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创新培训计划实施的现状与优化策略_大学论文

大学生实践创新培训计划实施的现状与优化策略_大学论文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实施现状与优化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论文,策略论文,计划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是指以政府及高校为责任主体系统设计、自上而下推行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活动。国家在高校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战略举措初始于2006年。当年,教育部在10所研究型大学着手尝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试点工作。2007年,教育部正式在60所高校推出本科生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这一计划的基本思路是: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由此在办学过程中,学校要关注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要聚焦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问题。换言之,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活动,其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举措。

      2007年后,国家从顶层政策设计上对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具体实施策略日趋明确。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1]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更进一步规定,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项目资助体系”[2]。目前,“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已形成国家、省、校三个层次年度性、资助性的学生科研活动。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状况进行较系统、深入的分析和反思。

      一、“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施状况

      本研究以江苏省M校和Z校近三年主持或参加过“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67份,回收问卷164份,其中有效问卷160份,回收率为95.8%。同时,为检视学生作答的可信度,笔者还辅以教师问卷,用以比对两份问卷在相关问题上数据的一致性,共计对承担“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指导任务的教师发放问卷67份,回收54份,其中有效问卷54份,回收率为80.6%。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不同专业、承担不同角色学生的差异性表现

      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文、理、工科学生在问卷总分上差异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文科学生与理工科学生之间的差异,而理科学生和工科学生在总分上差异不显著。从具体问题看,导致文科学生与理工科学生数据差异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学科性质不同所致,即由于学科研究特质的区别,促使不同学科专业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的能力诉求与遭遇困难显著不同;二是自主完成项目的程度有别,文科学生对指导教师的依赖程度在总体上要超过理工科学生。

      从学生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中所承担的角色审视,负责人和参与人在多数问题的回答上差异不显著,但在回答其中部分问题时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负责人与参与者因其角色和职责不同,前者的态度(重视程度)、参与程度(与教师交流频度)、实施效果(收获)均明显高于后者;而第一负责人和第二负责人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前者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全环节的熟悉程度要明显高于后者。

      (二)学生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认知

      在160位被调查学生中,学生对参与的意义和价值普遍持认同态度,其中有79位学生认为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非常重要,有78位学生认为比较重要。具体而言,有151位学生认为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有37位学生认为其对就业有帮助;仅有极少数学生表示没有目的,属于盲从行为。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具体环节来看,有46位学生表示了解项目实施中的申报、实施、结项和经费使用等四个主要环节,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28.8%,这些学生多为项目第一负责人;而有67位学生表示仅了解其中的一、二个环节,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41.9%。具体来说,有106位学生表示自己熟悉和了解项目的申报环节,有117位学生表示熟悉和了解项目的实施环节,有89位学生表示自己熟悉和了解项目的结项环节,有59位学生表示自己熟悉和了解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由此可见,对项目经费使用规定的了解,是本科生实践认知中的主要盲点所在。

      (三)学生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能力准备

      调查结果表明,有53位学生认为,在实践创新活动的四个主要环节中,自己在其中的某一环节存在较大困难;有92位学生认为,自己在其中的2~3个环节存在较大困难。鉴于自己在参与活动中所遭遇的各种困难,有42位学生认为,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学生应是班级中能力较强或突出的学生,但多数学生(115位)坚持认为,“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是适合所有学生参与的重要的人才培养活动。

      从实践创新活动的具体环节来看,在项目设计、实验或调查、数据分析、成果提炼等环节,均有30.0%以上的学生反映困难较大。而从学生所学专业来看,理工科学生多聚焦于项目设计和数据分析,而文科学生更多集中于研究调查和成果提炼。

      (四)学生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程度和深度

      第一,合作行为缺乏。有研究者指出,当今时代,日益呈现出“超大科技时代”的特征[3],科学研究的成效越来越依仗团队合作与集体智慧。然而,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当前大学生的合作行为还存在较多不足。其表现为:在与指导教师开展定期交流时,有59位学生回答交流内容均由项目组负责人提出,仅有34位学生回答交流内容是由项目组成员协商提出;当研究中出现问题或困难时,有98位学生表示首选项目组成员协商解决,但也有51位学生首选个人独立解决。当然,借助“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参与,学生也逐步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在问卷调查中,有81位学生反映分工不当与成员之间缺乏合作意识,是项目取得预期成效的最大障碍。

