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萌动与绽放——潘庆玉老师的《湖心亭看雪》课例分析论文_蒲京

美的萌动与绽放——潘庆玉老师的《湖心亭看雪》课例分析论文_蒲京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省 济南市 250014)

摘要: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潘庆玉老师在执教《湖心亭看雪》的过程中,在自己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对文本独特解读的基础之上,创造性的抓住文章中“与”“客此”等重点词句进行全文品味,使美在语文教学中悄然绽放,更给一线教学带来一定启示。

关键词:《湖心亭看雪》;教学艺术;潘庆玉老师

2018年11月23日,由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济南高新区凤凰路学校和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初中语文“名师名篇”教学研讨会在山东大学附属中学举办。在会中,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庆玉老师执教了八年级上册课文《湖心亭看雪》(作者:张岱)。潘老师以一名高校语文教育研究者的身份给一线教师、一线课堂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景,使美在语文课堂中悄然萌动和绽放。

在这节课中,潘庆玉老师以作者张岱的生平和爱好导入,在学生们的脑海中留下“茶淫橘虐,书蠹诗魔”无一不精的高人形象,为理解文章打下基础。接着,潘老师按照“读中游”“画中游”“境中游”和“梦中游”的顺序,带领同学们一步步走进于文章的意境和情感之中。“读中游”部分注重通过配乐朗读来品味文章的景和情,初步感知作品;“画中游”通过抓住对“与”“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解读来品读雪景,感受文章的意境;“境中游”引用美学家宗白华、画家石涛和王羲之的话,从而品味天人合一的境界;“梦中游”则通过分析“有两人铺毡对坐”中的“有”的用法以及对“客此”的意味,得出“梦里不知身是客,半生繁华,半生零落”的感慨,进一步领略作者的情感和形象。让人情不自禁的感叹:语文还可以这样教!

一、抓住重点字词,品读全篇

在课中,潘老师并没有对文章的讲解面面俱到或字字分析,而是抓住文章中几个具有某种特殊意味的字词让学生体会、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和用意,进而把握整篇文章,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比如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潘老师品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一句时,意识到了“与”字与我们平时的言语习惯不同,是作者张岱匠心独具的体现。所以潘老师不仅抓住了这个“与”字,而且创造性地放大了它的价值,使之成为学生感受想象湖心亭雪景的突破点。所以潘老师就在上课时问学生:如果我们改一下,去掉“与”字可以吗?这个问题的设问不是简单的知识层面的设问,而是提供给学生大量思考体会的空间。学生通过思考,不仅意识到这并不是啰嗦,赏雪时本身就是慢悠悠的节奏,才能表达内心的惬意,最重要的是通过对“与”字的分析,学生在眼前一点点浮现湖心亭的“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雪景。

“与”字讲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潘老师又抓住了“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中的“与”的作用。同学们在思考和各抒己见之后,发现有一个张岱他抽身而出,站在高处来俯瞰这个画面,张岱成了他自己欣赏的对象,乘坐着那个小舟,变成了他笔下的一个美妙的景物,一叶扁舟,人变成了粒,从而揭开了其中天人合一的境界。并通过美学家宗白华、画家石涛和王羲之的话来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天人合一和视角转换的美学境界的理解,在学生心灵深处埋下了一颗审美的种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除了对“与”的重点抓取,潘老师还带领同学们想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中移步换景的场景,体会“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中“客此”两字所流露出的客居于世、漂泊无依的凄凉和改朝换代、世事变迁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一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强烈的抒情,没有优美的语言,只是淡淡的描述。但是,仔细体会就会发现,有些看似毫不起眼的、经常被人们所忽视的字句中蕴含着独特的韵味和作者巧妙的设计,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和学生思维的生长点。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领学生从这些文字的缝隙中去探索作者的心灵,体会文章的妙处和情感。但是,这些教学灵感的发现并不是凭空得来的,要求教师积累大量的知识和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才是语文课堂萌动和绽放美的基础。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有的人认为,潘老师在对“境中游”的讲解时,“天人合一”和视线转移的审美艺术境界也超出了八年级学生的理解范围。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相反,这种有思想深度、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问题和教学环节的设置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只有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接触超出已有认知水平、却又是可以接受的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不断得到提高。仅仅在学生已有的认知领域中徘徊,不断重复学生已经学会的知识,就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兴趣和需要,其教育结果只能是原地踏步。

第二,不要低估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时候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接受能力会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事实证明,经过教师对这种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大量的铺垫和对所引用话语的指导,八年级的学生是能够有所收益的。在这堂课中,这种美学观点的教学并不是平白而生的,而是建立在对《湖心亭看雪》中“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鉴赏基础之上的。对美学家宗白华的话,潘老师指导学生把注意力放置在“飘瞥”两个字中,透过“飘撇”二字让学生体会作者张岱当时心是自由的,所以眼睛就是自由的,看事物的角度就会不断的变换,才会达到“天人合一”境界。同样,对石涛的“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和王羲之的“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也是经过讲解的。因为有所铺垫,有所解释,有所依靠,所以潘老师对于“天人合一”的设计并不突兀。

第三,在某种意义上说,学会文本鉴赏的方法、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审美鉴赏的种子比单纯的分析讲解一篇课文更重要。语文课堂、语文教师承担着一种责任,就是让学生在品读一篇课文时不但感受其中的语言和艺术之美,从中受到美的陶冶。因为优秀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审美和鉴赏能力才能给学生一把打开优秀文学作品的钥匙,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审美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短短一节课中或许不能完全理解“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是能在学生心中播下一粒种子,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进行浇灌和引导,阅读鉴赏的种子就会在学生心中萌发,成长并绽放美丽的花朵,这才是潘老师教学设计中深层的教学目的。

除此以上提到的几点,潘老师行云流水、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精妙的板书设计,赏心悦目的粉笔字,闪耀着思想光辉的设问……都是《湖心亭看雪》这节课萌动和绽放美感的促成因素,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王崧舟与诗意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6-39.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3.

作者简介:蒲京(1996.08-),女,山东省莒县人,现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

论文作者:蒲京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美的萌动与绽放——潘庆玉老师的《湖心亭看雪》课例分析论文_蒲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