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题简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建省论文,中考论文,语文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翻阅今年福建省各地市中考语文试卷,总的感觉是:能够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和中考改革的呼声,既较好地体现了“大纲”的精神,也注意到了与新课程的接轨,“后大纲时代”的痕迹明显。总体上看,今年的试题具有下述鲜明的特点:
一、情境性
情境性指的是注重考试问题的真实性,强调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以致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所发生的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现代认知或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的真实性与情境性。这种趋势同样反映在考试中。当前,人们越来越明确地认为,传统考试中那种抽象的、孤立的问题或测验条目,虽然在检查学生“双基”掌握情况方面拥有一定的功能,但由于这种题目缺乏与真实生活的相关性,学生在这种考试中所得的分数,对他们未来在真实生活中的表现很少有预见价值。新课标所指出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学生在学校情境中的表现,更在于学生在非学校情境中的表现,在于学生解决真实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命题在往年的基础上继续强调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以便引导学生养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
命题者先预设情境,然后把考生引入这种情境中作答,要求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语文问题。这类试题在口语交际、阅读和写作中表现最为突出。如下面试题:
1.伟华是位诚实而优秀的中学生,一次他到某装有监视器(一种利用电视录像技术进行监视的设施)的大商场购物,购毕,付完款要走时,保安过来对他说:“我们怀疑你偷了本商场的东西,请跟我们到值班室,我们要对你搜身。”要求:请站在伟华的角度,替他严辞拒绝保安的无理要求。(龙岩卷)
2.在语文知识竞赛现场,假如你是主持人,面对没能进入决赛的选手,请你说句鼓励的话。(南平卷)
3.如果你在社会实践中采访一位老农,老农向你述说自己的身世,你将怎样记录?(三明卷)该题要求把老农条理不够清晰、经常重复的口语化叙述转记为简明通顺的语言。
4.近年来我们宁德市许多地方频发森林火灾,请你就“预防森林火灾”这一主题拟一条宣传标语。(宁德卷)
5.文中的种种生命现象,使你想到了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漳州卷)
解答这类试题,需要设身处地地进入到命题人所设定的情境中,才能在答题时融入情感与体验,写出符合情境要求的理想答案。写作时也只有融入试题设置的情境,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二、开放性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是现代教育面向大众实施国民素质教育的重大命题。在考试中,如果没有体现这一要求,教育中的所谓尊重则容易流于形式。从这一点看,命题开放就是为了启发、鼓励学生思维的开放,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平台上追求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人格的养成。
表现在试题的命制上,一般体现为三个特点:一是命题材料的开放。天文地理、江河湖海、花鸟鱼虫、古今中外,没有试题延伸不到的角落。二是答案的灵活开放。随着主观表述题的增加,不求唯一、灵活多样的答题形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类题目由于答案要求言之成理即可,使得考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意见。三是不仅答案开放,题目也具可选择性。许多地方没有用固定的统一的内容进行检测,而是提供多种内容或解答角度要求考生选择解答。这样,学生除了能够掌握与理解知识外,更重要的还能在解决问题时有所创新、有所发现,最好地发挥自己的所长。
这样的考试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实实在在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扭转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如:
1.“城市的品位应当包括城市的历史、城市的文化和城市的个性”,那么你认为人的品位应当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述。(龙岩卷)
2.你赞成人们“征服自然”的说法吗?请阐明你的观点,并举例说明。(南平卷)
3.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请你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摘录两处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并作简要的点评。(福州卷)
4.初中课文中有不少表现亲情的文章,请任选其中一篇,就人物形象、构思立意或写作特点与本文作比较分析。(泉州卷)
5.按要求填空。(以回答正确的5道题计分)(漳州卷)共有7道题。
6.本文采用了大量描述性的语句,请举一个例子说说这些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漳州卷)
此外,作文题也都很好地体现了开放性的特征,不仅设题宽泛,审题要求低,入题角度多,文体不做限制,而且评分的要求也对具有创新色彩的表达进行了肯定,有利于考生表现出最好的状态。
三、综合性
综合性既指语文课程内各种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指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表述更为完整:“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新课标对综合性学习的阐释和要求为中考提供了有力的考查依据,因此,各地市试卷中涉及综合性能力考查的内容不断增多。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继续淡化纯基础知识内容的考查,把重点调整到知识的综合运用上面。表现在不考名词术语,不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考查知识,从对知识的运用看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重在能力的整合与迁移。
二是注意了评价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的情况。厦门、漳州、莆田等地用调频广播或磁带放音的形式考查“听说”内容;三明、南平、莆田、龙岩则在书面上考查口语交际内容,力求读、写、听、说各种能力并重。
三是注意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在以往的试卷中,这类试题多放在语言运用试题中体现,用公式、数据、图表等方式考查对语言的运用能力,现今则更多地结合在现代文阅读里考查。如说明文的阅读,基本上都是对跨学科综合能力的检测,这些说明文多是最新的科技发明或自然生态、人类环境等方面的内容,许多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甚至建筑等多个学科领域,阅读这些说明文,既需要对这些学科领域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也需要有较强的语文阅读能力。比如下列试题陈述:
1.为什么南极冰层不会因为天气寒冷而越积越厚?请说明原因。(南平卷)
2.要增加我们学校校园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可采取哪些措施?(福州卷)
3.如果公司要在上海滩建一幢摩天大楼,那么桩基应选择打在哪个地方最科学合理又经济?(龙岩卷)
四、情感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在中考这样的书面测试中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难以实现,所以一般来说就是渗透。这可以从命题材料的选择、命题角度的确定、题干语言的设计等方面看出来。
从今年的试题中可以发现,命题所选取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如《回家》、《榕树,生命进行曲》、《幸福铃声》、《石缝间的生命》等。这些文章,本身就蕴涵着浓厚的情感,考生在答题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情感的陶冶。况且,在命题角度的确定方面,命题者往往能够抓住文章的特点命制试题,让考生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像,启动思维,考查学生对作品的内容、作家的感情与态度、作品的艺术魅力的感悟和理解。如:
1.当“教师”把小女孩带回家后,她“什么都没有问,就让小女孩离开了”,如果当时“教师”对其批评教育后再让她走,其教育效果有无更好?请申述理由。(龙岩卷)
2.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说说它们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南平卷)
3.结合本文,联系实际,以“理解母亲”为话题写一段感想。(三明卷)
4.乐羊子与何岳都有拾金不昧的美行,但他们的做法不同。请你对两个人的行为作简要评价。(莆田卷)
5.人在成长过程中,应如何培养“骨气”,使之成为有“骨气”的人?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泉州卷)
另外,今年的试题还有一些显著特点,如强调积累,背诵默写的内容已经扩展到课外;重视迁移,越来越多的命题材料取自课外等。由于明年首批进入课程改革的省级实验区将迎来第一次中考,今年试题的这些特点也就预示了今后课程改革命题的一些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