果不能解决目前的分配问题,就必须准备解决将来更

为复杂的分配问题。如果我们走入这种理论的误区,不去自觉适时地解决另一部

分人如何富裕的难点问题,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两极分化,造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因此,克服上述实现共同富裕的认识障碍,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深刻理解

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思想,走出一条既有效率又能调动广大劳动者积极性的路子

,这正是改革的目的,也是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

2、实现由政策推进型向政府主导型的转变。我们知道,先富地区和个人大

多是靠优惠政策的支持而富裕起来的,但优惠政策只能使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

不可能同时共同富裕。西方一位经济学家说过:“如果市场起飞,那些恰好在市

场起飞点之前或起飞点上进入市场的人,将享受到超过一般数学期望值的投资报

酬率。换言之,他们将大捞一把。”我国的先富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情况而

产生的。随着市场的规范和完善,大捞一把迅速致富的机会越来越少,政策的效

用呈递减趋势,后富者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现由政策推进

型向政府主导型的转变,由政策放开到政策规范的转变。所谓政府主导型,是指

通过政府的行为进行有意识的制度安排及政策规范来影响经济增长的“点”,通

过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来影响收入分配的“面”,通过法律、政策、道德的力量

来影响收入分配的“极”。其核心是在市场经济效率和共同富裕的结合上找出一

改革以来,兴办特区,提倡和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这些措施培植了经

济增长点,带动了这些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要解决另一部分人的富裕问题,也

必须再造新的增长点。这些点的选择,要明显地向欠发达地区和中下收入层倾斜

。一是项目牵引。要选择一些具有较大的投入产出比,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和

经济带动力、有利于提高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利用率的大项目,通过政府投资

来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搞好小企业。搞好现有的公有制小企业不仅仅是出

于效率原则,而且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数量众多的小企业安置了大量的劳动

力,这些小企业多数在小城市、县城和不发达地区,搞好这些小企业,有利于这

些地区脱贫致富和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我国的私营企业及公有制以外的其它企

业由于竞争规律的作用,决定了它们在安排就业、实现经济公平方面的作用很有

限。所以,搞活小企业,使其成为新的增长点,是使另一部分人富裕起来的重要

政府要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来影响收入分配的“面”。马克思认为,生

产条件的分配决定产品的分配。就目前过大的个人、行业差距来说,就是生产条

件参与分配的结果。这种情况下的“市场失灵”,必须由政府来影响资源的配置

,以提高经济效率和实现公平的分配。垄断性行业得到的超额利润必须上交,要

开放机会,让更多的竞争者进入垄断性行业。在我国经济“起飞”的任务已经完

成之后,再保持这些行业的垄断地位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会带来垄断下的低效。

政府在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时,要顾及到对生产要素重新分配的影响,以缓和周期

性的经济波动,保持高水平的就业和价格稳定。

要通过法律的、政策的和道德的力量来影响收入分配的“极”。要强化税收

征管,这是政府再分配收入和财富,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邓小

平同志指出:“对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

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后,自愿拿出钱办教育、修路。”当前,除了加强已

有的税收征管外,有必要开征遗产税及实行累进、累退及负所得税制,还要通过

转移支付、开发性扶贫等方法缩小最低收入层同最高收入层的差距,把收入分配

的“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

总之,在一部分人已经富裕起来之后,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另一部分人的富裕

问题,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希望的,而且也是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我们的

政府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全有能力完成这一世纪之交的课题。

(作者单位:河北省涿鹿县委宣传部)*

标签:;  ;  

如何使另一部分富有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