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肌张力升高及运动功能的临床观察论文_于洁1,查天柱2,杨玉环3,王业建1

1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8

2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8

3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8

【摘 要】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肌张力升高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观察共9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电针组、手针组,每组30例。康复组予以基本康复治疗,电针组在康复组基础上加用电针疗法,手针组在康复组基础上加用手法针刺治疗,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共治疗12周。 结果康复组、电针组、手针组均可以降低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肌张力升高(P<0.05),电针组与康复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1.000>0.05),手针组与电针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0.05);康复组、电针组、手针组均可以提高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P<0.05),电针组与康复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1.000>0.05),手针组与电针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0.05)。结论 针刺疗法可以降低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肌张力升高及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关键词】针刺治疗;脑卒中;痉挛性肌张力升高;上肢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评定;简式Fugl-Meyer评定

【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0-015-02

中风后,偏瘫的发生率很高,上肢的功能障碍,特别是手的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心理健康,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如何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我科对2015年8月以来收集的90例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如下:

1 一般资料

观察共90例,均为我科2015年3月-2016年8月住院患者、门诊患者、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手针组、电针组、康复组,每组30例。手针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9.32±5.36)岁,平均病程(125±2.3)天,脑出血18例(男10例,女8例),脑梗死12例(男6例,女6例)。电针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0.43±7.45)岁,平均病程(128±5.2)天,脑出血12例(男5例,女7例),脑梗死18例(男10例,女8例)。康复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1.55±6.30)岁,平均病程(124±4.3)天,脑出血14例(男8例,女6例),脑梗死16例(男7例,女9例)。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 纳入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颁布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诊断(试行)》进行诊断以及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编委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以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进行诊断;Brunnstrom分期在Ⅱ-Ⅲ期的患者;上肢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在2级或以上;自愿接受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头颅CT或MRI)。

1.2 排除标准

晕针、惧怕针刺,病情突然变化或无法配合治疗,不符合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康复组:予以降压、控制血糖、纠正电解质紊乱、稳定基础疾病治疗;良肢位摆放、Bobath握手练习、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康复训练。每日1次,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共治疗12周。

电针组:在康复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针刺穴位选用内关、尺泽、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针刺得气后,连接一组电针,选用疏密波,时间为20min,以可观察到肌肉出现规律性收缩或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共治疗12周。

手针组:在康复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手法针刺操作,选用穴位为上肢奇穴:肩前、二白、中泉、腰痛点、外劳宫、八邪、十宣。手法采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1-3min,以针下能感觉到肌肉收缩为佳,留针20min,10min行手法一次,出针时行徐出针而疾按针孔。十宣采用半刺法,用小幅度捻转手法予以轻刺激后出针。每日1次,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共治疗12周。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指标

肌张力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MAS);将肌张力0级、Ⅰ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分别记分为0分、1分、2分、3分、4分、5分,分值越高,肌张力越高。

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FMA),主要评定上肢部分,包括9个方面,分为33项,每项评分为3个等级,记为0分、1分、2分,得分越高,功能越好,总分为66分。

3.2 数据处理

采用IBM SPSS19.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三组治疗前后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治疗前后采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均以(P<0.05)作为显著性差异指标。

4 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MAS评分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三种方法均可以降低上肢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电针组与康复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1.000>0.05),手针组与电针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0.05)。(见表1)

5 讨论

针刺可以不同程度的激活受损脑细胞,促进脑内功能重组,从而间接的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与再生[3]。临床证实[4],针刺对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有较好疗效。因手的精细功能较多,在此次取穴中,选用上肢奇穴,主要分布在上肢神经支配及肌腱分布区,针对性较强,因患者为痉挛性肌张力升高,为实证,手法采用捻转泻法。

《灵枢?终始》说:“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针刺治疗,也可以说在使用毫针治疗疾病时,要想达到治病的目的,必须依靠手法操作,这种操作技术就是补泻手法,必须建立在得气的基础上,因脑卒中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较慢,也存在部分患者可以扶拐步行,但上肢Brunnstrom分期仍在Ⅰ-Ⅱ期的情况,本次临床观察应用传统手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肌张力升高及运动功能,取得较好效果,可以为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在降低肌张力方面,电针组与康复组无显著差异,我们是否可以大胆假设,在治疗痉挛性肌张力升高时,电针可能会引起肌张力升高,或者是在患者痉挛性肌张力降低后,如果继续使用电针疗法,肌张力有可能不降低反而升高,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编委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7-78.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牛博田,田恺,张向宇.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治疗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1):67-69.

[4]吴忠娜,牛红月.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针刺治疗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5,35(6):635-637.

作者简介

于洁 查天柱 杨玉环 王业建*

*为通讯作者

作者1:姓名:于洁,单位科室: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省市:新疆乌鲁木齐,邮编:830028

作者2:姓名:查天柱,单位科室: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省市:新疆乌鲁木齐,邮编:830028

作者3:姓名:杨玉环,单位科室: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省市:新疆乌鲁木齐,邮编:830028

第一作者简介:于洁,女,1985年3月,汉族,河南,学历:硕士研究生,学位:医学硕士,毕业院校:新疆医科大学。职称:住院医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通讯地址:新疆乌鲁木齐七道湾南路1284号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邮编:830028

*通讯作者:王业建,男,出生年月:1959年1月,汉族,中共党员,工作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主治医师,主要研究领域: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通讯地址:新疆乌鲁木齐七道湾南路1284号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邮编:830028

论文作者:于洁1,查天柱2,杨玉环3,王业建1

论文发表刊物:《临床医学教育》2016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5

标签:;  ;  ;  ;  ;  ;  ;  ;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肌张力升高及运动功能的临床观察论文_于洁1,查天柱2,杨玉环3,王业建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