      第二,指导差异显著。总体而言,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频度参差不齐,交流范围也宽窄不一。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回答每两周至少与指导教师交流一次的有71位,占被调查学生数的44.4%,回答一个月以上才交流一次的有34人,占21.3%。从交流时间看,有89位学生表示每次交流时间不超过1小时,占被调查学生数的55.6%。从参与交流的成员看,有85位学生认为交流多限于项目第一、第二负责人,占被调查学生数的53.1%。

      第三,自主程度不高。调查表明,对于项目的总体完成情况,有31位学生认为自主完成比例在50.0%及以下,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9.4%;有46位学生认为完成了80.0%以上,占被调查学生数的28.7%。在项目申报环节,认为训练项目由负责人个人或项目组成员协商提出的有62位,占被调查学生数的41.3%;认为项目由指导教师提出的有98位,占被调查学生数的58.7%;认为项目申请材料由负责人独立撰写或由负责人撰写、教师稍作修改的有120位,占被调查学生数的80.0%。在项目结项环节,认为结项材料由负责人独立撰写或由负责人撰写、教师稍作修改的为110人,占总数的75.4%。

      为检视学生对以上问题回答的真实性,笔者在教师问卷中也设计了类似的问题,问卷调查结果如下。对于项目的总体完成情况,有16位教师认为,学生自主完成创新训练项目的程度在80.0%以上,占教师总数的29.6%;有28位教师认为学生自主完成创新训练项目的程度在50.0%及以下,占教师总数的51.8%。在项目申报环节,认为项目由指导教师提出有42位,占总数的77.8%;认为项目申报材料由学生独立撰写或是学生撰写、教师稍作修改的有26位,仅占被调查教师数的48.0%。认为结项材料由学生独立撰写或是由学生独立撰写、教师稍作修改的有40人,占被调查教师数的74.1%。

      基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自主完成项目的程度还不高,且学生对自主完成程度的认知明显高于教师。结合访谈笔者了解到,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师生视角的差异。以项目申报为例,在一些学生看来,教师提出项目名称后,他们已按照教师要求完成了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但教师却认为,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研究视野狭隘等问题,学生所准备的申报材料基本“没用”,教师最终替学生“推倒重来”。

      第四,育人成效尚好。笔者为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预期成效设定了四种成分,分别是发现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接受新观点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对此,有65位学生表示完全认可,其余学生认可其中的2~3种。有12位学生表示,通过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完全实现了预期目的,占被调查学生数的7.5%;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的有129位学生,占80.6%,认为基本没有或完全没有实现的有19位学生,占11.9%。有101位学生感觉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收获很大或较大,仅有5位学生认为收获很小或没有收获。

      二、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优化策略

      基于上述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施已取得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然而,“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毕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管理、实施、指导和评价等环节,事关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指导教师和学生等各类主体的协同支持。在实践层面,不同责任主体应明确各自的可为和应为,着力避免不同主体的越位和缺位。

      (一)教育行政部门应强化经验交流和成效督查

      从目前看,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执行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已承担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行政审批,即教育部高教司审批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申报和验收,教育厅高教处负责审批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申报和验收。二是政策制订,如江苏省教育厅于2009年发布《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实施办法(试行)》,这一政策文件成为江苏省各高校制订本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管理措施的纲领性文件。

      从强化“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管理的视角,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组织经验交流。教育行政部门可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借助各种形式,组织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申报者、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开展经验交流活动。第二,实施成效督查。首先是质量督查。为保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完成质量,学校目前采用组织专家评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实验收的制度。显然,这一制度的实施重心在高校。为避免“以校为本”可能导致的人情化管理等弊端,教育行政部门还可尝试建立成果抽查制度,对大学生实践创新成果的质量进行抽样评价。其次是经费使用督查。为确保经费实用效率,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检查项目经费是否做到专款专用,是否真正用到项目的实施者——学生身上。

      (二)高校应侧重做好组织管理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能否取得预期成效,高校的作用无疑是关键性的。当前,高校所应采取的变革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做好组织管理工作。首先,要细化组织管理措施。当前,虽然高校均出台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管理办法”之类的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还存在线条化、操作过程弹性大等弊端。例如,在项目验收环节,多数高校仅规定验收组织者和验收程序,却没有规定验收的等级和验收的标准,从而导致管理漏洞和低效率。由此,笔者认为,高校应制订“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验收标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经费使用规定”等系列规章制度,作为现行管理办法的配套制度。

      其次,要强化对参与学生的引导。一方面,要注重政策阐释。学校既要做好政策文件的发布和传递工作,又可通过开设有关创新训练项目的讲座或选修课等方式,促使每一位大学生能较全面、深入地把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是什么、做什么和怎么做等基本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参与学生的鼓励。为激发学生对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热情和兴趣,学校可选择的方式包括:评选优秀成果,即对评审验收中的优秀成果给予一定奖励;给予学分奖励,即在验收通过后给予项目负责人相应的奖励性学分;纳入学生评优体系,即对主持或参与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学生给予一定加分。

      最后,要规范项目经费的使用程序。目前,高校有关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经费管理的规定虽已较为完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由于信息传递的缺失和缺位,部分学生对经费使用的责权主体并不清楚;二是在学校财务管理上,学生没有专门账户,其经费多挂在指导教师名下。鉴于此,为推动经费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学校除加大政策传递和政策解读外,还应在财务系统中为项目主持人建立专门的项目账户,以确保项目经费能更好地做到专款专用。

      第二,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合作。目前,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校外指导教师参与指导的重要意义,需要继续探索的是如何明确校外指导教师的职责,如何加强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指导教师的分工、合作,如何落实校外指导教师的报酬等问题。

      其次,要加强对校内指导教师的管理、培训和激励。校内指导教师是指导职责的主要承担者。为彰显教师的责任意识、有效规范校内教师的指导行为,高校应借助制度安排强化对教师的管理,促使每一位指导教师明确自己在不同阶段的“可为”和“应为”,在指导过程中做到收放有度,而非听之任之或越俎代庖,能努力把正确的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的指导行为。

      再次,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提升教师的指导能力。学校可通过专题培训、校外实践等活动,系统培养校内指导教师敏锐的实践洞察力、精辟的问题分析能力与合理的问题解决能力。针对问卷调查中文理科学生反映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遭遇困难各有差异这一情况,学校还应注重教师指导方法的培训,促使不同学科的教师能正确认识到本学科学生所存在的特殊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指导工作。

      最后,教师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清教徒”,如何在“付出”与“收获”之间维持简单平衡,还需要借助相应激励制度的支持。从实践层面来看,现行制度存在对教师指导工作量补贴过少的问题。例如,M校规定,教师1课时的津贴标准是35元,对承担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指导任务的教师按指导3个本科毕业论文(每指导一个本科毕业论文的额定工作量为6课时)的标准计算津贴。Z校规定,教师1课时的津贴标准是30元,对承担指导任务的教师给予20课时的教学工作量补贴。对于长达一年至两年的指导任务来说,这一补贴显然相对较少。为此,笔者认为,学校除了把指导任务作为教师年度考核与晋升的重要内容外,还应根据教师指导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级别,较大幅度地提升教师指导工作量的补贴标准。

      (三)指导教师应注重理念认识提升与指导方法改进

      其一,指导教师应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形成正确的认识。指导教师应认识到,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活动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指导学生参与实践创新训练活动并非教师额外的劳动付出,而是教师专业劳动的应有之义。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在指导工作中有更多的劳动付出。其二,指导教师应注重指导方法的改进。教师要能够从学生学科专业的特殊性出发,有针对性地选用指导方法。从调查情况看,学生团队意识不足,合作研究流于形式,与指导教师的要求不无关系。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还要督促项目组成员多交流、多沟通,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

标签:;  ;  ;  ;  

大学生实践创新培训计划实施的现状与优化策略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